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相識與逃離家庭
在s苦苦思索,如何擺脫家庭桎梏的時候,T出現了。中學時代對S影響最深的幾人之中,定有T的半壁江山。
事實上,S與T相識很早,大概是在四五歲的孩提時代,那時s還未移居,他們在同一所幼兒園念過書,並且t也算是s親戚,他的父親是s的舅,t呢比s大兩個月,因此s該叫哥。與t哥的種種經歷,乃是s學生時代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為同齡人,孩子們間即便差再大的輩分也作用不到同學和朋友的關係上,中學以前s和t僅僅做過幼兒園同學和三年級同學,接觸時間不算長,但也足以留下深刻印象。
T從小就是老師家長們眼中的「頑劣孩子」,他性格放蕩不羈,不喜管束,帶著一股「浪和野」的特點,為人也是粗獷浮誇,優點缺點都很明顯,是個直來直去的人,性子也比較執拗,很犟,他呀,最看不得的就是別人在他面前裝13,帶著一股莽夫的勁,主打的就是剛。
人們常說,學習是農村孩子們的唯一出路,這話我不置可否。但有些人註定是不適合走學習這條路的,T就是其中之一,並不是因為智力,而是成長環境造就的個人性格差異。小學時T對功課就不怎麼上心,到了初中更是根本跟不上也不打算跟,初二下學期,直接就不來了,約等於退學。
S與t深入接觸是在六年級末,那時他們12歲,t騎著他爸的摩托車,載著S到w莊找同學玩——這年紀,這種行為,在大人們看來是非常危險因而不被允許的,然而兩人的家庭狀況都比較特殊,還是孩子的s心中的新奇和興奮早已掩蓋住了恐懼和擔憂,T雖然也剛學會騎車不久,但同齡人之間總是存在更多的信任,那是s第一次隨非家長人員外出。
我們已經對s的家庭有過描述,那樣一個狹隘偏激,充滿矛盾的地方是他一直以來渴望逃離的。可即便當地學校在四年級就要求住校,這使得學生們與家庭脫離走向獨立進程開始的更早,但畢竟還是一群十歲出頭的孩子,物質上,心理上大方向仍是依靠父母,依賴家庭的。很多想法缺少實踐途徑。
T的出現給s提供了快速離開家的方式,他幾乎隨叫隨到,雖然經常畫大餅,「馬上到」「走開了」,實際還沒起來,但最後仍是會來的,這樣一來,每到周末或寒暑假,S.就跟著T去四處游擊。臨近的各個村莊,同學們的家,在初中三年裡幾乎逛了個遍。兒S.發自內心的覺得和同學朋友們相處的時光才是真正自在快活的。他後來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家長是早已和時代脫節的人,千百年來安土重遷的鄉土社會和極其有限的文化水平,使他們的思想觀念被牢牢禁錮在幾十年前,這意味著s永遠不可能和他們平等的進行對話:s表達的含義,兩人無法理解;兩人提出的觀念,s無法認同。兩代人之間有著無可迴避,無可打破的屏障。在認識到這一點之前,s曾為如何說服父母而苦惱不已。
13到15歲的初中時期,是一個人心智成長發育的重要時期,而s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更基本是在和同學們朋友的相處中建立的,家長對他的指導極其有限,幾乎沒有。這些因素,會在往後的生命歷程中逐漸顯現。這裡,我們主要來看T代給S的影響。
首當其衝的是幫助s離開家庭,迴避衝突。G是個爛脾氣的人,也是個無可厚非的酒鬼,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大動肝火是常態,最就是後動不動就拿把大砍刀唬人,一口一個「去死」,這種人是壓根沒法跟他講任何道理,他不允許任何人挑釁他他的威嚴,S後來聯想到這和封建社會裡及夫權父權於一身的封建家長,幾乎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每次遇到諸如上述情況s便一萬個不想待在家裡,有了T之後他終於可以遠離家庭,或與同學們玩樂,或去姨家住段時間,以求暫時逃避家庭鬧劇,當然在那之前並不是離不開,只是要耗費太多時間,S九歲那年就曾步行大概一個小時獨自前往姨家,招呼也沒跟家裡打,沒必要。
當然了,S.並不是把t當工具人用,由於家庭的特殊性,s擁有更多的經濟支配權,在T找到工作之前,可沒少在S.身上薅羊毛,即便是找到工作之後,每次出去玩也是S請客比較多。
而更重要的一項是對S人格,性格構建的影響。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個人的言談舉止,興趣愛好以及性格或多或少會受到朋友的影響。我們繼續從家庭出發,探尋T對兒子影響的根源。
S.後來的重組家庭無疑是偏激扭曲的,家庭的變故發生在他五歲的時候。在他生命的前幾年,還是有過一段溫馨幸福的生活的,為什麼說那段安逸祥和的日子太短又太長了呢?對多數正常家庭來說,孩子們的快樂時光絕不會只有五歲,至少該持續到十幾歲的青春期,並且那個時候是孩子們獨立意識增強而主動產生的想要走出父母提供的伊甸園。在那之前,他們至少是生活在一個穩定的家庭,對,穩定,不需要多麼豐盈的物質條件,也不要求不存在任何矛盾,那太難,畢竟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至少大方向上,總體上該是一個穩定的環境,而不該是一個時時都可能被點燃的火藥桶,更不是天天把「死」掛在嘴邊,把吵架當飯吃。S.是不幸的,上帝跟他開了個玩笑,伊甸園過早的將其逐出。
不過上帝還是留手了,還是因為那個時間節點——五歲雖不算很大,但已足夠年幼的兒童擁有記憶的能力,已足夠在其內心誕生反叛精神的種子,兒童對父母的順從來自本能,而五歲時已足夠S.產生反叛的意識了,能夠質疑長輩的威嚴和指令,即使表面上仍是順從的態度,但內心已埋下忤逆的種子。設想,倘若這場變故來的更早,比如說在三歲,又會是怎麼樣呢?
三歲s的記憶能力或許還尚未成熟,對先前生活的印象也更為模糊,他會更早的邁入新的家庭,更早的接觸G.,而三歲的孩子是沒可能產生無逆的想法的,那超出了孩子的情感發育程度,這會導向一個很可怕的方向——孩子一開始就對繼父唯命是從,因為他被母親賦予了父親的身份和威嚴,我們難以想像S.後來的性格會如何發展,他和那些自幼活在打壓式、恐嚇式家庭教育的孩子們將失去不同,或許他會變得孤僻冷漠,害怕矛盾,形成迴避性、討好性人格甚至精神抑鬱,誰也說不準。等他大一些仍會產生反抗心理,但一個一開始就從行為上和心理上被打上「服從」烙印的孩子,想與家庭分割將是難以估量的困難,更不用提他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這種性格會造成多麼大的麻煩,好在上帝終是沒有下死手。
故事回到正軌,S反抗是註定了的,而具體行動實施也是需要時間的。t的出現則是加速這一過程的催化劑,t骨子裡浪蕩不羈,不喜管束,甚至稱得上是任性的特點,無形間影響著s。s逐漸變得越來越大膽。敢於與G爭論和叫板,畢竟多數時候是G無理在先,s略微反懟就能使其啞口無言,但是G終究不是文明人,文明人的武器是法律,野蠻人的武器是拳頭。每當道理上說不過s了就又會搬出那套暴戾的脾氣,打砸吼罵一起上,搞得家裡雞犬不寧。雖然怒懟G有時很解氣,但一番鬧騰過後並不能帶來長久的平靜,但至少s從t的身上找到了能克服自己畏懼心理的東西,勇氣是人類的難得品質,這是個不錯的開端,卻也僅僅是開端。
事實上,S與T相識很早,大概是在四五歲的孩提時代,那時s還未移居,他們在同一所幼兒園念過書,並且t也算是s親戚,他的父親是s的舅,t呢比s大兩個月,因此s該叫哥。與t哥的種種經歷,乃是s學生時代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為同齡人,孩子們間即便差再大的輩分也作用不到同學和朋友的關係上,中學以前s和t僅僅做過幼兒園同學和三年級同學,接觸時間不算長,但也足以留下深刻印象。
T從小就是老師家長們眼中的「頑劣孩子」,他性格放蕩不羈,不喜管束,帶著一股「浪和野」的特點,為人也是粗獷浮誇,優點缺點都很明顯,是個直來直去的人,性子也比較執拗,很犟,他呀,最看不得的就是別人在他面前裝13,帶著一股莽夫的勁,主打的就是剛。
人們常說,學習是農村孩子們的唯一出路,這話我不置可否。但有些人註定是不適合走學習這條路的,T就是其中之一,並不是因為智力,而是成長環境造就的個人性格差異。小學時T對功課就不怎麼上心,到了初中更是根本跟不上也不打算跟,初二下學期,直接就不來了,約等於退學。
S與t深入接觸是在六年級末,那時他們12歲,t騎著他爸的摩托車,載著S到w莊找同學玩——這年紀,這種行為,在大人們看來是非常危險因而不被允許的,然而兩人的家庭狀況都比較特殊,還是孩子的s心中的新奇和興奮早已掩蓋住了恐懼和擔憂,T雖然也剛學會騎車不久,但同齡人之間總是存在更多的信任,那是s第一次隨非家長人員外出。
我們已經對s的家庭有過描述,那樣一個狹隘偏激,充滿矛盾的地方是他一直以來渴望逃離的。可即便當地學校在四年級就要求住校,這使得學生們與家庭脫離走向獨立進程開始的更早,但畢竟還是一群十歲出頭的孩子,物質上,心理上大方向仍是依靠父母,依賴家庭的。很多想法缺少實踐途徑。
T的出現給s提供了快速離開家的方式,他幾乎隨叫隨到,雖然經常畫大餅,「馬上到」「走開了」,實際還沒起來,但最後仍是會來的,這樣一來,每到周末或寒暑假,S.就跟著T去四處游擊。臨近的各個村莊,同學們的家,在初中三年裡幾乎逛了個遍。兒S.發自內心的覺得和同學朋友們相處的時光才是真正自在快活的。他後來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家長是早已和時代脫節的人,千百年來安土重遷的鄉土社會和極其有限的文化水平,使他們的思想觀念被牢牢禁錮在幾十年前,這意味著s永遠不可能和他們平等的進行對話:s表達的含義,兩人無法理解;兩人提出的觀念,s無法認同。兩代人之間有著無可迴避,無可打破的屏障。在認識到這一點之前,s曾為如何說服父母而苦惱不已。
13到15歲的初中時期,是一個人心智成長發育的重要時期,而s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更基本是在和同學們朋友的相處中建立的,家長對他的指導極其有限,幾乎沒有。這些因素,會在往後的生命歷程中逐漸顯現。這裡,我們主要來看T代給S的影響。
首當其衝的是幫助s離開家庭,迴避衝突。G是個爛脾氣的人,也是個無可厚非的酒鬼,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大動肝火是常態,最就是後動不動就拿把大砍刀唬人,一口一個「去死」,這種人是壓根沒法跟他講任何道理,他不允許任何人挑釁他他的威嚴,S後來聯想到這和封建社會裡及夫權父權於一身的封建家長,幾乎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每次遇到諸如上述情況s便一萬個不想待在家裡,有了T之後他終於可以遠離家庭,或與同學們玩樂,或去姨家住段時間,以求暫時逃避家庭鬧劇,當然在那之前並不是離不開,只是要耗費太多時間,S九歲那年就曾步行大概一個小時獨自前往姨家,招呼也沒跟家裡打,沒必要。
當然了,S.並不是把t當工具人用,由於家庭的特殊性,s擁有更多的經濟支配權,在T找到工作之前,可沒少在S.身上薅羊毛,即便是找到工作之後,每次出去玩也是S請客比較多。
而更重要的一項是對S人格,性格構建的影響。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個人的言談舉止,興趣愛好以及性格或多或少會受到朋友的影響。我們繼續從家庭出發,探尋T對兒子影響的根源。
S.後來的重組家庭無疑是偏激扭曲的,家庭的變故發生在他五歲的時候。在他生命的前幾年,還是有過一段溫馨幸福的生活的,為什麼說那段安逸祥和的日子太短又太長了呢?對多數正常家庭來說,孩子們的快樂時光絕不會只有五歲,至少該持續到十幾歲的青春期,並且那個時候是孩子們獨立意識增強而主動產生的想要走出父母提供的伊甸園。在那之前,他們至少是生活在一個穩定的家庭,對,穩定,不需要多麼豐盈的物質條件,也不要求不存在任何矛盾,那太難,畢竟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至少大方向上,總體上該是一個穩定的環境,而不該是一個時時都可能被點燃的火藥桶,更不是天天把「死」掛在嘴邊,把吵架當飯吃。S.是不幸的,上帝跟他開了個玩笑,伊甸園過早的將其逐出。
不過上帝還是留手了,還是因為那個時間節點——五歲雖不算很大,但已足夠年幼的兒童擁有記憶的能力,已足夠在其內心誕生反叛精神的種子,兒童對父母的順從來自本能,而五歲時已足夠S.產生反叛的意識了,能夠質疑長輩的威嚴和指令,即使表面上仍是順從的態度,但內心已埋下忤逆的種子。設想,倘若這場變故來的更早,比如說在三歲,又會是怎麼樣呢?
三歲s的記憶能力或許還尚未成熟,對先前生活的印象也更為模糊,他會更早的邁入新的家庭,更早的接觸G.,而三歲的孩子是沒可能產生無逆的想法的,那超出了孩子的情感發育程度,這會導向一個很可怕的方向——孩子一開始就對繼父唯命是從,因為他被母親賦予了父親的身份和威嚴,我們難以想像S.後來的性格會如何發展,他和那些自幼活在打壓式、恐嚇式家庭教育的孩子們將失去不同,或許他會變得孤僻冷漠,害怕矛盾,形成迴避性、討好性人格甚至精神抑鬱,誰也說不準。等他大一些仍會產生反抗心理,但一個一開始就從行為上和心理上被打上「服從」烙印的孩子,想與家庭分割將是難以估量的困難,更不用提他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這種性格會造成多麼大的麻煩,好在上帝終是沒有下死手。
故事回到正軌,S反抗是註定了的,而具體行動實施也是需要時間的。t的出現則是加速這一過程的催化劑,t骨子裡浪蕩不羈,不喜管束,甚至稱得上是任性的特點,無形間影響著s。s逐漸變得越來越大膽。敢於與G爭論和叫板,畢竟多數時候是G無理在先,s略微反懟就能使其啞口無言,但是G終究不是文明人,文明人的武器是法律,野蠻人的武器是拳頭。每當道理上說不過s了就又會搬出那套暴戾的脾氣,打砸吼罵一起上,搞得家裡雞犬不寧。雖然怒懟G有時很解氣,但一番鬧騰過後並不能帶來長久的平靜,但至少s從t的身上找到了能克服自己畏懼心理的東西,勇氣是人類的難得品質,這是個不錯的開端,卻也僅僅是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