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5.馬陵道萬弩射龐涓
公元前341年。
齊國田忌、孫臏深入魏國復地,引誘龐涓進入伏擊圈。
孫臏時刻派人探聽龐涓軍隊的消息。
回報:「魏兵已過沙鹿山,不分晝夜,兼程前進。」
孫臏屈指計算一下路程,料到今晚肯定到達馬陵道。
註:1.【沙鹿山:今河南濮陽縣的沙麓。與河北大名的沙麓山是一個山脈。
沙麓山位於大名縣,因五隻梅花鹿得名,記載於《穆天子傳》。大名縣現在的南北沙窩廟、沙河路、大龍、土門頭(前普明灘村)、勸善等村,是沙麓山遺址。
當時,此土山像五隻形態各異的梅花鹿,又像一條長龍,因此取名沙麓山。《辭海》記載:「五鹿即五鹿墟(大土丘)又名沙鹿,在今大名東。「這沙麓山婉蜒起伏几十里,聳立在馬陵西北部。在馬陵村的東部有一山嶽村,該村歷來沒有姓山和岳的住戶,因有山峰,故叫山嶽村。具當地群眾傳說:過去有六個山峰,山嶽村距今馬陵村只有六里之近,這就證實了馬陵在東西兩山之間的位置。馬陵也就自然形成了南北長20華里的一個大甬道,故名馬陵道。】
2.【馬陵:今河北大名縣東南】
那馬陵道在兩山中間,溪谷深隘,足以設下伏兵。
道路兩旁樹高林密,孫臏選了最大的一棵樹留下來,其餘樹的全部砍倒,亂七八糟地扔在路上,以阻斷敵軍通行,卻把那棵沒砍倒的大樹,在面向東邊的地方削成白板,用黑字書寫了六個大字:「龐涓死此樹下。」上面又橫著書寫四個小字:「軍師孫示」。
然後命令部將袁達、獨孤陳各自挑選五千弓弩手,埋伏在道路左右。孫臏吩咐道:「只要看見樹下有火光時,就一齊放箭!」
再命令田嬰率兵一萬,埋伏在離馬陵三里之外,只等魏兵全部通過,就從後面追殺。
分撥已定,孫臏和田忌率兵在遠處屯紮,準備接應。
再說龐涓一路上打探,得知齊兵過去不遠,恨不得一步就追上,所以只顧催促快速前進,當來到馬陵道時,恰好日落西山。
這時是十月下旬,天上沒有月光,前軍回報:「前方有砍倒的樹木阻塞道路,不能前進了。」
龐涓喝叱道:「這是齊兵害怕我們跟在他們後面,故意阻擋我們的!」
正要指揮軍士搬開樹木繼續前進,忽然抬頭看見樹上有被砍成白色的地方,隱隱約約寫著字,但天色昏暗,看不清楚,就命令侍從點起火把,照亮觀看。
眾軍士一齊點起火把,龐涓在火光之下,這下看清楚了,大驚到:「我中了殘廢人的計了(吾中刖夫之計矣)!」
急忙傳令:「快撤退!」
話音未落,袁達、獨孤陳兩支伏兵,看見火光,萬箭齊發,箭如驟雨,軍士大亂。
龐涓身帶重傷,料想逃不出去了,嘆道:「我恨當初沒殺了這個殘廢,竟然成就了這小子的大名(吾恨不殺此刖夫,遂成豎子之名)。」
隨後拔劍自刎。
龐英也中箭身亡。
軍士被射死的,不計其數。
史官有詩云:
昔日偽書奸似鬼,今宵伏弩妙如神。
相交須是懷忠信,莫學龐涓自隕身!
當年龐涓下山時,鬼谷子曾對他說:「你一定會有欺負別人的事,反過來會被人報復(汝必以欺人之事,還被人欺)。」
龐涓當年用造假的書信,欺騙魏惠王而使孫臏受刑,今天也受孫臏的欺騙,中了他的減灶之計而身死(龐涓用假書之事,欺孫臏而刖之,今日亦受孫臏之欺,墮其減灶之計)。
鬼谷子還說過:「遇馬而瘁。」
果然死於馬陵,算一下從龐涓在魏國做官知道現在身死,剛好十二年,正應驗了花開十二朵的徵兆,可見鬼谷子的占卜之術,纖微必中,分毫不差,真是神妙莫測啊。
此時太子申率領的軍隊在後面,聽說前軍有失,慌忙命令軍隊就地駐紮,不要繼續前行了,可是沒想到田嬰率領一支軍隊從後面殺來,魏兵心膽俱裂,無人敢迎戰了,各自四散逃生。
太子申勢單力孤,被田嬰生擒,綁縛在車上。
田忌和孫臏率領大軍前來接應,殺得魏軍屍橫遍野,輕重軍器都歸了齊軍。
田嬰將太子申押來獻功,袁達、獨孤陳將龐涓父子屍首帶來獻功,孫臏親手斬了龐涓的頭,懸掛在車上。
齊軍大勝,奏凱而還。
當天夜裡,太子申擔心受辱,也自刎而死。
孫臏嘆息不已。
大軍來到沙鹿山,正碰上龐蔥在後面帶領的步軍,孫臏派人挑著龐涓的頭顱展示給他們,步軍不戰而潰,龐蔥下車磕頭請求饒命,田忌就要把他殺了,孫臏說:「作惡的只是龐涓一個人,他的兒子都沒有罪,何況侄子呢(為惡者止龐涓一人,其子且無罪,況其侄乎)?」
於是把太子申和龐英這兩具屍體交付給龐蔥,讓他回去報告給魏王:「趕緊寫投降書,向齊國朝貢,不然,我們就發兵魏國,讓魏國宗廟社稷全部消亡。」
龐蔥連聲答應,回去了。
這是周顯王二十八年,即公元前341年的事。
附註:馬陵道:
引自搜狐網站:「山東之『山』到底在哪裡?——莘縣與大名、清豐等縣共有的歷史名山沙麓山探源」2018-01-04 15:04趙明信
關於沙麓山,大名縣諸本縣誌均記載有名。
它的主峰起自今大名縣東北部,向東南綿延伸展。其幾道主峰應坐落在大名縣東半部以及莘縣的西部邊緣和河南省清豐縣的北部邊緣。
歷史上,沙麓山所處地理位置極為重要。
當時,黃河西出潼關,流到今河南省濮陽市便轉而向北,經今河北省大名縣中部、山東省冠縣和臨清市西部,奔河北省衡水市、滄州市,然後注入渤海。歷史上把太行山與這一段黃河之間稱為「河內之地」,亦即九州之一的冀州。
對冀州至關重要的還有邯鄲南邊的漳河。它流出太行山後,咆哮奔騰,東向流入沙麓山西部的黃河。漳河像連接沙麓山與太行山的線條,把冀州之地劃分為南北兩塊。冀州北部,即今河北省中南部,被黃河和太行山屏蔽為一條南北走廊(姑且稱其為「河北走廊」)。沙麓山距離太行山不足100公里,成為河北走廊的南端咽喉,沙麓山乃是控制河北走廊咽喉的鎖鑰。
河北走廊咽喉往南,就是上古五帝活動的中心區域——中原。黃帝之後,顓頊和帝嚳的首都都在今河南省濮陽市。濮陽儘管距離邯鄲市區只有150公里,距今大名縣城僅75公里,但沙麓山和太行山扼制了中原勢力向北擴展,保障了北方民族在今河北省中南部的活動。
莘縣的資料提供,「莘縣南部如今是平原,古代卻是土丘起伏,溝壑遍地,故古地名中多見「丘」字」。
從古代的黃河在今河南省濮陽市折而向北的地理分析,今濮陽市之東在古代都應是綿延的山脈丘陵。這座山脈古代的名字不得而知,我們姑且稱其為沙麓山山脈。在當時條件下,山東與中原之間的交通受到滾滾黃河的限制。再加上黃河東邊的沙麓山山脈,擋住了中原勢力向東擴展。
沙麓山東麓的莘野連接山東腹地;西麓的黃河狹窄,乃理想渡口。而它的南北是荒山、湖泊、沼澤等複雜的地形,都不利於渡河。所以,沙麓山既是山東的西部屏障,又是溝通中原的要道和控制樞紐。
到春秋時期,齊桓公在沙麓邑修築了城郭,名為五鹿城。
沙麓墟與馬陵之戰
公元前646年農曆八月,巨響震天動地,沙麓山的幾道山峰突然崩塌,地面抖動塌陷,五鹿城陷進地下。大地張開大嘴,把沙麓山的幾道山峰吞下大半。一日之間,高大秀麗的沙麓山變成了土丘雜亂、溝壑縱橫的沙麓墟。從此以後,五鹿城便有了「襲邑」之稱。襲邑者,陷於地下也。(見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註疏卷十一》——中華書局《十三經註疏附校勘記下冊第2254頁)
沙麓山崩塌之後,控扼南北的威勢大減。但是,沙墟之上土丘起伏,溝深林密,而且,西邊就是黃河渡口,仍然是控制東西之樞扭。所以,很快就在原五鹿城的西邊,選新址重新建起了五鹿城。並且在南面和東南面又出現沙(瑣)、馬陵等城邑。
到了戰國,戰爭連續不斷,沙麓墟的戰略地位仍然相當重要。
魏武侯在位期間(公元前386——公元前371年),封其子公子元食邑於此,五鹿城更名為元城。
到了魏惠王,著名的齊魏馬陵之戰就發生在這一帶。
公元前342年,韓魏長期交戰,雙方均已面臨彈盡糧絕的局勢。齊威王決定以田忌、田嬰為將,孫臏為軍師,起兵攻魏救韓。魏惠王令龐涓和太子申一起,率領十萬大軍迎戰。孫臏避其鋒芒,轉向魏國軍事重地大梁進軍。龐涓聽到這個消息後,火速趕到大梁。此時,齊軍已進入魏國境內,「現已過而西矣」。龐涓率軍加速追趕齊軍。孫臏設「增兵減灶」之計,龐涓以為齊軍人數第三天就由10萬左右減為3萬。心中大喜,捨棄一部分軍隊,親自率領精銳之師披星戴月,兼程追擊,一直追到馬陵道。馬陵道溝深林密,孫臏在此早已設伏兵。魏軍猝不及防,人慌馬亂,頓時被齊軍擊散。龐涓拔劍自刎。齊軍將魏軍徹底打垮,並俘虜魏太子申。
關於馬陵的地望,晉代杜預在《春秋左傳》註疏中明確注為:「馬陵,衛地,陽平元城縣東南有地名馬陵。」(卷二十六成公七年)元城縣即今大名縣,現有東馬陵、西馬陵、郭馬陵等六個馬陵村,隋代曾在此設馬陵縣。可見隋之前對馬陵地望的爭議是不多的。筆者以為,馬陵邑的地望應在今大名縣,在現在六個馬陵村這一帶。從《史記》記載馬陵之戰的情況,「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已過而西矣。」齊軍的路線只有首先向西,然後向北,最後向東。馬陵之戰的方位不可能在開封之東或者在開封東南。決戰之前,齊軍、魏軍主力都應是在沙麓墟渡口東渡黃河。馬陵之戰決戰只能在沙麓墟馬陵邑附近,即今冀魯豫三省交界之處。
然而,馬陵道是一條道路。馬陵道可能起自馬陵,或者經過馬陵,然後東南方向,沿今莘縣與河南省邊界的丘壑,通到今莘縣大張家鎮、櫻桃園鎮道口村,距離幾十里。孫臏指揮的是運動戰,莘縣大張家鎮的馬陵、櫻桃園鎮道口村距離大名縣的馬陵較近,作為齊魏馬陵之戰的戰場是有可能的。莘縣已經在此建起馬陵之戰紀念館。
沙麓山的奇異與山東人後裔掌控西漢政權
由於沙麓山在歷史上的重要位置,它的崩塌在春秋列國引起很大震動。《春秋公羊傳》稱其為「天下異事」(《春秋公羊傳》僖公十四年)。晉國最善於占卜的掌卜大夫郭偃占卜說:「陰為陽雄,土火相乘,故有沙麓崩。後六百四十五年,宜有聖女」(《漢書.元後傳》)。預見645年之後,沙麓山廢墟之上要有聖女出現。
齊國田忌、孫臏深入魏國復地,引誘龐涓進入伏擊圈。
孫臏時刻派人探聽龐涓軍隊的消息。
回報:「魏兵已過沙鹿山,不分晝夜,兼程前進。」
孫臏屈指計算一下路程,料到今晚肯定到達馬陵道。
註:1.【沙鹿山:今河南濮陽縣的沙麓。與河北大名的沙麓山是一個山脈。
沙麓山位於大名縣,因五隻梅花鹿得名,記載於《穆天子傳》。大名縣現在的南北沙窩廟、沙河路、大龍、土門頭(前普明灘村)、勸善等村,是沙麓山遺址。
當時,此土山像五隻形態各異的梅花鹿,又像一條長龍,因此取名沙麓山。《辭海》記載:「五鹿即五鹿墟(大土丘)又名沙鹿,在今大名東。「這沙麓山婉蜒起伏几十里,聳立在馬陵西北部。在馬陵村的東部有一山嶽村,該村歷來沒有姓山和岳的住戶,因有山峰,故叫山嶽村。具當地群眾傳說:過去有六個山峰,山嶽村距今馬陵村只有六里之近,這就證實了馬陵在東西兩山之間的位置。馬陵也就自然形成了南北長20華里的一個大甬道,故名馬陵道。】
2.【馬陵:今河北大名縣東南】
那馬陵道在兩山中間,溪谷深隘,足以設下伏兵。
道路兩旁樹高林密,孫臏選了最大的一棵樹留下來,其餘樹的全部砍倒,亂七八糟地扔在路上,以阻斷敵軍通行,卻把那棵沒砍倒的大樹,在面向東邊的地方削成白板,用黑字書寫了六個大字:「龐涓死此樹下。」上面又橫著書寫四個小字:「軍師孫示」。
然後命令部將袁達、獨孤陳各自挑選五千弓弩手,埋伏在道路左右。孫臏吩咐道:「只要看見樹下有火光時,就一齊放箭!」
再命令田嬰率兵一萬,埋伏在離馬陵三里之外,只等魏兵全部通過,就從後面追殺。
分撥已定,孫臏和田忌率兵在遠處屯紮,準備接應。
再說龐涓一路上打探,得知齊兵過去不遠,恨不得一步就追上,所以只顧催促快速前進,當來到馬陵道時,恰好日落西山。
這時是十月下旬,天上沒有月光,前軍回報:「前方有砍倒的樹木阻塞道路,不能前進了。」
龐涓喝叱道:「這是齊兵害怕我們跟在他們後面,故意阻擋我們的!」
正要指揮軍士搬開樹木繼續前進,忽然抬頭看見樹上有被砍成白色的地方,隱隱約約寫著字,但天色昏暗,看不清楚,就命令侍從點起火把,照亮觀看。
眾軍士一齊點起火把,龐涓在火光之下,這下看清楚了,大驚到:「我中了殘廢人的計了(吾中刖夫之計矣)!」
急忙傳令:「快撤退!」
話音未落,袁達、獨孤陳兩支伏兵,看見火光,萬箭齊發,箭如驟雨,軍士大亂。
龐涓身帶重傷,料想逃不出去了,嘆道:「我恨當初沒殺了這個殘廢,竟然成就了這小子的大名(吾恨不殺此刖夫,遂成豎子之名)。」
隨後拔劍自刎。
龐英也中箭身亡。
軍士被射死的,不計其數。
史官有詩云:
昔日偽書奸似鬼,今宵伏弩妙如神。
相交須是懷忠信,莫學龐涓自隕身!
當年龐涓下山時,鬼谷子曾對他說:「你一定會有欺負別人的事,反過來會被人報復(汝必以欺人之事,還被人欺)。」
龐涓當年用造假的書信,欺騙魏惠王而使孫臏受刑,今天也受孫臏的欺騙,中了他的減灶之計而身死(龐涓用假書之事,欺孫臏而刖之,今日亦受孫臏之欺,墮其減灶之計)。
鬼谷子還說過:「遇馬而瘁。」
果然死於馬陵,算一下從龐涓在魏國做官知道現在身死,剛好十二年,正應驗了花開十二朵的徵兆,可見鬼谷子的占卜之術,纖微必中,分毫不差,真是神妙莫測啊。
此時太子申率領的軍隊在後面,聽說前軍有失,慌忙命令軍隊就地駐紮,不要繼續前行了,可是沒想到田嬰率領一支軍隊從後面殺來,魏兵心膽俱裂,無人敢迎戰了,各自四散逃生。
太子申勢單力孤,被田嬰生擒,綁縛在車上。
田忌和孫臏率領大軍前來接應,殺得魏軍屍橫遍野,輕重軍器都歸了齊軍。
田嬰將太子申押來獻功,袁達、獨孤陳將龐涓父子屍首帶來獻功,孫臏親手斬了龐涓的頭,懸掛在車上。
齊軍大勝,奏凱而還。
當天夜裡,太子申擔心受辱,也自刎而死。
孫臏嘆息不已。
大軍來到沙鹿山,正碰上龐蔥在後面帶領的步軍,孫臏派人挑著龐涓的頭顱展示給他們,步軍不戰而潰,龐蔥下車磕頭請求饒命,田忌就要把他殺了,孫臏說:「作惡的只是龐涓一個人,他的兒子都沒有罪,何況侄子呢(為惡者止龐涓一人,其子且無罪,況其侄乎)?」
於是把太子申和龐英這兩具屍體交付給龐蔥,讓他回去報告給魏王:「趕緊寫投降書,向齊國朝貢,不然,我們就發兵魏國,讓魏國宗廟社稷全部消亡。」
龐蔥連聲答應,回去了。
這是周顯王二十八年,即公元前341年的事。
附註:馬陵道:
引自搜狐網站:「山東之『山』到底在哪裡?——莘縣與大名、清豐等縣共有的歷史名山沙麓山探源」2018-01-04 15:04趙明信
關於沙麓山,大名縣諸本縣誌均記載有名。
它的主峰起自今大名縣東北部,向東南綿延伸展。其幾道主峰應坐落在大名縣東半部以及莘縣的西部邊緣和河南省清豐縣的北部邊緣。
歷史上,沙麓山所處地理位置極為重要。
當時,黃河西出潼關,流到今河南省濮陽市便轉而向北,經今河北省大名縣中部、山東省冠縣和臨清市西部,奔河北省衡水市、滄州市,然後注入渤海。歷史上把太行山與這一段黃河之間稱為「河內之地」,亦即九州之一的冀州。
對冀州至關重要的還有邯鄲南邊的漳河。它流出太行山後,咆哮奔騰,東向流入沙麓山西部的黃河。漳河像連接沙麓山與太行山的線條,把冀州之地劃分為南北兩塊。冀州北部,即今河北省中南部,被黃河和太行山屏蔽為一條南北走廊(姑且稱其為「河北走廊」)。沙麓山距離太行山不足100公里,成為河北走廊的南端咽喉,沙麓山乃是控制河北走廊咽喉的鎖鑰。
河北走廊咽喉往南,就是上古五帝活動的中心區域——中原。黃帝之後,顓頊和帝嚳的首都都在今河南省濮陽市。濮陽儘管距離邯鄲市區只有150公里,距今大名縣城僅75公里,但沙麓山和太行山扼制了中原勢力向北擴展,保障了北方民族在今河北省中南部的活動。
莘縣的資料提供,「莘縣南部如今是平原,古代卻是土丘起伏,溝壑遍地,故古地名中多見「丘」字」。
從古代的黃河在今河南省濮陽市折而向北的地理分析,今濮陽市之東在古代都應是綿延的山脈丘陵。這座山脈古代的名字不得而知,我們姑且稱其為沙麓山山脈。在當時條件下,山東與中原之間的交通受到滾滾黃河的限制。再加上黃河東邊的沙麓山山脈,擋住了中原勢力向東擴展。
沙麓山東麓的莘野連接山東腹地;西麓的黃河狹窄,乃理想渡口。而它的南北是荒山、湖泊、沼澤等複雜的地形,都不利於渡河。所以,沙麓山既是山東的西部屏障,又是溝通中原的要道和控制樞紐。
到春秋時期,齊桓公在沙麓邑修築了城郭,名為五鹿城。
沙麓墟與馬陵之戰
公元前646年農曆八月,巨響震天動地,沙麓山的幾道山峰突然崩塌,地面抖動塌陷,五鹿城陷進地下。大地張開大嘴,把沙麓山的幾道山峰吞下大半。一日之間,高大秀麗的沙麓山變成了土丘雜亂、溝壑縱橫的沙麓墟。從此以後,五鹿城便有了「襲邑」之稱。襲邑者,陷於地下也。(見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註疏卷十一》——中華書局《十三經註疏附校勘記下冊第2254頁)
沙麓山崩塌之後,控扼南北的威勢大減。但是,沙墟之上土丘起伏,溝深林密,而且,西邊就是黃河渡口,仍然是控制東西之樞扭。所以,很快就在原五鹿城的西邊,選新址重新建起了五鹿城。並且在南面和東南面又出現沙(瑣)、馬陵等城邑。
到了戰國,戰爭連續不斷,沙麓墟的戰略地位仍然相當重要。
魏武侯在位期間(公元前386——公元前371年),封其子公子元食邑於此,五鹿城更名為元城。
到了魏惠王,著名的齊魏馬陵之戰就發生在這一帶。
公元前342年,韓魏長期交戰,雙方均已面臨彈盡糧絕的局勢。齊威王決定以田忌、田嬰為將,孫臏為軍師,起兵攻魏救韓。魏惠王令龐涓和太子申一起,率領十萬大軍迎戰。孫臏避其鋒芒,轉向魏國軍事重地大梁進軍。龐涓聽到這個消息後,火速趕到大梁。此時,齊軍已進入魏國境內,「現已過而西矣」。龐涓率軍加速追趕齊軍。孫臏設「增兵減灶」之計,龐涓以為齊軍人數第三天就由10萬左右減為3萬。心中大喜,捨棄一部分軍隊,親自率領精銳之師披星戴月,兼程追擊,一直追到馬陵道。馬陵道溝深林密,孫臏在此早已設伏兵。魏軍猝不及防,人慌馬亂,頓時被齊軍擊散。龐涓拔劍自刎。齊軍將魏軍徹底打垮,並俘虜魏太子申。
關於馬陵的地望,晉代杜預在《春秋左傳》註疏中明確注為:「馬陵,衛地,陽平元城縣東南有地名馬陵。」(卷二十六成公七年)元城縣即今大名縣,現有東馬陵、西馬陵、郭馬陵等六個馬陵村,隋代曾在此設馬陵縣。可見隋之前對馬陵地望的爭議是不多的。筆者以為,馬陵邑的地望應在今大名縣,在現在六個馬陵村這一帶。從《史記》記載馬陵之戰的情況,「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已過而西矣。」齊軍的路線只有首先向西,然後向北,最後向東。馬陵之戰的方位不可能在開封之東或者在開封東南。決戰之前,齊軍、魏軍主力都應是在沙麓墟渡口東渡黃河。馬陵之戰決戰只能在沙麓墟馬陵邑附近,即今冀魯豫三省交界之處。
然而,馬陵道是一條道路。馬陵道可能起自馬陵,或者經過馬陵,然後東南方向,沿今莘縣與河南省邊界的丘壑,通到今莘縣大張家鎮、櫻桃園鎮道口村,距離幾十里。孫臏指揮的是運動戰,莘縣大張家鎮的馬陵、櫻桃園鎮道口村距離大名縣的馬陵較近,作為齊魏馬陵之戰的戰場是有可能的。莘縣已經在此建起馬陵之戰紀念館。
沙麓山的奇異與山東人後裔掌控西漢政權
由於沙麓山在歷史上的重要位置,它的崩塌在春秋列國引起很大震動。《春秋公羊傳》稱其為「天下異事」(《春秋公羊傳》僖公十四年)。晉國最善於占卜的掌卜大夫郭偃占卜說:「陰為陽雄,土火相乘,故有沙麓崩。後六百四十五年,宜有聖女」(《漢書.元後傳》)。預見645年之後,沙麓山廢墟之上要有聖女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