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2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因此,在1979年的5月,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我和爸爸到309醫院的病房裡看見躺在床上穿著病號服的母親。母親一臉溫柔,一直目不轉睛地看著她床邊的一個小被子包。我很好奇地跑過去看裡面究竟是什麼?竟發現了一個胖乎乎白嫩嫩的比我還小很多的小人兒。母親看到我才抬起頭看看父親,對他說「我以為這次肯定是個姑娘,沒想到又是個小子,你說咱們是不是就是沒有閨女的命啊?愁死我了!」父親這時已經顧不上我了,一把把我巴拉到一邊,看著被子裡的那個小人兒,又轉過頭看著母親說:「這不是挺好嗎?人家想要個男孩兒還不一定生的出來呢。咱這一下有倆兒子了!多好啊!」我看看小人兒,看看父親,再看看母親,一臉懵圈地問:「爸爸,這是誰啊?是我有弟弟了嗎?」父親這才笑著對我說:「是啊,這個是你的弟弟,以後啊,你要照顧好弟弟,不許欺負他,知道嗎?」我很鄭重其事地點點頭,那一刻,我突然覺得自己肩膀上的擔子很重!看著母親身邊的這個小人兒,我似乎有點發愁!這么小的小孩兒,怎麼抱啊?別人要是欺負他,我要不要幫著他打架啊?!

  就此,我生命中另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隆重登場了!

  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弟弟在很小的時候經常會問母親:「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啊?我是不是你親生的啊?」母親每次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總會特別不耐煩,母親一般的回答都是:「你啊,你是我從垃圾箱裡撿回來的,本來想撿個女孩兒,沒想到把你給撿回來了。」這個答案讓我心裡有了一種特別的優越感,而弟弟則是一臉的倉皇無助!在後來,我經常會藉此欺負弟弟,一旦有什麼好吃的了,我就會很霸道地跟弟弟說:「你別跟我搶好吃的啊,你是媽撿回來的,你要不聽話就讓媽媽把你還扔回去!」每每此時,弟弟總是一臉的委屈,惶恐地看著我風捲殘雲般吃光好吃的東西。那個年代,什麼雞蛋啊,肉包子啊,排骨啊,魚啊之類的東西都算是好吃的了,比較稀缺!當然最後我也會剩下一點點殘渣給弟弟。

  母親小小無心的玩笑,確實在弟弟幼年時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負擔,而我卻藉此占了很多便宜,只是這些一定要背著父親母親罷了。

  直到現在,我還偶爾會聽到母親會對弟弟說:「你真是我從垃圾箱裡撿回來的,可惜沒撿回來一個丫頭。要不你說我得多省心啊!弄你們兩個小子,我這輩子多操多少心啊?!」這時的弟弟總會跟我說:「哥,你說媽蒙我這麼多年,還以為我是小孩兒呢?!我看是媽沒長大!沒文化真可怕!」我總會因此莞爾一笑,這個流傳多年的善意的小謊言,其中糅合了多少的母子情深?天下所有的母親在這一刻都會顯得無比溫暖和偉大。

  好,先說回我自己吧,弟弟在我以後傳奇般的故事裡還將不斷出現,他的存在註定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

  正是因為有了姐姐的事情,我在TS姥姥家的待遇猶如皇太子一般。我是在後來才知道當時父母的一大半工資都匯到了姥姥家,還不包括定期寄去的奶粉、麥乳精等營養品。姥姥當時負責在家看護我,姥爺則在村裡的大隊部值夜班,掙一點微不足道的收入。這些錢除了農村家裡一些必要的用度之外,幾乎全部用在我身上。我在姥姥姥爺精心的呵護下茁壯成長,我學會了哭、學會了爬、學會了蹣跚走路。這就麻煩了,由於我的人生技能不斷學成並很好的運用,我習慣了在姥姥懷裡睡覺,只要她試圖輕輕地把我放到床上,我就立馬大哭特哭,不抱著就哭,抱在懷裡輕輕搖晃,立刻睡著!關鍵是我只在白天睡覺,到了夜裡星辰漫天,我必須要起來活動一下筋骨,以利於生長。姥姥就扶著我在農村家裡那種大柜上走路,我一邊反覆的蹣跚著走,一邊咿咿呀呀的說著什麼!姥姥就只能半扶半抱地順著我一圈圈的在大柜上來迴轉圈,現在想想那個樣子的我,應該很像一個小木偶在戲台上跳大繩兒。所以,後來長大了,姥姥每次跟我提到小時候,都會咬牙切齒,說我是故去的姐姐派來折磨她的,大半夜都不睡覺就在大柜上唱大戲,怎麼哄都不睡!白天可好了,放床上就哭,抱懷裡就睡!姥姥因此根本沒有時間操持家務,甚至屋裡的地都不顧上掃,全是灰土。姥爺每天值完夜班回來就要先收拾屋子,然後洗曬尿布、做飯。不過似乎兩個老人樂此不疲。姥姥後來每次跟我講這些的時候,最後總要說一句:「你這小子,打小就調皮搗蛋,帶別人十個孩子都比不上帶你一個。」這句話讓我似乎想起老年間流傳的一句俗語:三歲看老!因為之後的我,確實因為調皮搗蛋惹是生非,給我的家人帶來了無數的麻煩,讓他們的生活無比艱辛倍受挫折!這似乎也成為我此生傳奇的一個特別合理的解釋。中國的古語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很可惜,沒有遇到坎坷之前我並不能很好的明白這句話的至深含義。

  我幼兒園的生活記憶很模糊,但調皮搗蛋好像很出名!因為在那個時候我生活中凡是認識我的人見到我好像都搖頭,重要的是好像身邊的叔叔阿姨都認識我!我不知道我那么小,為什麼他們都認識我!好在後來上小學,我的記憶已經非常清晰了。也基本上弄清楚了為什麼那麼多的叔叔阿姨都知道我!我在很小的時候就屬於比較有主意的那種,而且天不怕地不怕!男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膽子太大好像也不是什麼好事情!不過,那段記憶清晰的成長歲月現在想起來應該是對我以後的生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七十年代末期,我的父母已經調回BJ工作,我們當時就住在西郊一個山窩裡面的部隊大院,三面環山,一面向水。在當時那是這個城市很偏遠的地方,部隊大院一般也都會選擇這樣的地方落成。我只記得父母說要進城那是要騎自行車一個多小時,或者坐部隊的班車,也要幾十分鐘。我的童年基本上沒有怎麼離開過這個部隊大院。大院最裡面是父母工作的機要區,除了軍人,外人是根本進不去的!那裡的圍牆上都有鐵絲網,沒辦法爬牆!除了哨兵站崗的機要區,就是家屬生活區。一棟棟蘇式的紅磚樓,一般都是四層,三個單元門。那種部隊的營房樓在那個年代很典型,像擺棋子一樣,每一棟樓之間有同樣的空檔兒,那空地其實並非空地,而是整齊排列的各家各戶的下挖式菜窖。整個生活區就像個巨大的西洋棋盤,橫平豎直、排列有序。當然還有硬化的籃球場、400米渣土蒲城的跑道,環繞著沒有草的足球場,那是我經常出沒的地方。還有門診部、小賣部、幼兒園、小學校、食堂。那個時候的部隊大院,基本就是一個完全可以自給自足的小社會,足不出院,生活無憂。當然那個年代的人們對生活也沒有太多的追求。因為出一次大院要進城,那是很麻煩的事情,需要騎自行車15分鐘或者步行半小時才可以有公交車,再坐30分鐘的公交車才到了城市的邊緣,俗稱:進趟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