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虎狼縱暴互奔馳,狐魅紛紜擅肆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59章 虎狼縱暴互奔馳,狐魅紛紜擅肆欺

  談及張繡問題,氣氛一下變得緊張起來。

  此時的曹操尚未知張繡已與徐州暗通款曲,只道李翊有此安排,是為戰略考量。

  李翊正色言道:

  「今河北勢大,若結河南之力,亦未見得有多少勝算。」

  「張繡以驍武起涼州,麾下多健兒,若能引以為援,共據河北之兵。」

  「乃為河南之幸事也。」

  李翊正式向曹操提出拉張繡入抗袁同盟的建議。

  儘管張繡與曹操有殺子之仇,但此刻曹操卻並未馬上提出反對意見。

  到了這個年紀,曹操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了。

  政治家思考問題,只講利益,不講感情。

  張繡在淯水一戰,展現出了自己傑出的武勇與指揮才能。

  曹操親眼見證,知道他與他的部曲戰力如何。

  若是真能拉他進抗袁同盟,那麼對上袁紹的勝算又能增添幾分。

  「奉孝,此議如何?」

  曹操依舊先徵詢郭嘉的意見。

  郭嘉為正色言道:

  「張繡乃一邊地武夫,苟全性命於亂世,徒有匹夫之雄,何足為慮?」

  「明公若能冰釋前嫌,招降其部眾,拉他共抗袁紹。」

  「待袁紹滅後,盡襲河北之地。」

  「南陽張繡存亡如何,全在明公一念之間耳。」

  言外之意,袁紹是目前最大的敵人。

  曹操應該團結一切能團結的力量。

  只要滅了袁紹,侵吞了他的地盤和政治遺產,壯大了自己的實力。

  到時候區區一個張繡又能構成什麼樣的威脅呢?

  有了郭嘉的保證,加上李翊的分析後,曹操乃道:

  「……善,既然玄德與李先生都這麼說了,那操又豈是小肚雞腸之人?」

  「隨後吾便上表朝廷,奏請張繡為揚武將軍。」

  「待到來年或者後年,真要與河北動兵,須得讓張繡出兵渡黃河。」

  有劉備及徐州作保,曹操相信張繡應該不敢背刺自己。

  但依然要求張繡將來能夠參與到抗袁的戰爭中來。

  畢竟張繡離得不遠,麾下又多為騎兵,趕到河北前線參戰不是問題。

  張繡問題既定。

  曹操又與劉備商談了加強兗徐二州合作的建議。

  甚至提出了明年兗州、徐州在白馬縣搞一個聯合軍演,主要用於向河北示威。

  ……

  與此同時,

  就在曹劉已經秘密將北方、南方各方勢力都安排了之後。

  荊州劉表亦在加快自己的動作。

  只要稍微有點政治敏銳度的諸侯,都能意識到近幾年愈發不太平,將有大事發生。

  前不久,他接到了廬江劉勛的舉城投降的提議。

  雖知劉勛為兩面派,但劉表並不想放過這次染指揚州的機會。

  他派遣江夏黃祖,向劉勛索要廬江的尋陽縣,這個扼守荊、揚二州的重要門戶。

  而令劉表意外的是,劉勛答應的很痛快。

  表示願意割讓尋陽縣,但為表誠意,荊州須用三十萬斛糧食來買。

  劉表這才明白,感情劉勛是混不下去了,找自己來買地了。

  但這卻也再次印證了謀士蒯越的說法,「劉勛雖強於江、淮之間,然糧食稀少。」

  劉勛擁兵甚重,卻餵養不起,所以想抱上劉表的大腿,請求包養。

  這對劉表來說不是什麼難事。

  畢竟劉表最喜歡的事,就是花自己的錢,買別人的血。

  他已經在南陽包養了一個張繡,為自己看守荊州北門。

  再包養一個劉勛,為自己看守荊州東門,又有何不可呢?

  不過劉表也不想當冤大頭,他吃定劉勛缺糧,主動權在荊州。


  所以先派人跟劉勛討價還價,表示只願意給糧十萬斛。

  並且需要先交割尋陽之後,才給糧。

  劉勛也不傻,他知道自己的廬江最值錢的地方就是尋陽。

  不是這個地方有多富,而是這個地方地理位置重要,尤其是對於荊州劉表而言。

  於是兩人又開始了討價還價。

  恰逢此時曹操的人跑來勸降劉勛,讓他舉城歸附自己。

  沒錯,曹操並不想動兵廬江。

  一方面,是要為明年或後年備戰袁紹做準備。

  另一方面,曹操與劉勛有舊,且兩人關係還算不錯。

  所以曹操想碰一碰運氣,勸劉勛歸順自己。

  畢竟兵法有雲,「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且曹操也有信心劉勛會歸順自己。

  畢竟他勢力太過弱小,占據了半個廬江,要麼歸順劉備、要麼歸順孫策。

  但自己同樣擁有半個廬江,且與劉勛有舊。

  在三選一的情況下,劉勛沒道理不選自己。

  但令曹操萬萬沒想到的是,劉勛選擇了四——荊州劉表。

  要按歷史上來,劉勛確實是主動歸順了曹操。

  但曹操卻不是劉勛的第一選擇。

  劉勛的第一選擇,一直都是劉表。

  歷史上他是因為干不贏孫策,所以決定抱劉表的大腿。

  結果劉表派人來幫忙,依然沒能幹贏孫策。

  劉勛這才無奈北上投靠曹操。

  但這個位面的孫策遠遠沒有歷史上那麼強勢,且淮南周邊勢力也更加複雜多變。

  這讓劉勛產生了僥倖心理,或許他可以借力打力,在眾諸侯中左右逢源,保全自己的廬江。

  與人為奴,怎比自在為王。

  曹操向劉勛主動拋來了橄欖枝,這讓劉勛抓住了機會。

  再度給劉表下達最後通牒,如果劉表不馬上同意給糧,他就要去北方投靠曹操了。

  並且還把曹操寄給他的書札,送去了荊州,拿給劉表看。

  此舉果然有效,劉表是真怕劉勛投靠曹操,畢竟他占了北面廬江,有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優勢。

  遂再與劉勛商議,先給糧五萬斛。

  待拿到尋陽之後,且荊州兵完全入駐之後,再交割剩下的五萬斛糧食。

  劉勛知道這已是劉表的底限,遂不再繼續往下試探。

  兩人意見終於達成一致,劉勛即南面廬江正式歸順荊州,成為了劉表的附庸。

  劉表的擴張之路也取得了新的進展,成功在揚州扶植了自己的勢力。

  但接下來,卻有一個更加令他感到頭疼的問題。

  劉勛是歸降他了,廬江也成了他的勢力範圍。

  可代價呢?

  朝廷可是親封了夏侯惇為廬江太守,曹操也早已視廬江為自己的禁臠。

  廬江是曹營的囊中之物,後花之園。

  劉勛也是曹操一直在招募的對象。

  現在自己插手一腳,先一步納了劉勛,曹操能夠罷休嗎?

  萬一把曹操惹急了,發兵南廬江,劉勛肯定擋不住。

  到時候,自己是救還是不救?

  救的話,就捲入了與曹操的戰火之中。

  這有違劉表不讓「荊州下場參戰」的對外方針。

  不救的話,那自己就等於是白忙活一場。

  好不容易扶植的揚州勢力,再次拔除。

  基於此,劉表即召荊州諸大臣,商議保廬江的後續戰略方針。

  「曹操視廬江為彀中之物,今吾接納劉勛,必開罪於曹操。」

  「此輩前不久兵敗於淯水,我與曹氏已是水火不融。」

  「須早做打算,諸公若有良策教我,可速發之。」

  劉表目光逡巡一群,看向以蔡、蒯、龐、黃為首的荊州四大家族。

  荊州的權柄基本掌握在這四家身上。

  章陵太守黃射率先諫言道:

  「保廬江所以保荊州,近聞孫策遣使入朝面見天子。」

  「料其必求封於江東之地,孫策若並江東,則我荊州江夏有危。」

  「今宜當外交好曹操、劉備,然後與劉勛合力對付孫氏,乃為荊州上策。」

  黃射乃是江夏太守黃祖之子,同樣出身於荊州大族黃氏。

  父子倆一個任江夏太守,一個任章陵太守,且手中都握有兵權,實力不容小覷。

  由於章陵毗鄰襄陽,所以劉表也召了黃射來襄陽議事。

  一來表明自己對黃家的尊重,二來章陵、江夏乃是荊州的重要戰區。

  劉表必須引起重視,並且他知道黃家對此肯定也是高度重視的。

  命令一經發出,

  黃射即代表黃家,自章陵出發,幾乎是一日便到。

  因為他的父親黃祖曾射殺孫堅,與孫策有殺父之仇。

  一旦孫策想攻荊州,位於荊州東面的江夏戰區便是首當其衝。

  這關乎到黃家的核心利益,黃射當然得高度重視,幾乎是星夜兼程便趕來襄陽議事。

  「吾當然知道孫策之威脅,只是此獬兒頗有勇力。」

  「我又不欲使荊州捲入戰火。」

  劉表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所以吾意,資劉勛以錢糧。」

  「使他出兵,於彭澤湖,長江口處,截住孫策來兵。」

  「使之不得渡江入荊州。」

  「江夏方面可出戰船水兵,輔廬江劉勛,訓練艄公水手。」

  「不知諸公以為如何?」

  依然是花錢買血的套路,劉表的慣用手法。

  他雖然面上問的是「諸公」有何看法,實則目光看向的卻是黃射。

  荊州各大世家,明面上雖沒有大的矛盾,但卻各自為政,互不相容。

  當然了,這也是劉表希望看到的結果。

  這樣他才好借力打力,制衡各大家族,免得把他這個荊州之主給架空了。

  既然廬江問題,關乎到黃家利益。

  那劉表自然是與黃射商議。

  謀士蒯越站出來,說道:

  「若我們能資劉勛錢糧、水手,應能截住江東之兵。」

  「只是黃府君提到的交好曹操、劉備一議,卻著實難辦。」

  「劉備面上與我荊州通商,然則與曹操卻有軍事同盟。」

  「廬江的歸屬權在曹氏,今無端納了劉勛,曹操豈能罷休?」

  「若彼加兵於廬江,則同時與曹氏、孫氏開戰,非荊州之福。」

  「且徐州劉備,未必肯為了荊州,打破與曹操的盟約。」

  蒯越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所在。

  劉表與劉備的貿易同盟,怎麼比的上曹操與劉備的軍事同盟?

  人兩家現在是穿一條褲子的,將來肯定是要一起對付袁紹的。

  就荊州目前這個大環境,對徐州而言,戰略價值肯定比不上曹操。

  所以與其說解決曹劉問題,不如說是先解決曹操問題。

  只要曹操同意了,劉備沒理由不同意。

  畢竟廬江本來就沒劉備什麼事兒。

  可問題就在於曹操不可能同意。

  他才跟劉表養的客將幹了一仗,還死了長子和大將。

  現在讓他白白把廬江讓給荊州,除非曹操腦子壞了。

  「此事卻難吶……」

  劉表親撫額頭,面露愁容。

  一時間找不到一個好的解決辦法。

  他本人還是更加期望用外交手段,解決廬江問題。

  荊州能不下場,就不要下場。

  黃射大聲說道: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若曹操用兵於廬江,我黃家願為荊州赴湯蹈火!」

  關乎到自家家族利益,黃射表現地慷慨激昂。


  「只是若同時御曹孫兩路之兵,前線大為吃緊,須求襄陽供給些錢糧才好。」

  最後這句話才是黃射的本意,找劉表要錢糧。

  這個理由雖說名正言順,畢竟黃家是在替劉表守土。

  但現在還沒說一定要開展,未來即便交戰了,也不一定就真的同時和曹孫兩家開戰。

  這就開始索要錢糧了,當然令劉表感到不悅。

  他目光在諸大臣身上逡巡一圈,最後落在了侍中龐季的身上。

  「龐侍中必有良言教我?」

  劉表點明龐季。

  此人出身於荊州四大世家的襄陽龐氏。

  當初劉表單騎入荊州時,就是通過借用龐家、蒯家的勢力。

  在誅殺了本地部分豪強,使自己揚威於荊州。

  而龐季當年正是那位負責去單騎勸降張虎、陳生的人。

  劉表知他有勇有謀,故而主動徵詢他的意見。

  龐季遲疑一下,乃出列說道:

  「今曹操勢大,孫策驍勇。」

  「只可擇一而攻,萬不可同時並兩家。」

  當這話說出來之後,答案已經很明顯了。

  就是對付孫策。

  雖然兩人都跟曹操有仇,但孫策的仇恨明顯更深。

  曹操的殺子之仇,劉表至少還可以甩鍋到張繡身上去。

  「既如此,龐侍中必有安撫曹操之策?」

  劉表再出言問。

  龐季卻搖了搖頭,「此事卻難吶……」

  眾人聞言,無不在那裡冷笑。

  劉表面上亦是不豫,正要將他屏退。

  龐季卻又接著補充說道:

  「雖然安撫曹操之策沒有,然我等卻可藉助外力,用以制衡曹操。」

  「使他不好插手劉勛之事。」

  藉助外力?

  劉表暗想荊州現在還能藉助哪一外力?

  請...您....收藏_(六\\\九\\\書\\\吧!)

  北方袁紹,還是西邊崛起的馬騰、韓遂?

  「……是徐州劉備。」

  龐季出言解釋道。

  黃射有些不屑地說道:

  「劉備已與曹操訂下軍事盟約,豈肯為劉勛一人之故,而開罪曹操?」

  黃射特意說劉勛,而不是說劉表。

  因為劉勛到底只是一個附庸,若是涉及到劉表及荊州的利益,或許還有點談判的價值。

  但讓劉備下場參與一附庸的事兒,就不太可能了。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龐季分析道:

  「只要有利,相信劉備會願意出面,為廬江作保。」

  劉表蹙眉,問道:

  「縱然劉備真出面為廬江作保,曹操那邊又要如何安撫?」

  龐季答:

  「那便是劉備該憂慮的事了。」

  是也,只要讓劉備出面為廬江作保,那怎麼安撫曹操就是他的事了。

  那麼代價呢?

  劉表出言問:

  「龐侍中以為,要讓劉備下場,須付出多少代價。」

  龐季皺了皺眉,嘆道:

  「劉玄德仁義著於四海,能救人之急,單他一人還好說。」

  「就是他那位軍師李翊,多以利益為先。」

  「若不先將他打動,斷難說動劉備插手廬江之事。」

  劉表亦知李翊難纏,只得道:

  「也罷,汝且說,需要多少錢糧?」

  劉表明白,龐季說的利益,且徐州最需要荊州拿出來的。

  也只有錢糧了,尤其是糧食。

  如果說曹劉同盟專欲對付袁紹,那麼糧秣就是他們這兩年不惜一切代價要屯的戰略物資。


  「……這卻難說。」

  「須得等見過李翊之後,才好面談。」

  龐季面露為難之狀。

  也罷!

  劉表衣袖一揮,「既然龐侍中提出此議,便有你出使徐州,為我說玄德。」

  微微一頓,略作思考,然後才下決定道:

  「至於所費錢糧,我荊州至多只能拿出三十萬斛糧來。」

  「這是我的底限!」

  「再多,那我情願親自解決廬江問題,不用徐州插手。」

  商議既定,龐季領命,收拾行囊,便準備坐船前往徐州。

  至於章陵太守黃射,在安定好諸事之後,也打算回到自己的崗位上去。

  剛剛趕至從人備下的車駕處,正欲一好友,笑著沖他招手。

  黃射見此,亦是喜笑顏開,上前與那人打招呼。

  「正平何以至此?」

  黃射上前問他。

  原來此人乃是青州名士,禰衡禰正平。

  此人少年英才,頗具文采與雄辯之才。

  然性格剛直高傲,臧否過度,喜歡指摘時事,輕視別人。

  雖然如此,他與黃射卻是至交好友。

  兩人都很喜歡讀蔡邕的文章。

  黃射尤其喜歡對蔡邕的碑文,但自己沒能記下來。

  禰衡便道,「吾雖一覽,猶能識之,唯其中石缺二字為不明耳。」

  於是按自己的記憶把文章寫出來,後來黃射派人抄寫碑文回來。

  竟與禰衡所寫完全一樣,於是黃射更加敬佩禰衡。

  兩人由此深交。

  「遊學至此,聞黃兄至襄陽特來一會。」

  禰衡向黃射解釋緣由。

  黃射一喜,握住禰衡的手道:

  「正平難道來找我,與我同回章陵,一同出遊如何?」

  「……莫急。」

  禰衡咧嘴笑了笑,問道:

  「我見黃兄棄章陵之務,火急火燎趕回襄陽,必有要緊之事。」

  「可否與衡一說?」

  黃射因為與禰衡關係好,當下也不隱瞞,如實將劉表在襄陽開的會議內容跟禰衡說了。

  哦?

  禰衡眉梢一挑,「龐公欲赴徐州,請劉玄德作保廬江?」

  「正是如此。」

  黃射點了點頭,「曹操勢大,劉荊州不想與之全面交惡,只向他劉徐州出面調解。」

  話落,又對禰衡叮囑道:

  「此為機密大事,我與正平說了,汝可莫要泄露了出去。」

  「黃兄寬心,衡曉得事理。」

  禰衡嘴上連連答應,眼珠子卻骨碌碌一轉,若有所思。

  黃射未有察覺,只拉住禰衡的手,邀他上車。

  「好了,你我兄弟難得相見。」

  「且隨我回章陵,我與你把酒言歡,共讀文章,不醉不歸!」

  一言蔽,拉住禰衡的衣袂,便要拽他上車。

  只是未走兩步,禰衡卻握住黃射的手,連連說道:

  「黃兄且住!且住!」

  「衡有一事相求。」

  黃射一愣,道:

  「你我兄弟之間,何必如此見外?」

  「有甚難處,直言無妨,愚兄自無不幫之理。」

  禰衡聞言大喜:

  「有黃兄此話,衡便放心了。」

  「適才黃兄說劉荊州派了龐公前往徐州出使,面見劉玄德。」

  「實不相瞞,衡聽聞徐州近兩年興辦太學,儒學昌盛,多有士子遊人。」

  「且徐州這兩年,雞鳴犬吠相聞,市井閭閻不斷。」

  「田肥地茂,歲無水旱之憂。」

  「國富民豐,時有管弦之樂。」


  「所產之物,阜如山積。」

  「徐州之民,黃髮垂髫,皆怡然自樂。」

  「衡亦是神往已久,打算前去徐州看看。」

  「正好接著此次龐侍中出使徐州的機會,捎我一程,黃兄看是如何?」

  言外之意,是希望由黃射這個章陵太守出面。

  在荊州的使節團里多塞一個人進去。

  這對於黃射這樣地位的人來說,當然不是什麼難事。

  但黃射卻略顯失落,嘆道:

  「難得與正平相見,汝不與我回章陵,卻又要遠赴徐州。」

  「此一別,卻不知何時才能相見。」

  禰衡卻喜道,「聽黃兄之言,是同意了?」

  黃射白他一眼,暗道你是真不留戀我這兒啊。

  「正平都如此說了,必是去意已決,愚兄又有什麼好挽留的呢?」

  「……哈哈哈,那如此,多謝黃兄了。」

  禰衡躬身道謝,又開口解釋:

  「非是衡不想與兄長多聚,只是黃兄也知道小弟近年遊學於天下。」

  「徐州太學興盛,多有士子遊人。」

  「吾聽聞此中有孔北海之故也。」

  黃射點了點頭:

  「吾亦聽說,孔北海被劉玄德接去了徐州。」

  「孔北海在徐州興辦太學,為學生傳道受業解惑。」

  「若是正平能夠去往徐州求學,當於你學業大有裨益。」

  禰衡喜道:

  「久聞孔北海大名,早就想與之一會。」

  「徐州如此繁榮昌盛,必北海之功也。」

  禰衡雖然狂得沒邊兒。

  但真正令他佩服的,只有孔融與楊修兩個人。

  別人曾問禰衡認為誰最有才,禰衡回答說:

  ——「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餘子碌碌,莫足數也。」

  有很多人誤以為禰衡把孔融、楊修比作自己的兒子了,連這兩個人一起羞辱了。

  這顯然就望文生義了。

  這裡的「兒」是指孺子男兒。

  大兒就是大丈夫,大豪傑的意思。

  即禰衡認為只有孔融算大才,楊修算小才,剩下的人都是碌碌之輩,濫竽充數的。

  孔融是天下名士,世之大儒。

  在曹植成年之前,孔融的文章基本上代表了這個時代的天花板。

  同樣文采出眾的禰衡,當然會敬佩孔融了。

  黃射卻笑道:

  「正平此言有誤吧?」

  「我聽聞徐州之富,緣於劉玄德用李子玉為謀主。」

  「其人開屯田,收流民,撫定諸郡。」

  「孔北海來徐州治學,亦是此人之謀。」

  「緣何將徐州富庶之功,獨留於孔北海耶?」

  與禰衡不同,黃射是一個政治人物,思考問題比較理性。

  按照他收到的情報,就是李翊在著手幫劉備治理徐州。

  才使得徐州的手工業、農業飛速發展。

  基本上已經恢復到了陶恭祖時期的生產力了。

  而禰衡作為遊歷天下的遊子,思考問題就更加感性。

  果不其然,

  只見禰衡面色一變,叱道:

  「黃兄莫要胡言。」

  「我偶然聽聞李子玉乃是山野出身,不治經典,未學儒道。」

  「天下豈有不讀書而能治國安邦之人?」

  「料此人乃欺世盜名之輩,不值一哂。」

  「我曾經途徑平原之時,黃巾造逆。」

  「孔北海更置城邑,立學校,表顯儒術,興辦太學。」

  「糾集吏民為黃巾所誤者男女高達四萬餘人。」

  「此我親眼所見,與徐州之治合不相同乎?」


  這……

  黃射很想反駁禰衡,但他知道跟他辯論起來,那就沒完沒了。

  何況禰衡有自己的局限性。

  他作為求學遊子,所見所聞是有信息差的。

  百姓聽到的,傳播的,至多只有百分之五十是真的。

  而真實的信息則掌握在統治階層手裡。

  他們給百姓聽希望他們聽的話。

  至於不好的信息,統治階層內部聽聽就行了。

  比如打了勝仗,殲敵一萬人。

  自然要對外宣稱殲敵十萬人。

  這是給老百姓聽的,用來提振吏民士氣的。

  黃射作為市級高官,所接觸到的信息自然要比禰衡完整許多。

  當下也不和禰衡爭辯,只道:

  「罷罷罷,我不與你爭論。」

  「是非曲直,待正平到了徐州,自然知曉。」

  「還是先與我去見龐侍中吧,船隻明天一早才出發,現在趕去還來得及。」

  於是,黃射便帶著禰衡趕去港口找龐季。

  此時出使的船隻停靠在岸邊,龐季卻未忙著清點行李,反而在與一人爭執。

  「叔父就帶我同去罷,多一個人少一個又有何區別?」

  一名年輕人站在龐季面前,努力爭辯。

  龐季卻有些無奈道:

  「吾此去徐州非是為了玩樂,而是有公事要辦。」

  「士元你便待在襄陽安心讀書,待吾回來,再考校你的功課。」

  ……

  (感謝群友淺野瞳兄弟的繪製,此為目前中原及南方勢力圖)

  (雙色為附庸勢力)

  (勢力僅針對小說重點的諸侯,方便大家理解)

  (大家有想看別的諸侯勢力圖的,可以評論說一下)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