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知愁的生活
我出生在80年代,也就是人們常說的80後,那個時候計劃生育之風盛行,如果生活在城裡,我大概率是被計劃的一個,但是在農村一家有兩三個孩子還是很普遍的現象。當時農業現代化不夠發達,更準確的說農業作業基本上都要靠勞力,所以「幹活要人多,吃飯要人少」這句話我從很小就記住了。
我的父輩大部分都參與過修路、修渠、建水庫等當時國家的民生大計工程,但是在我小的時候還是經常會體會到吃不飽飯的感覺,窩窩頭、菜糰子、煮土豆、紅薯、薺菜、蘿蔔、洋槐花等這些食物經常會出現在我們碗裡,記不太清楚大概什麼時候開始白面饅頭、花卷、包子等這些細糧才悄悄走進了我們的胃裡,不過豬肉、熱乎乎(煮熟的豬下水)、羊肉、羊雜等還是很緊俏的,一般人家或者平日裡很難吃到,所有直到現在我仍然對臊子肉鍾愛有加。
臊子肉是當地的一種美食,大人小孩都很喜歡,做法也很簡單。以豬肉為原料,肥肉切丁,小火慢煸,煸炒一陣肉變微焦黃,煸出肉油,肉油清亮,肉油放涼之後凝固,可以直接夾在熱饅頭裡,再撒點鹽粒兒,肉油慢慢的被融化,一口咬下去不要太香。五花肉切丁,翻炒差不多之後,放入黃豆醬,蓋好鍋蓋搬凳子等吃就行。那會媽媽會特意在肉里放入幾個肋排骨,等出鍋的時候一定是最搶手的美食,吃乾淨之後還得嗦幾下那才地道,最後一步就扔給一旁饞了半天的大黃狗。
養狗在農村是一件很普遍的事,主要就是為了看家護院。記得特別清晰,在我五歲左右的時候,有天上午我家的大黃狗趴在院子裡曬太陽,與旁邊高大的桐樹相比大黃的身影要矮小很多,我呢竟然一時騎到了它的身上,大黃起身之後遠離了當時那個調皮搗蛋的小孩,這就是我印象中與大黃最親密的互動了,後來可憐的大黃沒活幾年,有一天夜晚被偷雞的賊人給投毒了,等家人發現的時候已經晚了,在那之後家裡就再沒養過狗。
隨著人們日子一點點的改善,特別是建築隊的快速萌芽和發展,很多壯勞力慢慢的轉化為時髦的農民工,搬磚、拉砂子、揚灰等這些只要肯賣力就能幹的活比比皆是,砌牆、水暖、電工等這些技術含量稍微高一點的工種很快也吸引了不少人,即使從學徒干起,不久也能夠獲得不菲的收入。80年代這批手藝人在我的印象里是村里最早的一批進城務工人員,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這批人又陸陸續續從村子裡帶出去了一大幫人,有老有少,各自忙活在不同的崗位,為祖國城市化快速發展貢獻力量,同時也為自己的小家添磚加瓦。
西安、咸陽是我們那邊最大的城市,離村里也不是很遠,穿梭在城鄉之間的長途客車會定時從村口經過,往城裡輸送一批一批勞力。大家你擁我擠登上客車,口裡說著地道的方言,噓寒問暖,嘮著家常。除了進程務工的,還有走親戚的和去城裡進貨的,大家衣著樸素,但鄉情濃烈。雖然路途勞頓,工作可能還很辛苦,但是大家都在為心裡的好日子往前奔著。
村里一座座翻修或者新建的磚瓦房見證了無數幸福的時刻,辛勞汗水澆築的房子格外引人注目,大家樂此不疲的在大門上面貼上乾淨漂亮的各式瓷磚,最重要的是要貼上精挑細選的「字」,比如「家和萬事興」、「勤勞致富」、「吉星高照」「天賜百福」等等,不僅好看而且顯得有面子,這些字表面上淺顯易懂,更重要的是飽含了人們期盼美好生活的寓意。我家門上也一樣貼了瓷磚,字是父親選的「貴在自立」,後來等我懂事了才明白這不僅是對他自己的鞭策,也是對我們兄弟們的期盼。
勤勞致富,放在哪個年代都是受用的。在我上高一的時候拆了前院的老房子,房子的結構很簡單,房子東邊是一個房間,西邊空著什麼都沒蓋。父親剛和爺爺分完家的那幾年,我們一家五口人就擠在東邊房子裡,屋門朝西,屋裡陳設簡單,靠東牆擺著一個像桌子一樣的柜子,簡陋實用,母親會把很多東西都擠進去,好像家裡值錢的東西也放在裡面。北面箍了一個炕,牆上開了窗戶,屋裡不會顯得那麼暗,炕作為一種文化繼承,對於北方沒有暖氣的農村人來說,簡直就是個「寶貝」,在冬日裡熱炕是最讓人留戀的地方,即使外面銀裝素裹,整個屋子裡也不會顯得那麼寒冷,稍微有點嗆鼻的柴火煙味裹挾著溫度,瀰漫在屋裡每個角落,也溫暖著躲在屋頂過冬的小老鼠們。
屋子東面和南面牆上貼著的獎狀格外引人注目,比用舊報紙糊牆更引以為豪。其實我的學習一開始並不順利,一年級就留級了,也因此挨過父親的板子,對學習的態度轉變之後,當了班長,後來成績就一直排在前面,期間得到過不少獎勵,比如橡皮、鉛筆、文具盒、不鏽鋼碗等等,其實我最想要的還是母親關於羊肉泡饃的許諾。在那個吃不飽飯的年代,耳朵、臉蛋,尤其是雙手滿是凍瘡的冬天,大清早能夠吃上一碗熱乎乎的泡饃別提有多爽了。
天還沒亮的時候,遠遠的就能看見由玉米秸稈和幾個木頭搭建的簡易棚子,一盞簡潔的電燈泡異常明亮,熱騰騰煙氣一股股的爭先恐後往外冒著,而我是一個勁的往裡躥,趕緊找個能下腳的地方圪蹴著,然後以最快的速度掰饃,好了之後交給大師傅煮饃,一勺勺的羊湯,一片片的羊肉,加上這地道的手藝只要一會功夫就可以吃到嘴裡了,一碗泡饃下肚非常瓷實,一整天都沒有餓的感覺,最重要的是全身都熱乎乎的,身上的凍瘡好像有點害怕了,偶爾會痒痒的讓人難受。
凍瘡在我小的時候非常的普遍,幾乎每個孩子都有,毫不誇張,冬天的手凍得異常厚實,就像我們那邊的一種吃食「鍋盔」,外表看起來都是厚厚的,捏起來也是軟軟的。即使這樣,讀書寫字的時候學生們也必須毫不吝嗇的從兜里或者筒袖裡拿出來。
開春之後,溫度慢慢回升,大家的凍瘡會慢慢的發癢然後治癒,在課間的時候,同學們會經常整齊劃一的做一個動作,抬起雙腳左右、左右快速的抬起放下做著運動,這樣做其實就是為了對付腳上那些討厭的凍瘡,可以緩解凍瘡作祟帶來的難以忍受的瘙癢。
教室的圍牆都是土坯做成的,「地板」是清一色的黃土,不一會功夫,教室里塵土飛揚,灰塵的部隊很快就打敗了這幫淘氣的孩子,同學們一個個喊著鬧著快速逃出了教室,馬上又投入到「跳山羊」的遊戲裡了,這項運動很受男孩子喜歡。雖然名曰「騎山羊」,實際上不是真的騎一隻山羊,而是抽一位同學當第一隻「山羊」,然後分別從蹲下、半蹲、弓腰、站立等不同難度等級開始,其他同學一個個從他身上跳過去,類似跳過山羊一樣,沒有跳過去的同學替換第一隻「山羊」的角色,依次繼續重複這個遊戲。之所以男孩子很喜歡,在於這個遊戲不僅節奏緊張,而且驚險刺激,有時候也會招來老師的一頓揍,曾經有次我班所有男生排好隊被老師拿著笤帚挨個收拾了一遍。
女同學大都喜歡文靜的遊戲,比如踢毽子或者跳花繩,個別女生課間也會捧著書,在津津有味的學習。等待灰塵撤退的差不多了,下一節上課的鈴聲也將響起。
小學教授的課程比現在孩子們少多了,只有語文、數學和體育,相同的是體育課都是大家最喜歡的。滾鐵環、丟沙包、跳房子、踢皮球等等遊戲,同學們玩的不亦樂乎。把足球踢到黃牛的身子旁邊是常有的事,去撿球的過程才是最驚險刺激的。曾經有次我就由於發力太大,將球不端不正的踢到了黃牛的身邊,那會它在那裡趴著打盹,無精打采的耷拉著眼皮,不停的用尾巴趕走煩人的小蒼蠅,為了不驚醒它,不看到它那對銅鈴大眼,更不想被它踢到,所以我屏住呼吸,躡手躡腳的走到它身後,瞅準時機飛快的將球抱住,然後一溜煙的跑回到同學們中間,這時候大家又開始喧譁起來了,各種聲音伴隨著歡快的腳步,繼續抒寫少年的歡快樂章。
我的父輩大部分都參與過修路、修渠、建水庫等當時國家的民生大計工程,但是在我小的時候還是經常會體會到吃不飽飯的感覺,窩窩頭、菜糰子、煮土豆、紅薯、薺菜、蘿蔔、洋槐花等這些食物經常會出現在我們碗裡,記不太清楚大概什麼時候開始白面饅頭、花卷、包子等這些細糧才悄悄走進了我們的胃裡,不過豬肉、熱乎乎(煮熟的豬下水)、羊肉、羊雜等還是很緊俏的,一般人家或者平日裡很難吃到,所有直到現在我仍然對臊子肉鍾愛有加。
臊子肉是當地的一種美食,大人小孩都很喜歡,做法也很簡單。以豬肉為原料,肥肉切丁,小火慢煸,煸炒一陣肉變微焦黃,煸出肉油,肉油清亮,肉油放涼之後凝固,可以直接夾在熱饅頭裡,再撒點鹽粒兒,肉油慢慢的被融化,一口咬下去不要太香。五花肉切丁,翻炒差不多之後,放入黃豆醬,蓋好鍋蓋搬凳子等吃就行。那會媽媽會特意在肉里放入幾個肋排骨,等出鍋的時候一定是最搶手的美食,吃乾淨之後還得嗦幾下那才地道,最後一步就扔給一旁饞了半天的大黃狗。
養狗在農村是一件很普遍的事,主要就是為了看家護院。記得特別清晰,在我五歲左右的時候,有天上午我家的大黃狗趴在院子裡曬太陽,與旁邊高大的桐樹相比大黃的身影要矮小很多,我呢竟然一時騎到了它的身上,大黃起身之後遠離了當時那個調皮搗蛋的小孩,這就是我印象中與大黃最親密的互動了,後來可憐的大黃沒活幾年,有一天夜晚被偷雞的賊人給投毒了,等家人發現的時候已經晚了,在那之後家裡就再沒養過狗。
隨著人們日子一點點的改善,特別是建築隊的快速萌芽和發展,很多壯勞力慢慢的轉化為時髦的農民工,搬磚、拉砂子、揚灰等這些只要肯賣力就能幹的活比比皆是,砌牆、水暖、電工等這些技術含量稍微高一點的工種很快也吸引了不少人,即使從學徒干起,不久也能夠獲得不菲的收入。80年代這批手藝人在我的印象里是村里最早的一批進城務工人員,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這批人又陸陸續續從村子裡帶出去了一大幫人,有老有少,各自忙活在不同的崗位,為祖國城市化快速發展貢獻力量,同時也為自己的小家添磚加瓦。
西安、咸陽是我們那邊最大的城市,離村里也不是很遠,穿梭在城鄉之間的長途客車會定時從村口經過,往城裡輸送一批一批勞力。大家你擁我擠登上客車,口裡說著地道的方言,噓寒問暖,嘮著家常。除了進程務工的,還有走親戚的和去城裡進貨的,大家衣著樸素,但鄉情濃烈。雖然路途勞頓,工作可能還很辛苦,但是大家都在為心裡的好日子往前奔著。
村里一座座翻修或者新建的磚瓦房見證了無數幸福的時刻,辛勞汗水澆築的房子格外引人注目,大家樂此不疲的在大門上面貼上乾淨漂亮的各式瓷磚,最重要的是要貼上精挑細選的「字」,比如「家和萬事興」、「勤勞致富」、「吉星高照」「天賜百福」等等,不僅好看而且顯得有面子,這些字表面上淺顯易懂,更重要的是飽含了人們期盼美好生活的寓意。我家門上也一樣貼了瓷磚,字是父親選的「貴在自立」,後來等我懂事了才明白這不僅是對他自己的鞭策,也是對我們兄弟們的期盼。
勤勞致富,放在哪個年代都是受用的。在我上高一的時候拆了前院的老房子,房子的結構很簡單,房子東邊是一個房間,西邊空著什麼都沒蓋。父親剛和爺爺分完家的那幾年,我們一家五口人就擠在東邊房子裡,屋門朝西,屋裡陳設簡單,靠東牆擺著一個像桌子一樣的柜子,簡陋實用,母親會把很多東西都擠進去,好像家裡值錢的東西也放在裡面。北面箍了一個炕,牆上開了窗戶,屋裡不會顯得那麼暗,炕作為一種文化繼承,對於北方沒有暖氣的農村人來說,簡直就是個「寶貝」,在冬日裡熱炕是最讓人留戀的地方,即使外面銀裝素裹,整個屋子裡也不會顯得那麼寒冷,稍微有點嗆鼻的柴火煙味裹挾著溫度,瀰漫在屋裡每個角落,也溫暖著躲在屋頂過冬的小老鼠們。
屋子東面和南面牆上貼著的獎狀格外引人注目,比用舊報紙糊牆更引以為豪。其實我的學習一開始並不順利,一年級就留級了,也因此挨過父親的板子,對學習的態度轉變之後,當了班長,後來成績就一直排在前面,期間得到過不少獎勵,比如橡皮、鉛筆、文具盒、不鏽鋼碗等等,其實我最想要的還是母親關於羊肉泡饃的許諾。在那個吃不飽飯的年代,耳朵、臉蛋,尤其是雙手滿是凍瘡的冬天,大清早能夠吃上一碗熱乎乎的泡饃別提有多爽了。
天還沒亮的時候,遠遠的就能看見由玉米秸稈和幾個木頭搭建的簡易棚子,一盞簡潔的電燈泡異常明亮,熱騰騰煙氣一股股的爭先恐後往外冒著,而我是一個勁的往裡躥,趕緊找個能下腳的地方圪蹴著,然後以最快的速度掰饃,好了之後交給大師傅煮饃,一勺勺的羊湯,一片片的羊肉,加上這地道的手藝只要一會功夫就可以吃到嘴裡了,一碗泡饃下肚非常瓷實,一整天都沒有餓的感覺,最重要的是全身都熱乎乎的,身上的凍瘡好像有點害怕了,偶爾會痒痒的讓人難受。
凍瘡在我小的時候非常的普遍,幾乎每個孩子都有,毫不誇張,冬天的手凍得異常厚實,就像我們那邊的一種吃食「鍋盔」,外表看起來都是厚厚的,捏起來也是軟軟的。即使這樣,讀書寫字的時候學生們也必須毫不吝嗇的從兜里或者筒袖裡拿出來。
開春之後,溫度慢慢回升,大家的凍瘡會慢慢的發癢然後治癒,在課間的時候,同學們會經常整齊劃一的做一個動作,抬起雙腳左右、左右快速的抬起放下做著運動,這樣做其實就是為了對付腳上那些討厭的凍瘡,可以緩解凍瘡作祟帶來的難以忍受的瘙癢。
教室的圍牆都是土坯做成的,「地板」是清一色的黃土,不一會功夫,教室里塵土飛揚,灰塵的部隊很快就打敗了這幫淘氣的孩子,同學們一個個喊著鬧著快速逃出了教室,馬上又投入到「跳山羊」的遊戲裡了,這項運動很受男孩子喜歡。雖然名曰「騎山羊」,實際上不是真的騎一隻山羊,而是抽一位同學當第一隻「山羊」,然後分別從蹲下、半蹲、弓腰、站立等不同難度等級開始,其他同學一個個從他身上跳過去,類似跳過山羊一樣,沒有跳過去的同學替換第一隻「山羊」的角色,依次繼續重複這個遊戲。之所以男孩子很喜歡,在於這個遊戲不僅節奏緊張,而且驚險刺激,有時候也會招來老師的一頓揍,曾經有次我班所有男生排好隊被老師拿著笤帚挨個收拾了一遍。
女同學大都喜歡文靜的遊戲,比如踢毽子或者跳花繩,個別女生課間也會捧著書,在津津有味的學習。等待灰塵撤退的差不多了,下一節上課的鈴聲也將響起。
小學教授的課程比現在孩子們少多了,只有語文、數學和體育,相同的是體育課都是大家最喜歡的。滾鐵環、丟沙包、跳房子、踢皮球等等遊戲,同學們玩的不亦樂乎。把足球踢到黃牛的身子旁邊是常有的事,去撿球的過程才是最驚險刺激的。曾經有次我就由於發力太大,將球不端不正的踢到了黃牛的身邊,那會它在那裡趴著打盹,無精打采的耷拉著眼皮,不停的用尾巴趕走煩人的小蒼蠅,為了不驚醒它,不看到它那對銅鈴大眼,更不想被它踢到,所以我屏住呼吸,躡手躡腳的走到它身後,瞅準時機飛快的將球抱住,然後一溜煙的跑回到同學們中間,這時候大家又開始喧譁起來了,各種聲音伴隨著歡快的腳步,繼續抒寫少年的歡快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