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 大麻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60章 大麻煩

  隨著搬遷工作的完成,李牧變得越發忙碌起來。

  數萬人的遷徙,在封建時代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一些體弱多病的,在半路上就一命嗚呼。本該是親人團聚,結果喜事成了喪事。

  遇上這種悲催事,作為一名好上司,李牧自然要出面安撫。

  儘管這種安撫,作秀成分更多,但做了肯定比沒做的好。

  隨著土地的陸續發放,喜悅很快就衝散了悲傷。看得出來,大家對土地的痴迷,不是金錢能夠比擬的。

  同外面的衛所不一樣,李牧在原來的制度下,進行了細微的調整。

  軍田還是軍田,只是轉為了家庭承包制,又不是純粹的家庭承包制。

  衛所墊付前期的生活開銷,提供耕牛、騾子等生產資料,參與耕種的軍戶,按約定繳納四成產出。

  災年軍戶可以向衛所借糧,基礎口糧範疇內,不徵收利息。

  服役士兵的一應開銷,全部由衛所包辦。

  每月額外發放兩錢銀子補貼,逢年過節發放米麵糧油布匹等福利若干。

  戰爭時期,擁有作戰補貼。

  相較於傳統的軍戶,廣西地區的軍戶更像是向朝廷納稅的自由民。

  士兵不再以耕種為主,而是走向了半脫產化。

  除了農忙時間,回家幫忙耕種外,其他時間主要待在軍營中接受訓練。

  士兵的供養,不再是軍戶的負擔。

  區別無非是衛所管理更嚴苛一些,原來的納稅、服徭役主體從朝廷,變成了地方衛所。

  最直觀的感受是,軍戶家庭負擔變輕了,還有人兜底風險。

  計劃制定了出來,那就必須落實下去。

  不光遷徙過來的軍戶,需要進行妥善安置,原來的軍戶管理也要進行改革。

  除了士卒之外,還要考慮將領們的利益。

  以往的時候,衛所將領收益,主要是從軍屯收益中分潤。

  現在明確了徵收標準,大家的自主權直接沒了,肯定要給一個說法。

  理論上來說,直接按照募兵將領的俸祿,直接發放即可。

  實際操作中,這是不可能的。

  朝廷發放的俸祿,充斥著和廢紙差不多的寶鈔,並且每年都在變動。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往後含鈔率只會越來越高,拖欠也會越發頻繁。

  同樣的操作,李牧可不敢幹。

  俸祿越拿越少,還是寶鈔糊弄人,下面的人非造反不可。

  大虞在政治上打壓武將,可是在品級上,卻是相當的松。

  軍中不起眼的總旗官,品級上和知縣處於同一檔次,大家都是正七品。

  全部足額發放錢糧,財政非得破產不可。

  俸祿低不假,那只是正俸低,官員的真實收入從來都沒低過。

  好在有募兵將領,可以進行對標。

  在享有軍田的同時,以募兵將領實際上的平均收入計算,同品級的直接打個對摺。

  不怕大家有意見,減半待遇是正常的,從衛所調任到募兵中,哪怕降一級都算升遷。

  能夠直接平調入募兵,甚至還升遷的,那些都是關係戶。

  普通衛所將領,想要去募兵中任職,降級是必然的。

  忙著梳理內部問題,一直到兩廣提督的任命抵達,李牧才從內務中抽出了身。

  現在正是跑馬圈地的好時候,受戰爭的影響,廣東同樣出現了大量的無主之地。

  可惜任命來的太晚一些,廣東地區的官員基本上配齊了,不然可供操作的空間更大。

  即便是受到限制,中間還是有很大的操作空間。

  軍田早就成了糊塗帳,大不了就是扯皮。

  這種事情沒有士紳牽頭,只要造成了既定事實,地方官是不會賣力的。

  現在的廣東士紳,最需要的是自保,而不是對外擴張。

  宗族力量遭到重創,僥倖活下來的幸運兒,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


  最關鍵的是武力威懾沒了。

  以往的時候,族中隨隨便便拉出幾千青壯,地方官都要看他們的臉色。

  現在這些人被叛軍屠戮一空,原來地方上的人脈關係,現在也被打得稀碎。

  繼續肆意妄為,事情就不一定能遮得住了。

  在完成對地方衙門的滲透前,大家必須低調做人。

  以往那些他們看不上的窮棒子,現在也必須認真對待。

  尤其是男丁數量多的,更加不能惹。

  惹急了,人家直接匹夫一怒,流血五步。

  就連土客之間的百年械鬥,都減少了很多。

  矛盾依舊存在,但爭鬥方式已經從火拼,變成了對罵。

  一方面是人口減少後,資源沒那麼緊張。

  另一方面則是大家在戰爭中損失了大量的青壯,現在青壯數量嚴重不足,再火拼就要亡族滅種了。

  在這種背景下,敢牽頭和軍方對著幹的士紳不能說沒有,但數量絕對不會多。

  畢竟,叛軍餘孽尚未圍剿乾淨,蹦出幾個漏網的亂黨,也是很正常的事。

  ……

  「蘭先生,朝廷的任命已經下來,再過去幾天我就要去廣州赴任。

  這兩本《衛所管理制度》和《經濟作物種植手冊》,儘快安排人印刷,而後分發到每一名衛所軍官手中。

  接下來一段時間裡,這就是衛所軍官學習的教材。

  讓所有人都給我背熟了,本將從廣州回來,要組織一場考核。

  考核成績不及格的,本將會讓他們後悔!」

  李牧嚴肅的說道。

  面對一群半文盲將領,他也非常無奈。

  事實上,大虞朝的識字率,在封建王朝中已經算最高的。

  開國初年的時候,朝廷甚至嘗試過普及全民教育,建立了社學、縣學、府(州)學多級教育體系。

  其中社學,就是建立在鄉村的最基礎教育機構。

  為了鼓勵民間子弟入學,朝廷還做出強制規定:「民間子弟八歲不就學者,罰其父兄」。

  入學無需考試,招生無名額限制,15歲以下願意入學的,都可以就讀。

  成績優異者,可入縣學。

  理論上來說,人人都有受教育,科舉入仕的機會。

  沒有任何意外,這一政策在開國初年,得到了落實執行。

  到了後面的執行過程中,就慢慢變了味,脫離了全民教育的初衷。

  最開始拿著沙盤就可以學習,慢慢要求學生購買教材、筆墨紙硯,學費隨之增長。

  教材也從簡單易懂的《三字經》、《千字文》兒童啟蒙讀物,變成了高大上的《大學》、《論語》、《孟子》、《中庸》。

  社學老師,同樣是良莠不齊。

  有認真負責的,但更多都是敷衍了事,忙於自己的科舉。

  照本宣科的讀幾遍,就算完成了任務,想要講解得加錢。

  廉價教育,很快變成奢侈品,超越了民眾負擔極限。

  社學制度逐漸變得名存實亡,取而代之的是私塾興起。

  在這一過程中,士紳集團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畢竟,全民教育實在是太恐怖了。

  蛋糕一共就這麼大,所有人都加入競爭,如何能夠保證自家子弟能夠脫穎而出。

  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他們必須想辦法抬高受教育的門檻,把更多的人攔在外面。

  光這些還不夠保險,為了保障子孫後代取得更大的優勢,書院利益同盟應運而生。

  那些傳承多代,進士不絕的文人家族,就是新規則的受益者。

  如果剖析每一科進士的出身,就會發現文人世家出身的進士占比,一直處於持續上升狀態。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當然,進士名額有限,想要走這條捷徑,也沒有那麼容易。

  光在圈子裡不夠,自身學識也要達到平均水準,不能被人一眼看出是水貨。


  滿足這些條件,就可以得到主考官們略微照顧。

  如果父輩是朝中大員,又滿足以上條件,那麼基本上就穩了。

  即便是一次失敗的嘗試,還是締造了封建王朝的最高識字率。

  許多半文盲,都是靠著父輩口口相傳,識得了幾個大字。

  軍中基層將領的知識,並不是靠父輩傳授,主要還是源於前面的掃盲教育。

  不過錯過了最佳年紀,學習速度確實慢。

  哪怕有升職加薪的誘惑,大家的知識水平,也僅限於能認識一些常用字。

  「大人,全部都要背麼?

  那些上了年紀的將領,要不放寬一下條件。

  這本《經濟作物種植手冊》,直接帶他們去田間地頭學習,效率還會更高一些。」

  蘭林傑委婉的勸說道。

  讓他這樣的讀書人學習,自然沒什麼難度。

  畢竟,兩本書看起來厚,其實字數並不多。

  站在實用的角度上,只要能夠記住大致意思,並不需要原封不動的背誦下來。

  「軍紀必須背下來,《經濟作物種植手冊》可以變通一下。

  內容都是大白話,學習起來沒有難度。

  放寬條件就不必了,營中最年長的也就三十來歲,尚未到回家抱孫子的年紀。

  想要提高衛所的收入,推廣經濟作物是必然的,他們都是具體執行者。

  如果一無所知,到時候容易出亂子。」

  李牧想了想說道。

  外行領導內行,很容易誕生奇葩命令。

  哪怕要安排有種植經驗的老農做技術指導,下面的將領也必須知道基礎常識。

  現在的學習,只是一個開始。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未來他們還要學習的農業、畜牧業知識更多。

  不光是為了發展衛所經濟,同樣也是做給外界看的。

  推廣農業技術,這是符合時代主流的,大家不會覺得奇怪。

  倘若衛所士兵完全脫產,那就擺明在告訴外界,他擁兵自重了。

  光廣西地區的衛所,在編兵馬就有八萬多人,若是廣東的衛所也補齊了編制,那就是十幾萬大軍。

  這麼多部隊,肯定要去積極種田,才能讓大家放心。

  在種地的基礎上,再去搞搞副業,發展一下其他產業大家也只會覺得他會經營。

  再搗鼓兩鎮募兵出來,放在明面上吸引外界的注意力,計劃就完美了。

  ……

  成都府。

  「巡撫大人,大事不好!」

  「前線傳來急報,十天前重慶地區發生民變。

  亂民殺死了重慶知府,帶著城池投降了叛軍。

  猝不及防之下,增援重慶的部隊損失慘重,自王指揮使以下數十名將領殉國,重慶府淪陷了!」

  收到這個消息,路俊良的臉上一下子黑了起來。

  雖然在瞿塘關失守後,他就做好了重慶淪陷的思想準備,可這一切來的還是太快。

  為了增援重慶府,他可是先後派出了三萬大軍,結果全成了敵人的戰績。

  「十天前的消息,為何現在才傳回來?」

  路俊良的質問,無人能夠回答。

  負責送信的小兵,人家只是聽令行事。

  上報的內容,都是上面讓這麼說的,真實的作戰經過信使根本不知道。

  戰報修飾美化了多少,誰也說不清楚。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重慶府確實丟了。

  「巡撫大人,不用為難下面的人了。

  這些事情,不是幾個小兵能知道的。

  重慶淪陷,川東地區陷入戰火中。

  光省內的大軍,要剿滅這股叛軍,幾乎是不可能的。

  當務之急是趕緊上報朝廷,請陛下派出援兵增援。」

  布政使李永良開口打破了僵局。


  作為天府之國,四川的財政還是相對不錯的,只是承擔的壓力也大。

  除了滿足自身開銷外,還要向雲貴、烏思藏行都指揮使司、朵甘行都指揮使司、哈密衛等地提供錢糧支援。

  在大虞朝扮演的角色,就是一個奶媽。

  四川一旦發生意外,就連帶著整個大西南地區,一起跟著失控。

  就連西北地區,也要受到不小的衝擊。

  論起對帝國的影響,肯定趕不上江南地區。

  可是論起麻煩程度,卻更勝於江南。

  畢竟,江南地區的叛軍雖然鬧的大,但只要平定了叛亂,很快就可以恢復過來。

  四川一旦淪陷,就會連帶雲貴、藏地、西域,一起出現問題。

  單純從疆域面積上看,大虞地圖瞬間少了一半。

  最麻煩的是這些地方處理起來麻煩,一旦用兵就會曠日持久,不是短時間內能夠結束的。

  以大虞目前的狀況,一旦出現最糟糕的局面,根本無力應付。

  未來史書上,他們就是導致帝國疆土淪陷的反面教材。

  「現在也只能如此了!」

  ……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