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掙脫紐帶的努力
踏入中學後不久,s便又意識到一個問題,無論他和G鬧得怎樣不歡,他們之間始終有一條牢固的紐帶,這使得s始終不能在G面前「挺直腰板」。這條紐帶叫經濟。在一個家庭中,父方一般是家庭經濟的支柱,哪怕G抽菸喝酒、脾氣暴戾、自私自利、懶惰無能、不願承擔責任……S仍舊不得不依靠他。這也是母親再婚的緣由,所有爭取或者說追求獨立的行動,最終都繞不開這兩個字。經濟獨立實現不了,其他一切都是無關痛癢。相反,一旦實現幾乎所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然而這一點S.認識的太早了,還不如不認識,因為這是個死局。在21世紀的中國鄉村,一個十四五歲的孩子要爭取經濟獨立,簡直是天方夜譚。可S還是想要證明,離開了G,自己也絕不是活不下去,在這偏激的重組家庭中,即便G一方不帶任何子女,卻從未把S.當做自己的親生兒子對待,在他看來,自己的養育是一種施捨,而非責任,是加在自己身上的壓力和不公平的交易。S.沒有感受到父愛,因而想用行動告訴G:「我不需要你的施捨,養不起可以不養!」
初一快結束的時候,S用它積攢的所有財產購置了一輛電動車。當然,續航里程電池壽命,使用年限等比不上正規商品,但他已不想再等。經濟獨立顯然難以實現。但人生自由大有迴旋餘地,即使G根本限制不了他的行動,但僅靠雙腿的交通方式太過耗時耗力,而且T也並不是任何時候都能第一時間趕到。初中時期s就是靠著它往返於大約五公里外的學校和同學親戚們的家,這個完全屬於s的個人財產,曾帶給他不少的安全感。可笑,身在家中,卻從一個為了逃逃離家的工具上獲得了安全感。
也就是在那段時期,s對家庭,對親情的觀念愈加淡薄,假期除去夜間s幾乎不曾在家待多久,尤其是G居家不出去幹活的時候。和同學們的相處時間已遠遠超越父母。與其他學生不同,大家盼望放假,s盼望放假後能再次出來。長此以往,初中同學們在s心中的位置越來越重,等到他步入高中還會經常性的審視自己這段關係,他們已成為不可替代的存在。
那段時期s幾乎每次放假都少不了跟著T到處飛竄,加上受其性格的感染,儼然變成了一個「書生里的浪子,浪子裡的書生」。這種習慣後來一直延續到高中。
而T的影響仍遠不止於此。
中考結束的那個暑假s做了一個決定,上輔導班。這並非是自己成績不好,從踏上求學之路,S沒有上過一天輔導班。當然,他的家庭更不會有這種覺悟,所以此番決定更多的是來源於自己的不自信,擔心自己會跟不上高中課程。於是,在他一再堅持和說辭下,家裡還是十分不情願的同意了,雖然只上一個月的費用,但對G來說,跟挖他一塊肉似的,這算是S.的任性嗎?他雖然也明白自己家的經濟狀況,可那並不是客觀原因導致的,而是G作為一名不合格父親懶惰的結果,他欠s的遠不止這點,或許S大有趁機宰他一把的意味。
當然,後來的經歷與預料的有所不同,當他投入課堂學習一段時間後,並沒有發現將要學習的知識非常難,老師們講解的還算細緻,但聽的人——一個班50多個人,認真學習的寥寥無幾,他們其中也有s的初中同學,大多是家裡人給報名過來的,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無處不在,有的人家裡能毫不費力的拿出錢來用孩子的學習上,卻不知他們的孩子在課上睡覺;有的人連說服父母支持自己的學業都無比艱難。
學習了大約兩周後,遭遇疫情反撲,被迫停課。高峰期過去後,組織輔導班的高層領導調整了課程安排,兩天的課也被壓縮到一天時間,極其緊張。那段日子過後,S.的心態已經發生變化,在與同在縣城的好兄弟一頓操作之後,退出了輔導班,s帶的退回的部分學費回到家,只住了一個晚上,踏上了暑假的後半部分歷程——投奔T哥。
S坐上第二天一早的長途客車,奔赴QD市黃島區投奔。這年他15歲,但是並不是頭一次出遠門。早在他12歲那年就已獨自去往濰坊市壽光市到姐姐家玩,出遠門早已算不上什麼事,
前面已經提到過,T哥初二就完全退學,四處遊歷,也幹過不少工作,有一定社會經驗,彼時的T在青島幹過不短時間的燒烤行業,剛好還招暑假工,此前還猶豫不決的s在經歷了一些事後下定決心去了青島,在那之前已有幾個同窗先幾天抵達了。
抵達QD市黃島區,是在下午一點鐘,當天下午S.就和一位早他幾天來到的同學投身了崗位。這個暑假,註定不平凡。
然而這一點S.認識的太早了,還不如不認識,因為這是個死局。在21世紀的中國鄉村,一個十四五歲的孩子要爭取經濟獨立,簡直是天方夜譚。可S還是想要證明,離開了G,自己也絕不是活不下去,在這偏激的重組家庭中,即便G一方不帶任何子女,卻從未把S.當做自己的親生兒子對待,在他看來,自己的養育是一種施捨,而非責任,是加在自己身上的壓力和不公平的交易。S.沒有感受到父愛,因而想用行動告訴G:「我不需要你的施捨,養不起可以不養!」
初一快結束的時候,S用它積攢的所有財產購置了一輛電動車。當然,續航里程電池壽命,使用年限等比不上正規商品,但他已不想再等。經濟獨立顯然難以實現。但人生自由大有迴旋餘地,即使G根本限制不了他的行動,但僅靠雙腿的交通方式太過耗時耗力,而且T也並不是任何時候都能第一時間趕到。初中時期s就是靠著它往返於大約五公里外的學校和同學親戚們的家,這個完全屬於s的個人財產,曾帶給他不少的安全感。可笑,身在家中,卻從一個為了逃逃離家的工具上獲得了安全感。
也就是在那段時期,s對家庭,對親情的觀念愈加淡薄,假期除去夜間s幾乎不曾在家待多久,尤其是G居家不出去幹活的時候。和同學們的相處時間已遠遠超越父母。與其他學生不同,大家盼望放假,s盼望放假後能再次出來。長此以往,初中同學們在s心中的位置越來越重,等到他步入高中還會經常性的審視自己這段關係,他們已成為不可替代的存在。
那段時期s幾乎每次放假都少不了跟著T到處飛竄,加上受其性格的感染,儼然變成了一個「書生里的浪子,浪子裡的書生」。這種習慣後來一直延續到高中。
而T的影響仍遠不止於此。
中考結束的那個暑假s做了一個決定,上輔導班。這並非是自己成績不好,從踏上求學之路,S沒有上過一天輔導班。當然,他的家庭更不會有這種覺悟,所以此番決定更多的是來源於自己的不自信,擔心自己會跟不上高中課程。於是,在他一再堅持和說辭下,家裡還是十分不情願的同意了,雖然只上一個月的費用,但對G來說,跟挖他一塊肉似的,這算是S.的任性嗎?他雖然也明白自己家的經濟狀況,可那並不是客觀原因導致的,而是G作為一名不合格父親懶惰的結果,他欠s的遠不止這點,或許S大有趁機宰他一把的意味。
當然,後來的經歷與預料的有所不同,當他投入課堂學習一段時間後,並沒有發現將要學習的知識非常難,老師們講解的還算細緻,但聽的人——一個班50多個人,認真學習的寥寥無幾,他們其中也有s的初中同學,大多是家裡人給報名過來的,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無處不在,有的人家裡能毫不費力的拿出錢來用孩子的學習上,卻不知他們的孩子在課上睡覺;有的人連說服父母支持自己的學業都無比艱難。
學習了大約兩周後,遭遇疫情反撲,被迫停課。高峰期過去後,組織輔導班的高層領導調整了課程安排,兩天的課也被壓縮到一天時間,極其緊張。那段日子過後,S.的心態已經發生變化,在與同在縣城的好兄弟一頓操作之後,退出了輔導班,s帶的退回的部分學費回到家,只住了一個晚上,踏上了暑假的後半部分歷程——投奔T哥。
S坐上第二天一早的長途客車,奔赴QD市黃島區投奔。這年他15歲,但是並不是頭一次出遠門。早在他12歲那年就已獨自去往濰坊市壽光市到姐姐家玩,出遠門早已算不上什麼事,
前面已經提到過,T哥初二就完全退學,四處遊歷,也幹過不少工作,有一定社會經驗,彼時的T在青島幹過不短時間的燒烤行業,剛好還招暑假工,此前還猶豫不決的s在經歷了一些事後下定決心去了青島,在那之前已有幾個同窗先幾天抵達了。
抵達QD市黃島區,是在下午一點鐘,當天下午S.就和一位早他幾天來到的同學投身了崗位。這個暑假,註定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