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改名換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S.的家鄉分布有大大小小許多村落,自然就有不少「小小學」,他們以鄰近村落的名字命名,有一個相同點,年級最高就到三年級,到了四年級,這些零零散散學校的學生都會轉入w莊的一所學校,那是鄉鎮中維二中心學校的一所,w莊,也算是那片區域的「經濟中心」了,S九年義務教育的後六年都是在那裡度過的,一段記憶留存之地,一段段美好又精彩的故事也是在那裡發生的。然而,在他進入這個學校的前夕,命運的齒輪再次轉動。

  又是一天下午,奶奶再次把全家人召集起來,開始了對s的「教育」。他們說,s來到這裡已經三年了,既然是隨娘改嫁,就應該跟著G姓,任憑兒子的父親多麼好,他都已經不在人世了。既然認了G當爸爸,跟著他姓是理所當然的。簡短的話語,不容爭辯的口吻,明了的信息,碎裂的心。

  對s來說,這比最初開口叫G爸爸要難上千百倍。如果當初的開口只是為了聽母親的話,並且那時自己還什麼都不懂,那麼現在他已經是即將步入四年級的學生了。雖然對改名換姓的深層意義仍需許多年他才能理解,但至少此時的s已經有了較為獨立的思想。

  起初S對此堅決拒絕,繼父和奶奶他們似乎料到這種結果便不再勸說。但不用多久,又是相同的語氣,又是相同的話語,又是一大堆所謂的大道理,這件事被反覆的提出來,而S.的答覆卻一次比一次微弱,因為他意識到自己好像沒有多少話語權,他的回答逐漸演變為啜泣,然後是嚎啕大哭,大人們的談話內容已經不再是改不改的問題,而是改成什麼的問題。姓是敲定改了,而名……其實沒有多大意義了,一棵根部腐爛的樹,再漂亮的枝葉都不過是掩飾。s無能為力,這項議程本就不是為了徵求他的同意,無論s態度與否,結果都無法改變,這似乎像是為了走個流程,好讓整個計劃顯得「合乎人情」與法理。

  這天下午s從學校回來,在一家人的注視下籤下了民政局的字據。肌肉記憶使他修改了三次——簽下的是修改前的姓名。可最終,落筆成文,法律生效。

  至此S.應該被叫做N,轉入新學校時他的身份是N,他的學籍,他的戶口,他今後的同學老師朋友……所有與他相識的人都將知道他是N,僅有一小部分了解其身世的親戚和幼兒園就認識的朋友知道他以前的身份而他們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對此淡忘。

  16年秋,S.死了,沒有葬禮。靈魂寄託於N

  一個人姓什麼叫什麼,或許只是個稱謂的不同,法律上也並未規定重組家庭的孩子跟誰姓。S有個小學同學也是生父亡故,與繼父重組家庭,可他卻仍然保持原先的姓名,據了解,他的新家庭,也從未向其提出過修改姓氏的要求。

  實際上,對於G家提出的要求,原則上也是合理的,畢竟每個家庭的實際情況不一樣,對待問題時的解決措施也不盡相同。然而,有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G要真正的把N當做兒子看待,他如果真心對娘倆好,並且盡到一個父親應盡的責任,N自然會認同他。至於改名換姓之類的事,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那樣的話N甚至會是自願的態度,而不是像這樣被脅迫。

  問題就出在這,N與G的相處十分不容差的,在這個家庭的待遇也是不公的。責備訓斥、誣陷、偏見……而且,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家庭的矛盾非但沒有化解,也沒有減緩的趨向,反而愈演愈烈。G的本性一點點暴露出來。

  這一家人對N的勸說中,提到「姓名只是個稱呼而已,叫什麼無所謂」,嚯,如果他們真的是這麼以為的,為什麼還要逼著S改名換姓呢?他們或許覺得隨著時間的推移,S.會慢慢習慣和接受自己是N的事實,反正木已成舟,可惜他們已經猜到了一半,習慣可能可以實現,但接受……

  的確,今後的求學過程中,同學們,老師們都只知道S,不,他們只知道N。那些曾經知道他叫s的同學們漸漸都改了口。N會在這世上存在好多年,頂著一個打心底里沒有一點認同感的名字,只有他自己明白他不是N,在長達將近十年的人生旅途中,他只是以N的身份扮演原屬於S的角色,他明白自己的確改變不了現狀,但那只是在當時。他能做的,只是等,等到自己長大,等到18歲的那一天,即使那時候再改回來,會帶來一些麻煩,會招來一些眼光,但在S.心中那是一定會去做的。

  每次寫下自己的名字,N都會回憶,都會警醒,同時也更加堅定自己的決心,這份執念沒有隨時間的打磨而消失,反而歷久彌新,S後來的更多不幸遭遇不斷的加深著這一信念。

  從字面上就能看的出來,從S到N——一南一北,兩種截然相反的人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