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 廣東水師
第262章 廣東水師
得到了舞陽侯的許可,李牧立即採取了行動。
不過沒用清查軍田的名義,而是打著維護地方治安的旗號。
為了演的更加逼真,他還專門安排了一大群人,到衙門口認領土地。
一個個都叫囂著是自家的田地,又都拿不出來地契,地方官也是頭大。
縣中的田籍存檔,很多毀於戰火中,現在想查都難。
一下子變成了無頭公案。
按照以往的慣例,肯定是誰家勢力大,誰家塞錢多,就直接判給誰。
現在的情況不一樣,還有不少士紳外逃,尚未返回廣東。
若是現在判決,未來有人拿出了地契,又是一場麻煩。
最主要是這幫「暴民」不懂事,只叫囂著是土地是自家的,一點兒具體的表示都沒有。
通常在鬧劇上演的過程中,有主人的都會拿出地契,到現場進行認領。
事情到了這一步,那麼直接走正規程序,確認其產權即可。
剛剛經歷一場叛亂,民間還有叛軍餘孽潛伏,地方官也心懷忌憚。
面對一群人爭奪的土地,衙門的官員通常會選擇拖字訣,把事情擱置起來。
到了這一步,李牧派過去的兵丁就會以避免衝突為由,暫時代管這些土地。
土地權屬爭奪激烈,地方官也怕民間火拼影響自己的政績,大多數時間都選擇了默認。
先是從偏遠州縣開始,緊接著逐步蔓延到了全省。
聲勢浩大的土地糾紛案,在全省上下鬧的轟轟烈烈,很快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
……
「巡撫大人,民間土地糾紛愈演愈烈,這背後怕是有人在進行操縱。」
按察使吳啟宇臉色陰沉的說道。
看似是簡單的土地糾紛,實際上牽扯到的利益,卻十分巨大。
光從各地搜集的數據來看,無主之地的占比,遠超過能夠明確主權的土地。
最關鍵的是光無主之地,就比廣東全省的在冊土地多。
這樣的數據,一旦拿到了朝堂上,藏匿土地的遮羞布就被撕了下來。
如果土地糾紛案沒有鬧大,他們這些地方官,完全可以和士紳們勾結一起瓜分這塊利益。
可是現在不行了,不光在省內鬧的人盡皆知,無主之地還被軍方給接管了。
名義上是代管沒錯,可這個管理沒有期限。
人家要求地方衙門確定了土地產權,才願意發還被代管的土地。
倘若是能見光的土地,區區一份地契,根本不算什麼大事。
丟了可以補辦,沒有也可以立即給辦了。
遺憾的是地方文獻資料丟失,朝廷那邊還有備份。
或許具體是誰的田地,怎麼進行分界,記錄的沒那麼詳細。
可廣東一共有多少民田,朝廷是有登記造冊的。
臨時發放一堆地契出來,就會導致境內的民田數量,遠遠超出朝廷備案數量。
到時候就涉及到了藏匿田地的問題,雖說可以推給死人,但這個數據也太驚人。
朝廷追查下來,估摸著天下士紳,活颳了他們的心思都有了。
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藏匿土地,唯獨瞞著紫禁城那位。
現在一下子過了明路,讓皇帝知道稅收減少,罪魁禍首是士紳藏匿土地,那畫面簡直不敢想像。
「不是可能有人操縱,而是肯定有人在操縱。
沒有幕後黑手,就算發生土地糾紛,也不會這麼一下子全冒出來。
現在這種局面下,誰拿到了最大的好處,誰就是幕後黑手。」
安慶豐冷漠的說道。
大量的無主之地,被軍方代管起來,沒有一個說法。
誰是獲利者,不言而喻。
知道真相是一回事,怎麼把蛋糕搶回來,又是另外一回事。
截止到現在,軍方也僅僅只是代管一些田地、礦山,並沒證據證明他們是幕後策劃者。
一旦有人拿著地契去認領土地,只要地方官方核實備案,人家也是爽快歸還,不存在圈占土地的嫌疑。
出於穩定局勢的考慮,這種暫時代管的做法,誰也挑不出毛病。
一些拒絕軍方代管的地區,可是多次發生流血衝突。
情況最嚴重的惠州府下面,還有一名知縣在混亂中被人踩死,多名地方官員受傷。
從目前的局勢來看,地方衙門尚且不能獨自維護地方治安,還需要軍方配合才能穩住秩序。
「巡撫大人說的沒錯,嫌疑最大的就是那群丘八。
據說有些礦山,已經重新開始開採。
那幫丘八,正借著代管土地的名義,大肆撈取好處。
按照這種情況發展下去,估摸著要不了多久,他們就要復耕土地了。」
布政使馬存義點了點頭說道。
看似在指責軍方,實際上矛頭卻是對著舞陽侯去的。
參與這次行動的官兵,大都是從廣西抽調過來的。
沒有總督背書,誰敢玩的這麼大。
雖然不知道具體是怎麼分贓的,反正可以肯定,舞陽侯是從中拿了好處的。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
他們要復耕,就讓他們復耕好了。
來日方長,我們且等著看!」
安慶豐故作平靜的說道。
巡撫和總督同城,日子註定要悲催。
雙方權力重迭的太多,舞陽侯經常越過他,直接向下面發布命令。
衛所軍隊突然代管無主之地的行動,人家就是拿著兩廣總督的命令。
不肯配合的官員,才是安慶豐這位巡撫的嫡系。
好不容易拉攏了幾個人,經過這麼一折騰之後,大家一下子知道了誰才是廣東的老大。
相對來說,這些文官的處境,已經算是好的。
前面向他靠攏的武將,才是真正倒了血霉。
不是死在戰場上,就是因為作戰不利,被問罪下獄。
談不上故意讓他們送死,就算是分派任務的時候,也是一視同仁。
怎奈他們這些部隊的戰鬥力,同精銳相比,實力懸殊的太過厲害。
人家輕易完成的任務,他們去執行的時候,就會損兵折將。
大家都是官軍,拿著一樣的軍餉,自然也要遵守一樣的規則。
別人能打贏,他們打不贏,那就是自身的問題。
解釋沒有任何意義,自身實力不濟,還站錯了隊,自然沒人去保他們。
戰後稍微一追查,吃空餉、貪墨軍需、倒賣戰略物資等一系列的罪名,全部都落在他們頭上。
實打實的罪名,沒有任何栽贓陷害。
面對這種逆風局,安慶豐自然是假裝沒看見。
對武將來說,貪腐不是大問題。
可是在貪腐的同時,還在戰場上損兵折將,這就是問題了。
舊帳拿出來一翻,誰也救不了他們。
無法建立自己的班底,面對舞陽侯這位上司的時候,安慶豐自然只能忍著。
「嗯!
那就先忍上一兩年,總督不是常設職位,戰爭結束之後就會撤銷。
現在丟掉的東西,到時候再想辦法拿回來便是。」
馬存義遲疑了一下說道。
正是因為處境不好,原本互相制衡的省內三巨頭,才能走到一起。
倘若沒有舞陽侯壓著,他們三個早就開始內鬥了。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這麼輕易罷手,倒不是震懾於舞陽侯的威勢,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有地沒人耕。
李牧要收回軍田,那是戰爭一開打,勞動力就滾滾而來。
戰俘、反賊家屬,有的是免費勞動力。
看廣西那邊就知道了,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就是衛所的管轄區。
廣東這邊一旦補齊了編制,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也會出現這種局面。
理論上來說,地方衙門可以收攏難民,就地進行安置。
可這些是要花錢的。
現在各級衙門都窮,根本掏不出這筆錢來。
地方上的士紳,經過上一次的教訓後,也變得安分起來。
「反賊餘孽」的威懾力,可比官府強多了。
人家說滅門就滅門,沒有半點含糊。
事後官府的追查,更是令人絕望。
皇帝都親自下旨嚴查,最終結果也只是隨便抓了幾名賊人,充當亂黨斬首示眾。
沒有宗族力量支撐,現在的廣東士紳,在地方上根本強勢不起來。
一些落魄的士紳,甚至還要擔心地痞流氓打秋風。
想要重新結交人脈,建立新的關係網,最少也要等大家孝期結束,重新回到朝堂上。
族中無人在朝中擔任要職的世家大族,就像是沒牙的老虎。
僅憑以往留下的名頭,還沒資格指使地方官做事。
傳承古老的大家族,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則,非常清楚勢微的時候要擺正姿態。
……
地方衙門和士紳們選擇暫時妥協,沒有出乎李牧的預料。
畢竟,現在的名頭僅僅只是代管,並沒有直接把好處一口吞下。
產權既然沒有歸屬,那麼就存在運作的空間。
現在是戰爭時期,武將強勢不好惹,等到天下太平再算帳也不遲。
最多兩三年時間,他們這些丁憂的官員,就會回到朝堂上。
到時候舞陽侯這個兩廣總督,也該離開了。
沒準李牧這個兩廣提督,也被調到了其他地區任職。
沒有了他們在前面頂著,其他的衛所將領很難強勢的起來。
到時候再派人上門談判,拿回現在失去的一切,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因為分蛋糕的人減少,沒準他們能夠拿到手的土地,還會比之前更多。
對這些人的想法,李牧沒有放在心上。
如果衛所荒廢,那麼自然強勢不起來。
可衛所軍屯一旦恢復過來,擁有開國初年那樣的實力,情況就不一樣了。
誰敢去從幾萬軍隊手中搶奪土地,李牧都要說一聲佩服。
以往的圈占軍田,那也是花費了上百年時間,一步一步滲透腐化才完成的。
直接把幾萬士卒,從人家自己的土地上趕出來,那是嫌棄脖子太硬。
廣東這種沿海地區,不光有叛軍餘孽,更有數不清的海盜。
事情搞大了,海盜攻占廣州城,也不是沒有可能。
這方面海商大族經驗最豐富,當年的倭寇之亂,就是他們為了對抗朝廷開海搞出來的。
看著眼前賣力操練的士卒,李牧嘴角微微一笑。
隱約之間,他發現了不對勁。
原本他只是想要自保的,可現在的局面,似乎發生了變化。
廣東的衛所數量比廣西略少,那也有八衛二十九所,滿編後的總兵力足有七八萬人。
加上正在編練中的兩鎮募兵,以及地方上的守備部隊、巡檢司,兩廣地區的總兵力高達二十萬。
一旦完成了滿編,他就成了大虞朝最大的軍頭。
估摸著只有遼鎮那幫傢伙,憑藉騎兵上的優勢,可以和他相提並論。
倘若哪天降溫,士卒們給他加了一件衣服,兩廣變色天下震動。
「提督大人,水師已經重組完成,您看什麼時候過去檢閱。」
聽到武大個的提醒,李牧瞬間擺脫了幻想。
他可是大虞忠臣,怎麼會幹這些不忠不義之事,定是被那幫不爭氣的同僚給氣出了毛病。
「就放在三天後吧,到時候本將邀請總督大人,一併前往視察!」
作為大虞朝的主要水師之一,廣東水師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拱衛著華南沿海。
不過發展到現在,還是遇到了和其他水師一樣的難題——經費不足、貪腐成風、訓練不足。
朝廷不重視水軍,向水師投入的資源有限,各方的視線從來都不在水師身上。
一直到李牧上任之後,情況才發生了變化。
其他人對水師沒興趣,可是他的興趣足啊!
正好叛軍圍困南京,給他提供了整頓水師的藉口。
從海路出兵,揮師北上救援南京,政治上直接滿分。
甭管是去真救,還是做做樣子假救,只要喊出了救援南京的口號,大家就沒辦法反對。
出兵救援南京,沒有保住南京,可以說自己盡力了。
反正各路援軍那麼多,應天府淪陷的責任,也是大家一起承擔。
朝廷頂多斥責幾句,就讓他們戴罪立功。
可若是因為有人反對出兵,沒有及時出兵進行增援,最後導致南京淪陷,那麼鍋就有人背了。
參戰的各路人馬,都會把責任推過去。
以李牧對永寧帝的了解,遇上這種事,他會毫不猶豫的殺人。
至於前因後果,皇帝沒那麼多功夫深究。
……
(本章完)
得到了舞陽侯的許可,李牧立即採取了行動。
不過沒用清查軍田的名義,而是打著維護地方治安的旗號。
為了演的更加逼真,他還專門安排了一大群人,到衙門口認領土地。
一個個都叫囂著是自家的田地,又都拿不出來地契,地方官也是頭大。
縣中的田籍存檔,很多毀於戰火中,現在想查都難。
一下子變成了無頭公案。
按照以往的慣例,肯定是誰家勢力大,誰家塞錢多,就直接判給誰。
現在的情況不一樣,還有不少士紳外逃,尚未返回廣東。
若是現在判決,未來有人拿出了地契,又是一場麻煩。
最主要是這幫「暴民」不懂事,只叫囂著是土地是自家的,一點兒具體的表示都沒有。
通常在鬧劇上演的過程中,有主人的都會拿出地契,到現場進行認領。
事情到了這一步,那麼直接走正規程序,確認其產權即可。
剛剛經歷一場叛亂,民間還有叛軍餘孽潛伏,地方官也心懷忌憚。
面對一群人爭奪的土地,衙門的官員通常會選擇拖字訣,把事情擱置起來。
到了這一步,李牧派過去的兵丁就會以避免衝突為由,暫時代管這些土地。
土地權屬爭奪激烈,地方官也怕民間火拼影響自己的政績,大多數時間都選擇了默認。
先是從偏遠州縣開始,緊接著逐步蔓延到了全省。
聲勢浩大的土地糾紛案,在全省上下鬧的轟轟烈烈,很快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
……
「巡撫大人,民間土地糾紛愈演愈烈,這背後怕是有人在進行操縱。」
按察使吳啟宇臉色陰沉的說道。
看似是簡單的土地糾紛,實際上牽扯到的利益,卻十分巨大。
光從各地搜集的數據來看,無主之地的占比,遠超過能夠明確主權的土地。
最關鍵的是光無主之地,就比廣東全省的在冊土地多。
這樣的數據,一旦拿到了朝堂上,藏匿土地的遮羞布就被撕了下來。
如果土地糾紛案沒有鬧大,他們這些地方官,完全可以和士紳們勾結一起瓜分這塊利益。
可是現在不行了,不光在省內鬧的人盡皆知,無主之地還被軍方給接管了。
名義上是代管沒錯,可這個管理沒有期限。
人家要求地方衙門確定了土地產權,才願意發還被代管的土地。
倘若是能見光的土地,區區一份地契,根本不算什麼大事。
丟了可以補辦,沒有也可以立即給辦了。
遺憾的是地方文獻資料丟失,朝廷那邊還有備份。
或許具體是誰的田地,怎麼進行分界,記錄的沒那麼詳細。
可廣東一共有多少民田,朝廷是有登記造冊的。
臨時發放一堆地契出來,就會導致境內的民田數量,遠遠超出朝廷備案數量。
到時候就涉及到了藏匿田地的問題,雖說可以推給死人,但這個數據也太驚人。
朝廷追查下來,估摸著天下士紳,活颳了他們的心思都有了。
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藏匿土地,唯獨瞞著紫禁城那位。
現在一下子過了明路,讓皇帝知道稅收減少,罪魁禍首是士紳藏匿土地,那畫面簡直不敢想像。
「不是可能有人操縱,而是肯定有人在操縱。
沒有幕後黑手,就算發生土地糾紛,也不會這麼一下子全冒出來。
現在這種局面下,誰拿到了最大的好處,誰就是幕後黑手。」
安慶豐冷漠的說道。
大量的無主之地,被軍方代管起來,沒有一個說法。
誰是獲利者,不言而喻。
知道真相是一回事,怎麼把蛋糕搶回來,又是另外一回事。
截止到現在,軍方也僅僅只是代管一些田地、礦山,並沒證據證明他們是幕後策劃者。
一旦有人拿著地契去認領土地,只要地方官方核實備案,人家也是爽快歸還,不存在圈占土地的嫌疑。
出於穩定局勢的考慮,這種暫時代管的做法,誰也挑不出毛病。
一些拒絕軍方代管的地區,可是多次發生流血衝突。
情況最嚴重的惠州府下面,還有一名知縣在混亂中被人踩死,多名地方官員受傷。
從目前的局勢來看,地方衙門尚且不能獨自維護地方治安,還需要軍方配合才能穩住秩序。
「巡撫大人說的沒錯,嫌疑最大的就是那群丘八。
據說有些礦山,已經重新開始開採。
那幫丘八,正借著代管土地的名義,大肆撈取好處。
按照這種情況發展下去,估摸著要不了多久,他們就要復耕土地了。」
布政使馬存義點了點頭說道。
看似在指責軍方,實際上矛頭卻是對著舞陽侯去的。
參與這次行動的官兵,大都是從廣西抽調過來的。
沒有總督背書,誰敢玩的這麼大。
雖然不知道具體是怎麼分贓的,反正可以肯定,舞陽侯是從中拿了好處的。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
他們要復耕,就讓他們復耕好了。
來日方長,我們且等著看!」
安慶豐故作平靜的說道。
巡撫和總督同城,日子註定要悲催。
雙方權力重迭的太多,舞陽侯經常越過他,直接向下面發布命令。
衛所軍隊突然代管無主之地的行動,人家就是拿著兩廣總督的命令。
不肯配合的官員,才是安慶豐這位巡撫的嫡系。
好不容易拉攏了幾個人,經過這麼一折騰之後,大家一下子知道了誰才是廣東的老大。
相對來說,這些文官的處境,已經算是好的。
前面向他靠攏的武將,才是真正倒了血霉。
不是死在戰場上,就是因為作戰不利,被問罪下獄。
談不上故意讓他們送死,就算是分派任務的時候,也是一視同仁。
怎奈他們這些部隊的戰鬥力,同精銳相比,實力懸殊的太過厲害。
人家輕易完成的任務,他們去執行的時候,就會損兵折將。
大家都是官軍,拿著一樣的軍餉,自然也要遵守一樣的規則。
別人能打贏,他們打不贏,那就是自身的問題。
解釋沒有任何意義,自身實力不濟,還站錯了隊,自然沒人去保他們。
戰後稍微一追查,吃空餉、貪墨軍需、倒賣戰略物資等一系列的罪名,全部都落在他們頭上。
實打實的罪名,沒有任何栽贓陷害。
面對這種逆風局,安慶豐自然是假裝沒看見。
對武將來說,貪腐不是大問題。
可是在貪腐的同時,還在戰場上損兵折將,這就是問題了。
舊帳拿出來一翻,誰也救不了他們。
無法建立自己的班底,面對舞陽侯這位上司的時候,安慶豐自然只能忍著。
「嗯!
那就先忍上一兩年,總督不是常設職位,戰爭結束之後就會撤銷。
現在丟掉的東西,到時候再想辦法拿回來便是。」
馬存義遲疑了一下說道。
正是因為處境不好,原本互相制衡的省內三巨頭,才能走到一起。
倘若沒有舞陽侯壓著,他們三個早就開始內鬥了。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這麼輕易罷手,倒不是震懾於舞陽侯的威勢,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有地沒人耕。
李牧要收回軍田,那是戰爭一開打,勞動力就滾滾而來。
戰俘、反賊家屬,有的是免費勞動力。
看廣西那邊就知道了,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就是衛所的管轄區。
廣東這邊一旦補齊了編制,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也會出現這種局面。
理論上來說,地方衙門可以收攏難民,就地進行安置。
可這些是要花錢的。
現在各級衙門都窮,根本掏不出這筆錢來。
地方上的士紳,經過上一次的教訓後,也變得安分起來。
「反賊餘孽」的威懾力,可比官府強多了。
人家說滅門就滅門,沒有半點含糊。
事後官府的追查,更是令人絕望。
皇帝都親自下旨嚴查,最終結果也只是隨便抓了幾名賊人,充當亂黨斬首示眾。
沒有宗族力量支撐,現在的廣東士紳,在地方上根本強勢不起來。
一些落魄的士紳,甚至還要擔心地痞流氓打秋風。
想要重新結交人脈,建立新的關係網,最少也要等大家孝期結束,重新回到朝堂上。
族中無人在朝中擔任要職的世家大族,就像是沒牙的老虎。
僅憑以往留下的名頭,還沒資格指使地方官做事。
傳承古老的大家族,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則,非常清楚勢微的時候要擺正姿態。
……
地方衙門和士紳們選擇暫時妥協,沒有出乎李牧的預料。
畢竟,現在的名頭僅僅只是代管,並沒有直接把好處一口吞下。
產權既然沒有歸屬,那麼就存在運作的空間。
現在是戰爭時期,武將強勢不好惹,等到天下太平再算帳也不遲。
最多兩三年時間,他們這些丁憂的官員,就會回到朝堂上。
到時候舞陽侯這個兩廣總督,也該離開了。
沒準李牧這個兩廣提督,也被調到了其他地區任職。
沒有了他們在前面頂著,其他的衛所將領很難強勢的起來。
到時候再派人上門談判,拿回現在失去的一切,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因為分蛋糕的人減少,沒準他們能夠拿到手的土地,還會比之前更多。
對這些人的想法,李牧沒有放在心上。
如果衛所荒廢,那麼自然強勢不起來。
可衛所軍屯一旦恢復過來,擁有開國初年那樣的實力,情況就不一樣了。
誰敢去從幾萬軍隊手中搶奪土地,李牧都要說一聲佩服。
以往的圈占軍田,那也是花費了上百年時間,一步一步滲透腐化才完成的。
直接把幾萬士卒,從人家自己的土地上趕出來,那是嫌棄脖子太硬。
廣東這種沿海地區,不光有叛軍餘孽,更有數不清的海盜。
事情搞大了,海盜攻占廣州城,也不是沒有可能。
這方面海商大族經驗最豐富,當年的倭寇之亂,就是他們為了對抗朝廷開海搞出來的。
看著眼前賣力操練的士卒,李牧嘴角微微一笑。
隱約之間,他發現了不對勁。
原本他只是想要自保的,可現在的局面,似乎發生了變化。
廣東的衛所數量比廣西略少,那也有八衛二十九所,滿編後的總兵力足有七八萬人。
加上正在編練中的兩鎮募兵,以及地方上的守備部隊、巡檢司,兩廣地區的總兵力高達二十萬。
一旦完成了滿編,他就成了大虞朝最大的軍頭。
估摸著只有遼鎮那幫傢伙,憑藉騎兵上的優勢,可以和他相提並論。
倘若哪天降溫,士卒們給他加了一件衣服,兩廣變色天下震動。
「提督大人,水師已經重組完成,您看什麼時候過去檢閱。」
聽到武大個的提醒,李牧瞬間擺脫了幻想。
他可是大虞忠臣,怎麼會幹這些不忠不義之事,定是被那幫不爭氣的同僚給氣出了毛病。
「就放在三天後吧,到時候本將邀請總督大人,一併前往視察!」
作為大虞朝的主要水師之一,廣東水師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拱衛著華南沿海。
不過發展到現在,還是遇到了和其他水師一樣的難題——經費不足、貪腐成風、訓練不足。
朝廷不重視水軍,向水師投入的資源有限,各方的視線從來都不在水師身上。
一直到李牧上任之後,情況才發生了變化。
其他人對水師沒興趣,可是他的興趣足啊!
正好叛軍圍困南京,給他提供了整頓水師的藉口。
從海路出兵,揮師北上救援南京,政治上直接滿分。
甭管是去真救,還是做做樣子假救,只要喊出了救援南京的口號,大家就沒辦法反對。
出兵救援南京,沒有保住南京,可以說自己盡力了。
反正各路援軍那麼多,應天府淪陷的責任,也是大家一起承擔。
朝廷頂多斥責幾句,就讓他們戴罪立功。
可若是因為有人反對出兵,沒有及時出兵進行增援,最後導致南京淪陷,那麼鍋就有人背了。
參戰的各路人馬,都會把責任推過去。
以李牧對永寧帝的了解,遇上這種事,他會毫不猶豫的殺人。
至於前因後果,皇帝沒那麼多功夫深究。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