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更遠的地方念高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小孩子就是喜歡看熱鬧,農村里結婚有很多習俗,不像大人喜歡鬧公婆、鬧新房,有時候甚至人太多把人家新娘子的炕都壓塌了。我們小孩子有自己的打算,除了能夠吃到很多好吃的,娘家這邊還會找一些親屬家的小娃娃「壓頭車」,就是在拉著結婚「四大件」和各種花式漂亮被褥的解放汽車或拖拉機上擠滿了小孩子,等車到了新郎家每個小孩都能得到紅包,所以我們都很喜歡這件「好差事」,在與婆家人要紅包的時候不但氣勢如虹,而且顯得胸有成竹,在大人們的幫助下勝利最終屬於我們。

  等慢慢長大了,這些「好差事」自然而然沒我的份了,讀書在我的生活中占據了大部分時間。初升高時,平日裡的努力換來了收穫的喜悅,但是青春期的叛逆讓我當時產生了上中師職校的念頭,畢業之後可以回來當個小學老師,早點掙錢減輕家裡的負擔。但是,就只是個念頭,父母並不同意,依然認為我應該繼續讀高中考大學。產生這種年頭也很正常,我從小到大去過最遠的地方就是我們縣城,每次也是跟著大人去的,逛街買點東西,吃點縣城的小吃食,思想方面開化的少,對外面廣闊世界的魅力幾乎還一無所知。

  提起乾縣很多人可能很陌生,但是如果說起乾陵估計人們十有八九都知道,聞名中外的唐高宗李治與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合葬墓「乾陵」就在縣城北邊的梁山上,山頂的「無字碑」隱藏著女皇武則天無數的傳奇和秘密。乾陵目前應該是唐陵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個,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我們從小就聽說幕里機關重重,而且有水銀灌注,現在的技術也不成熟,打開之后里面的文物可能就瞬間化為烏有。

  在美食方面,乾縣有三大寶,掛麵、鍋盔和豆腐腦,其中豆腐腦是古時乾州流傳至今的一道傳統風味小吃,名氣最大。民間流傳著一種說法:「要吃豆腐腦,惟有乾州好」。豆腐腦用精選黃豆與優質泉水製成,鮮嫩爽滑,軟中有韌,豆香濃郁,潔白如玉,猶如動物的腦髓,故名「豆腐腦」。與咱們現在早餐攤的豆腐腦差不多,區別在於澆的滷汁和各種調味品,特別是再放上一勺紅艷艷的辣子油,紅白相映,辣香辣香的,再配上一塊鍋盔或者一個麻花,特別好吃。

  在鄉鎮集市或者村子裡都可以品嘗到這種普通的美味,我即將要去的高中學校門口也可以天天吃到豆腐腦、扯麵、甑糕這些地道的美食。由於中考成績比較好,即使滿足了縣城高中的招生條件,但我還是決定騎著二八式鳳凰自行車奔向幾十公里外的楊漢中學,在那裡完成三年的高中學習生活。

  學校始創於1956年,位於大楊鄉楊安村,門前的省道往北通往十多公里外的縣城,黑色油漆的大鐵門很嚴肅,濃郁的樹蔭讓人感覺很涼爽,幾束調皮的陽光偶爾會撥開樹葉從縫隙中投射下來,耀眼奪目。校門東邊是傳達室,西邊是小賣部,正對著一排白牆黑瓦的房子是校長的辦公室和會議室,綠色油漆塗抹的房門顯得非常生動。第一次來學校是為了聽這場招生說明會,會場布置在校長辦公室前面升旗的小廣場,一位身材高大,提醒健碩的中年男人高亢的聲音,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他就是張副校長,用既樸實又充滿激情的演講為學生們講解學校的情況,也為學校做著拉生源的努力,正是這次重要的演講,讓我最後下定決心留在這裡讀書。

  與乾縣一中、二中相比,我認為楊漢中學其實也不是很差,雖沒有縣城的熱鬧喧譁,但有農村裡的安靜祥和,對於我來說不但能節約很多花銷,而且也少了不少誘惑。作為XY市農村重點中學之一,這裡各學科老師配備很齊全,老師們都很專業、很敬業,尤其是很有拼勁,總想與縣城中學在各類競賽中掙個高低。賴於生源和師資力量等條件,總體上還是差距不少,但個別成績也很突出。我記得很清楚有個老師的孩子在高二的時候就考上了清華,相信對很多同學他就是神一樣的存在,他也是我們眼中的榜樣,不斷激勵著大家奮鬥、進步。

  我高中一直分在在重點班,學習成績排在年級前十幾名,老師很器重我。直到我喜歡上踢足球之後,發現班主任對我的態度產生了些許微妙的變化,畢竟踢球的學生大都被安排坐在班級里最後排的位置,在她的眼裡這些屬於不聽話的學生,不是她重點的培養對象。所以之前可能屬於我的競賽參賽名額,慢慢轉移給了她認為的聽話的學生。我的學習沒有因為愛好踢球而落下,成績一直很穩定,但球技變得越來越嫻熟,開始嘗試馬賽迴旋,停球變向,穿襠過人,甚至滑翔鏟球等高難度技術動作了。在煤渣和黃土建成的體育場上滑鏟是需要勇氣的,受傷也是意料之中的,但從未因為傷痛減少半點興趣,足球愛好為高中那段枯燥的學習生涯增添了很多樂趣,球隊的那幫夥伴在打打鬧鬧中一起度過了無憂無慮、酣暢淋漓的三年。

  高中住校外對於很多同學已經是輕車熟路了,除了家在附近的學生,女生基本上都選擇住在學校教室改造的宿舍,幾十個人一間屋子,裡邊整齊的擺滿了上下鋪,想必住起來也不是很舒服,但應該會聽到很多悄悄話。我和三個男同學在校外村里找了住處,房東是一對年輕夫婦,院裡蓋了好幾間房,其中剛進門的一間租給了我們,房子陳設很簡單,對於只需要一個落腳地兒的我們來說有一個能睡覺的大炕就足夠了。

  土炕是以前北方農村地區過冬的必需品,用土坯或磚砌成,用來睡覺長方形「床」,內部是空的,緊挨著土炕表面鋪一個竹蓆隔土,上面再鋪上棉褥和被單子,炕下面有孔道,與煙囪相通,修砌容易,造價低廉。冬天通過在炕洞內焚燒玉米秸稈、小麥秸稈等柴火來取暖禦寒。出租房裡的土炕東西長約4米,南北寬約1.8米,我們四個小伙子只有橫著才能睡的下。夏天都還好說,冬天就不好過了。如果在家裡母親會在睡覺之前提前把炕燒上,睡覺的時候被窩裡已經很暖和了。我們早上五點半起床,晚上9點才回來,燒別人家的柴火也不合適,所以大家都會在回來之前先去學校熱水房把自己的熱水袋灌滿,抱在懷裡等回到住處小心翼翼的塞到擺好的「棉被睡袋」里,晚上踩在腳下取暖。第二天早晨起床時,熱水袋裡的水還是屁溫的,用來洗漱再合適不過了。

  據我所知至少有方圓幾十里四個鄉的學生聚到這裡上學,所以學校每周五上午課程結束之後,就提前放學了,方便大家回家改善伙食,最重要的是為了補給下周的乾糧。寬闊的柏油馬路上奔跑著很多自行車,學生們三五成群,有說有笑,你追我趕,家離的近的同學先從隊伍里消失,慢慢的隊伍越來越小,等我到家的時候就只剩下一個小分隊了。

  要存放一周的時間,所以實際上能帶的乾糧種類很少,其中鍋盔由於耐放是大家的首選,即使放兩天變硬了,也可以泡在熱開水裡食用,另外再來幾筷頭自己家裡帶一瓶蘿蔔或者辣椒當鹹菜,也是一種「美味」。高中期間我的零花錢大概每周十元錢,平均每天就是兩元,我會有計劃的合理分配。早飯一般花掉五毛錢,可以選豆腐腦、甑糕、胡辣湯等其中一種;午飯花掉一塊,買一份菜配白米飯,或者吃兩根油潑扯麵;晚飯再花掉五毛,一般就是喝碗粥,配上自帶鍋盔和鹹菜。有時候也會從家裡帶來一袋豆奶粉,用開水沖開,將鍋盔掰成大小不一的塊狀泡在裡面,過一小會再吃的時候,每一塊鍋盔都咬起來又滋潤又鬆軟,這對我來說是又一種「美味」,而且還能剩下一些伙食費。

  時間過的飛快,學習在有條不紊的取得進展,高二時候有個周五回家之後,發現家裡一個人都沒有,從鄰居那裡得知家裡人都去康家村了,我的外公去世了。這個消息很突然,讓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親人變故帶來的無盡悲傷,我隨即又騎著自行車奔去那個小時候很愛去的地方。我使勁全力飛速的蹬著腳踏板,自行車在坑坑窪窪的土地上不停顫抖,我的思緒快速飛轉,關於外公的一個個畫面在腦海中快速的閃動。外公家的宅基地比較窄,屋子也很簡陋,直到舅舅結婚時院子中間才蓋起了兩間像樣的磚瓦房。外公個頭不高,樣貌挺俊俏的,長年累月的勞作顯得比較消瘦,他非常的和藹,從來沒對我們發過脾氣,每當我們這些外孫去家裡的時候,都會從吊在房子半空中的籃子裡取出一些平時積攢起來的小零食哄我們開心。外公的喪事在那會辦的挺熱鬧的,子女們都長大了,而且很有出息,等事情過了之後我就回學校繼續念書了,明年就要高考了。

  學習越來越緊張,每天都有看不完的書,刷不完的題。我各科成績相對比較均衡,所以在複習時候也有意識的繼續保持均衡戰略,首先保證各科基本的知識點都能夠掌握,其次再在一些難題上爭取有所突破。最終來年7月份的高考成績驗證了該策略的正確性,並以高出當年我省一本線33分的成績被BJ一所211、985大學錄取。至此,我在農村重點高中的三年學習生活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也是那屆我們班唯一一個進京的學生。

  經過半個多世紀數代老師和學生的艱苦奮鬥、開拓進取,學校面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的土瓦房都變成了高聳的教學樓,教學質量更是大幅改善,已成為當下「XY市農村高中的一面旗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