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8.商鞅騙友欺魏
卻說秦國的相國衛鞅,聽說龐涓已死,就對秦孝公說:「秦、魏是比鄰之國,魏國對於秦國來說,就好比人有心腹之患,不是魏國吞併了秦國,就是秦國吞併了魏國,這明顯就是誓不兩立。如今魏國大敗於齊國,諸侯也都背叛了他,可乘此時討伐魏國,魏國必然沒有能力抵抗,必然向東遷移,然後秦國就可以依據山河的險固,逐步向東,制服諸侯,這才是帝王之業!」
註:1.【衛鞅:即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
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
2.【秦孝公:嬴姓,名渠梁: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在位24年。秦獻公之子。
即位第二年,任用在衛國不得志的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秦的國都自雍遷到咸陽後,又實行第二次變法,令衛鞅頒布「廢井田,開阡陌」的法令。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又在全國實行縣制,把全國設41縣(一說31縣),統由國君委派縣令進行管理,縣丞協助縣令。官吏實行俸祿制;統一全國度量衡;移風俗,清尚風化。
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出兵敗魏軍於元里,斬首七千級,取得東進第一次勝利。
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升衛鞅為大良造,並派他率兵攻魏進入河西地。
孝公十八年(前344年)秦軍攻魏國固陽,守軍投降。
孝公十九年(公元前343年),周天子封秦孝公為「伯」(霸),次年各國諸侯來秦祝賀,洗雪了長期以來「諸侯卑秦」的國恥,確立了霸主地位。
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340年)秦孝公盡取河西之地,軍事東進自此轉入主動。變法使秦國富兵強,為後代秦始皇的掃滅六國,統一天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也使秦國由奴隸制社會轉入封建制國家,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秦孝公認為很對,就派衛鞅為大將,公子少官為副將,率兵五萬,去征伐魏國。
衛鞅率領大軍出了秦國都城咸陽,一路向東進發,警報已經報至魏國的西河,西河駐守大將朱倉,向魏國都城開封發送告急文書,一天連發三次。
魏惠王大集群臣,商量抵抗秦國的方案。
公子卬上奏說:「衛鞅當年在魏國時,和我關係很好,我曾經向大王舉薦過他,大王沒有聘用他,今天我願意領兵前往,先和他講和,如果不成,然後就固守城池,再向韓、趙求救。」
註:1.【西河:戰國初期魏國邑名。轄境在今陝西華陰市以北、黃龍以南、洛河以東、黃河以西的地域。與前文卜子夏教授之西河不同。】
2.【魏惠王:姬姓,魏氏,名罃,公元前370年-公元前319年在位,在位52年。亦稱梁惠王。魏武侯之子。即位後九年由舊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群臣都贊成公子卬(ang)的計策,魏惠王就拜公子卬為大將,也率兵五萬,來救援西河,進兵到吳城駐紮。
那吳城,是吳起守西河時所築,以抗拒秦兵,堅固可守。
註:【吳城:今山西平陸縣北】
公子卬正要寫信,派人去秦軍營寨,問候衛鞅(通問衛鞅),想讓衛鞅退兵,守城的將士匯報:「現在有秦國派人送來書信,就在城外。」
公子卬命令把使者用繩子吊上城牆(命縋城而上),打來書信觀看。
書曰:
我以前在魏國時,跟公子親如兄弟,現在各事其主,是兩國的主將,但也沒有必要自相殘殺,彼此攻打。我想,還是兩邊都和氣退兵,選個好日子到玉泉山訂立盟約,互不侵擾,這樣既保全了我們老朋友的交情,兩國百姓又免受戰爭之苦,讓千秋萬代的後世,都稱讚我們的兄弟之情,就像管仲和鮑叔牙一樣,公子如能同意,就約個日子相會(鞅始與公子相得甚歡,不異骨肉;今各事其主,為兩國之將。何忍治兵,自相魚肉?鄙意欲與公子相約,各去兵車,釋甲冑,以衣冠之會,相見於玉泉山,樂飲而罷。免使兩國肝腦塗地,使千秋而下,稱吾兩人之交情,同於管、鮑,公子如肯俯從,幸示其期)。
公子卬看完書信後大喜,道:「我也正想這樣。」
註:【玉泉山:疑在今河南陝縣境內。
陝縣,即陝州區,河南省三門峽市轄區。秦惠公十年(公元前390年)置陝縣。
公元前11世紀,周滅商,分封焦國、虢國於陝境,陝地先後屬焦、虢。爾後,陝地成為西周初期兩大統治區域的分界線。「自陝以東,周公主之;自陝以西,召公主之。「這就是著名的分陝而治。陝西省之得名亦源於此。
公元前775年,「虢人滅焦「,陝地歸虢。
公元前655年,虢國為晉國所滅,陝地屬晉。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陝地分歸魏國。
秦惠公十年(公元前390年)置陝縣。
此後,秦國與魏國在陝地多次征戰,陝地時而屬秦,時而歸魏。
公元前225年,魏國被秦國滅亡,陝縣地域從此歸秦,隸屬三川郡。】
公子卬於是厚待使者,寫了回信。
書曰:
相國您沒有忘記當年的交情,還列舉了齊桓公的故事,摒棄兵車,衣裳之會,安定秦、魏的民眾,申明管鮑之交,這也是我的志向。三天之內,您相國定個日子,我怎敢不聽從(相國不忘夙昔之好,舉齊桓故事,以衣裳易兵車,安秦、魏之民,明管、鮑之誼,此卬志也。三日之內,惟相國示期,敢不聽命)?
衛鞅得到了回信,大喜,說:「我的計劃成功了。」
又派人進城確定日期,說:「秦兵的前營已經撤退了,打發他們先回去,只等與元帥會面,之後就全部拔營起寨,撤回去。」
又贈送了旱藕、麝香,說:「這兩樣東西都是秦國特產。旱藕對人的健康有好處,麝香能辟邪,僅表達一下舊日的感情,永結同好(聊志舊情,永以為好)。」
註:1.【旱藕:又名薯芋,藥草名。又名王孫、牡蒙,蕉芋。根莖供藥用,有補氣、祛寒濕等作用。《新唐書·方技傳·姜撫》:「終南山有旱藕。「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一·王孫》。
也可直接煮熟食用,含有豐富的鈣,磷,鐵及17種胺基酸,維生素B,C;營養豐富易於消化。經過加工提取澱粉可做成多種小食。】
2.【麝香:藥名。出《神農本草經》。又名寸香、元寸、當門子、臭子、香臍子。為鹿科動物林麝、馬麝或原麝雄體香囊中的乾燥分泌物。
兩歲的雄麝鹿開始分泌麝香,10歲左右為最佳分泌期,每隻麝鹿可分泌50g左右。
乾燥後呈顆粒狀或塊狀,有特殊的香氣,有苦味,可以製成香料,也可以入藥。是中樞神經興奮劑,外用能鎮痛、消腫,十分珍貴。】
公子卬認為衛鞅這是愛自己,更加相信他了,就寫了回信感謝他。
衛鞅假傳軍令,讓前營都撤回去,公子少官率領前營先撤退了,卻暗暗吩咐,一路上只說是射獵,補充食物,在狐岐山、白雀山等處,四散埋伏,約定在那天的午末未初時刻,一齊回到玉泉山下,只聽山上放炮為號,就一齊殺入,將魏國來的人全部捉拿,不許走漏一人。
註:1.【狐岐山、白雀山:應該都在陝縣玉泉山的附近,待考】
2.【午末未初:午時剛過,未時開始。即下午13點左右。】
到了這一天,一大早(至期,侵晨),衛鞅先派人進入城中報告,說:「相國先去玉泉山等候,隨行不滿三百人。」
公子卬十分相信,也用輶車裝載酒食,並帶著一隊樂工,乘車赴會,人數與衛鞅相當,衛鞅在山下相迎。
註:【輶車:you che,古代一種輕便的車,用木頭或竹子製作的車輛。後常作使者的乘車。】
公子卬看到衛鞅的隨從人數很少,也沒有帶兵器,就不再懷疑,坦然相見,各敘當年的交情,並提及今天通和友好之意,魏國的隨從人員也都很高興,雙方都準備了酒席。
公子卬是地主,先替衛鞅把盞,三獻三酬,奏樂三次,衛鞅讓軍吏在酒席上報告時間,然後命令撤掉魏國的筵席,換上本國的酒饌。
註:【一獻三酬:謂人臣過蒙寵幸。亦作「一獻三售」。
《周禮·考工記·梓人》:「梓人為飲器,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獻以爵而酬以觚,一獻而三酬。」】
兩個侍酒的,都是秦國有名的勇士,一個名叫烏獲,力舉千鈞;一個名叫任鄙,手格虎豹。
衛鞅剛舉杯勸酒,用眼睛示意隨從,隨從就傳令,在山頂上放起一聲號炮,山下也放炮回應,聲震山谷。
公子卬大驚,道:「哪裡來的炮聲?相國莫非欺騙我嗎?」
衛鞅笑著說:「就欺騙你這一次,請多包涵。」
公子卬心慌,就要逃跑,卻被烏獲緊緊抱住,動彈不得。
任鄙指揮左右拿人,公子少官率領軍士把隨行的人員全部抓獲,沒走掉一個人。
衛鞅吩咐將公子卬押上囚車,先押送回秦國報捷,然後把抓獲的隨行人員,全部鬆綁,賜酒壓驚,仍用原來的車仗,命令他們:「就說主帥赴會回來,賺開城門,另有重賞,如若不從,立即斬首。」
那一行隨從都是小兵小卒,誰不怕死,全都答應了。
讓烏獲裝作公子卬坐在車中,任鄙裝作護送的使臣,駕單車跟在後面。
城上認出是自家的人,打開城門,那兩員勇將一齊發作,將城門一拳一腳,打個粉碎,再也關不上了,守門軍士衝上前的,都被打倒,後面衛鞅親自率領大軍,飛速趕來,城中軍民大亂,衛鞅指揮軍士亂殺一陣,隨後就占領了吳城。
朱倉聽到主帥被俘虜了,料想西河難以堅守,就棄城而逃,衛鞅長驅而入,直逼安邑。
註:1.【吳城:今山西平陸縣北】
2.【西河:戰國初期魏國邑名。轄境在今陝西華陰市以北、黃龍以南、洛河以東、黃河以西的地域。】
3.【安邑:山西夏縣西北】
魏惠王害怕了,派大夫龍賈前往秦軍求和。
衛鞅說:「魏王當年沒有任用我,所以我去了秦國,承蒙秦王厚愛,讓我成為卿相,待遇豐厚,如今又把兵權交付給我,如果不能消滅魏國,那就有負重託了(魏王不能用吾,吾故出仕秦國,蒙秦王尊為卿相,食祿萬鍾,今以兵權交付,若不滅魏,有負重託)。」
龍賈說:「我聽說:『良鳥戀舊林,良臣懷故主。』,魏王雖然沒任用您,但是父母的故鄉,您怎麼會無情呢(然父母之邦,足下安得無情)?」
衛鞅沉思半晌,對龍賈說:「如果要我班師,除非將河西之地,全部割讓給秦國才行。」
龍賈只得應諾,回報魏惠王,魏惠王同意了,就讓龍賈奉河西地圖,獻給秦軍買和,衛鞅按圖受地,奏凱而歸。
公子卬就投降了秦國。
魏惠王認為安邑離秦國太近了,難以防守,就遷都到大梁(河南開封),從此稱為梁國。
註:1【魏惠王即位九年後,遷都大梁,即公元前361年。這段話有點對不上,前文說龐涓死後,衛鞅率兵攻打魏國。龐涓死於公元前341年。】
2.【魏惠王由於在秦、齊等國夾擊中不斷慘敗,於前334年不得不採用相國惠施」以魏合於齊楚以按兵「的建議,率韓國等小國國君赴徐州(今山東滕州東南)朝見齊威王,同時齊威王亦承認魏惠王的王號。魏、齊接近,使齊停止了進攻,但秦國以魏為」腹心疾「,還是不斷攻魏。前330年,秦軍敗魏軍於雕陰(今陝西甘泉南),迫使魏惠王獻出河西之地。次年,秦軍又攻占魏國的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西)、焦(今河南三門峽市西)、曲沃(今三門峽市西南)等地。】
秦孝公嘉獎衛鞅的功勞,封為列侯,把以前所取得的魏國地盤商、於等十五個邑,封給衛鞅作食邑,號稱為商君,後世因此稱為「商鞅」。
註:【商、於之地:商於,為古代秦楚邊境地域名,以秦嶺「商「開始、以武關後「於「結束「的六百里「地的合稱(中間有數邑,如現佛誕寒川公園下孝義古城古上洛的雒邑等)。
轄區主要為今陝西省商洛市境內,因春秋戰國時期,商於之地原屬於楚國,秦國故土本為秦嶺以北的渭河平原,商於位於秦嶺南麓,為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後來商於被秦國占領而成為秦地,衛鞅破魏有功,被封於商十五邑(即「商於「之地),該地後來便成為了商鞅的封邑。
秦國占領商於之後,在接近秦楚邊界的地方修築了關口-武關,而秦國核心區域通常也稱為關中,武關仍舊屹立於商洛市丹鳳縣境內。
商鞅封邑位于丹鳳縣城西2.5公里處的古城村,建於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為商於古道之中心。】
商鞅謝恩領賞,回到府第,對家臣說:「我出身於衛國的宗室旁族,依仗胸中才華來到秦國,為秦國變法治國,使秦國富裕強盛,如今打敗魏國,奪取土地七百里,又獲封十五座城池的封地,大丈夫志得意滿,也沒誰能比得上我了(吾以衛之支庶,挾策歸秦,為秦更治,立致富強,今又得魏地七百里,封邑十五城,大丈夫得志,可謂極矣)。」
賓客齊聲祝賀。
只有一個人厲聲上前,說:「『千人諾諾,不如一士諤諤。』你們這幫人都投靠在商君的門下,怎麼都說好聽的,這不是坑害主人嗎(爾等居商君門下,豈可進諂而陷主乎)?」
眾人一看,這個人是上客趙良。
商鞅說:「先生說大家都是獻媚之言,那你說說,我治理秦國,和五羖大夫百里奚相比,誰更好呢(先生謂眾人之諂,試言吾之治秦,與五羖大夫孰賢)?」
趙良說:「百里奚輔佐秦穆公,三次扶立晉國君主,兼併了周邊二十一個小國,讓秦穆公成為西戎霸主;百里奚的個人生活極其自律,大熱天不打傘遮陽,勞累了也不乘車,死的時候百姓都非常痛惜,就跟死了爹娘一樣。如今主公您擔任相國已經八年了,法令雖然得到執行,但刑戮太殘酷,人民見威而不見德,知利而不知義,太子怨恨您給他師傅加刑,恨入骨髓,民間父子兄弟也怨恨您很久了,一旦秦君離世,您的地位、生命就像朝陽下的露水,瞬間消亡,您還貪圖商於封地的富貴、而自誇為大丈夫嗎?您為什麼不舉薦賢人來替代自己?辭掉俸祿和職位,退隱還鄉,這樣還能保全自己(五羖大夫之相穆公也,三置晉君,並國二十一,使其主為西戎伯主;及其自奉,暑不張蓋,勞不坐乘,死之日百姓悲哭,如喪考妣。今君相秦八載,法令雖行,刑戮太慘,民見威而不見德,知利而不知義,太子恨君刑其師傅,怨入骨髓,民間父兄子弟久含怨心,一旦秦君晏駕,君之危若朝露,尚可貪商、於之富貴,而自誇大丈夫乎?君何不薦賢人以自代。辭祿去位,退耕於野,尚可望自全也)!」
商君聽完趙良的一席話,默然不樂。
附註:西河
【西河:魏國的西河郡,因黃河在今山西、陝西交界處之河段,當時常被稱為西河。西河郡轄域大約在今陝西省華陰以北,延安以南,洛河以東,黃河以西地區。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命吳起出兵攻占今洛河以東的關中地區,並在此設西河郡。魏文侯因吳起「善用兵,廉平,盡能得士心」,任命他為西河守,以拒秦國、韓國。之後,魏秦雙方展開長期爭奪河西地區的戰爭。
在吳起與秦國的多次交鋒中,從未敗績。
在魏武侯時,吳起籌劃一個大戰略,計劃以幾年時間,滅掉秦國。倘若這個計劃得以實施,就沒有後來統一天下的大秦王朝了。然而,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的吳起,在政壇上卻一敗塗地。他被政敵暗算,被迫離開魏國。當吳起行至西河時,嘆息道:「主上倘若信任我,再給我幾年時間,秦國必亡。如今主上聽信讒人之言,不再信任我了,西河之地落入秦人之手的日子也不會遠了,魏國大概從此就衰弱了吧。」
吳起出走魏國的時間是公元前387年。
公元前362年,秦國大破魏軍,俘虜其統帥公孫痤,收復繁龐城。這座城池是當年魏文侯從秦國人手中奪取的,現在又回到秦國人手中。面對咄咄逼人的秦國,魏國已經沒有優勢可言了。魏惠王做出一個重大決定:在河西修築長城,魏國在河西的戰略轉為守勢。
到了秦孝公時,秦國在河西戰場頻頻得手。
公元前354年(秦孝公八年),秦攻河西,大敗魏軍於元里,斬首七千,奪下河西重鎮少梁城。儘管河西仍未全部光復,但秦國已經獲得少梁城這座橋頭堡,隨時可以渡過黃河進攻魏國本土。
此時的魏國遭到秦、齊在西、東兩線的夾擊,霸業凋零,遂與秦議和,割讓一部分河西之地給秦國。
秦惠王上台後,致力於全面收復河西之地。
公元前333年,公孫衍率秦國兵團攻打魏國在河西的軍事據點雕陰城,大敗魏軍。老邁的魏惠王再無進取雄心,對付秦國虎狼般的進攻,他祭出的法寶是割地求和,把陰晉城割讓給了秦國。
公元前331年,秦惠王派公子卬對河西發動史無前例的猛攻。魏軍兵敗如山倒,統帥龍賈被生擒,戰死者不計其數。《秦本紀》記:「虜其將龍賈,斬首八萬。」秦軍乘勝而進,渡過黃河,攻入魏國,兵圍焦、曲沃。
魏惠王再無繼續戰鬥的勇氣。這一次,魏惠王將河西之地全部割給秦國,以換取和平。
自公元前419年魏文侯築少梁城、經略河西以來,經過89年的反覆爭奪,魏國最終在河西戰爭中敗北,秦國最終全面收復河西。】
註:1.【衛鞅:即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
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
2.【秦孝公:嬴姓,名渠梁: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在位24年。秦獻公之子。
即位第二年,任用在衛國不得志的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秦的國都自雍遷到咸陽後,又實行第二次變法,令衛鞅頒布「廢井田,開阡陌」的法令。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又在全國實行縣制,把全國設41縣(一說31縣),統由國君委派縣令進行管理,縣丞協助縣令。官吏實行俸祿制;統一全國度量衡;移風俗,清尚風化。
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出兵敗魏軍於元里,斬首七千級,取得東進第一次勝利。
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升衛鞅為大良造,並派他率兵攻魏進入河西地。
孝公十八年(前344年)秦軍攻魏國固陽,守軍投降。
孝公十九年(公元前343年),周天子封秦孝公為「伯」(霸),次年各國諸侯來秦祝賀,洗雪了長期以來「諸侯卑秦」的國恥,確立了霸主地位。
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340年)秦孝公盡取河西之地,軍事東進自此轉入主動。變法使秦國富兵強,為後代秦始皇的掃滅六國,統一天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也使秦國由奴隸制社會轉入封建制國家,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秦孝公認為很對,就派衛鞅為大將,公子少官為副將,率兵五萬,去征伐魏國。
衛鞅率領大軍出了秦國都城咸陽,一路向東進發,警報已經報至魏國的西河,西河駐守大將朱倉,向魏國都城開封發送告急文書,一天連發三次。
魏惠王大集群臣,商量抵抗秦國的方案。
公子卬上奏說:「衛鞅當年在魏國時,和我關係很好,我曾經向大王舉薦過他,大王沒有聘用他,今天我願意領兵前往,先和他講和,如果不成,然後就固守城池,再向韓、趙求救。」
註:1.【西河:戰國初期魏國邑名。轄境在今陝西華陰市以北、黃龍以南、洛河以東、黃河以西的地域。與前文卜子夏教授之西河不同。】
2.【魏惠王:姬姓,魏氏,名罃,公元前370年-公元前319年在位,在位52年。亦稱梁惠王。魏武侯之子。即位後九年由舊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群臣都贊成公子卬(ang)的計策,魏惠王就拜公子卬為大將,也率兵五萬,來救援西河,進兵到吳城駐紮。
那吳城,是吳起守西河時所築,以抗拒秦兵,堅固可守。
註:【吳城:今山西平陸縣北】
公子卬正要寫信,派人去秦軍營寨,問候衛鞅(通問衛鞅),想讓衛鞅退兵,守城的將士匯報:「現在有秦國派人送來書信,就在城外。」
公子卬命令把使者用繩子吊上城牆(命縋城而上),打來書信觀看。
書曰:
我以前在魏國時,跟公子親如兄弟,現在各事其主,是兩國的主將,但也沒有必要自相殘殺,彼此攻打。我想,還是兩邊都和氣退兵,選個好日子到玉泉山訂立盟約,互不侵擾,這樣既保全了我們老朋友的交情,兩國百姓又免受戰爭之苦,讓千秋萬代的後世,都稱讚我們的兄弟之情,就像管仲和鮑叔牙一樣,公子如能同意,就約個日子相會(鞅始與公子相得甚歡,不異骨肉;今各事其主,為兩國之將。何忍治兵,自相魚肉?鄙意欲與公子相約,各去兵車,釋甲冑,以衣冠之會,相見於玉泉山,樂飲而罷。免使兩國肝腦塗地,使千秋而下,稱吾兩人之交情,同於管、鮑,公子如肯俯從,幸示其期)。
公子卬看完書信後大喜,道:「我也正想這樣。」
註:【玉泉山:疑在今河南陝縣境內。
陝縣,即陝州區,河南省三門峽市轄區。秦惠公十年(公元前390年)置陝縣。
公元前11世紀,周滅商,分封焦國、虢國於陝境,陝地先後屬焦、虢。爾後,陝地成為西周初期兩大統治區域的分界線。「自陝以東,周公主之;自陝以西,召公主之。「這就是著名的分陝而治。陝西省之得名亦源於此。
公元前775年,「虢人滅焦「,陝地歸虢。
公元前655年,虢國為晉國所滅,陝地屬晉。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陝地分歸魏國。
秦惠公十年(公元前390年)置陝縣。
此後,秦國與魏國在陝地多次征戰,陝地時而屬秦,時而歸魏。
公元前225年,魏國被秦國滅亡,陝縣地域從此歸秦,隸屬三川郡。】
公子卬於是厚待使者,寫了回信。
書曰:
相國您沒有忘記當年的交情,還列舉了齊桓公的故事,摒棄兵車,衣裳之會,安定秦、魏的民眾,申明管鮑之交,這也是我的志向。三天之內,您相國定個日子,我怎敢不聽從(相國不忘夙昔之好,舉齊桓故事,以衣裳易兵車,安秦、魏之民,明管、鮑之誼,此卬志也。三日之內,惟相國示期,敢不聽命)?
衛鞅得到了回信,大喜,說:「我的計劃成功了。」
又派人進城確定日期,說:「秦兵的前營已經撤退了,打發他們先回去,只等與元帥會面,之後就全部拔營起寨,撤回去。」
又贈送了旱藕、麝香,說:「這兩樣東西都是秦國特產。旱藕對人的健康有好處,麝香能辟邪,僅表達一下舊日的感情,永結同好(聊志舊情,永以為好)。」
註:1.【旱藕:又名薯芋,藥草名。又名王孫、牡蒙,蕉芋。根莖供藥用,有補氣、祛寒濕等作用。《新唐書·方技傳·姜撫》:「終南山有旱藕。「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一·王孫》。
也可直接煮熟食用,含有豐富的鈣,磷,鐵及17種胺基酸,維生素B,C;營養豐富易於消化。經過加工提取澱粉可做成多種小食。】
2.【麝香:藥名。出《神農本草經》。又名寸香、元寸、當門子、臭子、香臍子。為鹿科動物林麝、馬麝或原麝雄體香囊中的乾燥分泌物。
兩歲的雄麝鹿開始分泌麝香,10歲左右為最佳分泌期,每隻麝鹿可分泌50g左右。
乾燥後呈顆粒狀或塊狀,有特殊的香氣,有苦味,可以製成香料,也可以入藥。是中樞神經興奮劑,外用能鎮痛、消腫,十分珍貴。】
公子卬認為衛鞅這是愛自己,更加相信他了,就寫了回信感謝他。
衛鞅假傳軍令,讓前營都撤回去,公子少官率領前營先撤退了,卻暗暗吩咐,一路上只說是射獵,補充食物,在狐岐山、白雀山等處,四散埋伏,約定在那天的午末未初時刻,一齊回到玉泉山下,只聽山上放炮為號,就一齊殺入,將魏國來的人全部捉拿,不許走漏一人。
註:1.【狐岐山、白雀山:應該都在陝縣玉泉山的附近,待考】
2.【午末未初:午時剛過,未時開始。即下午13點左右。】
到了這一天,一大早(至期,侵晨),衛鞅先派人進入城中報告,說:「相國先去玉泉山等候,隨行不滿三百人。」
公子卬十分相信,也用輶車裝載酒食,並帶著一隊樂工,乘車赴會,人數與衛鞅相當,衛鞅在山下相迎。
註:【輶車:you che,古代一種輕便的車,用木頭或竹子製作的車輛。後常作使者的乘車。】
公子卬看到衛鞅的隨從人數很少,也沒有帶兵器,就不再懷疑,坦然相見,各敘當年的交情,並提及今天通和友好之意,魏國的隨從人員也都很高興,雙方都準備了酒席。
公子卬是地主,先替衛鞅把盞,三獻三酬,奏樂三次,衛鞅讓軍吏在酒席上報告時間,然後命令撤掉魏國的筵席,換上本國的酒饌。
註:【一獻三酬:謂人臣過蒙寵幸。亦作「一獻三售」。
《周禮·考工記·梓人》:「梓人為飲器,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獻以爵而酬以觚,一獻而三酬。」】
兩個侍酒的,都是秦國有名的勇士,一個名叫烏獲,力舉千鈞;一個名叫任鄙,手格虎豹。
衛鞅剛舉杯勸酒,用眼睛示意隨從,隨從就傳令,在山頂上放起一聲號炮,山下也放炮回應,聲震山谷。
公子卬大驚,道:「哪裡來的炮聲?相國莫非欺騙我嗎?」
衛鞅笑著說:「就欺騙你這一次,請多包涵。」
公子卬心慌,就要逃跑,卻被烏獲緊緊抱住,動彈不得。
任鄙指揮左右拿人,公子少官率領軍士把隨行的人員全部抓獲,沒走掉一個人。
衛鞅吩咐將公子卬押上囚車,先押送回秦國報捷,然後把抓獲的隨行人員,全部鬆綁,賜酒壓驚,仍用原來的車仗,命令他們:「就說主帥赴會回來,賺開城門,另有重賞,如若不從,立即斬首。」
那一行隨從都是小兵小卒,誰不怕死,全都答應了。
讓烏獲裝作公子卬坐在車中,任鄙裝作護送的使臣,駕單車跟在後面。
城上認出是自家的人,打開城門,那兩員勇將一齊發作,將城門一拳一腳,打個粉碎,再也關不上了,守門軍士衝上前的,都被打倒,後面衛鞅親自率領大軍,飛速趕來,城中軍民大亂,衛鞅指揮軍士亂殺一陣,隨後就占領了吳城。
朱倉聽到主帥被俘虜了,料想西河難以堅守,就棄城而逃,衛鞅長驅而入,直逼安邑。
註:1.【吳城:今山西平陸縣北】
2.【西河:戰國初期魏國邑名。轄境在今陝西華陰市以北、黃龍以南、洛河以東、黃河以西的地域。】
3.【安邑:山西夏縣西北】
魏惠王害怕了,派大夫龍賈前往秦軍求和。
衛鞅說:「魏王當年沒有任用我,所以我去了秦國,承蒙秦王厚愛,讓我成為卿相,待遇豐厚,如今又把兵權交付給我,如果不能消滅魏國,那就有負重託了(魏王不能用吾,吾故出仕秦國,蒙秦王尊為卿相,食祿萬鍾,今以兵權交付,若不滅魏,有負重託)。」
龍賈說:「我聽說:『良鳥戀舊林,良臣懷故主。』,魏王雖然沒任用您,但是父母的故鄉,您怎麼會無情呢(然父母之邦,足下安得無情)?」
衛鞅沉思半晌,對龍賈說:「如果要我班師,除非將河西之地,全部割讓給秦國才行。」
龍賈只得應諾,回報魏惠王,魏惠王同意了,就讓龍賈奉河西地圖,獻給秦軍買和,衛鞅按圖受地,奏凱而歸。
公子卬就投降了秦國。
魏惠王認為安邑離秦國太近了,難以防守,就遷都到大梁(河南開封),從此稱為梁國。
註:1【魏惠王即位九年後,遷都大梁,即公元前361年。這段話有點對不上,前文說龐涓死後,衛鞅率兵攻打魏國。龐涓死於公元前341年。】
2.【魏惠王由於在秦、齊等國夾擊中不斷慘敗,於前334年不得不採用相國惠施」以魏合於齊楚以按兵「的建議,率韓國等小國國君赴徐州(今山東滕州東南)朝見齊威王,同時齊威王亦承認魏惠王的王號。魏、齊接近,使齊停止了進攻,但秦國以魏為」腹心疾「,還是不斷攻魏。前330年,秦軍敗魏軍於雕陰(今陝西甘泉南),迫使魏惠王獻出河西之地。次年,秦軍又攻占魏國的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西)、焦(今河南三門峽市西)、曲沃(今三門峽市西南)等地。】
秦孝公嘉獎衛鞅的功勞,封為列侯,把以前所取得的魏國地盤商、於等十五個邑,封給衛鞅作食邑,號稱為商君,後世因此稱為「商鞅」。
註:【商、於之地:商於,為古代秦楚邊境地域名,以秦嶺「商「開始、以武關後「於「結束「的六百里「地的合稱(中間有數邑,如現佛誕寒川公園下孝義古城古上洛的雒邑等)。
轄區主要為今陝西省商洛市境內,因春秋戰國時期,商於之地原屬於楚國,秦國故土本為秦嶺以北的渭河平原,商於位於秦嶺南麓,為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後來商於被秦國占領而成為秦地,衛鞅破魏有功,被封於商十五邑(即「商於「之地),該地後來便成為了商鞅的封邑。
秦國占領商於之後,在接近秦楚邊界的地方修築了關口-武關,而秦國核心區域通常也稱為關中,武關仍舊屹立於商洛市丹鳳縣境內。
商鞅封邑位于丹鳳縣城西2.5公里處的古城村,建於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為商於古道之中心。】
商鞅謝恩領賞,回到府第,對家臣說:「我出身於衛國的宗室旁族,依仗胸中才華來到秦國,為秦國變法治國,使秦國富裕強盛,如今打敗魏國,奪取土地七百里,又獲封十五座城池的封地,大丈夫志得意滿,也沒誰能比得上我了(吾以衛之支庶,挾策歸秦,為秦更治,立致富強,今又得魏地七百里,封邑十五城,大丈夫得志,可謂極矣)。」
賓客齊聲祝賀。
只有一個人厲聲上前,說:「『千人諾諾,不如一士諤諤。』你們這幫人都投靠在商君的門下,怎麼都說好聽的,這不是坑害主人嗎(爾等居商君門下,豈可進諂而陷主乎)?」
眾人一看,這個人是上客趙良。
商鞅說:「先生說大家都是獻媚之言,那你說說,我治理秦國,和五羖大夫百里奚相比,誰更好呢(先生謂眾人之諂,試言吾之治秦,與五羖大夫孰賢)?」
趙良說:「百里奚輔佐秦穆公,三次扶立晉國君主,兼併了周邊二十一個小國,讓秦穆公成為西戎霸主;百里奚的個人生活極其自律,大熱天不打傘遮陽,勞累了也不乘車,死的時候百姓都非常痛惜,就跟死了爹娘一樣。如今主公您擔任相國已經八年了,法令雖然得到執行,但刑戮太殘酷,人民見威而不見德,知利而不知義,太子怨恨您給他師傅加刑,恨入骨髓,民間父子兄弟也怨恨您很久了,一旦秦君離世,您的地位、生命就像朝陽下的露水,瞬間消亡,您還貪圖商於封地的富貴、而自誇為大丈夫嗎?您為什麼不舉薦賢人來替代自己?辭掉俸祿和職位,退隱還鄉,這樣還能保全自己(五羖大夫之相穆公也,三置晉君,並國二十一,使其主為西戎伯主;及其自奉,暑不張蓋,勞不坐乘,死之日百姓悲哭,如喪考妣。今君相秦八載,法令雖行,刑戮太慘,民見威而不見德,知利而不知義,太子恨君刑其師傅,怨入骨髓,民間父兄子弟久含怨心,一旦秦君晏駕,君之危若朝露,尚可貪商、於之富貴,而自誇大丈夫乎?君何不薦賢人以自代。辭祿去位,退耕於野,尚可望自全也)!」
商君聽完趙良的一席話,默然不樂。
附註:西河
【西河:魏國的西河郡,因黃河在今山西、陝西交界處之河段,當時常被稱為西河。西河郡轄域大約在今陝西省華陰以北,延安以南,洛河以東,黃河以西地區。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命吳起出兵攻占今洛河以東的關中地區,並在此設西河郡。魏文侯因吳起「善用兵,廉平,盡能得士心」,任命他為西河守,以拒秦國、韓國。之後,魏秦雙方展開長期爭奪河西地區的戰爭。
在吳起與秦國的多次交鋒中,從未敗績。
在魏武侯時,吳起籌劃一個大戰略,計劃以幾年時間,滅掉秦國。倘若這個計劃得以實施,就沒有後來統一天下的大秦王朝了。然而,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的吳起,在政壇上卻一敗塗地。他被政敵暗算,被迫離開魏國。當吳起行至西河時,嘆息道:「主上倘若信任我,再給我幾年時間,秦國必亡。如今主上聽信讒人之言,不再信任我了,西河之地落入秦人之手的日子也不會遠了,魏國大概從此就衰弱了吧。」
吳起出走魏國的時間是公元前387年。
公元前362年,秦國大破魏軍,俘虜其統帥公孫痤,收復繁龐城。這座城池是當年魏文侯從秦國人手中奪取的,現在又回到秦國人手中。面對咄咄逼人的秦國,魏國已經沒有優勢可言了。魏惠王做出一個重大決定:在河西修築長城,魏國在河西的戰略轉為守勢。
到了秦孝公時,秦國在河西戰場頻頻得手。
公元前354年(秦孝公八年),秦攻河西,大敗魏軍於元里,斬首七千,奪下河西重鎮少梁城。儘管河西仍未全部光復,但秦國已經獲得少梁城這座橋頭堡,隨時可以渡過黃河進攻魏國本土。
此時的魏國遭到秦、齊在西、東兩線的夾擊,霸業凋零,遂與秦議和,割讓一部分河西之地給秦國。
秦惠王上台後,致力於全面收復河西之地。
公元前333年,公孫衍率秦國兵團攻打魏國在河西的軍事據點雕陰城,大敗魏軍。老邁的魏惠王再無進取雄心,對付秦國虎狼般的進攻,他祭出的法寶是割地求和,把陰晉城割讓給了秦國。
公元前331年,秦惠王派公子卬對河西發動史無前例的猛攻。魏軍兵敗如山倒,統帥龍賈被生擒,戰死者不計其數。《秦本紀》記:「虜其將龍賈,斬首八萬。」秦軍乘勝而進,渡過黃河,攻入魏國,兵圍焦、曲沃。
魏惠王再無繼續戰鬥的勇氣。這一次,魏惠王將河西之地全部割給秦國,以換取和平。
自公元前419年魏文侯築少梁城、經略河西以來,經過89年的反覆爭奪,魏國最終在河西戰爭中敗北,秦國最終全面收復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