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萬全之策,遷都避兵
第260章 萬全之策,遷都避兵
九月,朱受命出使關東,本欲先調解曹操與陶謙的戰事。然因公孫瓚襲殺劉虞之故,為了讓袁紹出兵征討公孫瓚,朱不得不改變行程,讓副使韓融持他書信調和曹操與陶謙,而他北上鄴城。
曹操因兵糧將盡的緣故,本有意從徐州撤軍。見韓融前來調解,遂賣朝廷面子,從徐州撤兵回兗州。
同時,袁紹則在鄴城與朱售相會,先是不情不願地接受了前將軍的冊封,之後與朱偽交談中收到朝廷讓他征討幽州的政令。故在與朱偽會面之後,袁紹當即召見了部下,商議事關朝廷下令征討公孫瓚事宜。
府內,袁紹坐於堂上,嘲諷說道:「公孫瓚難成大事,劉虞深得幽州士民之心,他若挾持劉虞而主幽州,幽州上下尚能聽公孫瓚號令。然公孫瓚卻難忍劉虞,殺劉虞而自號幽州之主,不僅惹怒幽州士民,更令朝廷震怒。」
相比袁紹當年和平演變奪取冀州牧的手段,公孫瓚的政治手段實在是糙的不行。之前袁紹同樣是忌憚韓馥,但為了不落人口舌,故意逼走韓馥。
而公孫瓚見劉虞不配合,所能採用的手段只有靠殺,二者政治水平區別,今下一目了然。
袁紹看向左右謀土,問道:「今朝廷下詔罷免公孫瓚官職,治以不赦之罪,
並令我與張虞征討幽州,不知諸君以為如何?」
逢紀說道:「稟明公,我軍與公孫瓚有盟,今張虞若是率兵征討幽州,為全往昔之盟,我軍當出兵助之。且若讓張虞奪得幽州,則我軍將被他所制矣!」
袁紹沒有回答逢紀的話,而是看向其他人,問道:「可有其餘不同之見?」
審配遲疑少許,說道:「我軍今若助公孫,則恐陛下降詔責備。然若不助公孫,恐違背會盟之言!」
「怕是不然!」
田豐語出驚人,說道:「公孫瓚今下盤踞幽州,已為我冀州之患。若張虞不討幽州,則我軍遲早必伐幽州。故以豐之見,今不如遵從天子詔令,與張虞共擊公孫瓚,以掃平疆之患!」
「那豈不與張虞共分幽州?」審配問道。
田豐冷笑說道:「張虞伐幽州需從代地出兵,跋涉數千里方能至幽州。我軍縱與張虞共分幽州,試問幽州與誰毗鄰?」
『我軍毗鄰幽州,待張虞撤走,明公遣將攻略幽燕,則張虞空費兵馬,卻為明公做嫁衣。諸子目光局限,不能遠謀,僅能近視!」
「我軍能取幽州,莫非張虞不能取鄴城乎?」
逢紀不滿田豐態度,反駁說道:「上黨臨近鄴城,我軍北取幽州,張虞出兵擊鄴城,我軍則有覆滅之危!」
田豐搖頭而嘆,說道:「鄴城城高且堅,豈是張虞驟然能破。以鄴城而御張虞,分兵別取幽州,再襲擊雁門。彼時張虞久攻而不克,再聞北疆之變,勢必撤軍回晉,故有何憂懼?」
「那二公子呢?」
逢紀惱怒說道:「你莫非欲害二公子性命?」
「況鄴城之於明公,如京畿之於本朝。賊人久圍鄴城,豈不讓世人恥笑明公,並動搖帳下兵吏軍心?」
袁紹與公孫瓚之間互盟,雙方為了互信,袁紹便讓二兒子袁熙與公孫續交換。今田豐讓袁紹征討公孫瓚,勢必會犧牲袁熙的性命。
當逢紀扯到袁熙時,田豐看了眼面露不滿的袁紹,頓時搖頭低嘆。
他知道自己計策惹袁紹不滿了,畢竟讓袁紹無視親生兒子性命,實在太過無情了。然為爭霸天下,豈能為親情所束縛。今袁紹不打幽州,讓張虞得手幽州,
恐北疆無安生之日。
「元皓之策有理,幽州為孤之大患,不可被張虞所得。但今背棄公孫瓚,恐讓張虞得利。」
袁紹很快將不滿隱去,說道:「張虞與劉和交好,而劉和為劉虞之子。今朝廷已命劉和為幽州牧,張虞如尊劉和,以劉虞之聲望,恐幽州諸郡將盡歸劉和。
故我軍北擊公孫瓚,恐反讓張虞、劉和二人得利。」
今別看有實力出兵之人僅張虞與袁紹二人,但劉和的存在卻讓張、袁二人不得不考慮很多事。劉和作為劉虞之子,加上又是天子冊封的幽州牧,天然是劉虞的繼承人,許多劉虞的故吏都會認準劉和。
袁紹難以決斷,看向授須而思的沮授,問道:「不知公與可有計策教我?」
沮授沉吟少許,拱手說道:「明公既以幽州為憂,而不願見張虞取幽州,故授有一策或能令明公滿意。」
「公與細言!」
「天子下詔,令明公征討公孫瓚,明公不可違令,故可遣兵馬屯於趙、燕之際,坐視張虞與公孫瓚攻伐。」
沮授授須而思,說道:「張虞若敗於公孫瓚,明公出兵取上黨,求據上黨以護鄴城,並能趁勢西進,重圍晉陽,一鼓作氣而下并州。」
「若公孫瓚敗於張虞,明公則以出兵為要挾,令公孫瓚交出渤海,明公同出上黨,揚言取晉陽,張虞憂慮并州得失,必舍幽州而撤軍,彼時幽州已難為公孫瓚所有。」
「兩虎相爭必有一傷,故無論如何,明公皆能取利。前者消并州之脅,後者除幽州之患,故是謂萬全之策。」
袁紹不禁點頭,相比田豐直取幽州的計策,沮授坐山觀虎鬥的計策更符合他的胃口。
「公與之策周全,那便依公與之策而行。」袁紹說道。
頓了頓,袁紹問道:「今張虞初下關中,若無意出兵幽州,而是坐觀局勢變化,不知如何是好?」
「事易爾!」
沮授笑了笑,說道:「劉虞雖說敗亡,但故吏鮮于輔、齊周、鮮于銀等卻在為劉虞奔走,欲起兵反叛公孫瓚。故張虞無意出兵,不如迎劉和入冀,令其屯於常山,招攬劉虞故吏。而明公順勢扶持劉和,則能圖謀幽州以弱公孫。」
如果沒有張虞在并州虎視耽耽,怕河北局勢不是會更明朗,袁紹將會直接下手解決公孫瓚。
「公與多智,孤之子房爾!」袁紹稱讚道。
「些許小智,不值誇耀!」沮授謙虛說道。
袁紹微微頜首,換了個問題,說道:「張虞分關、隴為雍州,自領雍州牧。
如今張虞盤踞秦、晉之地,而我軍卻以鄴城為治,與上黨毗鄰。眼下張虞兵馬強盛,如若耀武山東,則鄴城易遭兵戈,我欲遷府治,不知諸君以為如何?」
「遷府治?」
許攸思慮問道:「不知明公欲遷往何地?」
袁紹斟酌幾許,說道:「昔天下分裂,齊為東帝,以臨淄為都,故臨淄有御海濱之地理。然慮冀州為根本,我欲以信都(今衡水市冀州區)為府治,以避張虞兵鋒何如?」
遷府治以避張虞兵鋒,不是袁紹近期所有,而是在張虞占據并州之後,對鄴城的威脅驟然變大,袁紹便考慮將府治遷往冀州中央。
至於為何提及臨淄,則是袁紹真有念頭遷府治到臨淄。
畢竟除了邯鄲外,能與鄴城相比的都城,唯有青州的臨淄。然臨淄地理條件雖好,但袁紹根基在冀州,故今袁紹即便同意,怕他下屬文武也不會同意。故袁紹轉而求其次,選擇信都為府治。
自西漢設冀州開始,信都便因位於河北之中的地理位置,成為冀州的州治,
一直持續到漢靈帝時期。因歷代冀州刺史多有修,故信都城池規模頗大,周圍十二里,城高二丈五尺(5米),護城河深、寬均為七尺。
為何遷治於郵城,則是因為黃幣之亂緣故,為了躲避戰亂,朝廷將漢冀州州治遷到更臨近京畿的郵城。
「遷治信都?」
許攸說道:「信都為河北之中,舊為冀州府治,故明公遷治信都可行!」
沮授思慮片刻,說道:「臨淄偏居泰山,明公欲以青州而制衡兗、徐,以臨淄為治可行。然今青州戶籍不及冀州,冀州有戶百萬,能出步騎三十萬,為據天下之首,豈能舍大而就小。故明公以信都為治是為上策,西與大山隔巨鹿、魏二郡國,足以避張虞鋒芒!」
上黨之於鄴城的威脅,袁紹與眾人盡知,今為了緩衝區,將府治遷到信都,
倒是能讓眾人達成一致。
「豐有一言!」
「請!」
田豐拱手說道:「明公與張虞遲早交手,故豐以為今需早作圖謀。張虞所轄疆域之關鍵,除并州外,唯有關中。隴上韓遂、馬騰據險叛亂,先帝在世時,屢遣兵馬征討而難平。」
「故以豐之見,明公需遣人聯絡隴上諸豪。待與張虞交手,明公則能令韓、
馬二人襲擊關中,以亂張虞腹地。」
袁紹深以為然,贊同說道:「張虞以并州而下關中,據河內、河東二郡,今兵馬強盛。河北之中唯孤與公孫瓚,公孫瓚若是敗亡,孤勢必要與張虞一決高下。」
「韓遂,我與其曾相識於陽,有一面之緣,今可遣人前往聯絡!
中原形勢雖說亂成一鍋粥,但河北局勢隨著劉虞身亡已是漸漸明朗。袁、張之間之前不交手,尚是沒觸碰到對方利益。而今袁紹派兵進攻常山,張虞雖暫不追究,但實際上二人的戰爭早已變相的開始。
「明公英明!」
九月,朱受命出使關東,本欲先調解曹操與陶謙的戰事。然因公孫瓚襲殺劉虞之故,為了讓袁紹出兵征討公孫瓚,朱不得不改變行程,讓副使韓融持他書信調和曹操與陶謙,而他北上鄴城。
曹操因兵糧將盡的緣故,本有意從徐州撤軍。見韓融前來調解,遂賣朝廷面子,從徐州撤兵回兗州。
同時,袁紹則在鄴城與朱售相會,先是不情不願地接受了前將軍的冊封,之後與朱偽交談中收到朝廷讓他征討幽州的政令。故在與朱偽會面之後,袁紹當即召見了部下,商議事關朝廷下令征討公孫瓚事宜。
府內,袁紹坐於堂上,嘲諷說道:「公孫瓚難成大事,劉虞深得幽州士民之心,他若挾持劉虞而主幽州,幽州上下尚能聽公孫瓚號令。然公孫瓚卻難忍劉虞,殺劉虞而自號幽州之主,不僅惹怒幽州士民,更令朝廷震怒。」
相比袁紹當年和平演變奪取冀州牧的手段,公孫瓚的政治手段實在是糙的不行。之前袁紹同樣是忌憚韓馥,但為了不落人口舌,故意逼走韓馥。
而公孫瓚見劉虞不配合,所能採用的手段只有靠殺,二者政治水平區別,今下一目了然。
袁紹看向左右謀土,問道:「今朝廷下詔罷免公孫瓚官職,治以不赦之罪,
並令我與張虞征討幽州,不知諸君以為如何?」
逢紀說道:「稟明公,我軍與公孫瓚有盟,今張虞若是率兵征討幽州,為全往昔之盟,我軍當出兵助之。且若讓張虞奪得幽州,則我軍將被他所制矣!」
袁紹沒有回答逢紀的話,而是看向其他人,問道:「可有其餘不同之見?」
審配遲疑少許,說道:「我軍今若助公孫,則恐陛下降詔責備。然若不助公孫,恐違背會盟之言!」
「怕是不然!」
田豐語出驚人,說道:「公孫瓚今下盤踞幽州,已為我冀州之患。若張虞不討幽州,則我軍遲早必伐幽州。故以豐之見,今不如遵從天子詔令,與張虞共擊公孫瓚,以掃平疆之患!」
「那豈不與張虞共分幽州?」審配問道。
田豐冷笑說道:「張虞伐幽州需從代地出兵,跋涉數千里方能至幽州。我軍縱與張虞共分幽州,試問幽州與誰毗鄰?」
『我軍毗鄰幽州,待張虞撤走,明公遣將攻略幽燕,則張虞空費兵馬,卻為明公做嫁衣。諸子目光局限,不能遠謀,僅能近視!」
「我軍能取幽州,莫非張虞不能取鄴城乎?」
逢紀不滿田豐態度,反駁說道:「上黨臨近鄴城,我軍北取幽州,張虞出兵擊鄴城,我軍則有覆滅之危!」
田豐搖頭而嘆,說道:「鄴城城高且堅,豈是張虞驟然能破。以鄴城而御張虞,分兵別取幽州,再襲擊雁門。彼時張虞久攻而不克,再聞北疆之變,勢必撤軍回晉,故有何憂懼?」
「那二公子呢?」
逢紀惱怒說道:「你莫非欲害二公子性命?」
「況鄴城之於明公,如京畿之於本朝。賊人久圍鄴城,豈不讓世人恥笑明公,並動搖帳下兵吏軍心?」
袁紹與公孫瓚之間互盟,雙方為了互信,袁紹便讓二兒子袁熙與公孫續交換。今田豐讓袁紹征討公孫瓚,勢必會犧牲袁熙的性命。
當逢紀扯到袁熙時,田豐看了眼面露不滿的袁紹,頓時搖頭低嘆。
他知道自己計策惹袁紹不滿了,畢竟讓袁紹無視親生兒子性命,實在太過無情了。然為爭霸天下,豈能為親情所束縛。今袁紹不打幽州,讓張虞得手幽州,
恐北疆無安生之日。
「元皓之策有理,幽州為孤之大患,不可被張虞所得。但今背棄公孫瓚,恐讓張虞得利。」
袁紹很快將不滿隱去,說道:「張虞與劉和交好,而劉和為劉虞之子。今朝廷已命劉和為幽州牧,張虞如尊劉和,以劉虞之聲望,恐幽州諸郡將盡歸劉和。
故我軍北擊公孫瓚,恐反讓張虞、劉和二人得利。」
今別看有實力出兵之人僅張虞與袁紹二人,但劉和的存在卻讓張、袁二人不得不考慮很多事。劉和作為劉虞之子,加上又是天子冊封的幽州牧,天然是劉虞的繼承人,許多劉虞的故吏都會認準劉和。
袁紹難以決斷,看向授須而思的沮授,問道:「不知公與可有計策教我?」
沮授沉吟少許,拱手說道:「明公既以幽州為憂,而不願見張虞取幽州,故授有一策或能令明公滿意。」
「公與細言!」
「天子下詔,令明公征討公孫瓚,明公不可違令,故可遣兵馬屯於趙、燕之際,坐視張虞與公孫瓚攻伐。」
沮授授須而思,說道:「張虞若敗於公孫瓚,明公出兵取上黨,求據上黨以護鄴城,並能趁勢西進,重圍晉陽,一鼓作氣而下并州。」
「若公孫瓚敗於張虞,明公則以出兵為要挾,令公孫瓚交出渤海,明公同出上黨,揚言取晉陽,張虞憂慮并州得失,必舍幽州而撤軍,彼時幽州已難為公孫瓚所有。」
「兩虎相爭必有一傷,故無論如何,明公皆能取利。前者消并州之脅,後者除幽州之患,故是謂萬全之策。」
袁紹不禁點頭,相比田豐直取幽州的計策,沮授坐山觀虎鬥的計策更符合他的胃口。
「公與之策周全,那便依公與之策而行。」袁紹說道。
頓了頓,袁紹問道:「今張虞初下關中,若無意出兵幽州,而是坐觀局勢變化,不知如何是好?」
「事易爾!」
沮授笑了笑,說道:「劉虞雖說敗亡,但故吏鮮于輔、齊周、鮮于銀等卻在為劉虞奔走,欲起兵反叛公孫瓚。故張虞無意出兵,不如迎劉和入冀,令其屯於常山,招攬劉虞故吏。而明公順勢扶持劉和,則能圖謀幽州以弱公孫。」
如果沒有張虞在并州虎視耽耽,怕河北局勢不是會更明朗,袁紹將會直接下手解決公孫瓚。
「公與多智,孤之子房爾!」袁紹稱讚道。
「些許小智,不值誇耀!」沮授謙虛說道。
袁紹微微頜首,換了個問題,說道:「張虞分關、隴為雍州,自領雍州牧。
如今張虞盤踞秦、晉之地,而我軍卻以鄴城為治,與上黨毗鄰。眼下張虞兵馬強盛,如若耀武山東,則鄴城易遭兵戈,我欲遷府治,不知諸君以為如何?」
「遷府治?」
許攸思慮問道:「不知明公欲遷往何地?」
袁紹斟酌幾許,說道:「昔天下分裂,齊為東帝,以臨淄為都,故臨淄有御海濱之地理。然慮冀州為根本,我欲以信都(今衡水市冀州區)為府治,以避張虞兵鋒何如?」
遷府治以避張虞兵鋒,不是袁紹近期所有,而是在張虞占據并州之後,對鄴城的威脅驟然變大,袁紹便考慮將府治遷往冀州中央。
至於為何提及臨淄,則是袁紹真有念頭遷府治到臨淄。
畢竟除了邯鄲外,能與鄴城相比的都城,唯有青州的臨淄。然臨淄地理條件雖好,但袁紹根基在冀州,故今袁紹即便同意,怕他下屬文武也不會同意。故袁紹轉而求其次,選擇信都為府治。
自西漢設冀州開始,信都便因位於河北之中的地理位置,成為冀州的州治,
一直持續到漢靈帝時期。因歷代冀州刺史多有修,故信都城池規模頗大,周圍十二里,城高二丈五尺(5米),護城河深、寬均為七尺。
為何遷治於郵城,則是因為黃幣之亂緣故,為了躲避戰亂,朝廷將漢冀州州治遷到更臨近京畿的郵城。
「遷治信都?」
許攸說道:「信都為河北之中,舊為冀州府治,故明公遷治信都可行!」
沮授思慮片刻,說道:「臨淄偏居泰山,明公欲以青州而制衡兗、徐,以臨淄為治可行。然今青州戶籍不及冀州,冀州有戶百萬,能出步騎三十萬,為據天下之首,豈能舍大而就小。故明公以信都為治是為上策,西與大山隔巨鹿、魏二郡國,足以避張虞鋒芒!」
上黨之於鄴城的威脅,袁紹與眾人盡知,今為了緩衝區,將府治遷到信都,
倒是能讓眾人達成一致。
「豐有一言!」
「請!」
田豐拱手說道:「明公與張虞遲早交手,故豐以為今需早作圖謀。張虞所轄疆域之關鍵,除并州外,唯有關中。隴上韓遂、馬騰據險叛亂,先帝在世時,屢遣兵馬征討而難平。」
「故以豐之見,明公需遣人聯絡隴上諸豪。待與張虞交手,明公則能令韓、
馬二人襲擊關中,以亂張虞腹地。」
袁紹深以為然,贊同說道:「張虞以并州而下關中,據河內、河東二郡,今兵馬強盛。河北之中唯孤與公孫瓚,公孫瓚若是敗亡,孤勢必要與張虞一決高下。」
「韓遂,我與其曾相識於陽,有一面之緣,今可遣人前往聯絡!
中原形勢雖說亂成一鍋粥,但河北局勢隨著劉虞身亡已是漸漸明朗。袁、張之間之前不交手,尚是沒觸碰到對方利益。而今袁紹派兵進攻常山,張虞雖暫不追究,但實際上二人的戰爭早已變相的開始。
「明公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