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上庸整軍
經典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雍正召見隨年羹堯一同進宮的將士,體恤他們大熱天穿鎧甲辛苦,便讓卸甲涼快。
但將士們毫無反應,只是看向年羹堯。十三爺胤祥重申後,將士們仍不卸甲。
直到年羹堯慢悠悠說「既然皇上叫你們卸甲,你們卸吧」,將士們才答應卸甲。
年羹堯還對雍正說「他們只知道軍令,不知道皇上」,這讓雍正在百官面前顏面掃地,心中怒火中燒。
此時此刻,申耽舊將們目光中透的疏離與抗拒,與電視劇中的經典橋段如出一轍。
劉封甚至下意識地握緊了腰間的寶劍,以防突發萬一。
不過,這更加堅定了劉封要對上庸降兵進行混編的決心,若是讓他們建制保持不變,那遲早會自成一體,恐生禍端。
好在申耽的性格忠厚老實,不像電視劇里的年羹堯那般飛揚跋扈:「暫且都按公子之令執行,諸位需當全力配合,切不可犯糊塗。」他的聲音雖不高,卻帶著幾分不容置疑的意味。
那些舊將們聽聞此言,彼此對視了幾眼,眼中的抗拒之色漸漸褪去。
其中一位年長者抱拳說道:「既然申將軍有言,那我等就按令行事吧。」其他人見狀,也紛紛附和。
劉封緩緩地舒了一口氣,鬆開了緊握寶劍的手,臉上露出了一絲欣慰的笑容。校場上的氣氛逐漸緩和下來,一場潛在的危機就此化解。
但劉封也深知,雖然眼前的難關已過,但想要真正贏得這些將士的衷心擁護,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眼見申耽不反對自己,劉封就上前一步,深吸一口氣,開始部署軍令:
「諸位,主公順天應人,志在聚英豪,興義兵,討滅曹賊,振興漢室。因此,我等之軍乃仁義之師,絕非那些窮兵黷武、肆意抓壯丁充人頭的烏合之眾。」
「正因如此,此次混編部曲,首要之舉就是裁汰老弱病殘。」
話音剛落,劉封的目光變得銳利起來,他大聲命令道:
「年過六十者,出列!」
「年不滿十五者,出列!」
「身有重病或殘疾者,出列!」
「家中獨子者,出列!」
此言一出,台下的士兵們面面相覷,人群中頓時一陣騷動。
一些頭髮花白的老兵,飽經風霜的臉上瞬間綻放出驚喜的笑容,眼眶甚至微微泛紅。不少人激動得雙手都有些顫抖,顫顫巍巍地向前邁出步子。
而其他符合出列標準的士兵,原本黯淡無光的眼神此刻也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焰。
在眾人歡欣喜悅的氛圍中,一位腿部落下殘疾的中年士兵率先反應過來,單膝跪地,大聲對劉封喊道:「劉將軍大恩大德,俺們沒齒難忘!若不是將軍體諒,俺們這些人怕是要命喪戰場,再也回不了家了!」
他這一跪,仿佛是一個信號。剎那間,出列的老弱病殘士兵們紛紛效仿,齊刷刷地跪地,一時間,校場上跪滿了人。
眾人感恩頌德的話語,如同洶湧的潮水,向著劉封涌去,他們的眼中,滿是對劉封的敬重與感激。
劉封望著眼前這黑壓壓跪了一地的士兵,心中五味雜陳,趕忙上前幾步,雙手虛抬,朗聲道:「諸位快快請起,此乃我分內之事,不必行此大禮。」
待眾人起身,他轉頭看向身旁的廖光,神色鄭重地吩咐道:「將這些將士的姓名、籍貫、家中情況,都詳細登記造冊,切莫有任何疏漏。」
廖光連忙點頭,帶著一眾人走下台去,及時展開筆墨,一絲不苟地記錄起來。
隨後,劉封再次面向眾人,語重心長地說道:「大家回家之後,就安心耕地種田。家中的田地,莫要荒廢了,只要按時繳納田租,便能過上安穩日子。」
在眾人此起彼伏的回應聲中,劉封目送他們踏上了回家的路。在劉封看來,此番遣返老弱病殘,實在是一舉多得。
這些士兵得以平安歸家,與家人團聚,消息傳開後,百姓們會對劉封的仁義之舉讚不絕口,紛紛傳頌他的善名。
民心就會像那潤物無聲的細雨,悄然間便被劉封收入囊中,為日後徵兵募餉、擴充勢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而留下來的人,看到將軍如此體恤下屬,士氣也會高漲。大家都會明白,跟著一位躬行仁義,布施仁德的將軍,未來可期,整個軍隊的戰鬥力也會得到顯著的改善和提升。
過了一段時間,廖光匆匆走上高台,來到劉封面前抱拳道:「公子,那些老弱病殘都已登記造冊,清理完畢,如今校場上還剩下三千人。」
劉封微微點頭,他掃視了一遍校場中的人群,沉思片刻後,轉頭對王平說道:「子均,兵之強弱,在精不在多。台下這三千人,還是有不少面黃肌瘦、身形羸弱的啊。」
王平順著劉封的目光看去,說道:「公子所言極是,這些降兵,雖有數量,但戰力參差不齊,還需好好篩選一番。」
「傳我命令,讓寇延、樊猛、杜亥等組織人手對這三千人進行篩選,著重考量氣力武藝,我要的是能征善戰的勇士,不是是個人就行了。」劉封對王平布置道。
很快,王平、寇延便開始組織起篩選工作。校場上一時間忙碌起來,士兵們被分成一個個小組,有的在跑步,有的在舉石鎖,有的在拉弓射箭。
王平他們緊緊盯著眾人在測試中的表現,樊猛則更直接,他跑到舉石鎖的場地中觀戰,看見有士兵連兩百斤重的石鎖都舉不起來,他是又急又氣,然後就是一通呵斥:「連這斤兩的石鎖都舉不起來,如何殺敵?不如回家種地去。」
在篩選的過程中,不斷有士兵因為體力不支或者技藝不精而被淘汰。這些人有慶幸的,但更多的是帶著不甘與無奈黯然退場的。
經過一番嚴格的篩選,有超一千人被淘汰,這些人也被遣返回鄉。
最終,校場上留下了精銳兩千人。劉封看著他們,微微點頭,臉上露出一絲滿意的神色。
「將軍,這兩千人皆是精銳,可堪大用。」王平上台向劉封報告。
劉封笑道:「不錯,不過還不夠。傳我命令,讓從漢中帶來的隊伍兩千人也進入校場。」
很快,從漢中帶來的隊伍整齊地進入校場。他們步伐整齊,士氣高昂,與上庸的降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劉封走下高台,來到隊伍中間,大聲說道:「從今日起,我軍將重新整編。漢中原先之兵有兩千人,眼下上庸之兵也是兩千人,如此也好,這樣一人對一人,各自一半,交互混編。」
只見一名身形魁梧的漢中老兵,大步走向對面的上庸士兵,而一個身形較為靈活的上庸新兵,也不甘示弱,快步穿梭到對面,尋找自己的混編搭檔。
有了這兩人的帶動,校場上四千人的腳步聲,瞬間交織成一片嘈雜的轟鳴,仿佛大地都在微微震顫。漢中和上庸的士兵們,起初帶著些許陌生與警惕互相打量。但軍令如山,他們迅速行動起來。
劉封目光如炬,緊緊盯著校場上的每一個角落。他的臉上雖沒有過多的表情,但微微握緊的拳頭,透露出他內心的緊張與期待。
當看到士兵們逐漸完成混編,四千人的隊伍變得整齊有序時,他的嘴角微微上揚,心中豪情頓生。
但將士們毫無反應,只是看向年羹堯。十三爺胤祥重申後,將士們仍不卸甲。
直到年羹堯慢悠悠說「既然皇上叫你們卸甲,你們卸吧」,將士們才答應卸甲。
年羹堯還對雍正說「他們只知道軍令,不知道皇上」,這讓雍正在百官面前顏面掃地,心中怒火中燒。
此時此刻,申耽舊將們目光中透的疏離與抗拒,與電視劇中的經典橋段如出一轍。
劉封甚至下意識地握緊了腰間的寶劍,以防突發萬一。
不過,這更加堅定了劉封要對上庸降兵進行混編的決心,若是讓他們建制保持不變,那遲早會自成一體,恐生禍端。
好在申耽的性格忠厚老實,不像電視劇里的年羹堯那般飛揚跋扈:「暫且都按公子之令執行,諸位需當全力配合,切不可犯糊塗。」他的聲音雖不高,卻帶著幾分不容置疑的意味。
那些舊將們聽聞此言,彼此對視了幾眼,眼中的抗拒之色漸漸褪去。
其中一位年長者抱拳說道:「既然申將軍有言,那我等就按令行事吧。」其他人見狀,也紛紛附和。
劉封緩緩地舒了一口氣,鬆開了緊握寶劍的手,臉上露出了一絲欣慰的笑容。校場上的氣氛逐漸緩和下來,一場潛在的危機就此化解。
但劉封也深知,雖然眼前的難關已過,但想要真正贏得這些將士的衷心擁護,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眼見申耽不反對自己,劉封就上前一步,深吸一口氣,開始部署軍令:
「諸位,主公順天應人,志在聚英豪,興義兵,討滅曹賊,振興漢室。因此,我等之軍乃仁義之師,絕非那些窮兵黷武、肆意抓壯丁充人頭的烏合之眾。」
「正因如此,此次混編部曲,首要之舉就是裁汰老弱病殘。」
話音剛落,劉封的目光變得銳利起來,他大聲命令道:
「年過六十者,出列!」
「年不滿十五者,出列!」
「身有重病或殘疾者,出列!」
「家中獨子者,出列!」
此言一出,台下的士兵們面面相覷,人群中頓時一陣騷動。
一些頭髮花白的老兵,飽經風霜的臉上瞬間綻放出驚喜的笑容,眼眶甚至微微泛紅。不少人激動得雙手都有些顫抖,顫顫巍巍地向前邁出步子。
而其他符合出列標準的士兵,原本黯淡無光的眼神此刻也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焰。
在眾人歡欣喜悅的氛圍中,一位腿部落下殘疾的中年士兵率先反應過來,單膝跪地,大聲對劉封喊道:「劉將軍大恩大德,俺們沒齒難忘!若不是將軍體諒,俺們這些人怕是要命喪戰場,再也回不了家了!」
他這一跪,仿佛是一個信號。剎那間,出列的老弱病殘士兵們紛紛效仿,齊刷刷地跪地,一時間,校場上跪滿了人。
眾人感恩頌德的話語,如同洶湧的潮水,向著劉封涌去,他們的眼中,滿是對劉封的敬重與感激。
劉封望著眼前這黑壓壓跪了一地的士兵,心中五味雜陳,趕忙上前幾步,雙手虛抬,朗聲道:「諸位快快請起,此乃我分內之事,不必行此大禮。」
待眾人起身,他轉頭看向身旁的廖光,神色鄭重地吩咐道:「將這些將士的姓名、籍貫、家中情況,都詳細登記造冊,切莫有任何疏漏。」
廖光連忙點頭,帶著一眾人走下台去,及時展開筆墨,一絲不苟地記錄起來。
隨後,劉封再次面向眾人,語重心長地說道:「大家回家之後,就安心耕地種田。家中的田地,莫要荒廢了,只要按時繳納田租,便能過上安穩日子。」
在眾人此起彼伏的回應聲中,劉封目送他們踏上了回家的路。在劉封看來,此番遣返老弱病殘,實在是一舉多得。
這些士兵得以平安歸家,與家人團聚,消息傳開後,百姓們會對劉封的仁義之舉讚不絕口,紛紛傳頌他的善名。
民心就會像那潤物無聲的細雨,悄然間便被劉封收入囊中,為日後徵兵募餉、擴充勢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而留下來的人,看到將軍如此體恤下屬,士氣也會高漲。大家都會明白,跟著一位躬行仁義,布施仁德的將軍,未來可期,整個軍隊的戰鬥力也會得到顯著的改善和提升。
過了一段時間,廖光匆匆走上高台,來到劉封面前抱拳道:「公子,那些老弱病殘都已登記造冊,清理完畢,如今校場上還剩下三千人。」
劉封微微點頭,他掃視了一遍校場中的人群,沉思片刻後,轉頭對王平說道:「子均,兵之強弱,在精不在多。台下這三千人,還是有不少面黃肌瘦、身形羸弱的啊。」
王平順著劉封的目光看去,說道:「公子所言極是,這些降兵,雖有數量,但戰力參差不齊,還需好好篩選一番。」
「傳我命令,讓寇延、樊猛、杜亥等組織人手對這三千人進行篩選,著重考量氣力武藝,我要的是能征善戰的勇士,不是是個人就行了。」劉封對王平布置道。
很快,王平、寇延便開始組織起篩選工作。校場上一時間忙碌起來,士兵們被分成一個個小組,有的在跑步,有的在舉石鎖,有的在拉弓射箭。
王平他們緊緊盯著眾人在測試中的表現,樊猛則更直接,他跑到舉石鎖的場地中觀戰,看見有士兵連兩百斤重的石鎖都舉不起來,他是又急又氣,然後就是一通呵斥:「連這斤兩的石鎖都舉不起來,如何殺敵?不如回家種地去。」
在篩選的過程中,不斷有士兵因為體力不支或者技藝不精而被淘汰。這些人有慶幸的,但更多的是帶著不甘與無奈黯然退場的。
經過一番嚴格的篩選,有超一千人被淘汰,這些人也被遣返回鄉。
最終,校場上留下了精銳兩千人。劉封看著他們,微微點頭,臉上露出一絲滿意的神色。
「將軍,這兩千人皆是精銳,可堪大用。」王平上台向劉封報告。
劉封笑道:「不錯,不過還不夠。傳我命令,讓從漢中帶來的隊伍兩千人也進入校場。」
很快,從漢中帶來的隊伍整齊地進入校場。他們步伐整齊,士氣高昂,與上庸的降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劉封走下高台,來到隊伍中間,大聲說道:「從今日起,我軍將重新整編。漢中原先之兵有兩千人,眼下上庸之兵也是兩千人,如此也好,這樣一人對一人,各自一半,交互混編。」
只見一名身形魁梧的漢中老兵,大步走向對面的上庸士兵,而一個身形較為靈活的上庸新兵,也不甘示弱,快步穿梭到對面,尋找自己的混編搭檔。
有了這兩人的帶動,校場上四千人的腳步聲,瞬間交織成一片嘈雜的轟鳴,仿佛大地都在微微震顫。漢中和上庸的士兵們,起初帶著些許陌生與警惕互相打量。但軍令如山,他們迅速行動起來。
劉封目光如炬,緊緊盯著校場上的每一個角落。他的臉上雖沒有過多的表情,但微微握緊的拳頭,透露出他內心的緊張與期待。
當看到士兵們逐漸完成混編,四千人的隊伍變得整齊有序時,他的嘴角微微上揚,心中豪情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