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1972年的BJ,這座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城市,條件或許簡陋,但生活中卻充滿著別樣的快樂。泛舟頤和園昆明湖,感受著湖水的寧靜與美麗,岸邊飲料商店裡擺放的北京人民食品廠生產的北冰洋汽水,那玻璃瓶中升騰的氣泡,仿佛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在那個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一瓶汽水帶來的滿足感是無法言喻的。孩子們圍著汽水攤,眼睛裡閃爍著渴望的光芒。大人們則在一旁微笑著,偶爾會買上一瓶,與家人分享這份簡單的快樂。BJ城裡老胡同的牆面已然斑駁,蒼老樸素的小平房錯落有致地排列著,它們見證了歲月的變遷,承載著老BJ人的記憶。胡同口那破舊的副食品店,冬天門口永遠掛著一條黑黢黢的破門帘子,一些地方還會露著裡面破敗的舊棉絮。裡面的商品雖然種類不多,水果糖、二八醬、黑色的汽油桶里的小磨香油、雞蛋糕、天壇煙、雪花膏,每一樣都飽含著當時老百姓普通生活的味道。人們在這裡挑選著日常所需的物品,與店主寒暄著,仿佛這裡不僅僅是一個購物的地方,更是鄰里之間交流的場所。走在街頭,那些剛剛蓋起的蘇式的紅磚樓房,則如同一顆顆希望的種子,在城市中肆無忌憚地綻放。人們望著那嶄新的建築,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新樓房代表著城市的發展和進步,也讓人們感受到生活在不斷地變化和改善。它們就像一盞盞明燈,照亮了BJ人前行的道路。

  在七十年代,BJ最繁華的商業地段當屬前門和前門外大街。那裡散發著古樸的氣息,卻又不失濃重的煙火味道,古老的建築見證著歲月的變遷,行人與自行車穿梭其中,展現出那個時代特有的寧靜與熱鬧交織的生活氛圍。作為BJ的重要地標,承載著歷史的厚重與百姓的生活日常。前門位於京城中軸線,也是BJ內城和外城的交界點,北起前門箭樓,南至天橋路口,與天橋南大街相連。歷史上的前門地區,沒有前門東街和煤市街這兩條主幹道路,只有前門大街。在清朝的時期,BJ的內城是不許經商的,戲院、茶園、妓院只准許開設在內城之外,於是前門大街較前又有了進一步的繁榮,兩側陸續形成了許多專業集市,如鮮魚市、肉市、果子市等。前門作為百餘年歷史文化街區,眾多老字號是其靈魂所在,那是根,是BJ人的魂。

  在BJ,當年的東風市場的熱鬧景象會讓很多老北京人至今難忘。商店內銷售日用百貨和服裝服飾的櫃檯,見證著人們當時的物質生活。1972年的東風市場原名東安市場,1969年竣工後重張開業,改名為東風市場。東風市場以商品齊全,業態豐富,百姓的日常所需應有盡有而聞名。在裡面設有文化用品、食品、化纖服裝等十大商品部,還有四個南北名菜餐廳。商店內銷售日用百貨的櫃檯前,人們挑選著生活用品,感受著那個時代的物質生活氣息。東風市場的興建和繁榮帶動了王府井商業大街的發展,成為BJ這座歷史名城購物餐飲的不二之地。

  那時的尋常百姓家,老式的公交車、無軌電車叮叮噹噹地經過居民院落,還有胡同口的蒸騰著熱氣的各色小吃,都充滿著濃濃的老BJ煙火氣。

  七十年代的百姓人家,生活簡單而充滿溫情。人們或忙碌或悠閒,有端著大白瓷缸子喝著茉莉花茶高碎在胡同口閒聊看下棋的,有拎著網兜去菜市場買蘿蔔白菜的,有推著帶軲轆的小竹車遛娃的,甚至有蹲在家門口抽菸袋鍋子侃大山的。那一幕幕都仿佛一幅寧靜的生活畫卷。院落里,孩子們嬉笑玩耍,老人們坐在門口曬太陽,鄰里之間的問候聲此起彼伏。胡同口,各種小吃散發著誘人的香氣。熱氣騰騰的包子、香甜的糕點,糖油餅,粘豆包,炒肝豆腐腦,當然還有似乎不上檯面的滷煮豆汁兒,這些地道的BJ味道不僅滿足了人們的味蕾,也真實地記錄著BJ的歷史和文化。

  走在當時的BJ胡同里,古老的建築訴說著歲月的故事。青磚小路蜿蜒曲折,兩邊是錯落有致的四合院和傳統的店鋪。那時的交通並不像如今這般擁擠,車輛和行人都不緊不慢地前行,整個城市瀰漫著一種獨特的寧靜。街邊的電線桿上,偶爾停著幾隻小鳥,嘰嘰喳喳地叫著,藍的透徹的天空上時不時飛過一群響著鴿哨的鴿子,為這寧靜的畫面增添了幾分生機。遠處,一輛自行車慢悠悠地駛過,車鈴清脆的聲音在空氣中悠長迴蕩。

  隨著時間的推移,BJ在 1972年後不斷發展變化。1974年,中國第一座城市立交橋—復興門立交橋建成,這一標誌性的建築極大地改善了BJ的交通狀況。從那以後,各種交通樞紐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地鐵建設也在穩步推進,1981年 9月 15日,BJ地鐵一期工程正式交付運營,全長 23.6公里,共有 17個車站。從新中國第一條地下鐵道的運營交付。誰能在當時想像到今天的BJ,地鐵已經成為人們日常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地鐵列車也經過了更新換代,變得越來越舒適、安全、智能。同時,地鐵線路也正在逐漸覆蓋我們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

  1984年,正在東風市場選購電視機的顧客們,關切地圍在電視機前,收看中英雙方正式簽署關於香港問題聯合聲明的實況轉播。1984年,BJ第一家西式快餐店義利快餐廳在西單西絨線胡同正式開業,時任副市長的張百發為快餐廳剪了彩。餐廳開張第一天,150平方米的店面擠滿了來賓。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為的是體驗一種從未有過的新鮮感:品嘗漢堡包、火腿三明治、咖啡……當時的義利快餐廳的生意非常紅火,那是BJ餐飲市場的第一次市場區分。後來義利還與日本聯合設計加工了 5輛流動快餐車,開上了街頭。大家趨之若鶩,快餐車前,人頭攢動。1986年,這座城市第一次舉辦健美比賽,吸引了眾多市民的關注。這些新事物的出現,讓BJ逐漸與世界接軌,展現出更加開放、多元的城市風貌。

  1985年 2月 10日至 24日,第一屆地壇春節文化廟會舉行,這也是改革開放後BJ首次舉辦春節廟會。看書畫家潑墨揮毫,觀民間藝人扎鬃人、剪窗花、捏麵人、轉風車、踩高蹺、演雙簧……地壇廟會打造了一個欣賞傳統文藝、選購春節商品和品嘗老北京風味小吃的盛會,吸引了數萬名各方遊客。傳統廟會的恢復與發展,讓人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也為BJ的春節增添了濃濃的年味兒。1985年 4月 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開始實施,當天上午 8時,在BJ的中國專利局受理處門前,已有數百人等候申請專利。這一舉措標誌著中國智慧財產權保護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989年 2月 15日,BJ市第一次公開出售商品房,開啟了中國住房商品化的大幕,從此,中國正式進入了商品房時代。這些事件都標誌著BJ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不斷進步,為城市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有點扯遠了,但七十年代的BJ確實給我留下了不可泯滅的回憶,回想起來也嘗嘗讓我流連忘返。我離開309醫院之後,父親說他照看我兩個多月,我一直茁壯成長。但是父親的假期也因此消耗殆盡。父親必須在兒子和事業之間做出抉擇。出乎我的意料,我以為作為父親親手搶救回來的兒子,他的生命和成長一定是不二選擇。但父親居然毫不猶豫的選擇了返回部隊繼續他偉大的革命事業。我被父母再一次寄人籬下,只不過這次是寄養在姥姥家,那是HB省TS市丰南縣河頭鎮的一個小農村里,印象中是叫侉子莊侉三村。當時的我還沒有記憶,但是之後我記得很清楚,因為在那裡後來的生活成了我童年的一個很美好、很重要的回憶。

  這裡似乎應該交代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我出生之前,我還有一個姐姐,單名一個英字。這是後來聽母親說的!我的這個姐姐應該出生在1970年,姐姐出了滿月就被送到姥姥家裡,由姥姥撫養,而父親母親一心只為工作。所以我一直認為那個年代的軍人其實都是英雄,為了當時的國防現代化事業而拋家舍業,不是一個人,也不是一群人,而是所有人!我的父母只是其中的一個而已。也因此那個時候的國防事業,雖歷經貧窮與動亂,但國防綠一定是那時最鮮艷最光榮的顏色,國防科技的發展也是在那個年代迅速拉近了和美蘇之間的差距。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核潛艇、電子科技等等相繼問世,我想那時候的每一名軍人都為今天中國的舉世矚目奉獻了熱血青春,甚至是寶貴的生命而無怨無悔。

  說回我的姐姐吧。其實在我兒時的小腦袋瓜里,確實不止一次想像過這個未曾謀面的姐姐的樣子,她應該是眼睛很大,圓臉盤,笑起來一定有一對小酒窩,皮膚會很白,白裡透紅,我打賭她笑的時候,眼睛會很好看,這是我家的生命基因。姐姐在姥姥家裡生活,當時TS郊縣的農村生活一定很窮困,姥姥雖然也是生養過很多孩子的人,因為我母親之後有很多舅舅、姨啊的,我現在都還沒搞清楚究竟有多少,因為好像中間有夭折的孩子。那個年代的物質匱乏是今天的人們難以想像的。姥姥窮其所有艱難的撫育姐姐。我相信姥姥當時一定是盡力了!在姐姐不到半歲的時候,因為扁桃體發炎高燒不退,姥姥抱著她去村里赤腳醫生那裡打針。那個赤腳醫生按照現在的說法肯定是沒有行醫執照的,給姐姐打青黴素,卻沒有做皮試。於是,姐姐就因青黴素過敏而休克,姥姥像瘋子一樣抱著姐姐一路的跑,路上不知道摔了多少跤,兩滾帶爬的奔波了四十幾里路跑到河頭鎮的衛生所,可姐姐已經在姥姥的懷裡慢慢僵硬。姥姥不哭不動,抱著姐姐較小的身子,就癱坐在河頭鎮的衛生所門口,誰拉都不起來,就那樣坐了好久,一動不動。。。直到姥爺聞訊趕來,姥姥才放聲大哭,那哭聲的悽慘嚎啕,後來姥爺說他終生不忘。

  姐姐夭折之後的幾天,父親才在QH接到了姥爺報訊的電話!據說父親當時眼淚流下來自己都不知道,那種倉皇與悲痛我在後來他跟我講述當年的那一幕時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父親今年八十六了,談及當年的事情,眼圈仍然充盈著淚水。姥姥因為姐姐的去世,精神受到刺激,不說話不吃飯,就抱著姐姐的身軀三天都不撒手,誰都不給!還是後來被姥爺偷偷用個枕頭才換下來姐姐,姐姐方得以埋葬。父親知道了姐姐的死訊,也聽說姥姥為此精神失常,一直不敢告訴母親。直到有一天母親察覺到父親終日鎖眉,愁容滿面,聰明的母親馬上想到是不是孩子病了,一再逼問之下,父親終於繳械投降,透露了姐姐已經因病夭折的消息。在那個風雪之夜,母親甩開父親的臂膀哭著跑出部隊宿舍,消失在風雪之中,而父親也只有頹然的坐在椅子上,壓抑了很久的悲傷在那一刻已無法控制。那是我父親在之後給我和弟弟講述他的生平履歷時唯一沒有避諱地說到他哭曾經哭過!

  姐姐的離世給我父母造成巨大的打擊。姥姥和姥爺也因此一直在內心深深地不安,當然特別是姥姥,她的傷心難過和愧疚在之後對待我的照顧上得以充分體現。其實也就是因為姐姐的夭折,導致父親在心裡還是很埋怨姥姥的,以後很多年父親與姥姥的關係一直不是很好,母親和姥姥之間雖然母女情牽,但是母親心裡其實也一直心有怨氣,只是母親從未在姥姥面前提及過此事,跟我和弟弟也從未說過姥姥在帶姐姐的時候出了事。我也是在父親之後講述他的生平往事時才知道上面的這些細節,而母親,真的很少會說到姐姐。但是我想,這件傷心往事,母親一生從未忘卻。

  這個夭折的單名一個英字的姐姐,在我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一種期望,每逢父親要打我,或者母親跟我生氣的時候,我都想像著天上掉下一個姐姐來,護著我、讓著我、幫助我擺脫困境。以至於很小我就特別羨慕有姐姐的男孩子,那個時候我就已經理解了姐姐是半個媽的道理。母親此後也一直希望再生個女孩兒。有了我之後本來打算不再要孩子了,因為父親母親本來就是晚婚,有我的時候,父親已經36歲了,母親也是年過30。在那個年代,男人18歲就要結婚,20歲娃都滿地跑了。但在我七歲那年,母親懷孕,不知道從哪裡來的感覺一定堅持說這次是個女孩子,死活要生下來。父親拗不過母親,同意要這個孩子。那時國家搞計劃生育,提倡一家只要一個娃,但是部隊是例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