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9.商鞅五牛分屍
公元前338年。
秦孝公得疾而薨,群臣奉太子駟即位,史稱秦惠文王。
註:1.【秦孝公:嬴姓,名渠梁: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在位24年。秦獻公之子。
2.【秦惠文王:一稱秦惠王,嬴姓,趙氏,名駟,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在位27年。秦孝公之子,戰國時期秦國國君,
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誅殺衛鞅。
公元前325年改「公」稱「王」,並改元為更元元年,成為秦國第一王。
秦惠文王當政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3.【衛鞅:即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
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
商鞅自認為自己是先朝舊臣,出入朝堂時態度傲慢。
當年公子虔被商鞅劓鼻,積恨未報,這時就和公孫賈一起向秦惠文王告狀,說:「我聽說:『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重者身危。』商鞅立法治理秦國,雖然秦國得到大力發展,但是國內百姓都說是商君的法律,沒有人說是秦國的法律,現在又獲封了十五座城池,位高權重,將來必然要謀反發動叛亂。」
秦惠文王說:「我也怨恨這老賊很久了,只是他是先王的老臣,還沒有證據證明他反叛,暫時先忍忍(吾恨此賊久矣。但以先王之臣,反形未彰,故姑容旦夕)。」
於是派使者收回商鞅的相印,讓他回到商、於的封地。
商鞅就離開了都城咸陽,籌備車駕出城,出行的儀仗隊伍,猶比諸侯,百官都去送別、餞行,朝堂上為之一空。
公子虔、公孫賈又向秦惠文王告密,說:「商君不知悔過,僭越使用王者的規制禮儀,如果讓他回到了商、於,必然謀叛。」
甘龍、杜摯也在一旁證明,確有其事。
秦惠文王大怒,立即命令公孫賈率領三千武士追趕商鞅,梟首回報。
公孫賈領命出朝,當時大街小巷的百姓,都怨恨商君,一聽說公孫賈率兵追趕,揮臂高呼跟隨的人,不下幾千人。
商鞅的車駕出城,已經走了一百多里,忽然聽到後面喊聲大振,派人探聽,回報:「朝廷發兵追趕。」
商鞅大驚,知道這是新王問責了,大禍臨頭,死罪難逃,急忙脫掉衣服帽子,下車,打扮成卒隸的樣子逃亡。
走到函谷關,天色將晚,找個旅店投宿,店主索要身份證(照身之帖),商鞅說沒帶,店主說:「商君之法,不許收留沒有身份證的人住宿,違反的一併斬首,我可不敢收留你。」
商鞅嘆道:「這是我自己制定的法律,竟然害了我自己(吾設此法,乃自害其身也)。」
於是只好趁著黑夜前行,混出了函谷關的關門,直接投奔到魏國。
魏惠王正在怨恨商鞅誘騙俘虜了公子卬,割讓了河西之地,於是就要把商鞅囚禁了,以便獻給秦國。
商鞅就逃跑了,逃回到封地商、於,謀畫著起兵攻打秦國,卻被公孫賈率兵追到,把商鞅綁了,押回咸陽,秦惠文王歷數其罪,吩咐將商鞅押出市曹,五牛分屍。
百姓爭啖其肉,須臾而盡。
盡滅其族。
可憐商鞅變立新法,使秦國富強,今日受車裂之禍,豈非過刻之報乎?
註:1.【車裂:是一種慘無人道的死刑。車裂就是把人的頭和四肢分別綁在五輛車上,套上馬匹,分別向不同的方向拉,這樣把人的身體硬生生地撕裂。這個酷刑在民間有另外一種叫法——五馬分屍。但是根據《東周列國志》的記載,商鞅所受「車裂之刑」是「五牛分屍」。
其實,在那個時候,執行這種刑罰既可以用五條牛拉,也可用五匹馬來拉,所以車裂俗稱五牛分屍或五馬分屍。】
2.【過刻之報:過分刻薄遭到的報應】
這是周顯王三十一年,即公元前338年的事。
有詩云:
商於封邑未經年,五路分屍亦可憐。
慘刻從來凶報至,勸君熟讀《省刑》篇。
自商鞅死後,百姓上街歡慶,載歌載舞,如釋重負;
六國聽到這個消息後,也都互相慶祝。
甘龍、杜摯先前被革職,如今都官復原職,。
秦惠文王拜公孫衍為相國。
公孫衍勸秦惠文王向西吞併巴蜀,稱王以號召天下,要求列國都要像魏國那樣割地作為進獻的禮物(割地為贄),如有違抗者,立即發兵討伐。
秦惠文王這時就自稱為王,派遣使者遍告列國,都要割地作為賀禮。
註:【秦惠文王:一稱秦惠王,嬴姓,趙氏,名駟,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在位27年。秦孝公之子,戰國時期秦國國君,
前十三年只稱公,十四年,即公元前324年以後改稱王】
諸侯都猶豫不決。
只有楚威王熊商,任用昭陽,剛剛打敗了越國,殺了越王無疆,占有了越國的地盤,地廣兵強,與秦為敵,秦國使者來到楚國,被楚王呵斥離去。
註:1.【楚威王:羋姓,熊氏,名商,公元前340年—公元前329年在位,在位12年。楚宣王之子,戰國時期楚國國君。
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因不滿田嬰欺楚,率軍伐齊,在徐州大破申縛統帥的齊軍,威震一時。
楚威王十一年(公元前329年),率軍攻打魏國陘山,期間因秦國叛楚助魏,被魏將公孫衍擊敗。同年,楚威王去世,其子熊槐即位,是為楚懷王。】
2.【越王無疆:姒姓,又名無強,公元前355年即位,公元前334年被楚國滅亡,被殺。越國最後一個君王。勾踐六世孫。
無強在位時,越國國勢江河日下。無強欲重振越國昔日雄風,北伐齊國,建威中原。
楚懷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越王無強討伐齊國。齊國因為受不了越國的進攻,便與越王講和,讓越國進攻楚國。越國剛和楚國交戰便戰敗,越王無強被殺。
無強是勾踐的六世孫,其世係為:勾踐--鼫與--不壽--翁--翳--之侯--無強(無強)】
於是洛陽蘇秦挾「兼併」之策以說秦王。
不知蘇秦如何說秦?且看下回分解。
附註: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原文:
句踐卒,子王鼫與立。
王鼫與卒,子王不壽立。
王不壽卒,子王翁立。
王翁卒,子王翳立。
王翳卒,子王之侯立。
王之侯卒,子王無強立。
王無強時,越興師北伐齊,西伐楚,與中國爭強。
當楚威王之時,越北伐齊,齊威王使人說越王曰:「越不伐楚,大不王,小不伯。圖越之所為不伐楚者,為不得晉也。韓、魏固不攻楚。韓之攻楚,覆其軍,殺其將,則葉、陽翟危;魏亦覆其軍,殺其將,則陳、上蔡不安。故二晉之事越也,不至於覆軍殺將,馬汗之力不效。所重於得晉者何也?「
越王曰:「所求於晉者,不至頓刃接兵,而況於攻城圍邑乎?原魏以聚大梁之下,原齊之試兵南陽莒地,以聚常、郯之境,則方城之外不南,淮、泗之間不東,商、於、析、酈、宗胡之地,夏路以左,不足以備秦,江南、泗上不足以待越矣。則齊、秦、韓、魏得志於楚也,是二晉不戰分地,不耕而獲之。不此之為,而頓刃於河山之間以為齊秦用,所待者如此其失計,柰何其以此王也!「
齊使者曰:「幸也越之不亡也!吾不貴其用智之如目,見豪毛而不見其睫也。今王知晉之失計,而不自知越之過,是目論也。王所待於晉者,非有馬汗之力也,又非可與合軍連和也,將待之以分楚眾也。今楚眾已分,何待於晉?「
越王曰:「柰何?「
曰:「楚三大夫張九軍,北圍曲沃、於中,以至無假之關者三千七百里,景翠之軍北聚魯、齊、南陽,分有大此者乎?且王之所求者,斗晉楚也;晉楚不鬥,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此時不攻楚,臣以是知越大不王,小不伯。復讎、龐、長沙,楚之粟也;竟澤陵,楚之材也。越窺兵通無假之關,此四邑者不上貢事於郢矣。臣聞之,圖王不王,其敝可以伯。然而不伯者,王道失也。故原大王之轉攻楚也。「
於是越遂釋齊而伐楚。
楚威王興兵而伐之,大敗越,殺王無強,盡取故吳地至浙江,北破齊於徐州。
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
後七世,至閩君搖,佐諸侯平秦。
漢高帝復以搖為越王,以奉越後。
東越,閩君,皆其後也。
太史公曰:越祖少康,至於允常。其子始霸,與吳爭強。槜李之役,闔閭見傷。會稽之恥,句踐欲當。種誘以利,蠡悉其良。折節下士,致膽思嘗。卒復讎寇,遂殄大邦。後不量力,滅於無強。
秦孝公得疾而薨,群臣奉太子駟即位,史稱秦惠文王。
註:1.【秦孝公:嬴姓,名渠梁: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在位24年。秦獻公之子。
2.【秦惠文王:一稱秦惠王,嬴姓,趙氏,名駟,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在位27年。秦孝公之子,戰國時期秦國國君,
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誅殺衛鞅。
公元前325年改「公」稱「王」,並改元為更元元年,成為秦國第一王。
秦惠文王當政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3.【衛鞅:即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
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
商鞅自認為自己是先朝舊臣,出入朝堂時態度傲慢。
當年公子虔被商鞅劓鼻,積恨未報,這時就和公孫賈一起向秦惠文王告狀,說:「我聽說:『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重者身危。』商鞅立法治理秦國,雖然秦國得到大力發展,但是國內百姓都說是商君的法律,沒有人說是秦國的法律,現在又獲封了十五座城池,位高權重,將來必然要謀反發動叛亂。」
秦惠文王說:「我也怨恨這老賊很久了,只是他是先王的老臣,還沒有證據證明他反叛,暫時先忍忍(吾恨此賊久矣。但以先王之臣,反形未彰,故姑容旦夕)。」
於是派使者收回商鞅的相印,讓他回到商、於的封地。
商鞅就離開了都城咸陽,籌備車駕出城,出行的儀仗隊伍,猶比諸侯,百官都去送別、餞行,朝堂上為之一空。
公子虔、公孫賈又向秦惠文王告密,說:「商君不知悔過,僭越使用王者的規制禮儀,如果讓他回到了商、於,必然謀叛。」
甘龍、杜摯也在一旁證明,確有其事。
秦惠文王大怒,立即命令公孫賈率領三千武士追趕商鞅,梟首回報。
公孫賈領命出朝,當時大街小巷的百姓,都怨恨商君,一聽說公孫賈率兵追趕,揮臂高呼跟隨的人,不下幾千人。
商鞅的車駕出城,已經走了一百多里,忽然聽到後面喊聲大振,派人探聽,回報:「朝廷發兵追趕。」
商鞅大驚,知道這是新王問責了,大禍臨頭,死罪難逃,急忙脫掉衣服帽子,下車,打扮成卒隸的樣子逃亡。
走到函谷關,天色將晚,找個旅店投宿,店主索要身份證(照身之帖),商鞅說沒帶,店主說:「商君之法,不許收留沒有身份證的人住宿,違反的一併斬首,我可不敢收留你。」
商鞅嘆道:「這是我自己制定的法律,竟然害了我自己(吾設此法,乃自害其身也)。」
於是只好趁著黑夜前行,混出了函谷關的關門,直接投奔到魏國。
魏惠王正在怨恨商鞅誘騙俘虜了公子卬,割讓了河西之地,於是就要把商鞅囚禁了,以便獻給秦國。
商鞅就逃跑了,逃回到封地商、於,謀畫著起兵攻打秦國,卻被公孫賈率兵追到,把商鞅綁了,押回咸陽,秦惠文王歷數其罪,吩咐將商鞅押出市曹,五牛分屍。
百姓爭啖其肉,須臾而盡。
盡滅其族。
可憐商鞅變立新法,使秦國富強,今日受車裂之禍,豈非過刻之報乎?
註:1.【車裂:是一種慘無人道的死刑。車裂就是把人的頭和四肢分別綁在五輛車上,套上馬匹,分別向不同的方向拉,這樣把人的身體硬生生地撕裂。這個酷刑在民間有另外一種叫法——五馬分屍。但是根據《東周列國志》的記載,商鞅所受「車裂之刑」是「五牛分屍」。
其實,在那個時候,執行這種刑罰既可以用五條牛拉,也可用五匹馬來拉,所以車裂俗稱五牛分屍或五馬分屍。】
2.【過刻之報:過分刻薄遭到的報應】
這是周顯王三十一年,即公元前338年的事。
有詩云:
商於封邑未經年,五路分屍亦可憐。
慘刻從來凶報至,勸君熟讀《省刑》篇。
自商鞅死後,百姓上街歡慶,載歌載舞,如釋重負;
六國聽到這個消息後,也都互相慶祝。
甘龍、杜摯先前被革職,如今都官復原職,。
秦惠文王拜公孫衍為相國。
公孫衍勸秦惠文王向西吞併巴蜀,稱王以號召天下,要求列國都要像魏國那樣割地作為進獻的禮物(割地為贄),如有違抗者,立即發兵討伐。
秦惠文王這時就自稱為王,派遣使者遍告列國,都要割地作為賀禮。
註:【秦惠文王:一稱秦惠王,嬴姓,趙氏,名駟,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在位27年。秦孝公之子,戰國時期秦國國君,
前十三年只稱公,十四年,即公元前324年以後改稱王】
諸侯都猶豫不決。
只有楚威王熊商,任用昭陽,剛剛打敗了越國,殺了越王無疆,占有了越國的地盤,地廣兵強,與秦為敵,秦國使者來到楚國,被楚王呵斥離去。
註:1.【楚威王:羋姓,熊氏,名商,公元前340年—公元前329年在位,在位12年。楚宣王之子,戰國時期楚國國君。
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因不滿田嬰欺楚,率軍伐齊,在徐州大破申縛統帥的齊軍,威震一時。
楚威王十一年(公元前329年),率軍攻打魏國陘山,期間因秦國叛楚助魏,被魏將公孫衍擊敗。同年,楚威王去世,其子熊槐即位,是為楚懷王。】
2.【越王無疆:姒姓,又名無強,公元前355年即位,公元前334年被楚國滅亡,被殺。越國最後一個君王。勾踐六世孫。
無強在位時,越國國勢江河日下。無強欲重振越國昔日雄風,北伐齊國,建威中原。
楚懷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越王無強討伐齊國。齊國因為受不了越國的進攻,便與越王講和,讓越國進攻楚國。越國剛和楚國交戰便戰敗,越王無強被殺。
無強是勾踐的六世孫,其世係為:勾踐--鼫與--不壽--翁--翳--之侯--無強(無強)】
於是洛陽蘇秦挾「兼併」之策以說秦王。
不知蘇秦如何說秦?且看下回分解。
附註: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原文:
句踐卒,子王鼫與立。
王鼫與卒,子王不壽立。
王不壽卒,子王翁立。
王翁卒,子王翳立。
王翳卒,子王之侯立。
王之侯卒,子王無強立。
王無強時,越興師北伐齊,西伐楚,與中國爭強。
當楚威王之時,越北伐齊,齊威王使人說越王曰:「越不伐楚,大不王,小不伯。圖越之所為不伐楚者,為不得晉也。韓、魏固不攻楚。韓之攻楚,覆其軍,殺其將,則葉、陽翟危;魏亦覆其軍,殺其將,則陳、上蔡不安。故二晉之事越也,不至於覆軍殺將,馬汗之力不效。所重於得晉者何也?「
越王曰:「所求於晉者,不至頓刃接兵,而況於攻城圍邑乎?原魏以聚大梁之下,原齊之試兵南陽莒地,以聚常、郯之境,則方城之外不南,淮、泗之間不東,商、於、析、酈、宗胡之地,夏路以左,不足以備秦,江南、泗上不足以待越矣。則齊、秦、韓、魏得志於楚也,是二晉不戰分地,不耕而獲之。不此之為,而頓刃於河山之間以為齊秦用,所待者如此其失計,柰何其以此王也!「
齊使者曰:「幸也越之不亡也!吾不貴其用智之如目,見豪毛而不見其睫也。今王知晉之失計,而不自知越之過,是目論也。王所待於晉者,非有馬汗之力也,又非可與合軍連和也,將待之以分楚眾也。今楚眾已分,何待於晉?「
越王曰:「柰何?「
曰:「楚三大夫張九軍,北圍曲沃、於中,以至無假之關者三千七百里,景翠之軍北聚魯、齊、南陽,分有大此者乎?且王之所求者,斗晉楚也;晉楚不鬥,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此時不攻楚,臣以是知越大不王,小不伯。復讎、龐、長沙,楚之粟也;竟澤陵,楚之材也。越窺兵通無假之關,此四邑者不上貢事於郢矣。臣聞之,圖王不王,其敝可以伯。然而不伯者,王道失也。故原大王之轉攻楚也。「
於是越遂釋齊而伐楚。
楚威王興兵而伐之,大敗越,殺王無強,盡取故吳地至浙江,北破齊於徐州。
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
後七世,至閩君搖,佐諸侯平秦。
漢高帝復以搖為越王,以奉越後。
東越,閩君,皆其後也。
太史公曰:越祖少康,至於允常。其子始霸,與吳爭強。槜李之役,闔閭見傷。會稽之恥,句踐欲當。種誘以利,蠡悉其良。折節下士,致膽思嘗。卒復讎寇,遂殄大邦。後不量力,滅於無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