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6.孫臏歸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公元前341年。

  齊國田忌、孫臏在「馬陵之戰」中戰勝魏軍,龐涓自殺,魏太子申被俘後自殺,齊軍大獲全勝。

  此戰後,魏國由盛轉衰,孫臏因善於用兵而名揚天下。

  田忌、孫臏率領勝利之師凱旋,繳獲的戰利品無數,滿載而歸。

  齊宣王大喜,設宴慶功,親自為田忌、田嬰、孫臏把盞祝賀。

  相國騶忌暗自思量,當年私下裡接受魏國賄賂,要陷害田忌、孫臏這件事,不免心中有愧,於是就稱病,辭職,交回了相印。

  齊宣王於是就拜田忌為相國,田嬰為將軍。

  孫臏仍然任軍師,加封大邑,孫臏堅決推辭,沒有接受封賞。

  在安靜的日子裡,孫臏親手謄寫了祖父孫武的《兵書》十三篇,獻給齊宣王,說:「我是個殘廢人,承蒙大王重用,如今已經報答了大王的恩德,也報了自己的私仇,我的心愿都實現了。我平生所學,都在這本書里,留著我在朝中也沒有什麼用處,我要尋找一處休閒的山野,去那裡渡過餘生(臣以廢人,過蒙擢用,今上報主恩,下酬私怨,於願足矣。臣之所學,盡在此書,留臣亦無用,願得閒山一片,為終老之計)。」

  齊宣王極力挽留,孫臏去意已決,於是齊宣王就把石閭山封給了他。

  孫臏在山上住了一年多,忽然一天晚上就不見了,有人說是鬼谷子先生把他度化成為神仙了(孫臏住山歲余,一夕忽不見,或言鬼谷先生度之出世矣,此是後話)。

  武成王廟有《孫子贊》云:

  孫子知兵,翻為盜憎,

  刖足銜冤,坐籌運能。

  救韓攻魏,雪恥揚靈,

  功成辭賞,遁跡藏名。

  揆之祖武,何愧典型!

  註:1.【《孫臏兵法》:孫臏死後,給後人留下了一部珍貴的軍事著作——《孫臏兵法》。《孫臏兵法》古稱《齊孫子》。

  原有89篇圖4卷,內容十分宏博,可惜在東漢末年失傳。

  直至1972年4月,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部分孫臏談兵的竹簡,經專家們長期研究整理,最後確定為16篇。

  這16篇雖然遠非《齊孫子》的原貌,但理論價值卻十分珍貴。

  它總結了戰國中期以前的大量戰爭實踐,從基本理論到戰術原則,都進一步繼承和發展了《孫子兵法》。

  例如,《孫臏兵法》提出「戰勝而強立」的戰爭觀,充分肯定統一戰爭的進步意義和作用,極力主張用統一戰爭去克服戰國七雄並立的封建割據局面,這較之《孫子兵法》「兵者,國之大事」的認識前進了很大一步。

  《孫臏兵法》提出以「道」制勝的原則,強調必須遵循戰爭本身固有的客觀規律去指導戰爭,奪取勝利,這顯然是對《孫子兵法》中「兵者,詭道」、「兵以詐立」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以「道」制勝較之以「詭」、「詐」制勝體現了更為深刻的理性認識。

  《孫臏兵法》提出「必攻不守」的作戰指導理論,其實質就是運用大規模機動野戰的作戰方式,在戰略和戰役上實施廣泛的「批亢搗虛」、「圍魏救趙」、爭取主動、避免被動,這也是對《孫子兵法》避實擊虛理論的重要繼承和發展。

  《孫臏兵法》提出「富國」而「強兵」的國防思想,對當時和後世,都有巨大而深遠的意義和影響,較之《孫子兵法》中「因糧於敵」的思想,更是一個重大的繼承、發展和進步。

  《孫臏兵法》中有專講軍政訓練的《五教法》一篇,提出對部隊實施嚴格的政治教育、隊列訓練、行軍訓練、陣法訓練、戰法訓練,這是我國先秦時期最完整系統的軍隊教育訓練理論,較之《孫子兵法》中「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治軍思想,無疑是更全面的繼承、發展、豐富、提高。

  《孫臏兵法》與《孫子兵法》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繫,所以自古以來人們即把兩「孫子」並稱,說二者是「一家」之言的「孫氏之道」。在《漢書·藝文志》中則更為明確,把《孫子兵法》列為所有兵書之首,而《齊孫子》則位居第二,在吳起兵法、范蠡兵法以及其他所有兵法之上。】

  2.【石閭山:山名,位於今泰安市南郊區大吳村,俗稱石榴山。《漢書·武帝紀》:「(太初)三年春正月,行東巡海上。夏四月,還,修封泰山,禪石閭。」東漢學者應劭注曰:石閭山在泰山下阯南方,方士言仙人閭也。據《史記》和《漢書》記載,漢武帝曾先後三次禪石閭山,第一次為太初三年正月,漢武帝東巡海上求神仙,均無驗。四月,封泰山,禪石閭。第二次為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三月,漢武帝巡幸泰山,祀漢高祖與漢景帝(劉啟),於明堂,登封祭天,禪石閭山。第三次為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三月,漢武帝封泰山,祀明堂,禪石閭山。這三次都是先封泰山、後禪石閭山。】


  3.【武成王廟:簡稱「武廟」,舊稱「太公廟、太公尚父廟」,專門祭祀姜太公以及歷代良將的廟宇,始建於唐玄宗開元年間,廢止於明太祖洪武年間。

  唐玄宗為求國內安寧,需要像呂尚那樣披肝瀝膽,嘔心瀝血,忠貞不二的勤勉事主的人才,便於公元731年(開元十九年)敕令天下諸州各建一所太公廟。並要求以張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當發兵出師或各將領及文武舉人應詔,都要先去太公廟拜謁。

  公元739年(開元二十七年)追諡呂尚為「武成王」,成為中華民族武聖人。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尊太公望為武成王,祭典與祭孔子的文宣王廟相同。太公尚父廟更名為武成王廟,簡稱武廟。

  當時的主神是太公望,以張良為副祀,包含張良在內的歷代名將十人坐像分坐左右。

  詔史館考定可配享者,列古今名將凡六十四人圖形焉。以下是春秋戰國配享武廟的人物:

  越相國范蠡,齊將軍孫臏,趙信平君廉頗,秦將王翦,秦武安君白起;齊相管仲,安平君田單,趙馬服君趙奢,大將軍武安君李牧。

  唐德宗時期,顏真卿建議增設古今六十四名將為從祀。

  宋真宗時,又追封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又重新整改增設古今七十二名將為從祀。

  到了元朝時期,繼續以姜太公為武廟主神,但從祀名將規模大減員,很多人都被剔除了,只以孫武子、張良、管仲、樂毅、諸葛亮以下十人為從祀,同時民間也出現了一些關於姜太公的神話傳說。

  明朝洪武年間,廢武廟,以姜太公從祀帝王廟。

  至滿清時稱供奉關羽的關公廟為武廟。

  民國時期關羽和岳飛合祀的關岳廟也叫「武廟」,同「文廟」相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