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彼此的玩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教育資源在那會的農村還是比較緊缺的,我們上官完小在當時算是師資和經費都能到位的,設置了一年級到六年級。上官十三村一個小學,孩子很多,如果家長願意送子女上學,教室里擠一擠而已,完全可以容納的下。

  學校里非常熱鬧,同學們來自各個村,姓氏也是五花八門,不過還是男生居多,女孩偏少,那時候農村重男輕女的觀念還很流行,有的男生年齡很大了還在讀小學,後來等我上高中時候已經聽說某小學同學的孩子已經能打醬油了。

  相比之下,由於各種原因,最重要的還是觀念,所以女孩不能上學的偏多,在家裡幫著幹活,到了適齡就家裡就會找媒人打算給嫁出去了。母親曾經好幾次提到過自己小時候背著我姨去學校上課的經歷,不但要自己帶凳子,而且沒有粉筆只能用樹枝在地上學寫字,即使這樣沒上多久我外公就不讓去了,雖然老師還去家裡「交涉」過,貧困的條件不支持母親繼續念書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越來越多的農村女孩能夠享受到本屬於自己的校園生活。

  學校是個既可以獲得知識,又可以結交夥伴的好地方。我和村子裡另外兩個同齡的小男孩經常一起上學,也一起玩耍,在學校里被同學們戲稱為「王家三兄弟」,其中一個我是堂叔家堂兄,另外一個是鄰居家孩子。學校是個非常單純而且神聖的地方,「習家三姐妹」與我們是亦敵亦友,更是好同學。在那個很傳統的年代,聽到被同學說和誰誰好的時候,臉會紅,心會跳,也會做出逆反的舉動表示根本不存在他們說的這回事。所以,非要較真的話,我可以承認小學那會確實和女生「打過架」,不是爭執誰對誰錯,更多的是玩伴之間的打鬧。因為打過之後還是好同學,不會有任何事情因此而改變,老師、家長更不會知道這些事,也不會特意問起這些事,因為在我們單純的童年裡這些都是歲月美好的自然流露。

  我們小學校址位於殷家村的南邊,校園周邊有一米多高的土坯牆圍著,牆上凹凸不平,有些地方明顯裂出了半人大的豁口,這個豁口一般是附近村里同學們經過時用腳、屁股等身體部位長期「雕刻」的結果,對於他們來說這是條回家的「近道」。

  校園與殷家隔著一條崎嶇不平的石子路和一條兩米多寬的水渠,水面在流經村裡的地方較淺,估計有一米多深吧,河水由西往東流,水流比較平緩,等出了村子流至老王家村外時,水面深了許多,我從來不去河裡玩水,所以具體有多深就不清楚了。

  這條河一般只有在夏秋兩季莊稼需要灌溉時才有水,平時就是無人問津的乾癟河道。在河上有座平平的小橋,只有一米多寬,兩邊沒有護欄,平時我們都是走這個近道去學校對面的小賣部買東西。要是架子車、農用車都要走東邊或者西邊的兩座稍微結實的大一點的橋。

  由於氣候的原因,也沒有天然的河流發育,我們那裡整體上比較缺水,莊稼主要看老天的臉色,水庫作為備用灌溉水源。生活用水比較充沛,每個村基本上都有機井,聽說機井打到了一百多米深,為人們提供日常生活用水。

  我們那邊會游泳的孩子少,我是名副其實的「旱鴨子」,記得夏天經過通往小賣部的小橋時,看到河裡湍急的水面,還會有種輕微的眩暈,這種不安的感覺會促使我快速通過那裡。

  小賣部生意非常紅火,主要經營學習用品,最受歡迎的還是那些琳琅滿目的零食,碎碎的乾脆麵,圓圓的米花球,散裝的鍋巴,硬邦邦的冰棍等,對於兜里那一兩毛零花錢來說既實惠又好吃,加之好朋友之間的分享,大家就能品嘗到多種來之不易的「美食」。

  我在學校的表現中規中矩,算是個聽話的學生,平時不會有什麼出格的行為,和同學們關係處的都不錯,學習成績還好,所以老師也很喜歡我。但這不會制約我放學之後,和好朋友一起遛進老王家簡陋的遊戲室,在「旋風快打」、「鐵鉤船長」「西遊記」等遊戲機上盡情揮舞幾個幣。大家都知道不能玩太久,戰鬥結束之後會飛快的回家,然後提上糞籠去地里給豬弄草。

  開春之後麥田裡雪都化了,大地開始回暖,地里的野草夜以繼日迫不及待的長大,比小麥長的還快一些。誰要是能發現一塊「寶地」,他的糞籠一會兒功夫就裝滿了豬草,多出來的會分享給其他小夥伴,扔到他的糞籠里,因為大家想一起早點回家寫作業。

  豬草實際上就是薺菜,個頭小一些的餵豬、餵雞,個頭大的挑出來,洗乾淨之後做蒸菜吃。母親一般都是早晨做這道美食,把菜和麵粉以適當的比例混合拌勻,然後上鍋蒸熟晾涼,最後用自製的料汁加上紅辣子攪拌好,饞的我口水都要留下來了,吃起來是既美味又健康。薺菜多的時候也會分給鄰居們,大家都知道如何做蒸菜。

  上初中之後生活就沒有這麼有意思了,學校離家裡十幾公里,所以開始住校了,住了不到一年,後來校舍緊張,大部分男生就在學校周邊的村里自己找住處了,我也搬出去了,在北索村父親一個朋友家住到了畢業。

  初中之後和我那兩個小學的夥伴聯繫就沒那麼多了,我堂叔家堂兄住到了我二姑家,那會兒我家條件不好,所以姑姑家一直沒有去住過。另外一個夥伴好像也住在親戚家裡了,不在同一個班級,時不時的在學校可以碰見,但不像小學那麼緊密了,「王家三兄弟」慢慢的開始名不副實。

  作為兒時的夥伴,我們彼此陪伴了多年,在泥濘的鄉間小路上,布滿了友誼的足跡;在漆黑的村外樹林裡,依然迴蕩著俏皮的恐怖聲;在筆直的田間水渠邊,印證了無數個大小不一的泥巴腳印;在光禿禿的土丘旁,混雜著彼此揚起的黃土,留下了充滿歡歌笑語的友誼樂章。

  有一年冬天回老家,發現曾經上學的完小早已不在了,舊址上蓋滿了新房子,完全看不清昨日校園的模樣,過往的回憶隨著時間的流逝,也只剩下星星點點。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