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土上飛揚的小村莊
錄取通知書再一個多月就下來了,但是等待的這個過程顯得既乏味又漫長,還是說說我的故鄉吧,沒有高山峻岭、長江大河,也看不見繁華的霓虹燈,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是她的本色。
上官村這個位於SX省關中平原的一個小村莊,與千千萬萬的小村莊一樣普通且偉大。至於村名是怎麼來的,小時候從未深究過,但記得第一次關注村名,是因為看了那些武俠片,經常會出現一些上官姓氏的俠義之士,這才讓我聯想到了我們村莊是否有令人神秘的過往。經網上查詢,始以上官姓人居住得名上官村,甚至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明時,上官姓人遷往乾縣城內居住,司、王等姓遂在此聚居,先後建成新王家、老王家、老堡子、中巷、司家、宏場、程家、民家、殷家、范家、魏家、南坡、東王等村,號稱「上官十三村」。1984年,十三村又組合成上官東村和上官西村,我居住在上官東村,現住村民沒有一個姓氏是上官的,他們是一群最淳樸的中國農民,過著三餐四季面朝黃土的生活,有些人一輩子都沒出過遠門,縣城可能就是他們去過的最遙遠的地方。
土地是人們最重要的收入來源,我小的時候村子裡只種莊稼,由於地理位置和溫度的原因,每年可以種兩茬作物,農忙收完小麥等時機成熟了還可以播種玉米。除了交公糧之後,留夠自己的吃食,剩餘的糧食基本上能賣的就賣了,由於價格不高,所以一年到頭能夠花銷的並不多,勤儉節約這個光榮傳統幫著村民們度過一個個春夏秋冬。
冬小麥經過這場春雪的滋潤,今年肯定是個大豐收。收穫的季節總是甜美的,經過半年的勞作,飽滿的麥穗在耀眼的陽光下發出金燦燦的光芒,來自外地的麥客又一次迎來了賺錢的時機。麥地多的家庭,或者家裡缺少勞力的,或者後面幾天要變天的時候,麥客這時候就會異常的緊俏。還有就是家裡確實困難的,請不起麥客的,村民們忙完自己的麥地,也會互相幫忙收割麥子,不會讓這來之不易的糧食爛在地裡頭。
作為家裡的重要勞力之一,我大概七八歲那會也開始幫家裡收麥子了,看著父母親用鐮刀有規律的揮舞,覺得還挺有趣的,好像沒有多麼難。但是,不一會現實就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鋒利的鐮刀揮舞過來並沒有及時停下,割到了自己小腿的迎面骨上,紅色的血液從一條縫隙里瞬間湧出,我並沒有哭泣,因為這種小傷在我整個童年時期是經常發生的小事。我放下鐮刀,開始給自己「治療」,先找到「刺薊草」摘下葉子,熟練的去掉葉子周邊的小刺,然後使勁用手擠成一團,弄成漿液的形狀塗抹在傷口上,再過一會在地上挑選一塊較細緻的土塊,揉搓捏細,將這些像麵粉一樣的「土」撒在傷口上,達到止血的效果,直到今天我依然覺得刺薊草是田間地頭一種神奇的藥草,雖然缺少了葉子,但是頭頂紫色的小花蕾依然很漂亮,吸引了一隻只小蜜蜂和小蝴蝶的駐足,最後都依依不捨滿意的飛走了。
在玉米完全成熟之前,每天早晨去地里砍幾顆嫩玉米,然後回家煮著吃,非常香甜。再熬過一段時間,掰玉米的日子就顯得殘酷多了,天氣不但酷熱,而且玉米葉子划過皮膚那種火辣辣的感覺讓人非常難受,總是希望早點幹完。一顆一顆的玉米棒子被從植株上掰下,一袋一袋的玉米棒被架子車運回家裡,一棵一棵的玉米植株被䦆頭砍倒。
隨著中秋節的到來,戰場慢慢從室外轉向室內,面對著一堆堆玉米棒堆成的「山丘」,剝棒棒的重任才剛剛開始。首先需要將玉米外面的一層皮去掉,只留下少許葉子,然後將五個到十個玉米的葉子綁在一起,最後轉圈一層層的壘在院子和門口的各種樹幹上,剩下的玉米會擺放在專門搭建的木頭橫樑上和房頂屋檐上。等到開春之後,玉米棒風乾之後,一個個的投放到絞玉米機器里,實現玉米粒和棒子的分離,最後再曬乾入庫。
小時候晚上經常停電,家家戶戶的煤油燈幫了大忙,雖然不如燈泡那麼明亮,但是不影響村民們在昏暗的燈光下干農活,拉家常。村裡的婦女既能下地乾重活,又能熟練的使用織布機,讓梭子來回穿梭,秀出各種帶有美麗圖案的布匹,除了家用之外,還可以賣掉一部分貼補家用。我母親雖然不識字,但絕對是一位心靈手巧的人,經常會有人來家裡找她幫忙弄布匹,從挑選棉線,設計圖案排線,甚至上機親手指導等等都能夠幫人家弄好,大家都很喜歡她。但是白天幹活,晚上織布確實太累人了,後來父親就不讓母親繼續織布了,家裡那台織布機後來也就自然的不知去向了。
上官村這個位於SX省關中平原的一個小村莊,與千千萬萬的小村莊一樣普通且偉大。至於村名是怎麼來的,小時候從未深究過,但記得第一次關注村名,是因為看了那些武俠片,經常會出現一些上官姓氏的俠義之士,這才讓我聯想到了我們村莊是否有令人神秘的過往。經網上查詢,始以上官姓人居住得名上官村,甚至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明時,上官姓人遷往乾縣城內居住,司、王等姓遂在此聚居,先後建成新王家、老王家、老堡子、中巷、司家、宏場、程家、民家、殷家、范家、魏家、南坡、東王等村,號稱「上官十三村」。1984年,十三村又組合成上官東村和上官西村,我居住在上官東村,現住村民沒有一個姓氏是上官的,他們是一群最淳樸的中國農民,過著三餐四季面朝黃土的生活,有些人一輩子都沒出過遠門,縣城可能就是他們去過的最遙遠的地方。
土地是人們最重要的收入來源,我小的時候村子裡只種莊稼,由於地理位置和溫度的原因,每年可以種兩茬作物,農忙收完小麥等時機成熟了還可以播種玉米。除了交公糧之後,留夠自己的吃食,剩餘的糧食基本上能賣的就賣了,由於價格不高,所以一年到頭能夠花銷的並不多,勤儉節約這個光榮傳統幫著村民們度過一個個春夏秋冬。
冬小麥經過這場春雪的滋潤,今年肯定是個大豐收。收穫的季節總是甜美的,經過半年的勞作,飽滿的麥穗在耀眼的陽光下發出金燦燦的光芒,來自外地的麥客又一次迎來了賺錢的時機。麥地多的家庭,或者家裡缺少勞力的,或者後面幾天要變天的時候,麥客這時候就會異常的緊俏。還有就是家裡確實困難的,請不起麥客的,村民們忙完自己的麥地,也會互相幫忙收割麥子,不會讓這來之不易的糧食爛在地裡頭。
作為家裡的重要勞力之一,我大概七八歲那會也開始幫家裡收麥子了,看著父母親用鐮刀有規律的揮舞,覺得還挺有趣的,好像沒有多麼難。但是,不一會現實就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鋒利的鐮刀揮舞過來並沒有及時停下,割到了自己小腿的迎面骨上,紅色的血液從一條縫隙里瞬間湧出,我並沒有哭泣,因為這種小傷在我整個童年時期是經常發生的小事。我放下鐮刀,開始給自己「治療」,先找到「刺薊草」摘下葉子,熟練的去掉葉子周邊的小刺,然後使勁用手擠成一團,弄成漿液的形狀塗抹在傷口上,再過一會在地上挑選一塊較細緻的土塊,揉搓捏細,將這些像麵粉一樣的「土」撒在傷口上,達到止血的效果,直到今天我依然覺得刺薊草是田間地頭一種神奇的藥草,雖然缺少了葉子,但是頭頂紫色的小花蕾依然很漂亮,吸引了一隻只小蜜蜂和小蝴蝶的駐足,最後都依依不捨滿意的飛走了。
在玉米完全成熟之前,每天早晨去地里砍幾顆嫩玉米,然後回家煮著吃,非常香甜。再熬過一段時間,掰玉米的日子就顯得殘酷多了,天氣不但酷熱,而且玉米葉子划過皮膚那種火辣辣的感覺讓人非常難受,總是希望早點幹完。一顆一顆的玉米棒子被從植株上掰下,一袋一袋的玉米棒被架子車運回家裡,一棵一棵的玉米植株被䦆頭砍倒。
隨著中秋節的到來,戰場慢慢從室外轉向室內,面對著一堆堆玉米棒堆成的「山丘」,剝棒棒的重任才剛剛開始。首先需要將玉米外面的一層皮去掉,只留下少許葉子,然後將五個到十個玉米的葉子綁在一起,最後轉圈一層層的壘在院子和門口的各種樹幹上,剩下的玉米會擺放在專門搭建的木頭橫樑上和房頂屋檐上。等到開春之後,玉米棒風乾之後,一個個的投放到絞玉米機器里,實現玉米粒和棒子的分離,最後再曬乾入庫。
小時候晚上經常停電,家家戶戶的煤油燈幫了大忙,雖然不如燈泡那麼明亮,但是不影響村民們在昏暗的燈光下干農活,拉家常。村裡的婦女既能下地乾重活,又能熟練的使用織布機,讓梭子來回穿梭,秀出各種帶有美麗圖案的布匹,除了家用之外,還可以賣掉一部分貼補家用。我母親雖然不識字,但絕對是一位心靈手巧的人,經常會有人來家裡找她幫忙弄布匹,從挑選棉線,設計圖案排線,甚至上機親手指導等等都能夠幫人家弄好,大家都很喜歡她。但是白天幹活,晚上織布確實太累人了,後來父親就不讓母親繼續織布了,家裡那台織布機後來也就自然的不知去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