第四十一章 回家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飛機穩穩地停在合肥駱崗機場。

  杜快忙將手機打開,一條信息傳來:…校車在停車場等候。

  「沒有想到我們那破學校都有校車了呀。」杜快對母校的印象不是很好。鄉中是一所歷史悠久的老牌學校,有一名HF市原副市長曾在本校就讀初中,當然,這名副市長的肖像和很多名人的肖像一起,高高地掛在教學屋的走廊里。

  「你們都喊我愛因斯坦,這才是真的愛因斯坦呢。」每當李波龍經過教學屋走廊,有人喊他「廬江愛因斯坦」時,他總是抹了一把鼻涕,然後指著一幅畫像大喊叫。

  「全班五十多號人,我看只有胡喚春和李波龍有希望將自已的肖像掛在教學屋走廊里,其他人都是沒有這個可能的。」每當數學譚老師津津有味地在黑板前講課,而台下同學不專心聽講時,譚老師無柰地說出這段話。當時的同學們沒有人關注過譚老師這句話的意義,認為自已的肖像掛不掛在教學屋走廊里無所謂,只要考試能及格就行了。老師和家長不要找學習上的麻煩,是很多同學追求的目標,哪管教室屋走廊掛著的是誰的像!

  現在從遠方回來,要再次跨進曾經的校門,杜快卻想到教室屋那走廊。

  「你們兩位學長怎麼穿得這麼少呀?」接杜快和杜遲的是一位老司機。這位司機不是專職開校車的,他的本職工作是學校後勤管理員,師生親切地稱呼他為宋老。今天在李敏的安排下,宋老抽時間將校車開到機場,為的是接從深圳歸來的校友。

  「我在深圳只穿一件長袖衣就可以了。沒有想到老家怎麼這樣子冷。」杜快笑著回答。

  杜遲和杜快是地道的廬江杜家村農民,他們的母親在寒冷中將他們生下,他們也是在寒冷中生長成人的,只不過近幾年去了遙遠的南方,竟把家鄉寒冷的冬季給疏忽掉。

  「我們學校從什麼時候開始買的專門校車?」杜遲好奇地問。

  司機老宋嘆口氣道:「這哪是什麼專門校車呀。「

  原來是前幾年,鎮裡搞農村新校園建設,在學校前面開店的老王想買車,校長就和他說,叫他買一輛大一點能多坐幾個人的車,若上面有人來檢查什麼的,可作為校車擺在校園那裡,這樣有利於上面檢查過關。開店的老王做的基本是學校學生生意,當然想巴結校領導的,於是就買了這樣一部車,平時他用此車進貨及做私人的事,學校要用時,再給學校臨時用一下。這次是鄉婦聯李敏和校長打了聲招呼,說有在外地發展得很好的校友要回來過春節,安排學校專車到機場接一下。

  在曾經的那麼一段時期里,校長總是夢想在外地混得好的本校校友突然回學校,將大手一揮,捐出一堆銀子,然後蓋出一棟漂亮的教學樓來。

  讓校長不能理解的是,那些在老師眼裡能成龍成鳳的學生現在都過得艱難,運的不說,單說李波龍吧,輕輕鬆鬆地考上了名牌大學,就在大家滿以為他很快要「光校耀村」時,卻傳出現在聯繫不上李波龍本人了。

  反而那些調皮搗蛋的連考試都難以及格的學生們,現在騎著摩托車開著小汽車在街上亂竄亂撞的,見到曾經的老師還主動遞過來中華香菸搭訕幾句。

  「原來是這樣子呀。」聽到司機老宋說校車的事後,杜遲下飛機那股子興奮勁少了不少。杜快卻沒有考慮那麼多,「還有別的同學回來了嗎?」

  老宋答,昨天到火車站接了幾位從BJ回來的同學。

  「BJ回來的?」杜快有點意外,從BJ回來的同學坐火車?

  「那幾個同學就沒有你們倆兄弟混得好了。據他們在車子裡發牢騷,包工頭工錢還沒有全結完,說是要他們開年回去後再結。唉,現在這些包工頭鬼得很,政府正在打擊拖欠農民工工資的事,他們都敢這樣拐著彎子扣農民工的錢。我二弟媳家哥哥,今年50多歲了,在甘肅替人蓋房子,不小心從上面摔下來,結果包工頭不願意替他出醫藥費,還揚言要到法院去告他。你說這個社會在哪裡能講理呢?」

  杜遲一聽就不能接受了,員工受傷,不但沒有單位出醫藥費,還犯法啦?

  「二弟媳哥哥當時為了能到甘肅做工,慌報了年齡,說自已沒有到五十歲。現在那包工頭就吃住這一點,說要告他,告他因慌報年齡,才導致工傷事故。」

  年齡大的農民連當一名農民工的資格都成問題?這確實讓杜遲和杜快不能理解,不過轉過來想一想,如來急快遞公司招聘收派員也不要年齡大的,人事部門對招聘收派員有硬紅線,就是45周歲以下。

  在好幾年前,杜緒成想到如來急快遞公司當收派員,就是因為年齡偏大的問題,沒有當成。


  「你們是到學校還是先回家呢?」說著說著,車子已進了廬江城。

  同學會是正月初一舉行,現在到學校沒有什麼用,於是杜遲答:「我們回家呢。在杜家村。」

  在縣城向杜家村莊那條路上,杜遲激動地趴在車窗向外看。這條路以前是土路,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不斷,現在變成水泥路了。上次聽媽媽說過,現在全縣在搞新農村建設,杜家村里也有水泥路了。

  剛改革開放時,口號是家家通電燈,然後又變成家家通電話,現在盛行家家通公路。

  校車在環城公路上行駛。杜遲以前到縣城來過好幾次,是沒有這條寬公路的。

  「這是去年剛修的,聽說是搞縣城大開發的方老闆修的!」老宋回答道。

  「公路上外地車子還不少呀。」杜快看著公路遠方,笑道。

  「現在是春節,這些車子都是在外地打工的人開回來的。」老宋的回答讓杜快不敢再問下去。

  車輛很快進入縣開發區。杜遲一眼望去,開發區面積很大,足有5000畝大小。靠近開發區左邊是一排排的新商品房拔地而起,很是氣派。

  「這些新房與深圳差不了多少啊?」杜遲驚嘆地說。

  「是的!近幾年縣城搞大開發,這片區域以前是良田,現在這裡的農民都不種田地啦,也沒有田地可種。」老宋回答道。

  「那當地農民吃什麼呢?」杜遲不解。在他的印象里,農民還是要種田地的。杜父就是認為農民是全天下最值錢的差使,「沒有農民,工人能將鐵當成飯吃?但沒有工人,農民還是能活得好好的。」

  當杜快不願種田,一心想做工人時,杜父是這樣教訓兩兒子的。

  「開發商徵收田地時,當地農民分了一筆錢,有的農民新買了門面房做起了生意,有的到外地打工,也有相當一部分被征地農民,房屋補償款花掉後,日子很難過。張小萌,你們認識嗎?」

  杜遲和杜快搖了搖頭,他們兄弟倆是杜家村人,對縣城附近里的人是不認識的。

  老宋說得興起,「那張小萌家人口多,分到了一筆巨款後,整天靠賭博生活,最後把補償款輸個精光,去年因聚賭罪被抓了起來,好像是判了3年刑期!這件事在縣城附近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看著這幾乎一望無邊的新開發區,杜遲想起了深圳那片片開發區。但老家這片開發區卻是荒草滿地,在冷風中瑟瑟發抖。

  老宋好像看懂了杜遲的心思,繼續道:「我聽說縣政府成立了招商辦,就是專門招外地企業來投資的!」

  「有企業願意進駐嗎?」杜遲問了個和自已無關的問題。

  「鬼知道呢!反正現在這麼一塊大地方,好像裡面的企業沒幾家!」

  杜遲又轉過頭向車窗後外望去,多年的與企業打交道的經驗告訴他,這個工業園太偏僻,如果不形成產業鏈,企業不好進駐。

  見杜遲倆兄弟不作聲,老宋像是想起什麼,笑道:「你們若想回家投資,現在是最好的時機,不但稅收全免,縣招商辦還給獎勵呢。」

  回家鄉投資?杜遲腦子裡還沒有長出這根弦。杜快卻答道:「回家鄉發展那是我們的夢想呀。」其實杜快最不想回家鄉了,現在說這樣的話,只不過違心地迎合老宋司機罷了。

  校車很快進了村口,一群孩子圍上來,看到汽車上寫了學校的名字,又一溜煙地跑掉。現在孩子對汽車沒有什麼興趣,不像杜遲小時候見到小汽車還是很稀罕。

  杜遲家住在杜家村東面,自幾年前回家蓋了「洋氣」的二層樓後,杜家村有東面杜遲,西邊王小飛之說。王小飛是杜家村第一家蓋樓房的人,杜遲兄弟也算是村子裡最早蓋樓房的那幾戶,只是他家的樓房蓋到較洋氣一些。

  走近村子裡,抬頭一看,僅一年多時間沒有回來,樓房已比比皆是,就連林木森這個曾經的超支戶,因承包了魚塘養魚而蓋起了二層樓。

  杜遲家樓房蓋得相對較早,從現在的眼光來看,雖不像王小飛家樓房那樣類似於古樓,也顯得陳舊孤單。

  「想當初,我們家蓋樓房時,那才叫一個鶴立雞群,現在看著像是深圳的城中村了。」還沒有進家門,杜快就發現了家裡的現實。

  「大哥,形勢逼人呀。現在老家他們也混出一些名堂出來了,你看他們的樓房子,竟比我們家還好看。」杜快邊走邊對杜遲說。

  杜遲沒有理會弟弟的有感而發,而是大步地向家門口走。

  「媽媽!我們回來啦!」

  杜父正在家率領眾人殺豬。杜母始終保持著祖上的持家傳統,每年正月一過,就催促杜父到街市去買一頭小豬仔回來,然後開始飼養。等到了春節前,豬長得差不多大了,就叫人過來殺豬,同時喊村民們來吃殺豬飯,這是算當年的春節正式開始了。

  「大老闆回來了呀!」村民們見到杜氏倆兄弟,表面上比杜父還高興,紛紛走過來招呼。杜遲忙從口袋裡掏出軟中華香菸,「大爺」「二爺」地叫個不停。

  「從小我就發現你們倆兄弟前途不簡單。」村張會計抽著中華香菸說。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