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鳳雛歸附,臥龍還會遠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63章 鳳雛歸附,臥龍還會遠嗎?

  一百萬斛糧食!

  當劉備從口中說出來這個數時,龐季眼珠子差點兒沒爆出來。

  「……多……多、多少?」

  龐季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一百萬斛糧食倒不是說荊州拿不出來,而是不可能送給別的州郡。

  糧食在亂世中就是最重要的資源。

  平日小數目可以拿去作為利益交換,算是小打小鬧。

  但真要涉及大數目,那就不是一個可以談論的問題了。

  真要花費百萬斛糧,那荊州還不如直接去找曹操談判,說不定花費的還更少。

  甚至不如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幹了。

  龐季認定徐州不是真心實意想要談判,正打算憤然離席時。

  李翊開口說道:

  「龐侍中莫急,吾主話還未說完。」

  一旁的龐統也在身側勸道:

  「叔父,待劉將軍話說完未遲。」

  龐季這才重新坐下,平復了一下心情,正色問:

  「劉將軍是真打算向荊州要一百萬斛糧食?」

  「……不錯。」

  劉備一頷首,又看了一眼身旁的李翊。

  李翊便幫腔說道:

  「不過我徐州非是要找你荊州要百萬斛糧秣,而是買。」

  買?

  龐季一皺眉,聽李翊這話的意思,是不打算白嫖啊。

  「願聞其詳。」

  「此前荊、徐二州貿易,多以糧食為資貨。」

  「每年所市不過五、六十萬斛糧而已。」

  「徐州希望把這個交易額提高到百萬斛糧來。」

  聽完李翊的條件,龐季這才認真思考。

  百萬斛糧食若是按年來交割,且是付費的,確實值得商榷一下。

  之前劉備也說了,河南正在全力備戰河北。

  所以會不惜一切代價的儲存糧食。

  若真每年以百萬之數,向河南輸送糧食。

  那劉表自己都很難去做騎牆派了。

  河南與河北遲早大戰,劉表想坐收漁翁之利,徐州方面卻以廬江為餌,強行拉劉表下場站隊。

  如果你想要廬江,就來做選擇吧。

  劉表若真同意每年輸送百萬斛糧食到河南來,那河北方面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接受荊州拋去的橄欖枝。

  因為大戰之際,此舉是妥妥的資敵。

  劉備開口說道:

  「若景升兄同意,那備願為廬江作保,也相信曹司空也會為廬江作保。」

  劉備有信心,劉表要真每年拿出百萬斛糧食來,輸送給河南。

  曹操絕對願意把南廬江讓給劉表。

  或者說,這本就是劉表向河南交的保護費。

  兗州、徐州願聯合擔保廬江,至少在與袁氏的大戰結束之前,不會南擴。

  這期間劉表可以盡情鞏固自己在淮南的勢力,並向揚州方向擴展。

  河南方面當然是不虧的。

  除了得到重要的糧食資源外,最重要的是,進一步加劇了荊州與孫吳的矛盾。

  劉表與孫策本就有著殺父之仇。

  孫策手下以周瑜為首,拉到支持的淮南家族,基本上全在南廬江。

  而南廬江如今卻被劉表所控制著,孫策不攻打劉表怎麼都說不過去。

  算上此前,曹劉又默許孫策向柴桑擴展,威脅到了荊州的核心利益。

  兩番操作下來,劉表與孫策的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他們戰事的爆發,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

  但現在,

  李翊決定在孫劉矛盾上,澆上最後一把火。

  「揚州刺史劉繇,乃朝廷親自任命的官員。」


  「向者其在曲阿時,為孫策所敗,收兵回了豫章鄱陽。」

  「近聞劉揚州病重,恐時日無多。」

  「假使劉揚州害疾身故,則揚州刺史之位,當有空缺。」

  「屆時,我徐州想請劉荊州一同前來商議,推舉新的揚州刺史出來。」

  言外之意,就是將揚州刺史的表奏權許給了荊州。

  這算是李翊畫給劉表一張新的大餅。

  你不是一直想染指揚州事務嗎?

  現在我們鼓勵你去染指揚州,你儘管放手去做。

  兗州、徐州方面都會默許你對揚州的入侵。

  這個條件就對荊州太有誘惑力了。

  完美符合劉表的保全荊州,四方干預的外交政策。

  他在揚州扶植劉勛,本就是想要一個代理人,讓揚州不斷內亂下去。

  這樣荊州東部就永遠不會受到威脅。

  「劉將軍的意思,季已知曉,待我回去之後,會與我主好生商議此事。」

  龐季認真聽完後,心中也長舒了一口氣。

  一百萬斛糧分一年交割,且是付費的,這個條件對荊州來說可以接受。

  並且此次出使,竟還有意外收穫。

  徐州竟把揚州刺史的表奏權許給了荊州。

  按照歷史線,劉繇本月就會病逝,而當時的豫章太守華歆頗有人望。

  大伙兒都打算推舉華歆為新的揚州刺史,不過華歆本人拒絕了。

  孫策趁著劉繇病逝,進一步向西擴展,主動攻打江夏,為父報仇。

  所以,即便沒有李翊的挑動,荊州與孫吳之間都避免不了一場戰爭。

  只不過李翊把兩地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劇。

  面對孫吳使者時,鼓勵他入侵荊州,並表示河南方面會支持。

  面對荊州使者時,鼓勵他入侵揚州,也表示河南方面會支持。

  總之就是一句話,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這是一個政治家的基本操作。

  若是兩地沒有矛盾,就給他們製造矛盾。

  若是兩地有矛盾,就把這個矛盾進一步擴大。

  事實上,

  歷史上的孫策對荊州的渴望,遠比對揚州的渴望要更深。

  畢竟揚州南部被當時的人視為「瘴地」,很難立業。

  所以孫策更加想要劉表深耕多年的荊州。

  他的外交政策就是北聯合曹操,西聯合劉璋,然後三面圍攻劉表。

  在江東尚未平定時,就打到了江夏,不僅斬敵兩萬餘人,還繳獲了數千艘船隻。

  一下子就肥了一波,然後才轉頭回去平定江東剩下的豫章等郡。

  所以這個位面的孫策,外交政策依然是不變的。

  依舊是北聯合曹劉,西聯合劉璋,然後向西攻取荊州。

  孫策在荊州的戰事中,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主要還是曹操錯估了形勢。

  當時的廣陵太守陳登,力勸曹操採取對孫吳的高壓政策。

  但曹操卻認為孫策勢力太過弱小,秉著幫弱不幫強的原則。

  曹操在孫策與劉表的戰事中,選擇了站隊孫策。

  結果沒想到孫策這麼猛,直接把黃祖打得差點兒全軍覆沒,妻子全部被俘。

  然後孫吳勢力一下子便騰飛了,曹操只能無奈感嘆:

  「恨不早用陳元龍之計,而令封豕養其爪牙。」

  所以,李翊在這個位面打了補丁,鼓勵荊州與孫吳兩相攻並。

  然後河南方面則不下場參與。

  比起歷史上的孫吳,這個位面的孫策少了河南的支持。

  以及少了丹陽、廬江兩個大郡。

  而廬江南部則被河南交給了劉表,兩家實力基本趨於平衡。

  內鬥時間短不了。

  而在淮南,曹操、劉備又各自有著廬江北部,以及丹陽郡兩個緩衝區。


  可以放心坐看江南鬥蛐蛐兒。

  「既如此,外臣謝過左將軍了。」

  龐季起身,再次向劉備、李翊二人道謝。

  劉備正準備送別龐季出屋,忽有人報孔北海至。

  一聽孔融將至,龐季、龐統叔侄無不精神一振。

  孔融在這個時代幾乎是士人代表,放現代等於是頂流明星,誰不想見一見?

  「孔北海如何親至?」

  劉備還是十分尊重孔融的,上前與他噓寒問暖。

  孔融則顯得神色有些急切,問道:

  「適才聽聞,禰正平來過下邳,不知是否有此事?」

  劉備回答是。

  孔融嘆道:

  「……誒呀,將軍如何將之驅走。」

  「正平素有才學,淑質貞亮,英才卓礫。」

  「初涉藝文,升堂睹奧。」

  「目所一見,輒誦於口。」

  「耳所瞥聞,不忘於心。」

  「性與道合,思若有神。」

  「實真真正正天下名士,宜當在帝左右。」

  「其才十倍於我,我當將之薦於天子。」

  「亦或為將軍左膀右臂,共做忠臣。」

  孔融與禰衡交好,聞說禰衡被劉備打出了下邳,特來替禰衡求情。

  劉備解釋道:

  「禰衡雖有才學,然言行輕人,迷而不覺。」

  「在席間侮慢賓客,故而將之驅出席外。」

  孔融聞言,亦不免嘆了口氣,暗道禰衡這臭毛病還是沒改。

  在徐州高座之上,怎能如此狂悖無禮?

  「禰正平素有狂疾,今日許是狂症犯了,將軍勿怪。」

  「回頭我當責備於他。」

  禰衡二十歲時,就已經和孔融相識了。

  兩人有著五、六年的友情,孔融太清楚禰衡的為人了。

  他相信禰衡雖出言不遜,但肯定沒有惡意,定是他的狂症犯了。

  李翊在一旁笑道:

  「……孔北海所言甚是。」

  「只是此輩輒喜言病,病不可數也。」

  意思是你跟禰衡都喜歡說他有病,那他犯病的次數未免太多了些。

  有很多人說,禰衡稱自己有狂疾是詐病,他只是單純不想見曹操而已。

  但你真要結合禰衡的生平來看,你很難不懷疑這人腦子有沒有點兒毛病。

  就拿劉表來說,人家作為漢室宗親兼荊州牧。

  在荊州經營這麼多年,也算是兢兢業業,踏踏實實為百姓做實事了。

  禰衡到荊州時,劉表不僅親自接見,甚至寫的文章、言談議論都要先徵詢禰衡的意見。

  沒有禰衡的意見,就不能定下來。

  這麼尊重禰衡,結果禰衡還是經常當眾侮辱、輕慢劉表。

  人家好歹是政客,你只是個文人,這麼不給人家面子。

  沒有剁了你,真的算禰衡運氣好。

  要知道,政客最看重的就是臉面。

  你要是當眾羞辱人,人家威嚴掃地,以後還怎麼領導手下人?

  所以李翊只是讓人將禰衡亂棍打出徐州。

  因為只要出了徐州,禰衡這種顯眼包,走到哪都會引人注目。

  但徐州之外的人,還有沒有劉備李翊這樣好的脾氣就難說了。

  他的性格就註定了他活不長。

  你要真是個狂士,就應該沉醉在自己的世界裡,別跑到政客甚至軍閥面前嘚瑟。

  不然,只會招來殺身之禍。

  「好了,孔北海既然來了,容翊為孔公介紹一下。」

  「這位是襄陽名士龐侍中,這小郎則是其子侄龐統龐士元。」

  李翊在介紹龐統時,稱呼其為小郎,心中也是感慨萬分。

  遙記得自己剛穿越來時,聽到的第一句話就是劉備喊出的「小郎」。

  如今自己已有些年歲,可以稱呼後輩為小郎了。

  「……見過孔北海。」

  龐季、龐統叔侄齊齊向孔融行禮。

  孔融當即還禮,經過一番交談。

  孔融驚訝的發現,這位叫龐統的年輕人,才智絲毫不遜色於禰衡。

  只是禰衡更加善於雄辯文章,而這位龐士元卻能夠論王霸之餘策,有奇畫策算之才。

  妥妥的少年天才啊!

  見到這樣的才子,孔融忍不住與龐統多聊了兩句。

  才知道龐統竟還未弱冠,尚在遊學之中。

  李翊在旁見縫插針,順勢說道:

  「今孔北海在徐州置辦太學,為往來學子傳道、授業、解惑。」

  「士元既然在外求學,何不就留在徐州,師從於孔北海?」

  李翊正式提出讓龐統在徐州留學的建議。

  這在漢末還是很常見的,孫策主政時,就把孫權派到外地去留學。

  而孔融在這個時代的名望,自不必多說。

  光孔子二十世孫的名頭擺在那裡,就對士人擁有巨大的殺傷力。

  果不其然,龐統在聽到李翊的這個建議後,誠惶誠恐,趕忙拜道:

  「統如何當得起郯侯如此錯愛。」

  李翊正色道:

  「不然,士元乃一塊璞玉,正當巧匠雕琢,以為將來社稷之用。」

  「匡扶漢室,吾輩皆義不容辭。」

  這話是說給孔融聽的,孔融本就喜愛龐統之才,聽到這話後,大喜道:

  「是也,若是士元不棄,可留在徐州治學。」

  龐統心動了,古代很多人拜師都是拜他的名望。

  像劉備拜師盧植,就是拜的他的名望,使劉備可以進入士人圈子裡面去。

  龐統現在一心想要揚名,若能拜天下大儒的孔融為師,這對他來說的確很有吸引力。

  「……叔父。」

  龐統看向龐季,雖未明言,但眼神已經出賣了他心中所想。

  龐季沉吟道:

  「徐州政局清明,民多安樂。」

  「劉將軍又寬以待人,遠得人心,士元若能留在下邳治學,也當有裨益。」

  「況師從於孔北海乎?」

  「既然士元心中已有計較,當叔叔的自無反對之理。」

  「只是……」

  話說一半,龐季轉頭面向劉備、李翊。

  「只是要叨擾劉將軍還有李郯侯了,小侄若有不到之處,懇請多多包涵。」

  劉備說道:

  「龐侍中說的哪裡話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

  「士元儘管安心留在這裡便好。」

  龐季這才寬心,又對一旁的李翊拱手說道:

  「李郯侯乃天下智謀之士,深有韜略,算無遺策。」

  「小侄平日治學,還望郯侯在旁多多開導。」

  李翊連說放心。

  龐季又再三叮囑龐統,在徐州務必小心謹慎,不可像禰衡那樣恃才傲物。

  畢竟徐州不比荊州,龐統孤身在外,背後可沒家族照應著他。

  只能仰賴劉備與李翊的照料。

  龐統卻非常自信坦然地說道:

  「叔父寬心,統久聞左將軍宏毅雅量。」

  「尊士愛賢,拔擢幼才。」

  「今日得見,才知傳聞不虛,實讓統欽佩萬分。」

  劉備哈哈大笑起來,這話聽著很是受用。

  即拜了龐統為客卿,用為功曹,另賜綾錦及金銀器皿。

  功曹類似於秘書的存在,劉備的意思就是讓龐統跟在李翊身邊,好好歷練歷練。

  站在劉備的視角,他當然認為龐統是不如李翊的,所以要好生培養他。


  在積累了足夠的資歷之後,日後便有理由給他升官,加以重用了。

  龐統自然也明白劉備的用意,連連謝恩。

  而李翊對此還是高興的。

  此前那麼多重活兒壓在他身上,累得都快喘不過氣了。

  這段時間,真的是吃的比寵物少,乾的比畜生多。

  現在有了龐統當副手,自己總算可以適當放一些權了。

  之前劉備也不是沒有想過給李翊安排功曹,只是找不到合適的人選。

  能力夠的人,當功曹屈才了。

  適合當功曹的,能力又差點意思,李翊不放心。

  而龐統就很合適,能力肯定夠,並且資歷淺,功曹非常適合積累政治履歷。

  歷史上的龐統就是給周瑜當功曹,慢慢熬資歷。

  ……

  「郯侯,日後還要請多多指教。」

  既領功曹,龐統自是來向自己這位「新領導」示好。

  「……好說。」

  李翊當即領著龐統,帶他一一介紹徐州的大小工作。

  隨後還帶他參觀了徐州的軍營,將配重式投石機也給龐統展示了一下。

  龐統聞說這些東西都是李翊發明的之後,目瞪口呆,驚嘆道:

  「人言郯侯有治國安邦之才,今觀之,雖管仲、蕭何不及也。」

  「……呵呵,士元倒也不必抬舉我。」

  李翊背著手,領著龐統參觀徐州治所。

  「我聽聞你常常自言,『論王霸之餘策,覽倚仗之要害,有一日之長』。」

  龐統忙道:

  「不敢當,統這點才識在郯侯面前可就上不得台面了。」

  龐統出身大族,這種職場話術幾乎是信手拈來。

  「……呵呵,好好好,眼下我正有一事須要解決,士元可為我出謀劃策。」

  「若能為郯侯分憂,統之幸事也。」

  嗯……

  李翊一頷首,澹澹道:

  「士元應該知道劉將軍委我以兩郡軍務,督廣陵、九江之事。」

  「劉將軍此意,是欲將淮南之事盡付於我。」

  龐統連連點頭,認真聽著。

  「不知士元可知,前滅袁術,我與劉將軍各納一女。」

  「……略有耳聞。」

  龐統淡淡答。

  「得益於與袁女結親,丹陽袁胤以向我徐州投誠。」

  「丹陽乃江南重點,可制江東。」

  「我力保袁胤,正是此故。」

  李翊背著手,邊走邊說。

  「只是丹陽豪族甚多,袁胤也疲於應付。」

  「近日其向我上書,希望我派人前去幫襯一二。」

  龐統一揚眸,當即明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李翊在丹陽扶植了一個傀儡勢力,用來作為淮南與廣陵的蔭蔽。

  本來作為一個緩衝勢力,現在的丹陽是絕對合格的。

  但聽李翊的意思,他還想鞏固袁胤在丹陽的統治,以間接加強自己對揚州的控制力。

  事實上,按照歷史線,孫策在明年就會進攻丹陽,擊敗袁胤。

  這個位面,李翊已經提前收復了袁胤,由徐州作保,又引劉表插手揚州事務。

  孫策肯定是不可能再按照歷史線那般規劃戰略的。

  饒是如此,李翊依然希望鞏固袁胤在丹陽的統治。

  畢竟無論是他還是劉備,與袁胤是有姻親關係的。

  不要小看這一層關係。

  整個漢末三國,幾乎都是靠血緣姻親為紐帶,來維持人際關係。

  像袁紹與袁術那麼不對付,明爭暗鬥了一輩子。

  結果袁術走投無路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袁紹。

  而袁紹也是真的派了人去救他。

  「丹陽多豪族,袁府君掣肘其中,唯有施以暴,方能制之。」


  龐統當即提出自己,關於鞏固丹陽統治的意見。

  「哦?」

  李翊眉梢一挑,牽唇笑道:

  「士元是建議我加兵于丹陽嗎?」

  「非也。」

  龐統當即搖了搖頭,「郯侯既然為河南規劃了息養民力的戰略,就不宜再起兵事。」

  微微一頓,龐統貼在李翊身前,小聲說道:

  「今袁術方滅,丹陽之眾人心不寧。」

  「郯侯何不命袁胤設下一宴,以撫慰人心為由,邀請各大豪族前來赴宴。」

  「然後於宴上擒之,則丹陽可立定也。」

  擒賊擒王,壓服豪族的方式大多都是先殺雞儆猴。

  劉表、劉璋都是這麼幹的。

  「……呵呵,這個提議倒是不錯。」

  李翊微微頷首,他估計袁胤其實是想干但不敢幹。

  畢竟這種事兒太需要魄力了。

  所以專門寫信來向自己求助,明面上說希望派人前來幫襯。

  實際上就是試探自己的態度。

  看看李翊是不是真的會死保自己。

  萬一袁胤真這麼幹了,把豪族給得罪了,結果丹陽還沒平定。

  那他就完犢子了。

  李翊當即密書一封,讓袁胤就效仿劉荊州、劉益州擺鴻門宴,殺雞儆猴。

  放開手干,背後自有徐州為你撐腰。

  「士元可知我為何急著平定丹陽嗎?」

  李翊又接著問。

  龐統笑著答:

  「今河北勢大,兵多將廣,縱合劉將軍與曹司空之力,亦難相抗。」

  「故郯侯希望多收附庸,用為助力。」

  「丹陽山險,民多果勁,好武習戰,高尚氣力,乃精兵之地也。」

  「想必郯侯也是希望得到丹陽兵,作為戰力補充。」

  哈哈哈……

  李翊仰頭大笑,跟聰明人交流就是省事兒。

  丹陽出精兵,這個是常識。

  從西漢時期的李陵,到東漢時期的馮緄,都用丹陽兵為主力。

  至於漢末三國,曹操、劉備、陶謙、孫策、袁術,全都在丹陽征過兵。

  丹陽兵有多搶手,自不必多說。

  但是,

  在讚美丹陽兵驍勇善戰,民風彪悍之時,也會衍生出一個問題。

  丹陽人這麼能打,代價是什麼呢?

  代價就是,丹陽大部分地區都是山地,被山越人霸占。

  所謂丹陽兵,其實本質上是取自山越兵。

  這些蠻兵的特點就是沒什麼文化,缺乏將略才幹。

  出不了名將,只能出悍將。

  所以讓丹陽人衝鋒打仗還行,讓他們獨自領一軍團,就會被打得潰不成軍。

  此外,丹陽幅員數千里,地域廣闊,大山眾多,溝壑縱橫,山林茂密。

  自然環境非常惡劣。

  這導致了丹陽的經濟、文化十分落後。

  有句話叫,「窮山惡水出刁民。」

  要不然怎麼說丹陽「民多果勁,好武習戰」呢?

  說好聽點才叫好武習戰,說難聽點就是一群街溜子。

  山越本地民族,與漢民混居在山地里。

  他們蔑視皇權,不繳納賦稅,不屢行徭役。

  為了躲避朝廷賦稅,披荊斬棘,專門對抗官府過來的抓捕人員。

  可不就養成了果勁的民風嗎?

  外加丹陽的鐵礦資源十分豐富,以及漢人帶來的冶鐵技術。

  導致丹陽人自己造甲冑刀兵,人人都能習武操練。

  不過即使如此,山越兵依然是許多諸侯徵兵的對象。

  一般來說,

  異民族語言不通,會影響交流,導致將領指揮困難。


  但丹陽這群山越人特點,偏偏就是已經漢化完成了的。

  常年與漢民族混居,導致山越人基本人人說一口流利漢話。

  「山越人雖然驍勇善戰,但到底是各自為戰,目標淺薄。」

  「若是能夠逐一擊破,應該不難。」

  龐統向李翊闡述自己的觀點。

  「若是郯侯想用丹陽兵,不妨採用鎮撫並用的手段。」

  「趁山越存糧即將用盡之時,搶先割收山越的稻穀。」

  「如此丹陽民畏其威,而懷其德,必然相從。」

  龐統洋洋灑灑獻上自己,收服山越人的計策。

  李翊聽罷,笑道:

  「人言士元乃楚地良才,能興世立業。」

  「今日觀來,楚人誠不欺我。」

  龐統躬身答,「郯侯過獎了。」

  其實龐統用計,一直都是偏陰狠的。

  以至於劉備都覺得龐統有時候太過激進了。

  為此龐統還被後世許多學者批評過。

  說他雖然與諸葛亮齊名,因為死的早,所以沒法和諸葛亮比。

  但即便不早死,也比不上諸葛亮。

  因為龐統的計策過於功利,缺乏王道。

  事實上,漢末大部分謀士用計都是偏陰狠的。

  亂世之中就是這樣,人不狠,站不穩。

  即便是諸葛亮,也曾勸劉備劫持劉琮,搶奪襄陽。

  不過就跟龐統勸劉備席上殺劉璋一樣,都被劉備給拒絕了。

  「我即修書一封,依士元之計,說與袁太守。」

  「讓他在秋收之時,搶奪山越人的稻穀。」

  「事若就,再以王道撫慰,山越人必向我投誠。」

  李翊欣然採納龐統之計,再秘書一封,發往丹陽。

  不表。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