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獨立伊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奶奶去世那年,也是N進入新學校的那年,也是他開始住校的那年。在家鄉小學四年級就開始住校,大概九歲多,不到十周歲,這也是構造N與其家庭關係和個人性格的重要因素。

  那個年紀的孩子們對家人家庭的依賴感仍舊很強,開學後的前幾周不斷有學生因為想家產生厭學哭泣的情形,N對家庭的感情紐帶卻沒有一般孩子那樣強烈。一天晚上當他眺望窗台,似乎不合時宜的想起父親,不由得悲從心起,或許他只是覺得困厄,亦或者是周圍氣氛的感染,N經常幻想能有個人傾聽他的苦訴,這是否是源於其內心的孤獨?

  新學校離家也不遠,十分鐘騎程罷了,從前w莊在印象中是個極遠的地方,在N仍舊就讀於村間小學之前。年齡和地域探索的增加,大大縮短了這種距離感,但母親極少去學校看望自己,更不用說G了。印象中,三年間有過兩次,都是在N的要求下才去的,一開始他也曾羨慕過那些父母每天來送飯的同學,當然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N逐漸發現還有太多的東西自己無法從家庭獲得,像是精神寄託和情緒價值,那都是是神話般的存在。

  只有十幾分鐘的騎程,總是在忙,忙完三年又三年。都到校門口了,也不願意進教室開個家長會。N不理解他們是真的來不了,還是不想來,不願來不屑來?父母對N.的學業狀況毫不上心,明明應該是這個世界上最親近的人,卻幾乎找不到多少共同語言。那沒轍,本不該自己去做的事,也得自己去做。N後來意識到,以他們倆的價值觀念和認識水平的確為自己做不了什麼,甚至在不久後,連最基本的物質條件都無法保證,令人唏噓。

  這倒也好,家人對學校生活都不加過問,倒也意味著N不用擔心或懼怕來自考試失利,抑或觸犯校規帶來的責備。「無所謂,父母不管」常掛在N口中,當然這同樣意味著他將得不到因進步和優秀帶來的鼓勵和讚揚。從小學到初中,S或N的成績無疑是優異的,但父母從未主動過問,甚至有時連他在讀哪年級,何時考試都不清楚。N曾主動向他們報告過幾次,得到的只是敷衍的回覆,他們不理解成績的意義,也做不出合理的評價。某一時間節點起,N從報喜不報憂,徹底轉變為不向家庭闡述任何有關自己在學校的種種。憂,他們不願,也沒有能力替自己解決,甚至都無法理解;喜,也得不到足夠的認同感。N就是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早於其他同齡人做出了不少超出自己份內的事。獨立的萌芽很早便開始萌發。

  奶奶去世之後,G變得更加暴戾無常奶家庭關係也變得越來越不和睦,這期間,他與G有過多次激烈的衝突,這種衝突不是一般的吵架鬧矛盾,G那種不講理的壓迫甚至一度令S.萌生過「死」的念頭。(關於N與G.的鬥爭,會在番外篇中單獨羅列。)

  「幾乎所有小孩都幻想過用自己的死亡來懲罰令他們傷心的大人,因為孱弱的身體和尚未成型的社會關係令他們只能了結自己,從而激發強者的懊悔。一個人的童年時期因為缺乏多維的工具往往更加充斥著對死亡的迷戀。」倒不如說,死亡是最容易最由本人掌握的手段,是唯一的籌碼。「他們愛我,我的命才是籌碼」。S不想死,他想結束的是痛苦,而非生命。

  所謂的新家不過是一句空有其表的框架,在小學的後三年裡S.就已經萌生出了逃離家庭,追求自我獨立的想法。可這並不是什麼早熟,而是被逼無奈。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