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那就各自粉墨亮相,看誰的演技驚艷全場
第164章 那就各自粉墨亮相,看誰的演技驚艷全場
河北,冀州,鄴城。
袁紹高居主位,心情大好。
「諸位,前發往陳地的書文,朝廷已經回復了。」
「朝廷不僅封了我為大將軍,更令我假節,督青、冀、並、幽四州人馬。」
「另賜金印紫綬,由此可見,曹劉仍懼我河北聲勢,不敢妄動。」
領了大將軍號後,袁紹氣色都好了許多。
他現在的名位是要比曹操、劉備,乃至天下任意一個諸侯都要高的。
審配言道:
「正因曹劉勢弱,才更應該抓緊時間南下,今若不取,悔之遲矣。」
郭圖與審配都是激進的主戰派,希望速戰速決。
郭圖見此,也當即附和幫腔說道:
「如今袁公路身滅,淮南之地,盡為曹劉所得。」
「曹操據廬江,劉備占九江。」
「剩餘郡縣,皆是傳檄而定。」
「此為河北大患也,明公不可不察,不可不慎。」
顯然,郭圖與審配都在提醒袁紹,曹劉地盤擴張的太快,並且大有聯合之勢以拒河北。
「曹操、劉備擁四州之地,皆乃膏腴之所,若兩家內不生隙,反而聯合。」
「誠為要患,不可不早圖。」
雖然袁紹坐擁河北四州之地,更有烏桓人、南匈奴為盟友。
但河北之地,真正富庶只有冀州。
一白遮百丑,一富蓋所有。
冀州過於富裕,以至於讓人忘了并州、幽州都是苦寒之地。
而曹劉兩家若單拎出來似乎不富,可要合在一起,潁川、汝南、淮南等膏腴之地一一排出。
就不得不引起重視了。
大堂之內,鴉雀無聲,眾人各藏心思,默不開言。
袁紹目光逡巡一圈,掃過眾人,沉聲問:
「審正南之言,諸位以為如何?」
如今天下局勢愈發明朗,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河南與河北將會有一場勢在必行的大戰。
只是什麼時候開打的時間問題罷了。
這時,功曹辛毗走進堂內,手裡拿著一封書札。
環視一眼眾人,快步走至袁紹跟前,躬身道:
「大將軍,易京那邊傳回消息了。」
公孫瓚回信了?
此言一出,立馬引起了眾人的注意。
可以說,公孫瓚的存亡,影響著整個河北的決策。
袁紹趕忙接過書札來看,快速掃過,旋即勃然大怒。
「公孫小兒,竟敢拒我好意,復與為戰!」
「可恨!可惱也!」
話落,一把將書札重重地摔在地上。
公孫瓚居然拒絕了和解……
河北諸臣,無不唏噓,感慨這人脾氣未免忒也倔了。
之前袁紹發書送往朝廷,請求冊封為大將軍的同時時,還順帶採納了別駕沮授的計策。
即發書向公孫瓚講和。
一來慢其心,二來若真能解和,便可直接大軍南下,掃平河南。
可沒想到,都已經落魄到只剩下易京一座城池了。
公孫瓚仍然不肯向袁紹低頭,誓要和袁紹不死不休。
甚至還秘密聯絡了盤踞在冀州的黑山軍首領張燕等人,邀請他們與自己南北夾擊袁紹。
這一舉動,徹底惹惱了袁紹。
本來就剩下一個易京的公孫瓚,袁紹都打算放他一馬了。
安心讓他在易縣養老就行了。
而公孫瓚這個時候,也確實已經不打算再爭奪天下了。
他是真的打算在易縣養老。
原話叫,「天下非我能定,不如休兵力耕,以救凶年。」
但你養老就養老吧,結果公孫瓚就跟著了魔似的,瘋狂派人騷擾袁紹的北部郡縣。
這讓袁紹恨得牙痒痒。
而公孫瓚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是因為他自殺了劉虞以後,性格越來越瘋批腹黑極端。
另一個原因,可能是不甘和嫉妒。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討董結束後,北方最強大的諸侯一開始並不是袁紹,而是公孫瓚。
在初平四年,是公孫瓚最巔峰的時候。
他不僅受封四方將軍,賜爵易侯。
並且還假節,督幽、青、並、冀四州人馬。
同時還養了田楷、劉備為小弟,向河南擴展。
不過也不知公孫瓚是不是飄了。
殺了劉虞全家,不恤百姓,重用小人,記過忘善,睚眥必報。
這一系列的舉動,都令公孫瓚大失人心。
劉備也在這個時候趁機脫離公孫瓚,和他劃清界限。
都說袁術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其實北方公孫瓚也只用了幾年時間,就把家業敗的只剩下一個易縣。
現在他要跟袁紹死磕,或許也是記恨袁紹搶走了本該屬於他的東西。
還有之前忽悠他出兵,白嫖冀州等一系列事件,都讓公孫瓚感到不爽。
「~哼,公孫瓚,如此傲慢無禮!」
「傳我令,明年開春,起大軍,征伐易京。」
「吾要親征公孫瓚,將之覆滅。」
袁紹對公孫瓚傲慢的態度大為惱怒,決定明年開春親征易京。
很多人好奇袁神家大業大,為什麼卻花了那麼長時間才滅了公孫瓚。
因為公孫瓚家業同樣很大,袁神的家業都是慢慢啃下來的。
並且,公孫瓚起於邊陲。
之前說過,漢末戰力最強的軍團就是北方幽州、并州,以及西邊的涼州軍團。
他們常年與異族作戰,戰力不是內地軍團可以比的。
袁紹在跟公孫瓚的交手中,也吃了大虧。
不過袁紹雖然在正面被擊敗好幾次,但好在對手不當人,得罪的人太多。
袁紹輕輕鬆鬆,就拉到了鮮卑、烏桓,閻柔、劉虞舊部、本地漢民、本地士人豪族等盟友。
光看這個盟友清單,
你都會佩服公孫瓚,是怎麼做到把以上這些人全部得罪的。
所以公孫瓚與袁術真的是北方、南方各自的臥龍鳳雛。
公孫瓚再是能打,也干不贏這個配置的盟軍。
被盟軍暴揍一頓後,斬首兩萬餘級,龜縮回了易京。
雖然只剩下一座易京了,卻依然能引起袁紹及河北陣營的重視。
無他,公孫瓚家底兒太厚了。
或者說他這些年太不當人,收颳了太多民脂民膏了。
光易京城裡,公孫瓚就足足囤積了三百萬斛糧食在裡面。
並且他的部下,家家都蓋高樓,多達上千座。
然後公孫瓚的親信,俱是擁財「巨億」。
你便知道公孫瓚這些年到底颳了多少油水。
「大將軍,若是明年攻伐公孫瓚,曹劉趁勢前來襲取鄴城,該當如何?」
功曹辛毗在旁側諫言道。
辛毗出身於潁川辛家,是袁營汝穎派士人。
袁紹道:
「我在河內、黎陽屯有重兵,曹劉必不敢輕易來。」
「待我明年親征公孫瓚,將其首級梟下,齎往河南。」
「叫曹操、劉備自視忽然。」
辛毗卻道:
「此前大將軍默許劉備接領徐州,本意是為挾制曹操。」
「不想兩家聯合,反於河北掣肘。」
袁紹眼眸一蹙,辛毗這話算是說到點子上了。
之前袁譚擅自出兵徐州,還被他狠狠地批評了。
隨後劉備舉袁譚為茂才,袁紹還十分感激劉備。
還稱讚其,「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
等於是默許劉備接領徐州。
袁紹此舉,就是為了讓劉備限制西邊曹操的發展,畢竟這個小弟近幾年不太安分。
何況兗、徐二州毗鄰,難免邊境摩擦,兼之兩州人民又有舊怨。
所以曹、劉家爆發矛盾,甚至戰爭應該是板上釘釘的事才對。
只要兩家內鬥,河南就沒辦法統一。
袁紹就能夠騰出手來,安心治理河北。
等河北事務完成之後,再南下,拉攏曹劉當中更加弱勢的一方,來對付另一方。
這麼偉大的戰略構想,居然失敗了。
這令袁紹百思不得其解。
因為歷史上的袁紹就是這樣操作的,最後也確實成功了。
曹操攻打劉備,劉備投靠袁紹,幫袁紹牽制曹操東邊部曲。
而這一次,袁紹卻失敗了。
曹劉之間不僅沒有爆發戰爭,反而聯合起來,化干戈為玉帛,開展了多項合作。
中間,袁紹還試圖離間二人,引誘兩家相鬥。
結果卻以失敗告終。
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呢?
「河南有高士啊……」
袁紹撫掌一嘆,暗想究竟是誰促成了曹劉同盟,打破了他苦心孤詣營造的局面。
郭圖進言道:
「此必是李子玉之謀。」
他之前在青州輔佐袁譚,可是親眼見識過李翊的謀略。
或許也只有他,才能讓曹操、劉備放下此前恩怨,聯手對抗河北。
「李子玉麼?」
袁紹眉頭微蹙,看向人群中的許攸,問道:
「此前子遠出使徐州時,應當見過李翊。」
「你觀此人如何?」
許攸被突然點名,問及對李翊的看法。
暗想自己可千萬不能說漏了嘴,自己受過李翊的好處。
於是整了整心神,眨巴眼睛說道:
「稟大將軍,李子玉此人確實青雲高士。」
「若論天下智計,當並歸李氏也。」
聽完許攸對李翊的評價,袁紹撫須沉吟。
他聯想起近幾年自己聽到的關於李翊的一些評價,對其的才能當下也不疑。
遂又轉而問許攸道:
「以我袁氏四世三公的名頭,許之以高官厚祿,可命李翊來鄴仕官否?」
許攸搖了搖頭,嘆氣道:
「李子玉心如鐵石,非富貴所能動搖。」
微微一頓,忽又聯想到什麼,忙補充說道:
「可大將軍名聲在外,門生故吏遍天下。」
「若當真送些錢財過去交好,也未嘗不可一試。」
袁紹暗想,李翊乃河南肱股之臣。
無論如何,都應該嘗試拉攏一下。
最後不管他來不來,先許以其恩惠總是好的。
「……善,可命人備下金銀千斤,錦緞百匹,明珠十顆。」
「至於……」
至於出使的人選,袁紹目光掃一眼,最終還是落在許攸身上。
「子遠既然與李子玉有舊,不妨仍由你出使徐州,暗訪李翊。」
「將我之心意傳達過去。」
許攸聞言大喜,連連拱手說道:
「請大將軍放心,攸一定不辱使命。」
「待見到李翊後,定會將大將軍的美意盡數傳達。」
嗯……
袁紹一頷首,扶著美髯,又補充說道:
「汝此次暗訪李翊,務必使他收下這些禮品。」
「告訴他,不必非要來鄴城為官,叫他為難。」
「紹只是愛慕其才,想與之交好,僅此而已。」
許攸當即頷首,喏喏退下。
「……那麼,諸位若是無有他事,戰事便這麼定了。」
「各部將校,各回各營,點齊人馬,好生操練。」
「待明年開春之時,即發兵北上,征討公孫瓚!」
袁紹拍案定下戰略。
辛毗卻連忙說道:
「大將軍且慢!」
袁紹一凝,又問,「辛功曹還有何事?」
辛毗笑道:
「稟大將軍,既然曹操、劉備可以聯盟,我們同樣可以拉攏到盟友。」
「若使遠交近攻,以威脅河南後翼,未嘗不失為一良策。」
袁紹一挑眉,「辛功曹的意思是?」
辛毗彎唇道:
「近聞劉景升納張繡,屯兵於南陽。」
「其人以驍武起涼州,能征慣戰,前於淯水大敗曹操。」
「並且劉景升斷無捨近求遠之理,亦宜當拉攏。」
「若能結張繡之戰力,用劉表之錢糧,足能壓制曹劉同盟。」
辛毗提出遠交近攻,拉攏張繡、劉表的建議。
並且理由也很充分。
張繡與曹操有仇,且受到曹操的威脅,肯定願意向河北結盟。
至於劉表,此人自比西伯,有稱雄天下的野心。
他先後干涉過益州、揚州的事務,不可能不覬覦豫州這樣的膏腴之地。
而張繡的戰力,此前已有表現。
劉表坐鎮荊州,又富有錢糧。
可以說是又有錢,又有人,是袁紹能拉攏到的最好的盟友。
辛毗的話還在繼續。
「大將軍何不遣使去往南陽,招募張繡,順道再南下襄陽。」
「交好劉表,備言盟意,相約將來起兵,共分河南。」
「若曹劉果真為大將軍所滅,則河南歸屬,決於大將軍。」
「否劉表、張繡之輩所能定也。」
哈哈哈……
袁紹合掌大喜,辛毗這個遠交近攻的規劃,完美符合河北的利益。
要用魔法打敗魔法。
既然曹劉兩家結盟對抗河北,那袁紹為什麼不能與劉表結盟,瓜分河南呢?
「誰可為我出使荊州?」
袁紹再出身問。
辛毗毛遂自薦道:
「既是鄙人所獻結盟之才,便由鄙人親自出使荊州吧。」
辛毗本就是河南士人,若要去往荊州,順道也能回去看看家鄉。
這事兒對他來說,不算是苦差事。
袁紹欣然應允,即命辛毗出訪荊州,備言結盟之意。
順帶痛陳曹劉同盟的危害。
畢竟曹操的治所潁川可是直接毗鄰著荊州。
劉景升也不想袁紹打輸,讓曹劉坐大,威脅他的荊州吧?
眾人齊齊拜倒:
「謹遵大將軍之令!」
……
……
揚州,豫章。
此時的豫章太守,乃是平原名士華歆華子魚。
由於前任豫章太守周術病逝,華歆便接領了他的位置。
他在任期間,為政清淨,不擾百姓,各縣官吏皆十分擁戴他。
豫章的治所南昌,此時由揚州刺史劉繇駐守。
他自為孫策所敗後,便一直在南昌養病。
這日,劉繇忽感身體不適,自覺時日無多,急忙召見豫章太守華歆前來。
華歆在得到劉繇的命令後,急忙趕赴南昌。
至病榻處見著劉繇,此時的他已經病入膏肓,四肢乏力。
「……子魚,吾等你久矣。」
劉繇顫抖著手,對華歆說道。
華歆趕忙走過去,跪坐著病榻下,關切問:
「使君有何吩咐,歆願代為分憂。」
劉繇說道:
「我自知時日已無多,這段日子虧得子魚照料。」
劉繇現在屬於是寄人籬下。
雖說他貴為揚州刺史,待在揚州哪裡都合適。
不過就漢末的實際情況來看,基本上各地太守,就是當地的土皇帝了。
華歆領豫章不久,對各縣的控制力還不是很強。
「我到揚州數年,無甚恩德加於百姓,只使血肉捐於草野。」
「若我死後,只恐孫策領兵來犯。」
「豫章窮困民弱,如何保住豫章百姓,子魚當詳思之。」
華歆忙道:
「請使君寬心,歆一定會保住豫章百姓。」
正說間,一人匆匆趕進府邸來。
眾視之,乃前會稽太守王朗也。
王朗自為孫策所敗後,無甚去處。
孫策敬王朗為長者,想讓他為自己效命。
但王朗不願意,反倒偷偷出海,想逃亡交州。
但被孫策截住,不過孫策倒也沒治王朗出逃的罪。
只是嘴上對他進行了詰問斥責。
王朗自知離不開揚州,只能安心留在此地。
近聞揚州刺史劉繇病重,他便急急忙忙趕來看他。
「……景興也來了,快請坐。」
劉繇臨死前還能見著故人,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王朗走上前,先向華歆相互見了禮。
兩人是舊識,也是好友。
「景興近來可好?」
由於劉繇病重,一直在床上養病,對外界之事知之甚少。
王朗便向劉繇述說近況,道:
「使君有所不知,那孫伯符在年初攻打了會稽。」
「朗兵敗不敵,為保全百姓,只得舉城向孫氏投降。」
「現在會稽已為孫策所有了。」
什麼……?
劉繇聞言大驚,喉嚨抽痛了一下,咯痰道:
「孫兒竟如此勇猛?」
「……咳咳咳!」
劉繇說著,發出陣陣劇烈咳嗽。
華歆上前輕輕拍了拍劉繇的後背,劉繇看向華歆,對他說道:
「……我等俱是朝廷命官,受皇命來揚州赴任。」
「今孫策不過一殄寇將軍,卻擅自侵我揚土,形同叛逆。」
「……咳咳,子魚。」
劉繇看向華歆,握著他的手,說道:
「子魚可速速上表朝廷,備陳孫策之罪狀。」
「號召天下諸侯群起討之,則揚州可保也。」
華歆未及開言,王朗率先嘆一口氣,道:
「使君有所不知,我來之時,朝廷旨意已經下來了。」
「封孫策為會稽太守,孫賁為柴桑令。」
「現在孫策得了詔令,正發兵往柴桑來!」
什麼!?
孫策沖我來了?
「咳咳咳!!」
又是一陣劇烈的咳嗽,劉繇眼珠子差點兒沒瞪出來。
要打柴桑,先過南昌。
劉繇現在人就躺在南昌的,結果王朗你告訴我孫策馬上就要到了?
「……怎、怎會如此,朝廷棄我耶?」
劉繇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孫策得到官方承認,自己反倒成了叛逆。
還有王法嗎?還有法律嗎?
王朗嘆一口氣,說道:
「柴桑是荊州門戶,朝廷將之許給孫策,是為引誘其攻打荊州劉景升。」
華歆聞言,亦在旁側補充說道:
「近聞廬江劉勛新投劉表,荊州軍已進駐歷陽。」
「歷陽與柴桑僅一江之隔,只怕戰事將一觸即發。」
「我等俱是無能為也……」
劉表、孫策兩家,沒有一家是華歆惹得起的。
嗚哇……
劉繇吐出一口黑血,垂滴在地,嘶聲大吼道:
「兩個外來戶,在我的地盤上打仗,我卻對此無能為力。」
「公道人心何在!!!」
華歆與王朗對視一眼,俱是無奈搖頭。
亂世之中,弱肉強食。
實力決定著一切,話語權只掌握在強者手中。
曹操、劉備強大,所以他們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
把孫策這個叛逆打成正統,讓他名正言順的攻取荊州。
劉表、孫策強大,所以他們可以無視自己,在自己的地盤上爭權奪利。
大家都只是這些諸侯的棋子罷了……
他們個個自詡為光,代表正義。
到頭來不過是各自粉墨亮相,看誰的演技能夠驚艷全場罷了。
「……咳咳咳。」
劉繇忽然渾身抽搐,嘴中喃喃念叨道:
「可恨!可惱!可怒也……咳咳!」
一陣劇烈咳嗽,劉繇兩眼一黑,再沒了聲息,享年四十二歲。
「使君!使君!!」
華歆大驚,連聲呼喊,可哪裡有人回應?
王朗擦了擦眼淚,安慰華歆道:
「劉揚州已經病逝了,子魚當節哀順便。」
「現如今朗已是無家可歸之人,子魚你倒是肩負著守衛豫章的重任。」
「當要挺起腰來,承使君大任。」
華歆哭著應允。
隨後,兩人聯手為劉繇操辦了喪事。
不過劉繇的死,並未引來當地百姓的悲痛。
反倒有不少人暗自感到欣喜,若是劉繇死了,揚州刺史之位不就空缺了嗎?
於是,當地百姓一起擁立華歆為新的揚州刺史。
華歆對此誠惶誠恐,連忙拒絕道:
「未受皇命,安敢為此?」
遂拒絕了眾人的好意。
在演義里,華歆是一個敢拿著刀威脅獻帝的大奸臣。
不過,真實歷史上的華歆,則是一個清正廉潔的高尚君子。
他不受賄賂,愛民如子。
陳壽說他,清純德素。
孫策稱讚他年德名望,遠近所歸。
太史慈也說他道德高尚。
就連一向恃才傲物的陳登也說,在淵清玉潔,有禮有法方面,他只敬佩華歆華子魚。
而華歆的好友王朗,也並非演義里的庸弱形象,甚至被諸葛丞相直接嘴死。
歷史上的王朗不僅文武雙全,而且樂善好施。
作為一個大族出身,卻非常同情底層人民。
這一點是極為難得的。
像關二爺他同情底層人民,是因為他本身就是底層出身。
早年間遊歷江湖,見過太多不當人的士大夫。
所以他才傲上而不辱下。
可王朗出身豪族,卻體恤窮人,經常散去財物來周濟需要幫助的人。
同時王朗雖然樂善好施,但對自己卻非常勤儉節約。
即便是後來在魏國官至司徒這種三公級別的大官時,他依然嚴格要求自己和自己的家人。
就連遇上結婚辦喜事這種大事,別人送的賀喜禮物,王朗都堅辭不受。
其人品大抵如此。
「……百姓推舉子魚為揚州刺史,子魚何以不受?」
喪禮辦完後,王朗找到華歆質問,問他為何不肯領揚州刺史。
華歆背手嘆道:
「未受王命,何以敢自領揚州刺史?」
「況如今孫策受王詔來寇略揚土,正是風口浪尖之時,更不敢落人口實。」
華歆政治嗅覺十分敏銳。
現在揚州動亂,各地官吏人心惶惶。
誰敢在這時候露頭?
沒有實力,敢去自領揚州刺史。
這不是老壽星上吊——找死麼?
「那麼孫策大軍壓境,子魚有何打算?」
王朗問出一個關鍵問題。
現在的孫策已不再屬於「犯上作亂」了,他已經得了朝廷的詔書,打過來了。
華歆對豫章的統治力本就不強,手下更缺乏將才。
絕不可能是孫策的對手。
「我……」
華歆正要開口,忽有下人來報。
虞翻求見。
「仲翔來了?」
王朗一挑眉,他對這個名字可不陌生。
虞翻是他的功曹,也就是秘書。
兩人也一起共事了有些年頭。
只不過王朗自被孫策擊敗後,虞翻便投靠了孫策。
孫策本人還是很尊重虞翻的,說願意把他當朋友看待,而不是郡吏。
虞翻被孫策的誠心打動,於是仍舊為功曹。
此次前來,自是代表孫策而來。
王朗問華歆道:
「仲翔必是為孫策做說客,子魚覺得該不該見?」
華歆現在是豫章太守,郡里的一切事務自是由他當家做主。
華歆沉吟半晌,緩緩說道:
「虞仲翔既是為孫策而來,似乎該見。」
似乎二字表達了他內心的不確定,但覺得還是應該見一見。
很快,兩人一起接見了虞翻。
「仲翔別來無恙否?」
王朗上前握住虞翻的手,垂淚忍訴衷腸。
虞翻再見舊主,亦是淚流不止,哭泣道:
「自別府君後,翻亦時時想念。」
王朗並沒有怨恨過虞翻投靠孫策。
因為虞翻對他,絕對是盡心竭力了。
在演義里,虞翻扮演了舌戰群儒里的丑角。
被諸葛亮嘲諷為,
當初在王朗帳下,便勸主投降孫策,現在又要勸主投降曹操,看來是舊病兵復發也。
留下了一個經典的名場面。
但真實的歷史上是,
孫策來打王朗時,虞翻當時還在為父親守喪。
聽說了這個消息後,直接把喪服脫了,去見王朗。
力勸王朗避開孫策的鋒芒,但王朗沒聽,最終被孫策打敗。
王朗逃到海上去,虞翻就一直追隨在他身邊,保護他的安全。
當時東部的侯官縣長都閉門不讓王朗通過,也是虞翻上前勸告,才被放行。
以至於王朗都有些不好意思。
勸虞翻說,你還有老母,別一直守著我了,回家去吧。
要知道,在漢朝這個極度推崇孝文化的時代里,虞翻能做到這種地步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歷史上的虞翻自然也不是投降派的軟骨頭,也沒有勸孫權投降曹操。
恰恰相反,虞翻性情疏直,多次犯顏諫爭。
且性多不協俗,屢使孫權大怒,最後落了個流放的結局。
「仲翔此來何為,可是來弔唁劉揚州的?」
華歆明知故問,對虞翻說道。
虞翻頷首,道,「自是來弔唁劉揚州的。」
於是,二人命將虞翻請入靈堂。
一番弔唁過後,又入後堂相敘。
虞翻這才表露此來的目的。
「翻此次前來,除了弔唁劉揚州之外。」
「亦奉孫將軍之命,來招降華府君。」
華歆早已經猜到虞翻會這麼說。
……唉,該來的還是會來。
「仲翔啊,我已猜到你會有此一說。」
「孫伯符善於用兵,我自料不是其敵手。」
「此事容我考慮考慮。」
華歆擺出官場常用的拖字訣,打算先敷衍了過去。
虞翻也算官場老手,當了這麼多年功曹,自然應付的來這種情況。
遂補充說明道:
「翻竊聞明府與鄙郡故王府君齊名中州,海內所宗。」
「翻雖在東垂,亦常懷瞻仰。」
「只是明府雖有良德,然終籌略之才。」
「無他方規,徒有自守之功而已。」
「今孫將軍大兵將至,何不早做決斷,以免惹禍上身。」
虞翻這段話術,也是標準套路了。
先揚後抑,把華歆吹捧一番,然後指出他的不足。
再對比兩家的實力,勸你好生考慮。
這也是勸降話術里的常見模板。
「仲翔好意,某心領了。」
「可先至驛館歇息,容我再與景興商議商議。」
虞翻乃退,至驛館下暫歇。
在屏退虞翻後,華歆急召王朗過來商議對策。
「孫策大軍將至,來勢洶洶。」
「豫章之兵,斷然難敵。」
「我欲保全豫章子民,並使你我明哲保身。」
「景興可有何高見?」
華歆認認真真詢問道。
……
(本章完)
河北,冀州,鄴城。
袁紹高居主位,心情大好。
「諸位,前發往陳地的書文,朝廷已經回復了。」
「朝廷不僅封了我為大將軍,更令我假節,督青、冀、並、幽四州人馬。」
「另賜金印紫綬,由此可見,曹劉仍懼我河北聲勢,不敢妄動。」
領了大將軍號後,袁紹氣色都好了許多。
他現在的名位是要比曹操、劉備,乃至天下任意一個諸侯都要高的。
審配言道:
「正因曹劉勢弱,才更應該抓緊時間南下,今若不取,悔之遲矣。」
郭圖與審配都是激進的主戰派,希望速戰速決。
郭圖見此,也當即附和幫腔說道:
「如今袁公路身滅,淮南之地,盡為曹劉所得。」
「曹操據廬江,劉備占九江。」
「剩餘郡縣,皆是傳檄而定。」
「此為河北大患也,明公不可不察,不可不慎。」
顯然,郭圖與審配都在提醒袁紹,曹劉地盤擴張的太快,並且大有聯合之勢以拒河北。
「曹操、劉備擁四州之地,皆乃膏腴之所,若兩家內不生隙,反而聯合。」
「誠為要患,不可不早圖。」
雖然袁紹坐擁河北四州之地,更有烏桓人、南匈奴為盟友。
但河北之地,真正富庶只有冀州。
一白遮百丑,一富蓋所有。
冀州過於富裕,以至於讓人忘了并州、幽州都是苦寒之地。
而曹劉兩家若單拎出來似乎不富,可要合在一起,潁川、汝南、淮南等膏腴之地一一排出。
就不得不引起重視了。
大堂之內,鴉雀無聲,眾人各藏心思,默不開言。
袁紹目光逡巡一圈,掃過眾人,沉聲問:
「審正南之言,諸位以為如何?」
如今天下局勢愈發明朗,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河南與河北將會有一場勢在必行的大戰。
只是什麼時候開打的時間問題罷了。
這時,功曹辛毗走進堂內,手裡拿著一封書札。
環視一眼眾人,快步走至袁紹跟前,躬身道:
「大將軍,易京那邊傳回消息了。」
公孫瓚回信了?
此言一出,立馬引起了眾人的注意。
可以說,公孫瓚的存亡,影響著整個河北的決策。
袁紹趕忙接過書札來看,快速掃過,旋即勃然大怒。
「公孫小兒,竟敢拒我好意,復與為戰!」
「可恨!可惱也!」
話落,一把將書札重重地摔在地上。
公孫瓚居然拒絕了和解……
河北諸臣,無不唏噓,感慨這人脾氣未免忒也倔了。
之前袁紹發書送往朝廷,請求冊封為大將軍的同時時,還順帶採納了別駕沮授的計策。
即發書向公孫瓚講和。
一來慢其心,二來若真能解和,便可直接大軍南下,掃平河南。
可沒想到,都已經落魄到只剩下易京一座城池了。
公孫瓚仍然不肯向袁紹低頭,誓要和袁紹不死不休。
甚至還秘密聯絡了盤踞在冀州的黑山軍首領張燕等人,邀請他們與自己南北夾擊袁紹。
這一舉動,徹底惹惱了袁紹。
本來就剩下一個易京的公孫瓚,袁紹都打算放他一馬了。
安心讓他在易縣養老就行了。
而公孫瓚這個時候,也確實已經不打算再爭奪天下了。
他是真的打算在易縣養老。
原話叫,「天下非我能定,不如休兵力耕,以救凶年。」
但你養老就養老吧,結果公孫瓚就跟著了魔似的,瘋狂派人騷擾袁紹的北部郡縣。
這讓袁紹恨得牙痒痒。
而公孫瓚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是因為他自殺了劉虞以後,性格越來越瘋批腹黑極端。
另一個原因,可能是不甘和嫉妒。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討董結束後,北方最強大的諸侯一開始並不是袁紹,而是公孫瓚。
在初平四年,是公孫瓚最巔峰的時候。
他不僅受封四方將軍,賜爵易侯。
並且還假節,督幽、青、並、冀四州人馬。
同時還養了田楷、劉備為小弟,向河南擴展。
不過也不知公孫瓚是不是飄了。
殺了劉虞全家,不恤百姓,重用小人,記過忘善,睚眥必報。
這一系列的舉動,都令公孫瓚大失人心。
劉備也在這個時候趁機脫離公孫瓚,和他劃清界限。
都說袁術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其實北方公孫瓚也只用了幾年時間,就把家業敗的只剩下一個易縣。
現在他要跟袁紹死磕,或許也是記恨袁紹搶走了本該屬於他的東西。
還有之前忽悠他出兵,白嫖冀州等一系列事件,都讓公孫瓚感到不爽。
「~哼,公孫瓚,如此傲慢無禮!」
「傳我令,明年開春,起大軍,征伐易京。」
「吾要親征公孫瓚,將之覆滅。」
袁紹對公孫瓚傲慢的態度大為惱怒,決定明年開春親征易京。
很多人好奇袁神家大業大,為什麼卻花了那麼長時間才滅了公孫瓚。
因為公孫瓚家業同樣很大,袁神的家業都是慢慢啃下來的。
並且,公孫瓚起於邊陲。
之前說過,漢末戰力最強的軍團就是北方幽州、并州,以及西邊的涼州軍團。
他們常年與異族作戰,戰力不是內地軍團可以比的。
袁紹在跟公孫瓚的交手中,也吃了大虧。
不過袁紹雖然在正面被擊敗好幾次,但好在對手不當人,得罪的人太多。
袁紹輕輕鬆鬆,就拉到了鮮卑、烏桓,閻柔、劉虞舊部、本地漢民、本地士人豪族等盟友。
光看這個盟友清單,
你都會佩服公孫瓚,是怎麼做到把以上這些人全部得罪的。
所以公孫瓚與袁術真的是北方、南方各自的臥龍鳳雛。
公孫瓚再是能打,也干不贏這個配置的盟軍。
被盟軍暴揍一頓後,斬首兩萬餘級,龜縮回了易京。
雖然只剩下一座易京了,卻依然能引起袁紹及河北陣營的重視。
無他,公孫瓚家底兒太厚了。
或者說他這些年太不當人,收颳了太多民脂民膏了。
光易京城裡,公孫瓚就足足囤積了三百萬斛糧食在裡面。
並且他的部下,家家都蓋高樓,多達上千座。
然後公孫瓚的親信,俱是擁財「巨億」。
你便知道公孫瓚這些年到底颳了多少油水。
「大將軍,若是明年攻伐公孫瓚,曹劉趁勢前來襲取鄴城,該當如何?」
功曹辛毗在旁側諫言道。
辛毗出身於潁川辛家,是袁營汝穎派士人。
袁紹道:
「我在河內、黎陽屯有重兵,曹劉必不敢輕易來。」
「待我明年親征公孫瓚,將其首級梟下,齎往河南。」
「叫曹操、劉備自視忽然。」
辛毗卻道:
「此前大將軍默許劉備接領徐州,本意是為挾制曹操。」
「不想兩家聯合,反於河北掣肘。」
袁紹眼眸一蹙,辛毗這話算是說到點子上了。
之前袁譚擅自出兵徐州,還被他狠狠地批評了。
隨後劉備舉袁譚為茂才,袁紹還十分感激劉備。
還稱讚其,「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
等於是默許劉備接領徐州。
袁紹此舉,就是為了讓劉備限制西邊曹操的發展,畢竟這個小弟近幾年不太安分。
何況兗、徐二州毗鄰,難免邊境摩擦,兼之兩州人民又有舊怨。
所以曹、劉家爆發矛盾,甚至戰爭應該是板上釘釘的事才對。
只要兩家內鬥,河南就沒辦法統一。
袁紹就能夠騰出手來,安心治理河北。
等河北事務完成之後,再南下,拉攏曹劉當中更加弱勢的一方,來對付另一方。
這麼偉大的戰略構想,居然失敗了。
這令袁紹百思不得其解。
因為歷史上的袁紹就是這樣操作的,最後也確實成功了。
曹操攻打劉備,劉備投靠袁紹,幫袁紹牽制曹操東邊部曲。
而這一次,袁紹卻失敗了。
曹劉之間不僅沒有爆發戰爭,反而聯合起來,化干戈為玉帛,開展了多項合作。
中間,袁紹還試圖離間二人,引誘兩家相鬥。
結果卻以失敗告終。
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呢?
「河南有高士啊……」
袁紹撫掌一嘆,暗想究竟是誰促成了曹劉同盟,打破了他苦心孤詣營造的局面。
郭圖進言道:
「此必是李子玉之謀。」
他之前在青州輔佐袁譚,可是親眼見識過李翊的謀略。
或許也只有他,才能讓曹操、劉備放下此前恩怨,聯手對抗河北。
「李子玉麼?」
袁紹眉頭微蹙,看向人群中的許攸,問道:
「此前子遠出使徐州時,應當見過李翊。」
「你觀此人如何?」
許攸被突然點名,問及對李翊的看法。
暗想自己可千萬不能說漏了嘴,自己受過李翊的好處。
於是整了整心神,眨巴眼睛說道:
「稟大將軍,李子玉此人確實青雲高士。」
「若論天下智計,當並歸李氏也。」
聽完許攸對李翊的評價,袁紹撫須沉吟。
他聯想起近幾年自己聽到的關於李翊的一些評價,對其的才能當下也不疑。
遂又轉而問許攸道:
「以我袁氏四世三公的名頭,許之以高官厚祿,可命李翊來鄴仕官否?」
許攸搖了搖頭,嘆氣道:
「李子玉心如鐵石,非富貴所能動搖。」
微微一頓,忽又聯想到什麼,忙補充說道:
「可大將軍名聲在外,門生故吏遍天下。」
「若當真送些錢財過去交好,也未嘗不可一試。」
袁紹暗想,李翊乃河南肱股之臣。
無論如何,都應該嘗試拉攏一下。
最後不管他來不來,先許以其恩惠總是好的。
「……善,可命人備下金銀千斤,錦緞百匹,明珠十顆。」
「至於……」
至於出使的人選,袁紹目光掃一眼,最終還是落在許攸身上。
「子遠既然與李子玉有舊,不妨仍由你出使徐州,暗訪李翊。」
「將我之心意傳達過去。」
許攸聞言大喜,連連拱手說道:
「請大將軍放心,攸一定不辱使命。」
「待見到李翊後,定會將大將軍的美意盡數傳達。」
嗯……
袁紹一頷首,扶著美髯,又補充說道:
「汝此次暗訪李翊,務必使他收下這些禮品。」
「告訴他,不必非要來鄴城為官,叫他為難。」
「紹只是愛慕其才,想與之交好,僅此而已。」
許攸當即頷首,喏喏退下。
「……那麼,諸位若是無有他事,戰事便這麼定了。」
「各部將校,各回各營,點齊人馬,好生操練。」
「待明年開春之時,即發兵北上,征討公孫瓚!」
袁紹拍案定下戰略。
辛毗卻連忙說道:
「大將軍且慢!」
袁紹一凝,又問,「辛功曹還有何事?」
辛毗笑道:
「稟大將軍,既然曹操、劉備可以聯盟,我們同樣可以拉攏到盟友。」
「若使遠交近攻,以威脅河南後翼,未嘗不失為一良策。」
袁紹一挑眉,「辛功曹的意思是?」
辛毗彎唇道:
「近聞劉景升納張繡,屯兵於南陽。」
「其人以驍武起涼州,能征慣戰,前於淯水大敗曹操。」
「並且劉景升斷無捨近求遠之理,亦宜當拉攏。」
「若能結張繡之戰力,用劉表之錢糧,足能壓制曹劉同盟。」
辛毗提出遠交近攻,拉攏張繡、劉表的建議。
並且理由也很充分。
張繡與曹操有仇,且受到曹操的威脅,肯定願意向河北結盟。
至於劉表,此人自比西伯,有稱雄天下的野心。
他先後干涉過益州、揚州的事務,不可能不覬覦豫州這樣的膏腴之地。
而張繡的戰力,此前已有表現。
劉表坐鎮荊州,又富有錢糧。
可以說是又有錢,又有人,是袁紹能拉攏到的最好的盟友。
辛毗的話還在繼續。
「大將軍何不遣使去往南陽,招募張繡,順道再南下襄陽。」
「交好劉表,備言盟意,相約將來起兵,共分河南。」
「若曹劉果真為大將軍所滅,則河南歸屬,決於大將軍。」
「否劉表、張繡之輩所能定也。」
哈哈哈……
袁紹合掌大喜,辛毗這個遠交近攻的規劃,完美符合河北的利益。
要用魔法打敗魔法。
既然曹劉兩家結盟對抗河北,那袁紹為什麼不能與劉表結盟,瓜分河南呢?
「誰可為我出使荊州?」
袁紹再出身問。
辛毗毛遂自薦道:
「既是鄙人所獻結盟之才,便由鄙人親自出使荊州吧。」
辛毗本就是河南士人,若要去往荊州,順道也能回去看看家鄉。
這事兒對他來說,不算是苦差事。
袁紹欣然應允,即命辛毗出訪荊州,備言結盟之意。
順帶痛陳曹劉同盟的危害。
畢竟曹操的治所潁川可是直接毗鄰著荊州。
劉景升也不想袁紹打輸,讓曹劉坐大,威脅他的荊州吧?
眾人齊齊拜倒:
「謹遵大將軍之令!」
……
……
揚州,豫章。
此時的豫章太守,乃是平原名士華歆華子魚。
由於前任豫章太守周術病逝,華歆便接領了他的位置。
他在任期間,為政清淨,不擾百姓,各縣官吏皆十分擁戴他。
豫章的治所南昌,此時由揚州刺史劉繇駐守。
他自為孫策所敗後,便一直在南昌養病。
這日,劉繇忽感身體不適,自覺時日無多,急忙召見豫章太守華歆前來。
華歆在得到劉繇的命令後,急忙趕赴南昌。
至病榻處見著劉繇,此時的他已經病入膏肓,四肢乏力。
「……子魚,吾等你久矣。」
劉繇顫抖著手,對華歆說道。
華歆趕忙走過去,跪坐著病榻下,關切問:
「使君有何吩咐,歆願代為分憂。」
劉繇說道:
「我自知時日已無多,這段日子虧得子魚照料。」
劉繇現在屬於是寄人籬下。
雖說他貴為揚州刺史,待在揚州哪裡都合適。
不過就漢末的實際情況來看,基本上各地太守,就是當地的土皇帝了。
華歆領豫章不久,對各縣的控制力還不是很強。
「我到揚州數年,無甚恩德加於百姓,只使血肉捐於草野。」
「若我死後,只恐孫策領兵來犯。」
「豫章窮困民弱,如何保住豫章百姓,子魚當詳思之。」
華歆忙道:
「請使君寬心,歆一定會保住豫章百姓。」
正說間,一人匆匆趕進府邸來。
眾視之,乃前會稽太守王朗也。
王朗自為孫策所敗後,無甚去處。
孫策敬王朗為長者,想讓他為自己效命。
但王朗不願意,反倒偷偷出海,想逃亡交州。
但被孫策截住,不過孫策倒也沒治王朗出逃的罪。
只是嘴上對他進行了詰問斥責。
王朗自知離不開揚州,只能安心留在此地。
近聞揚州刺史劉繇病重,他便急急忙忙趕來看他。
「……景興也來了,快請坐。」
劉繇臨死前還能見著故人,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王朗走上前,先向華歆相互見了禮。
兩人是舊識,也是好友。
「景興近來可好?」
由於劉繇病重,一直在床上養病,對外界之事知之甚少。
王朗便向劉繇述說近況,道:
「使君有所不知,那孫伯符在年初攻打了會稽。」
「朗兵敗不敵,為保全百姓,只得舉城向孫氏投降。」
「現在會稽已為孫策所有了。」
什麼……?
劉繇聞言大驚,喉嚨抽痛了一下,咯痰道:
「孫兒竟如此勇猛?」
「……咳咳咳!」
劉繇說著,發出陣陣劇烈咳嗽。
華歆上前輕輕拍了拍劉繇的後背,劉繇看向華歆,對他說道:
「……我等俱是朝廷命官,受皇命來揚州赴任。」
「今孫策不過一殄寇將軍,卻擅自侵我揚土,形同叛逆。」
「……咳咳,子魚。」
劉繇看向華歆,握著他的手,說道:
「子魚可速速上表朝廷,備陳孫策之罪狀。」
「號召天下諸侯群起討之,則揚州可保也。」
華歆未及開言,王朗率先嘆一口氣,道:
「使君有所不知,我來之時,朝廷旨意已經下來了。」
「封孫策為會稽太守,孫賁為柴桑令。」
「現在孫策得了詔令,正發兵往柴桑來!」
什麼!?
孫策沖我來了?
「咳咳咳!!」
又是一陣劇烈的咳嗽,劉繇眼珠子差點兒沒瞪出來。
要打柴桑,先過南昌。
劉繇現在人就躺在南昌的,結果王朗你告訴我孫策馬上就要到了?
「……怎、怎會如此,朝廷棄我耶?」
劉繇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孫策得到官方承認,自己反倒成了叛逆。
還有王法嗎?還有法律嗎?
王朗嘆一口氣,說道:
「柴桑是荊州門戶,朝廷將之許給孫策,是為引誘其攻打荊州劉景升。」
華歆聞言,亦在旁側補充說道:
「近聞廬江劉勛新投劉表,荊州軍已進駐歷陽。」
「歷陽與柴桑僅一江之隔,只怕戰事將一觸即發。」
「我等俱是無能為也……」
劉表、孫策兩家,沒有一家是華歆惹得起的。
嗚哇……
劉繇吐出一口黑血,垂滴在地,嘶聲大吼道:
「兩個外來戶,在我的地盤上打仗,我卻對此無能為力。」
「公道人心何在!!!」
華歆與王朗對視一眼,俱是無奈搖頭。
亂世之中,弱肉強食。
實力決定著一切,話語權只掌握在強者手中。
曹操、劉備強大,所以他們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
把孫策這個叛逆打成正統,讓他名正言順的攻取荊州。
劉表、孫策強大,所以他們可以無視自己,在自己的地盤上爭權奪利。
大家都只是這些諸侯的棋子罷了……
他們個個自詡為光,代表正義。
到頭來不過是各自粉墨亮相,看誰的演技能夠驚艷全場罷了。
「……咳咳咳。」
劉繇忽然渾身抽搐,嘴中喃喃念叨道:
「可恨!可惱!可怒也……咳咳!」
一陣劇烈咳嗽,劉繇兩眼一黑,再沒了聲息,享年四十二歲。
「使君!使君!!」
華歆大驚,連聲呼喊,可哪裡有人回應?
王朗擦了擦眼淚,安慰華歆道:
「劉揚州已經病逝了,子魚當節哀順便。」
「現如今朗已是無家可歸之人,子魚你倒是肩負著守衛豫章的重任。」
「當要挺起腰來,承使君大任。」
華歆哭著應允。
隨後,兩人聯手為劉繇操辦了喪事。
不過劉繇的死,並未引來當地百姓的悲痛。
反倒有不少人暗自感到欣喜,若是劉繇死了,揚州刺史之位不就空缺了嗎?
於是,當地百姓一起擁立華歆為新的揚州刺史。
華歆對此誠惶誠恐,連忙拒絕道:
「未受皇命,安敢為此?」
遂拒絕了眾人的好意。
在演義里,華歆是一個敢拿著刀威脅獻帝的大奸臣。
不過,真實歷史上的華歆,則是一個清正廉潔的高尚君子。
他不受賄賂,愛民如子。
陳壽說他,清純德素。
孫策稱讚他年德名望,遠近所歸。
太史慈也說他道德高尚。
就連一向恃才傲物的陳登也說,在淵清玉潔,有禮有法方面,他只敬佩華歆華子魚。
而華歆的好友王朗,也並非演義里的庸弱形象,甚至被諸葛丞相直接嘴死。
歷史上的王朗不僅文武雙全,而且樂善好施。
作為一個大族出身,卻非常同情底層人民。
這一點是極為難得的。
像關二爺他同情底層人民,是因為他本身就是底層出身。
早年間遊歷江湖,見過太多不當人的士大夫。
所以他才傲上而不辱下。
可王朗出身豪族,卻體恤窮人,經常散去財物來周濟需要幫助的人。
同時王朗雖然樂善好施,但對自己卻非常勤儉節約。
即便是後來在魏國官至司徒這種三公級別的大官時,他依然嚴格要求自己和自己的家人。
就連遇上結婚辦喜事這種大事,別人送的賀喜禮物,王朗都堅辭不受。
其人品大抵如此。
「……百姓推舉子魚為揚州刺史,子魚何以不受?」
喪禮辦完後,王朗找到華歆質問,問他為何不肯領揚州刺史。
華歆背手嘆道:
「未受王命,何以敢自領揚州刺史?」
「況如今孫策受王詔來寇略揚土,正是風口浪尖之時,更不敢落人口實。」
華歆政治嗅覺十分敏銳。
現在揚州動亂,各地官吏人心惶惶。
誰敢在這時候露頭?
沒有實力,敢去自領揚州刺史。
這不是老壽星上吊——找死麼?
「那麼孫策大軍壓境,子魚有何打算?」
王朗問出一個關鍵問題。
現在的孫策已不再屬於「犯上作亂」了,他已經得了朝廷的詔書,打過來了。
華歆對豫章的統治力本就不強,手下更缺乏將才。
絕不可能是孫策的對手。
「我……」
華歆正要開口,忽有下人來報。
虞翻求見。
「仲翔來了?」
王朗一挑眉,他對這個名字可不陌生。
虞翻是他的功曹,也就是秘書。
兩人也一起共事了有些年頭。
只不過王朗自被孫策擊敗後,虞翻便投靠了孫策。
孫策本人還是很尊重虞翻的,說願意把他當朋友看待,而不是郡吏。
虞翻被孫策的誠心打動,於是仍舊為功曹。
此次前來,自是代表孫策而來。
王朗問華歆道:
「仲翔必是為孫策做說客,子魚覺得該不該見?」
華歆現在是豫章太守,郡里的一切事務自是由他當家做主。
華歆沉吟半晌,緩緩說道:
「虞仲翔既是為孫策而來,似乎該見。」
似乎二字表達了他內心的不確定,但覺得還是應該見一見。
很快,兩人一起接見了虞翻。
「仲翔別來無恙否?」
王朗上前握住虞翻的手,垂淚忍訴衷腸。
虞翻再見舊主,亦是淚流不止,哭泣道:
「自別府君後,翻亦時時想念。」
王朗並沒有怨恨過虞翻投靠孫策。
因為虞翻對他,絕對是盡心竭力了。
在演義里,虞翻扮演了舌戰群儒里的丑角。
被諸葛亮嘲諷為,
當初在王朗帳下,便勸主投降孫策,現在又要勸主投降曹操,看來是舊病兵復發也。
留下了一個經典的名場面。
但真實的歷史上是,
孫策來打王朗時,虞翻當時還在為父親守喪。
聽說了這個消息後,直接把喪服脫了,去見王朗。
力勸王朗避開孫策的鋒芒,但王朗沒聽,最終被孫策打敗。
王朗逃到海上去,虞翻就一直追隨在他身邊,保護他的安全。
當時東部的侯官縣長都閉門不讓王朗通過,也是虞翻上前勸告,才被放行。
以至於王朗都有些不好意思。
勸虞翻說,你還有老母,別一直守著我了,回家去吧。
要知道,在漢朝這個極度推崇孝文化的時代里,虞翻能做到這種地步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歷史上的虞翻自然也不是投降派的軟骨頭,也沒有勸孫權投降曹操。
恰恰相反,虞翻性情疏直,多次犯顏諫爭。
且性多不協俗,屢使孫權大怒,最後落了個流放的結局。
「仲翔此來何為,可是來弔唁劉揚州的?」
華歆明知故問,對虞翻說道。
虞翻頷首,道,「自是來弔唁劉揚州的。」
於是,二人命將虞翻請入靈堂。
一番弔唁過後,又入後堂相敘。
虞翻這才表露此來的目的。
「翻此次前來,除了弔唁劉揚州之外。」
「亦奉孫將軍之命,來招降華府君。」
華歆早已經猜到虞翻會這麼說。
……唉,該來的還是會來。
「仲翔啊,我已猜到你會有此一說。」
「孫伯符善於用兵,我自料不是其敵手。」
「此事容我考慮考慮。」
華歆擺出官場常用的拖字訣,打算先敷衍了過去。
虞翻也算官場老手,當了這麼多年功曹,自然應付的來這種情況。
遂補充說明道:
「翻竊聞明府與鄙郡故王府君齊名中州,海內所宗。」
「翻雖在東垂,亦常懷瞻仰。」
「只是明府雖有良德,然終籌略之才。」
「無他方規,徒有自守之功而已。」
「今孫將軍大兵將至,何不早做決斷,以免惹禍上身。」
虞翻這段話術,也是標準套路了。
先揚後抑,把華歆吹捧一番,然後指出他的不足。
再對比兩家的實力,勸你好生考慮。
這也是勸降話術里的常見模板。
「仲翔好意,某心領了。」
「可先至驛館歇息,容我再與景興商議商議。」
虞翻乃退,至驛館下暫歇。
在屏退虞翻後,華歆急召王朗過來商議對策。
「孫策大軍將至,來勢洶洶。」
「豫章之兵,斷然難敵。」
「我欲保全豫章子民,並使你我明哲保身。」
「景興可有何高見?」
華歆認認真真詢問道。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