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此為陽謀,兩杯毒酒,任君擇一
第158章 此為陽謀,兩杯毒酒,任君擇一
果然,
曹操聽得李翊此言,面色微變。
但還是未做聲張,任由李翊說去。
劉備微微一笑,又問:
「袁紹來陳地求封,當何以應對?」
李翊不假思索,答:
「且先看袁使有何話說。」
於是,將袁使帶上來,問他袁紹遣使入朝,欲求封何職。
袁使畏懼二人聲勢,心知若不經此二人之手,斷難見到天子。
便將袁紹的述求,如實說了。
即袁紹欲求封大將軍之位,假節,總督幽、並、青、冀軍馬。
唔……
聽完袁紹的述求,曹操、劉備對視一眼,此輩野心著實不小。
大將軍之位位列三公之上,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假節即代表天子出行,有便宜行事之權。
督幽、並、青、冀人馬即是為了名義上獲得支持,合法占據北方四州。
曹操、劉備聽完袁紹的述求,俱是陷入了沉默。
俄頃,曹操先開口問:
「奉孝,汝以為如何?」
郭嘉蹙眉,道:
「此必為袁紹試探,欲看我河南動作。」
劉備開口問身旁的李翊,道:
「袁本初野心勃勃,欲假節督四州兵馬,子玉以為當如何應之?」
李翊答道:
「總督幽、並、青、冀四州人馬,並非沒有先例。」
「前將軍、易侯公孫瓚、亦是假節督此四州。」
言外之意,自是勸劉備不要把袁紹此次求封看得太重。
畢竟政治博弈到底是一場臉面遊戲。
袁紹肯來朝廷走個過場,就是不想撕破臉。
你封不封給人家,人家都已經實控了四州。
其實,天子即漢室朝廷的作用,只對政治白痴有用。
比如說呂布。
遇上真正的政治家,基本上就只能是走個過場,求一個好的名分了。
像河北沮授就說了,「若不得通,乃表曹操隔我王路。」
即大家都是出來爭霸的,誰看不出你心裏面那點小九九?
周瑜也對孫權說,「操託名漢相,實為漢賊。」
即你擁立天子想用政治名號壓人家一頭,人家照樣會給你打上漢賊的旗號來反對你。
總之一句話,政治集團的博弈主打一個臉面。
臉面不要了,那是流氓集團的思維,不是政治人物的思維。
大家都知道漢室和天子是個什麼情況,也知道大家都懷著什麼樣的心思。
只要大家不點破說出來,就相互做一做面子功夫便好。
在新三國里就有一個誤導了許多人的歷史誤區。
即袁紹不接曹操發來的天子詔,雖然是恩詔,對他有利。
但理由是如果他接了,就等於是承認了天子是合法的。
明日來個惡詔他就得接,所以恩詔就不接。
這種蠢貨邏輯居然還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可。
接對自己有利的詔書,不接對自己不利的詔書,這不是政治人物的常規操作嗎?
因為歷史上的諸侯就是這麼幹的。
曹操接到天子後,封自己為大將軍,給袁紹封太尉,壓了袁紹一頭。
人家袁紹根本不認,一句此亂命也就擋回去了。
後來嚇得曹操趕緊認錯,把大將軍之位讓給了袁紹,給他假節,督四州兵馬。
這是對袁紹有利的詔書,所以袁紹就認了。
在絕對的實力面前,天子及朝廷就是走個過場。
諸侯們想不接對自己不利的詔書,理由多了去了。
只要你面子功夫做到位,沒有人會反對你。
包括曹操在擁立天子之後,別人上表求封,曹操基本上是能封就封。
因為他知道自己封不封,人家都是自己地盤上的地頭蛇。
那還不如給他封了,賣他一個人情。
順便還能提高漢室朝廷的權威,因為諸侯們求封進貢,就是間接地認可朝廷。
「既為袁紹試探之意,不如許之,以慢其心。」
「然後我等結連河南之勢,以拒河北。」
郭嘉在旁側建議曹操答應袁紹的述求。
反正你封不封人家都已經控了四州之地了。
至於什麼假節也是走個過場,之前李傕、郭汜亂政的時候,就一堆人假節,早不值錢了。
嗯……
曹操一頷首,又看向劉備,問:
「玄德以為如何?」
劉備眉宇間一川不平,分析道:
「袁紹勢大,周無強敵能夠制衡。」
「若冒然開戰,誠難與之相抗。」
「今宜緩圖,然後伺機而動。」
袁神之所以強大,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四世三公的背景,有著富饒的河北。
更重要的是,它地理位置好,周邊沒有強敵。
最北方的烏桓人還是他的盟友。
等於說袁紹只要一統北方,專心往南懟就行了,完全沒有後顧之憂。
就算把軍隊全部拉到前線去都沒問題。
要不然生產力差距再大,官渡之戰袁紹也不可能拉出數倍於曹操的兵力。
當時袁曹大戰的情況就是,
袁紹只有一個對手,曹操只有一個隊友。
曹操東南西北都有敵人,必須分兵去守。
所以一統河南的曹操,沒辦法爆兵去跟袁紹相抗。
這也是為什麼李翊如此重視曹劉同盟的原因。
袁神太過強大,想玩兒遠交近攻都沒轍,只能硬打。
「雖然如此,也不好如此將大將軍之位讓給袁紹。」
李翊在一旁諫言。
曹操、劉備俱是將目光落在李翊身上,問他這是何意。
「袁紹既然上表朝廷,請求冊封,就該遣使進貢。」
「繳納賦稅錢糧,以明其忠義之心。」
曹操、劉備這才恍然大悟。
原來李翊的意思是讓袁紹進貢繳賦,說白了就是花錢買官唄。
這事兒曹操有經驗啊,他爹就是花了一億錢買的太尉。
「……善,既如此,就照子玉之言所辦。」
劉備欣然同意李翊的提議。
這個遣使進貢也是各地諸侯的常規操作了。
以袁紹的家大業大,不會捨不得這點錢的。
當然了,數目也不能開的太高,不然袁紹再有錢也不會當冤大頭。
大戰在即,能小賺一點就小賺一點吧。
在打發了袁紹使臣之後,曹劉又命孫策使者來見。
還是直接開門見山,問孫策想要什麼。
比起袁紹,孫策可就更需要朝廷的認可了。
人袁神家大業大,四世三公,有直接不要天子的底氣。
但孫策就一個「反賊」袁術封的殄寇將軍,在沒有詔命的前提下,跑到人江東去攻打人家的地盤。
直接被江東士族定義為了「造逆」。
用遊戲的思維解釋,就是孫策在沒有「偽造宣稱」的情況下開戰,降「穩定」,加「厭戰度」,大失人心。
所以孫策剛剛打下吳郡、會稽,就迫不及待地遣使入朝,請求冊封。
朝貢的禮物,是尋常諸侯的兩倍。
而這名孫吳使者,乃孫策帳下奉正都尉劉由也。
他向曹操、劉備躬身說道:
「曹司空,劉將軍,吾主孫策此次平定江東叛亂有功,故而遣我來請求封賞。」
曹劉當然知道這是劉由的場面話,也不戳穿他,便問他具體的封賞內容。
劉由見此,非常識趣地先將貢品清單獻上。
俱是江東的珍奇之物,還有不少糧秣。
雖然這些貢品對曹操、劉備這樣的大諸侯而言,不夠塞牙縫的。
但誰又會嫌口袋裡錢多呢?
二人看完清單之後,曹操先開口說道:
「我聞汝主孫策,擅殺朝廷大員,據江東之地,又不來向朝廷進貢。」
「該當何罪?」
劉由喏喏道:
「此中必有誤會,吾主在江東之地,所殺之人皆為叛逆。」
「大軍所過之處,與民秋毫無犯,有口皆碑。」
「曹司空若是不信,可差人去探。」
這名孫吳使者玩了一個避重就輕的把戲。
孫策嚴明軍紀,確實拉攏到了江東軍民的支持。
但反對他的江東士族,都被他突突了。
現在就算讓曹操去探查,也只能看到讚賞孫策的老百姓,哪裡還會有反對他的士族發聲?
劉備則道:
「既然汝主有功於朝廷,就該向朝廷上貢,每年不可少。」
依然是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的恩威並施把戲。
劉由連連稱是。
「劉將軍教訓的是,只因此前盜賊蜂起,路途艱難,不得通進,故而延了路程。」
「現在吾主掃平江東,已無盜賊。」
「以後每年都能向朝廷進貢了。」
劉備與曹操又對視一眼,旋即示意劉由把孫策請求冊封的書札取上來。
其大致內容為,
孫策請封為會稽太守,吳景為丹陽太守,孫賁為豫章太守,朱治為吳郡太守。
同時,
孫策以江東西南多山越為由,為了更好的維護豫章郡的穩定。
請求將豫章一分為二,北面為豫章郡,南面為廬陵郡。
並請求冊封孫賁弟弟孫輔為廬陵太守。
光看這個冊封表,其實不難發現漢末諸侯用人的習慣,都是一律用宗室武將。
曹操用他的曹氏、夏侯氏。
孫策用他的孫氏。
袁紹也是讓自己的三個兒子、外甥各領北方一州。
不過孫策這個請封的表文,胃口未免就太大了。
若按歷史線來看,孫策確實吞併了整個江東。
但現在的孫策,手中不過吳郡、會稽兩地而已。
卻把江東各郡給手下人封了個遍,等於是索要了整個江東的宣稱。
那他之後攻打剩餘郡縣,就有名正言順的理由了。
毫無疑問,此舉幾乎遭到了曹操、劉備的同時反對。
要是孫策真是只想要會稽、吳郡的話,那兩人基本上就送他一個順水人情了。
畢竟這兩地本來就在他手裡。
但孫策卻還索要了豫章、丹陽的宣稱,這是曹劉不能接受的。
站在劉備的利益角度講,
靠著李翊納袁氏女的建議,劉備也算是與四世三公有姻親關係了。
此時的丹陽太守袁胤,就是袁氏女的從叔。
通過牽線搭橋,袁胤已經口頭上歸順徐州,願意成為徐州的附庸了。
之後河北大戰之時,袁胤也可以輸送驍勇善戰的丹陽兵來前線助力,為徐州輸血。
要是給吳景封丹陽太守,那不等於是直接把袁胤給賣了嗎?
而站在曹操的利益角度講,
他在江南的勢力範圍,主要是廬江。
廬江雖然還沒侵占完,但只是時間問題。
一旦把廬江全部吞下,就直接與豫章接壤了。
等於說,在不破壞曹劉同盟的前提條件下。
如果曹操想繼續往江南擴張,就只能打豫章。
若是同意把豫章太守封給孫賁,甚至將之一分為二。
損害的無疑是曹營的利益。
「此舉甚為不妥,孫策借父之名,並無大功於朝廷。」
「何等以封江東諸郡?」
「曹某不同意!」
曹操率先出來反駁,拒絕了孫策這封表文。
劉備亦道:
「不錯,曹司空所言有理。」
「今豫章太守華歆華子魚乃是天子親自任命的豫章太守,其在任時,為政清廉,不煩百姓。」
「吏民皆感而愛之,孫策無端略地江東,朝廷尚未罪責,怎敢求封豫章太守?」
「至于丹陽太守袁胤,其在任時,亦無過錯。」
「無端免其職務,恐有傷陛下賞罰之明。」
曹操、劉備意見一致,將孫策的請求直接駁回。
劉由也知道,若不得二人同意,孫策斷不能得到朝廷認可。
所以他此次也是有備而來,又道:
「曹司空,劉將軍,吾主此次遣由來,除向朝廷進貢之外。」
「另使我送兩位一些禮物,權表我主心意。」
話落,又將兩封禮物清單,分別交到曹操、劉備手中。
這清單上的禮物,比向朝廷進貢的物品還多。
古代是非常重視數量的,經常通過數量來彰顯階級地位上的差距。
孫策用倍數於進貢的禮物,獻給曹劉。
其意思就等於是承認了曹劉兩家的地位,是凌駕於朝廷之上的。
給你一份尊重,願你也能還我一份尊重。
不過,僅是這些,很明顯是難以打動兩名政客的心的。
劉由見曹操、劉備臉色並無絲毫變化,知他二人並不滿足於此。
於是又小聲說道:
「吾主知曹司空與劉將軍目前專注於河北之事,吾主願為兩位分憂。」
果然,此話一處,曹操、劉備俱是精神一振。
要是談對付袁紹的事兒,那他們可就不困了。
現在兩人都在犯愁,僅靠他們兩家,能不能擋得住河北大軍。
若是能夠再拉一家,進反袁同盟里來,那勝算就又增添了幾分。
「可細說!」
劉備忙出聲說道。
劉由知道機會來了,便道:
「河北袁紹,據四州之地,兵精糧足。」
「若一朝無公孫瓚,必舉兵南下。」
「曹司空與劉將軍,也一定希望能夠擁河南之地,專心為國守土。」
「而江東之地能夠安然無虞吧?」
言外之意,要是曹劉不答應,他們孫氏可就投袁紹了。
到時候曹劉就得分兵守南方的土地。
一旁的夏侯惇聞言,頓時怒道:
「汝敢威脅朝廷耶?」
「我朝廷發兵滅汝孫氏,汝當如何?」
劉由公然不懼,不卑不亢答道:
「誠如是,孫氏亦無貪生怕死之輩,情願殊死一搏。」
「只是適才聽聞袁紹已經封了大將軍之位,假節,督幽、青、並、冀四州兵馬。」
「掌天下之權柄,其野心不小,恐不久將要南下。」
「若曹司空與劉將軍此時分神於江東戰事,袁紹乘虛而入,恐亦非美事。」
袁紹很快就要南下,除非曹劉能在這期間快速剿滅孫氏,否則就可能遭到孫袁兩家的南北夾攻。
孫氏其實並不弱。
此前是因為袁術在,他軟禁了孫家大量將領。
袁術身死,反倒給孫氏解套了。
許多孫氏將領都是帶著部曲去投靠孫策的,比如說孫賁、吳景等。
這使得孫氏的力量暴增。
同時,孫策雖然沒得到江東大族的支持。
但同窗好友周瑜卻憑著自身家族的影響力,幫他拉攏到了淮南一批家族的支持。
對於孫氏而言,它不一定非要攻打曹劉。
孫氏只是想要江東地界。
而現在的曹劉對江東的影響力並不強,萬一真陷入了與河北的戰事中。
是很難攔住孫氏侵吞江東剩餘土地的。
劉由正是抓住了這一點要害,跟曹劉談判。
曹操、劉備俱是陷入了沉思,思考這其中的利害關係。
江南之患,不可不慎。
本來袁術的殘餘勢力都還沒解決,曹劉兩家在淮南都還沒暫穩腳跟。
如何再發兵去剿滅孫氏?
縱然剿滅了孫氏,得到的也只是一個放血槽罷了。
什麼意思?
前面說過,揚州最富裕的地方就是淮南,淮南人口大約占了揚州的60%~80%左右。
這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南方開發的太晚。
孫策打吳郡時,專門讓朱治從吳郡的後方錢塘繞路打過去。
因為當時吳郡之內全是湖泊和沼澤,如果不走官道,幾乎是肯定要迷路的。
而再往南就更不用說了,全是山地、沼澤、樹林,生產力極其落後。
很多人問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是不是真心的?
答案當然是真心的。
對於當時的曹操來說,他太需要一個像孫權這種能守住家業的繼承人了。
歷史上對孫權的評價始終是進取天下不足,守土有餘。
這個「有餘」就在於孫權對中國東南部的開發。
如果問孫權一生最大的功績是什麼,那就是他一人對江南的開發,遠遠超過了兩漢時期。
不僅使江南的農耕和手工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還奠定了東晉及南朝的物質和社會基礎。
並且首建廣州,開拓嶺南。
第一次官方性質的到達夷州,使灣灣有了自古以來的宣稱。
也就說此時的江南之地,本質上是孫氏投入了大量資源,花了幾十年時間,才開發出後來的立雄之地。
現在就是一片荒夷,即便真的打下來,也無非就是成為曹劉的放血槽罷了。
更別說,孫氏萬一破罐子破摔,跟曹劉拼命。
即便曹劉滅了他,也得硌疼一口牙。
「多一個敵人,不如多一個朋友。」
郭嘉在曹操身後小聲提醒他。
「況我等現在與孫氏並無利益衝突,且其領土多毗鄰劉氏。」
「若扶植他,在劉備、劉表之後,養一獬兒,也有利我將來動作。」
郭嘉與李翊一樣,同樣目光放得長遠。
他明白,曹劉若真合力滅了袁氏,瓜分河北之土。
那對方無疑就是繼袁紹之後的新一強敵。
就如同李翊在曹操西南養一張繡一樣。
郭嘉也建議曹操在劉備東南養一孫策。
算是各自埋雷,防對方一手。
曹操卻有些擔憂,說道:
「孫策驍勇,與項籍相似。」
「任由其養在吳地,只恐使封豕長其利牙。」
郭嘉分析道:
「如今北方乃是一超二強,除袁紹之外,唯明公與劉備最強。」
「您二位明面上是盟友,只要袁氏未滅,曹劉同盟便不會破。」
「只要曹劉同盟在,孫氏難出江南之地。」
言外之意,有曹劉合力壓制,孫氏不可能成為一超三強。
如果能把他養好了,反而能夠成為掣肘劉備的重要勢力。
就在曹操與郭嘉竊竊私語之際。
劉備也在與李翊密談。
「依軍師之見,應當如何處理孫策?」
李翊不慌不忙答:
「正如郭奉孝所言,孫策輕而無備,早晚死於小人之手。」
「孫策若死,孫氏再難出進取天下之人,不足為慮。」
「丹陽袁胤已為徐州附庸,應當保之。」
「不妨將柴桑許給孫策,引起西攻劉表,此為驅虎吞狼之策也。」
柴桑位於豫章北部,是一個重要的渡口。
前面說過,由於豫章與荊州之間隔著南嶺山群。
揚州要想打荊州,就只能過彭澤湖,走長江水路。
而柴桑就是位於豫章處,一個重要的湖水渡口。
一旦孫策拿了,不可能不引起劉表的警覺。
劉備微有些遲疑,「劉景升與我徐州互通貿易,若使孫策加兵禍於荊州,可斷我商路否?」
李翊有條不紊地分析道:
「長江水路主要被荊州黃家控制著,而孫策若真與我們同盟,斷不能在長江水路上攔截我等商船。」
「風浪越大,魚越貴。」
「越是戰亂,荊州的士人豪族,越要從中牟取利益。」
「至於孫策、劉表俱是我等『盟友』,我等自不好下場干預,任由兩家內鬥便好。」
「若使二虎競食,我等於中貿易,必可獲利戰爭財。」
劉備一頷首,若能將禍水西引的確不錯。
劉表與他的荊州明面上與徐州結盟。
可劉表真的是一個值得信任的盟友嗎?
李翊曾說劉表不見事變,多疑無決。
其實不論是裴潛,還是建安七子的王璨,都對劉表有過蓋棺定論。
王璨說劉表是,「雍容荊楚,坐觀時變,自以為西伯可規。」
即知道劉表想當周文王,慢慢苟到漢室這個「殷商」氣數已盡,天下就是他的了。
但裴潛卻說,「劉牧非霸王之才,乃欲西伯自處,其敗無日矣。」
劉表想當周文王,但不具備那個實力,錯判了天下形勢,早晚敗亡。
官渡之戰時,這廝就在袁曹之間兩頭下注,巴不得兩敗俱傷。
所以李翊敢斷定,等真的到了與袁紹大戰的那一天。
劉表這個荊州盟友,明面上雖然會支持曹劉。
但他百分百會秘密聯絡袁紹,暗中助他一臂之力。
既然如此,索性驅虎吞狼,引孫策攻打劉表。
兩人本來就有仇,且按照劉表死保荊州的政策,絕對不會容許孫氏占據柴桑這個重要據點。
到時候劉表再不願下場也得下場。
如此一來,既不用擔心劉表在背後使絆子,又不用擔心孫策發展太快。
因為荊州家底兒厚,不是孫策輕易能夠撼動的。
「……善,子玉之策,最是妥當。」
劉備對李翊這一提議非常滿意,當即與曹操說了。
願將柴桑的表奏權交給孫策,言外之意,孫策可以攻打柴桑等地。
「……劉備欲使孫策攻劉表耶?」
曹操暗自揣測劉備這個安排的用意。
一面又看一眼郭嘉,徵詢他的意見。
郭嘉俯身,小聲對曹操說道:
「若能使孫策與劉表兩家相併,則我等後方無憂,可以專心對付袁紹。」
這一安排,也算是曹劉兩家都得利了。
曹操的大後方主要是劉表為患,他前不久還被劉表的客將給暴揍了一頓。
而劉備的大後方主要就是孫策了。
劉表、孫策兩家相攻,的確能夠為曹劉騰出手來,專心對付袁紹。
這一提議比較中肯,曹劉兩家都能接受。
再商議完具體細節之後,再召劉由過來,向他說了。
朝廷可以封孫策為討逆將軍,兼領會稽太守,賜爵吳侯。
並封朱治為吳郡太守。
但丹陽太守袁胤,豫章太守華歆,在其任上,並無過錯,不能隨便替換。
不過為表奏孫策「平江東有功」,可以將柴桑任命權交給孫策。
言外之意,自是表示孫策可以去攻柴桑。
但並未言明,是讓孫策去攻打劉表。
劉由是個聰明人,一眼便理會了曹劉的意思。
柴桑給了孫氏,孫氏只有三個方向可以打。
北方的曹操,人家曹劉同盟在那擺著,孫策敢去以卵擊石嗎?
南方的華歆,人家明確說了華歆沒有過錯,孫策剛領了朝廷封賞,就敢抗旨嗎?
那麼就只剩下西邊的劉表了。
其實縱然孫策不去打劉表,劉表也會主動來攻的。
因為柴桑是荊、揚二州的咽喉。
劉表的對外政策一直都是「誰打荊州我打誰」。
他與孫策有殺父之仇,柴桑落在孫氏手裡,劉表豈能心安?
所以只要領了柴桑,劉表與孫策的戰爭是必然爆發的。
可如果不領,孫策就被鎖死在了江東地界,沒有其他的發展方向了。
這算是李翊給孫氏設下的陽謀,兩杯毒酒,任選其一。
「如何,尊使若是沒有意見,我與劉將軍這便去上奏朝廷。」
「為孫將軍表功。」
曹操的聲音再度傳來,開始催促劉由快速做決定。
劉由眉頭皺起,暗想吾主原本定下的對外方針,本就是交好曹劉,西攻劉表,吞併荊州之土。
雖然沒能索取到豫章、丹陽,但能得到曹劉及朝廷的認可,已屬不易。
這似乎已經是孫氏所能夠爭取到的,最好的結果了。
念及此,劉由乃躬身向二人拜道:
「曹司空、劉將軍深明大義,吾主感激不盡。」
劉備再叮囑道:
「切莫忘了,之後若中原有變,汝主當為朝廷分憂。」
這裡的有變自是指的與袁紹的大戰。
劉備又專指朝廷,絲毫未提及他與曹操兩家。
劉由連連稱是,被人引去見天子了。
在處理完袁使與孫使之後,劉備便將話題轉向了張繡。
但並未直接提及徐州已暗納張繡投誠事宜,只說道:
「備聞曹公前伐南陽,為張繡所敗,令子歿於陣中。」
「備對此深表痛惜……」
曹操聯想到劉備在出征前送自己錢糧,打了敗陣又第一時間派人過來弔唁,還送錢糧過來慰藉。
料他此時之言,當屬真心。
遂嘆息道:
「勝敗乃兵家常事,誤中小兒之計,乃有此敗。」
「雖無關痛癢,奈何吾子曹昂,大將典韋皆歿於陣中。」
「操每念及此,皆捶胸頓足,痛心疾首。」
劉備再度出言安慰。
一番噓寒問暖之後,劉備這才試探性問道:
「曹公欲明年再征張繡乎?」
曹操不假思索,一拍大腿,道:
「那是自然!」
「此前一敗,乃操一時大意。」
「待到明年,定將張繡小兒擒於帳下,為吾昂兒報仇。」
李翊卻搖了搖頭,在一旁插話道:
「曹公此言差矣。」
「張繡勇力過人,又兼有賈詡為謀,劉表資助。」
「絕非一時可圖。」
「我聞袁紹此時已經開始往南方調兵,待到明年,袁紹必能在黎陽、汲水動員數萬人馬。」
「若他趁曹公征討張繡之際,乘虛襲許,曹公不又徒勞無功了嗎?」
李翊這話也不算危言聳聽。
因為歷史上張繡確實是兩次擊敗曹操。
第二次曹操雖然做好了準備,但偏偏趕上了袁紹偷襲許縣,不得不班師而回。
結果被賈詡獻上「二追曹兵」之計,再次敗給張繡。
真要等到明年,那基本上就要和袁紹開戰了。
李翊可不希望此時被豬隊友拖後腿。
曹操身處中原腹地,徐州肯定是需要他分擔大量袁紹兵力的。
「難道依照李先生之言,吾便任由張繡坐鎮西南,而不顧嗎?」
曹操凝起眸子,沉聲問道。
……
(本章完)
果然,
曹操聽得李翊此言,面色微變。
但還是未做聲張,任由李翊說去。
劉備微微一笑,又問:
「袁紹來陳地求封,當何以應對?」
李翊不假思索,答:
「且先看袁使有何話說。」
於是,將袁使帶上來,問他袁紹遣使入朝,欲求封何職。
袁使畏懼二人聲勢,心知若不經此二人之手,斷難見到天子。
便將袁紹的述求,如實說了。
即袁紹欲求封大將軍之位,假節,總督幽、並、青、冀軍馬。
唔……
聽完袁紹的述求,曹操、劉備對視一眼,此輩野心著實不小。
大將軍之位位列三公之上,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假節即代表天子出行,有便宜行事之權。
督幽、並、青、冀人馬即是為了名義上獲得支持,合法占據北方四州。
曹操、劉備聽完袁紹的述求,俱是陷入了沉默。
俄頃,曹操先開口問:
「奉孝,汝以為如何?」
郭嘉蹙眉,道:
「此必為袁紹試探,欲看我河南動作。」
劉備開口問身旁的李翊,道:
「袁本初野心勃勃,欲假節督四州兵馬,子玉以為當如何應之?」
李翊答道:
「總督幽、並、青、冀四州人馬,並非沒有先例。」
「前將軍、易侯公孫瓚、亦是假節督此四州。」
言外之意,自是勸劉備不要把袁紹此次求封看得太重。
畢竟政治博弈到底是一場臉面遊戲。
袁紹肯來朝廷走個過場,就是不想撕破臉。
你封不封給人家,人家都已經實控了四州。
其實,天子即漢室朝廷的作用,只對政治白痴有用。
比如說呂布。
遇上真正的政治家,基本上就只能是走個過場,求一個好的名分了。
像河北沮授就說了,「若不得通,乃表曹操隔我王路。」
即大家都是出來爭霸的,誰看不出你心裏面那點小九九?
周瑜也對孫權說,「操託名漢相,實為漢賊。」
即你擁立天子想用政治名號壓人家一頭,人家照樣會給你打上漢賊的旗號來反對你。
總之一句話,政治集團的博弈主打一個臉面。
臉面不要了,那是流氓集團的思維,不是政治人物的思維。
大家都知道漢室和天子是個什麼情況,也知道大家都懷著什麼樣的心思。
只要大家不點破說出來,就相互做一做面子功夫便好。
在新三國里就有一個誤導了許多人的歷史誤區。
即袁紹不接曹操發來的天子詔,雖然是恩詔,對他有利。
但理由是如果他接了,就等於是承認了天子是合法的。
明日來個惡詔他就得接,所以恩詔就不接。
這種蠢貨邏輯居然還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可。
接對自己有利的詔書,不接對自己不利的詔書,這不是政治人物的常規操作嗎?
因為歷史上的諸侯就是這麼幹的。
曹操接到天子後,封自己為大將軍,給袁紹封太尉,壓了袁紹一頭。
人家袁紹根本不認,一句此亂命也就擋回去了。
後來嚇得曹操趕緊認錯,把大將軍之位讓給了袁紹,給他假節,督四州兵馬。
這是對袁紹有利的詔書,所以袁紹就認了。
在絕對的實力面前,天子及朝廷就是走個過場。
諸侯們想不接對自己不利的詔書,理由多了去了。
只要你面子功夫做到位,沒有人會反對你。
包括曹操在擁立天子之後,別人上表求封,曹操基本上是能封就封。
因為他知道自己封不封,人家都是自己地盤上的地頭蛇。
那還不如給他封了,賣他一個人情。
順便還能提高漢室朝廷的權威,因為諸侯們求封進貢,就是間接地認可朝廷。
「既為袁紹試探之意,不如許之,以慢其心。」
「然後我等結連河南之勢,以拒河北。」
郭嘉在旁側建議曹操答應袁紹的述求。
反正你封不封人家都已經控了四州之地了。
至於什麼假節也是走個過場,之前李傕、郭汜亂政的時候,就一堆人假節,早不值錢了。
嗯……
曹操一頷首,又看向劉備,問:
「玄德以為如何?」
劉備眉宇間一川不平,分析道:
「袁紹勢大,周無強敵能夠制衡。」
「若冒然開戰,誠難與之相抗。」
「今宜緩圖,然後伺機而動。」
袁神之所以強大,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四世三公的背景,有著富饒的河北。
更重要的是,它地理位置好,周邊沒有強敵。
最北方的烏桓人還是他的盟友。
等於說袁紹只要一統北方,專心往南懟就行了,完全沒有後顧之憂。
就算把軍隊全部拉到前線去都沒問題。
要不然生產力差距再大,官渡之戰袁紹也不可能拉出數倍於曹操的兵力。
當時袁曹大戰的情況就是,
袁紹只有一個對手,曹操只有一個隊友。
曹操東南西北都有敵人,必須分兵去守。
所以一統河南的曹操,沒辦法爆兵去跟袁紹相抗。
這也是為什麼李翊如此重視曹劉同盟的原因。
袁神太過強大,想玩兒遠交近攻都沒轍,只能硬打。
「雖然如此,也不好如此將大將軍之位讓給袁紹。」
李翊在一旁諫言。
曹操、劉備俱是將目光落在李翊身上,問他這是何意。
「袁紹既然上表朝廷,請求冊封,就該遣使進貢。」
「繳納賦稅錢糧,以明其忠義之心。」
曹操、劉備這才恍然大悟。
原來李翊的意思是讓袁紹進貢繳賦,說白了就是花錢買官唄。
這事兒曹操有經驗啊,他爹就是花了一億錢買的太尉。
「……善,既如此,就照子玉之言所辦。」
劉備欣然同意李翊的提議。
這個遣使進貢也是各地諸侯的常規操作了。
以袁紹的家大業大,不會捨不得這點錢的。
當然了,數目也不能開的太高,不然袁紹再有錢也不會當冤大頭。
大戰在即,能小賺一點就小賺一點吧。
在打發了袁紹使臣之後,曹劉又命孫策使者來見。
還是直接開門見山,問孫策想要什麼。
比起袁紹,孫策可就更需要朝廷的認可了。
人袁神家大業大,四世三公,有直接不要天子的底氣。
但孫策就一個「反賊」袁術封的殄寇將軍,在沒有詔命的前提下,跑到人江東去攻打人家的地盤。
直接被江東士族定義為了「造逆」。
用遊戲的思維解釋,就是孫策在沒有「偽造宣稱」的情況下開戰,降「穩定」,加「厭戰度」,大失人心。
所以孫策剛剛打下吳郡、會稽,就迫不及待地遣使入朝,請求冊封。
朝貢的禮物,是尋常諸侯的兩倍。
而這名孫吳使者,乃孫策帳下奉正都尉劉由也。
他向曹操、劉備躬身說道:
「曹司空,劉將軍,吾主孫策此次平定江東叛亂有功,故而遣我來請求封賞。」
曹劉當然知道這是劉由的場面話,也不戳穿他,便問他具體的封賞內容。
劉由見此,非常識趣地先將貢品清單獻上。
俱是江東的珍奇之物,還有不少糧秣。
雖然這些貢品對曹操、劉備這樣的大諸侯而言,不夠塞牙縫的。
但誰又會嫌口袋裡錢多呢?
二人看完清單之後,曹操先開口說道:
「我聞汝主孫策,擅殺朝廷大員,據江東之地,又不來向朝廷進貢。」
「該當何罪?」
劉由喏喏道:
「此中必有誤會,吾主在江東之地,所殺之人皆為叛逆。」
「大軍所過之處,與民秋毫無犯,有口皆碑。」
「曹司空若是不信,可差人去探。」
這名孫吳使者玩了一個避重就輕的把戲。
孫策嚴明軍紀,確實拉攏到了江東軍民的支持。
但反對他的江東士族,都被他突突了。
現在就算讓曹操去探查,也只能看到讚賞孫策的老百姓,哪裡還會有反對他的士族發聲?
劉備則道:
「既然汝主有功於朝廷,就該向朝廷上貢,每年不可少。」
依然是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的恩威並施把戲。
劉由連連稱是。
「劉將軍教訓的是,只因此前盜賊蜂起,路途艱難,不得通進,故而延了路程。」
「現在吾主掃平江東,已無盜賊。」
「以後每年都能向朝廷進貢了。」
劉備與曹操又對視一眼,旋即示意劉由把孫策請求冊封的書札取上來。
其大致內容為,
孫策請封為會稽太守,吳景為丹陽太守,孫賁為豫章太守,朱治為吳郡太守。
同時,
孫策以江東西南多山越為由,為了更好的維護豫章郡的穩定。
請求將豫章一分為二,北面為豫章郡,南面為廬陵郡。
並請求冊封孫賁弟弟孫輔為廬陵太守。
光看這個冊封表,其實不難發現漢末諸侯用人的習慣,都是一律用宗室武將。
曹操用他的曹氏、夏侯氏。
孫策用他的孫氏。
袁紹也是讓自己的三個兒子、外甥各領北方一州。
不過孫策這個請封的表文,胃口未免就太大了。
若按歷史線來看,孫策確實吞併了整個江東。
但現在的孫策,手中不過吳郡、會稽兩地而已。
卻把江東各郡給手下人封了個遍,等於是索要了整個江東的宣稱。
那他之後攻打剩餘郡縣,就有名正言順的理由了。
毫無疑問,此舉幾乎遭到了曹操、劉備的同時反對。
要是孫策真是只想要會稽、吳郡的話,那兩人基本上就送他一個順水人情了。
畢竟這兩地本來就在他手裡。
但孫策卻還索要了豫章、丹陽的宣稱,這是曹劉不能接受的。
站在劉備的利益角度講,
靠著李翊納袁氏女的建議,劉備也算是與四世三公有姻親關係了。
此時的丹陽太守袁胤,就是袁氏女的從叔。
通過牽線搭橋,袁胤已經口頭上歸順徐州,願意成為徐州的附庸了。
之後河北大戰之時,袁胤也可以輸送驍勇善戰的丹陽兵來前線助力,為徐州輸血。
要是給吳景封丹陽太守,那不等於是直接把袁胤給賣了嗎?
而站在曹操的利益角度講,
他在江南的勢力範圍,主要是廬江。
廬江雖然還沒侵占完,但只是時間問題。
一旦把廬江全部吞下,就直接與豫章接壤了。
等於說,在不破壞曹劉同盟的前提條件下。
如果曹操想繼續往江南擴張,就只能打豫章。
若是同意把豫章太守封給孫賁,甚至將之一分為二。
損害的無疑是曹營的利益。
「此舉甚為不妥,孫策借父之名,並無大功於朝廷。」
「何等以封江東諸郡?」
「曹某不同意!」
曹操率先出來反駁,拒絕了孫策這封表文。
劉備亦道:
「不錯,曹司空所言有理。」
「今豫章太守華歆華子魚乃是天子親自任命的豫章太守,其在任時,為政清廉,不煩百姓。」
「吏民皆感而愛之,孫策無端略地江東,朝廷尚未罪責,怎敢求封豫章太守?」
「至于丹陽太守袁胤,其在任時,亦無過錯。」
「無端免其職務,恐有傷陛下賞罰之明。」
曹操、劉備意見一致,將孫策的請求直接駁回。
劉由也知道,若不得二人同意,孫策斷不能得到朝廷認可。
所以他此次也是有備而來,又道:
「曹司空,劉將軍,吾主此次遣由來,除向朝廷進貢之外。」
「另使我送兩位一些禮物,權表我主心意。」
話落,又將兩封禮物清單,分別交到曹操、劉備手中。
這清單上的禮物,比向朝廷進貢的物品還多。
古代是非常重視數量的,經常通過數量來彰顯階級地位上的差距。
孫策用倍數於進貢的禮物,獻給曹劉。
其意思就等於是承認了曹劉兩家的地位,是凌駕於朝廷之上的。
給你一份尊重,願你也能還我一份尊重。
不過,僅是這些,很明顯是難以打動兩名政客的心的。
劉由見曹操、劉備臉色並無絲毫變化,知他二人並不滿足於此。
於是又小聲說道:
「吾主知曹司空與劉將軍目前專注於河北之事,吾主願為兩位分憂。」
果然,此話一處,曹操、劉備俱是精神一振。
要是談對付袁紹的事兒,那他們可就不困了。
現在兩人都在犯愁,僅靠他們兩家,能不能擋得住河北大軍。
若是能夠再拉一家,進反袁同盟里來,那勝算就又增添了幾分。
「可細說!」
劉備忙出聲說道。
劉由知道機會來了,便道:
「河北袁紹,據四州之地,兵精糧足。」
「若一朝無公孫瓚,必舉兵南下。」
「曹司空與劉將軍,也一定希望能夠擁河南之地,專心為國守土。」
「而江東之地能夠安然無虞吧?」
言外之意,要是曹劉不答應,他們孫氏可就投袁紹了。
到時候曹劉就得分兵守南方的土地。
一旁的夏侯惇聞言,頓時怒道:
「汝敢威脅朝廷耶?」
「我朝廷發兵滅汝孫氏,汝當如何?」
劉由公然不懼,不卑不亢答道:
「誠如是,孫氏亦無貪生怕死之輩,情願殊死一搏。」
「只是適才聽聞袁紹已經封了大將軍之位,假節,督幽、青、並、冀四州兵馬。」
「掌天下之權柄,其野心不小,恐不久將要南下。」
「若曹司空與劉將軍此時分神於江東戰事,袁紹乘虛而入,恐亦非美事。」
袁紹很快就要南下,除非曹劉能在這期間快速剿滅孫氏,否則就可能遭到孫袁兩家的南北夾攻。
孫氏其實並不弱。
此前是因為袁術在,他軟禁了孫家大量將領。
袁術身死,反倒給孫氏解套了。
許多孫氏將領都是帶著部曲去投靠孫策的,比如說孫賁、吳景等。
這使得孫氏的力量暴增。
同時,孫策雖然沒得到江東大族的支持。
但同窗好友周瑜卻憑著自身家族的影響力,幫他拉攏到了淮南一批家族的支持。
對於孫氏而言,它不一定非要攻打曹劉。
孫氏只是想要江東地界。
而現在的曹劉對江東的影響力並不強,萬一真陷入了與河北的戰事中。
是很難攔住孫氏侵吞江東剩餘土地的。
劉由正是抓住了這一點要害,跟曹劉談判。
曹操、劉備俱是陷入了沉思,思考這其中的利害關係。
江南之患,不可不慎。
本來袁術的殘餘勢力都還沒解決,曹劉兩家在淮南都還沒暫穩腳跟。
如何再發兵去剿滅孫氏?
縱然剿滅了孫氏,得到的也只是一個放血槽罷了。
什麼意思?
前面說過,揚州最富裕的地方就是淮南,淮南人口大約占了揚州的60%~80%左右。
這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南方開發的太晚。
孫策打吳郡時,專門讓朱治從吳郡的後方錢塘繞路打過去。
因為當時吳郡之內全是湖泊和沼澤,如果不走官道,幾乎是肯定要迷路的。
而再往南就更不用說了,全是山地、沼澤、樹林,生產力極其落後。
很多人問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是不是真心的?
答案當然是真心的。
對於當時的曹操來說,他太需要一個像孫權這種能守住家業的繼承人了。
歷史上對孫權的評價始終是進取天下不足,守土有餘。
這個「有餘」就在於孫權對中國東南部的開發。
如果問孫權一生最大的功績是什麼,那就是他一人對江南的開發,遠遠超過了兩漢時期。
不僅使江南的農耕和手工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還奠定了東晉及南朝的物質和社會基礎。
並且首建廣州,開拓嶺南。
第一次官方性質的到達夷州,使灣灣有了自古以來的宣稱。
也就說此時的江南之地,本質上是孫氏投入了大量資源,花了幾十年時間,才開發出後來的立雄之地。
現在就是一片荒夷,即便真的打下來,也無非就是成為曹劉的放血槽罷了。
更別說,孫氏萬一破罐子破摔,跟曹劉拼命。
即便曹劉滅了他,也得硌疼一口牙。
「多一個敵人,不如多一個朋友。」
郭嘉在曹操身後小聲提醒他。
「況我等現在與孫氏並無利益衝突,且其領土多毗鄰劉氏。」
「若扶植他,在劉備、劉表之後,養一獬兒,也有利我將來動作。」
郭嘉與李翊一樣,同樣目光放得長遠。
他明白,曹劉若真合力滅了袁氏,瓜分河北之土。
那對方無疑就是繼袁紹之後的新一強敵。
就如同李翊在曹操西南養一張繡一樣。
郭嘉也建議曹操在劉備東南養一孫策。
算是各自埋雷,防對方一手。
曹操卻有些擔憂,說道:
「孫策驍勇,與項籍相似。」
「任由其養在吳地,只恐使封豕長其利牙。」
郭嘉分析道:
「如今北方乃是一超二強,除袁紹之外,唯明公與劉備最強。」
「您二位明面上是盟友,只要袁氏未滅,曹劉同盟便不會破。」
「只要曹劉同盟在,孫氏難出江南之地。」
言外之意,有曹劉合力壓制,孫氏不可能成為一超三強。
如果能把他養好了,反而能夠成為掣肘劉備的重要勢力。
就在曹操與郭嘉竊竊私語之際。
劉備也在與李翊密談。
「依軍師之見,應當如何處理孫策?」
李翊不慌不忙答:
「正如郭奉孝所言,孫策輕而無備,早晚死於小人之手。」
「孫策若死,孫氏再難出進取天下之人,不足為慮。」
「丹陽袁胤已為徐州附庸,應當保之。」
「不妨將柴桑許給孫策,引起西攻劉表,此為驅虎吞狼之策也。」
柴桑位於豫章北部,是一個重要的渡口。
前面說過,由於豫章與荊州之間隔著南嶺山群。
揚州要想打荊州,就只能過彭澤湖,走長江水路。
而柴桑就是位於豫章處,一個重要的湖水渡口。
一旦孫策拿了,不可能不引起劉表的警覺。
劉備微有些遲疑,「劉景升與我徐州互通貿易,若使孫策加兵禍於荊州,可斷我商路否?」
李翊有條不紊地分析道:
「長江水路主要被荊州黃家控制著,而孫策若真與我們同盟,斷不能在長江水路上攔截我等商船。」
「風浪越大,魚越貴。」
「越是戰亂,荊州的士人豪族,越要從中牟取利益。」
「至於孫策、劉表俱是我等『盟友』,我等自不好下場干預,任由兩家內鬥便好。」
「若使二虎競食,我等於中貿易,必可獲利戰爭財。」
劉備一頷首,若能將禍水西引的確不錯。
劉表與他的荊州明面上與徐州結盟。
可劉表真的是一個值得信任的盟友嗎?
李翊曾說劉表不見事變,多疑無決。
其實不論是裴潛,還是建安七子的王璨,都對劉表有過蓋棺定論。
王璨說劉表是,「雍容荊楚,坐觀時變,自以為西伯可規。」
即知道劉表想當周文王,慢慢苟到漢室這個「殷商」氣數已盡,天下就是他的了。
但裴潛卻說,「劉牧非霸王之才,乃欲西伯自處,其敗無日矣。」
劉表想當周文王,但不具備那個實力,錯判了天下形勢,早晚敗亡。
官渡之戰時,這廝就在袁曹之間兩頭下注,巴不得兩敗俱傷。
所以李翊敢斷定,等真的到了與袁紹大戰的那一天。
劉表這個荊州盟友,明面上雖然會支持曹劉。
但他百分百會秘密聯絡袁紹,暗中助他一臂之力。
既然如此,索性驅虎吞狼,引孫策攻打劉表。
兩人本來就有仇,且按照劉表死保荊州的政策,絕對不會容許孫氏占據柴桑這個重要據點。
到時候劉表再不願下場也得下場。
如此一來,既不用擔心劉表在背後使絆子,又不用擔心孫策發展太快。
因為荊州家底兒厚,不是孫策輕易能夠撼動的。
「……善,子玉之策,最是妥當。」
劉備對李翊這一提議非常滿意,當即與曹操說了。
願將柴桑的表奏權交給孫策,言外之意,孫策可以攻打柴桑等地。
「……劉備欲使孫策攻劉表耶?」
曹操暗自揣測劉備這個安排的用意。
一面又看一眼郭嘉,徵詢他的意見。
郭嘉俯身,小聲對曹操說道:
「若能使孫策與劉表兩家相併,則我等後方無憂,可以專心對付袁紹。」
這一安排,也算是曹劉兩家都得利了。
曹操的大後方主要是劉表為患,他前不久還被劉表的客將給暴揍了一頓。
而劉備的大後方主要就是孫策了。
劉表、孫策兩家相攻,的確能夠為曹劉騰出手來,專心對付袁紹。
這一提議比較中肯,曹劉兩家都能接受。
再商議完具體細節之後,再召劉由過來,向他說了。
朝廷可以封孫策為討逆將軍,兼領會稽太守,賜爵吳侯。
並封朱治為吳郡太守。
但丹陽太守袁胤,豫章太守華歆,在其任上,並無過錯,不能隨便替換。
不過為表奏孫策「平江東有功」,可以將柴桑任命權交給孫策。
言外之意,自是表示孫策可以去攻柴桑。
但並未言明,是讓孫策去攻打劉表。
劉由是個聰明人,一眼便理會了曹劉的意思。
柴桑給了孫氏,孫氏只有三個方向可以打。
北方的曹操,人家曹劉同盟在那擺著,孫策敢去以卵擊石嗎?
南方的華歆,人家明確說了華歆沒有過錯,孫策剛領了朝廷封賞,就敢抗旨嗎?
那麼就只剩下西邊的劉表了。
其實縱然孫策不去打劉表,劉表也會主動來攻的。
因為柴桑是荊、揚二州的咽喉。
劉表的對外政策一直都是「誰打荊州我打誰」。
他與孫策有殺父之仇,柴桑落在孫氏手裡,劉表豈能心安?
所以只要領了柴桑,劉表與孫策的戰爭是必然爆發的。
可如果不領,孫策就被鎖死在了江東地界,沒有其他的發展方向了。
這算是李翊給孫氏設下的陽謀,兩杯毒酒,任選其一。
「如何,尊使若是沒有意見,我與劉將軍這便去上奏朝廷。」
「為孫將軍表功。」
曹操的聲音再度傳來,開始催促劉由快速做決定。
劉由眉頭皺起,暗想吾主原本定下的對外方針,本就是交好曹劉,西攻劉表,吞併荊州之土。
雖然沒能索取到豫章、丹陽,但能得到曹劉及朝廷的認可,已屬不易。
這似乎已經是孫氏所能夠爭取到的,最好的結果了。
念及此,劉由乃躬身向二人拜道:
「曹司空、劉將軍深明大義,吾主感激不盡。」
劉備再叮囑道:
「切莫忘了,之後若中原有變,汝主當為朝廷分憂。」
這裡的有變自是指的與袁紹的大戰。
劉備又專指朝廷,絲毫未提及他與曹操兩家。
劉由連連稱是,被人引去見天子了。
在處理完袁使與孫使之後,劉備便將話題轉向了張繡。
但並未直接提及徐州已暗納張繡投誠事宜,只說道:
「備聞曹公前伐南陽,為張繡所敗,令子歿於陣中。」
「備對此深表痛惜……」
曹操聯想到劉備在出征前送自己錢糧,打了敗陣又第一時間派人過來弔唁,還送錢糧過來慰藉。
料他此時之言,當屬真心。
遂嘆息道:
「勝敗乃兵家常事,誤中小兒之計,乃有此敗。」
「雖無關痛癢,奈何吾子曹昂,大將典韋皆歿於陣中。」
「操每念及此,皆捶胸頓足,痛心疾首。」
劉備再度出言安慰。
一番噓寒問暖之後,劉備這才試探性問道:
「曹公欲明年再征張繡乎?」
曹操不假思索,一拍大腿,道:
「那是自然!」
「此前一敗,乃操一時大意。」
「待到明年,定將張繡小兒擒於帳下,為吾昂兒報仇。」
李翊卻搖了搖頭,在一旁插話道:
「曹公此言差矣。」
「張繡勇力過人,又兼有賈詡為謀,劉表資助。」
「絕非一時可圖。」
「我聞袁紹此時已經開始往南方調兵,待到明年,袁紹必能在黎陽、汲水動員數萬人馬。」
「若他趁曹公征討張繡之際,乘虛襲許,曹公不又徒勞無功了嗎?」
李翊這話也不算危言聳聽。
因為歷史上張繡確實是兩次擊敗曹操。
第二次曹操雖然做好了準備,但偏偏趕上了袁紹偷襲許縣,不得不班師而回。
結果被賈詡獻上「二追曹兵」之計,再次敗給張繡。
真要等到明年,那基本上就要和袁紹開戰了。
李翊可不希望此時被豬隊友拖後腿。
曹操身處中原腹地,徐州肯定是需要他分擔大量袁紹兵力的。
「難道依照李先生之言,吾便任由張繡坐鎮西南,而不顧嗎?」
曹操凝起眸子,沉聲問道。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