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沒有秦王印的秦王政,權相呂不韋,二度覺醒的郭開
第246章 沒有秦王印的秦王政,權相呂不韋,二度覺醒的郭開
趙國老一輩名將廉頗,和新生代名將樂乘內戰。
廉頗勝,逃往魏國。
樂乘敗,逃往秦國。
此消息一經傳出,不僅趙國上下一片譁然,乃至全天下都是一片譁然。
本國武將被排擠,出逃他國,伐往本國的事有很多。
但在廉頗擊樂乘此次事件之前,還真從來沒有出現過被排擠的武將領著本國士卒,攻打本國武將的現象。
趙國這次內戰,折的不僅是兩員名將,還有趙偃這個新趙王的威嚴。
趙王偃讓全天下都知道了一個道理。
臨陣換將是兵家大忌。
在武將打贏仗,收尾攬功時換將,則是國之大忌。
「廉頗老賊!竟然膽敢不尊寡人之令!膽敢反叛!」趙王偃氣急敗壞,怒氣衝天:「當誅!當誅!」
正在氣頭上的趙王偃,下達了捉廉頗一應老小下獄,擇日問斬的命令。
一個剛剛打敗魏國入侵,對趙國有大功的武將。
竟然落得如此下場,不禁令趙國群臣生出兔死狐悲之感。
今日是廉頗,明日或許就是他們。
趙臣自發為廉頗請命,陳述廉頗功績,請趙王偃收回成命。
趙王偃本就因為廉頗不尊王令而生氣,一下子這麼多的趙臣也不尊王令,反駁他。
這位新趙王越發憤怒了,連斬七位進諫趙臣。
此舉讓原本在一旁看好戲,本在默默等著相邦之位落在己身的郭開都驚到了。
新繼為王,立足不穩,怎麼可以如此嗜殺?
立威?
真不怕這些趙臣行三家分晉一事嗎?
郭開立刻入宮,勸諫趙王偃:
「王上初臨大位,繼位時先王身邊再無旁人,已經引起朝中文武的猜忌了。
「這種時刻再觸怒百官,叛者者或不止廉頗一人啊。」
同樣的道理聽在趙王偃的耳中,從郭開口中說出來的和從其他趙臣口中說出來的,完全不同。
唯獨患難與共的郭開,趙王偃相信其是真心為自己,而不是不尊王令。
「難道要寡人自食其言,釋放那老賊三族乎?」趙王偃怒氣沖沖地喊,心中不甘溢於言表。
郭開抱住趙王偃,趴在趙王偃懷中,手掌放在趙王偃胸口輕輕拍打、安撫。
待趙王偃怒氣漸少,輕聲道:
「我的大王啊。
「廉頗在外,你殺了他三族,他必視我王為死敵啊。
「伍子胥能夠殺回楚國,難保廉頗不會如此啊。
「殺是肯定不能殺的,但要是將抓起來的人放掉,又有損我王威信。
「不如囚而不殺。
「既不讓廉頗老賊發狂,也不會折損大王威信。」
趙王偃聽在耳中,計在心中。
盤算片刻,心悅誠服地點點頭,用力親郭開,情意深深地道:
「未想到美人不但姿色無雙,智計更是勝過容貌。
「寡人有美人,真是寡人之福啊。
「這件事,就按照美人說的辦吧。」
經建信君郭開諫言,廉頗全族抓而不殺,只是囚禁在囹圄之中。
積壓了諸多怨氣的趙臣大都鬆了口氣,對郭開有了新的改觀。
這個先王寵姬,貌似也會說人話啊。
趙國出事頻頻,秦國不遑多讓。
只是相比於趙王偃的得位不正,秦王政的得位真是再正無比了。
宗室、外戚、文臣、武將,盡皆都在。
秦王子楚在一眾人等面前咽了氣,將王位傳給了秦太子政。
半月後,秦王發喪,諡號定為昭襄,史稱秦昭襄王。
一直風傳已回咸陽的公子成蟜在靜泉宮露面,送了秦昭襄王最後一程。
相邦呂不韋時不時用極其複雜的眼神望著公子成蟜,如一個求而不得的痴男怨女。
秦國這一次王權交接。
死了麃公,死了秦昭襄王所有兄弟,間接死了趙王,才做到有驚無險。
先王已薨半月,嬴政才登上王位。
少年對先王的離去悲痛,已然在這半月內去了大半。
初登王位的秦王政亢奮不已,極其想要證明自己,一展身手。
他在先王處理政務的勤勉宮中一待就是三日,批覆了近來的所有奏章,御筆給出了處理意見。
批完奏章後,秦王政將奏章分為三部分。
一部分是他要求立刻執行命令的奏章,一部分是他要相邦呂不韋看過給意見的奏章,一部分則是打回不予的奏章。
分完之後,秦王政讓被任命為行璽符印事,掌管各種印璽的趙高將奏章帶下去。
除了發完相邦府的那部分奏章,剩餘兩部分的奏章都蓋上秦王印發下去,官府立刻執行。
趙高滿臉尷尬,弓腰找過九十度,說道:
「王上,內臣手中並無秦王印。」
秦王政眉毛一揚,有些奇怪:
「你還沒有和上任行璽符印事交接?」
秦王印是秦國最重要的印璽之一,上任行璽符印事絕對不敢私自扣留,除非不想要腦袋。
趙高更尷尬了:
「交接已畢,可是……」
「少來饒舌!」秦王政有些惱:「快說!」
趙高「噗通」一聲跪在地上,低下頭不敢看秦王臉色:
「內臣接手的印符殿內,並無一枚印璽、虎符。」
秦王政勃然色變。
他繼位為秦王,卻沒有拿到任何秦國印璽、虎符。
王令不蓋印璽,便是一卷再普通不過的竹簡!
那他要用什麼傳達王令,掌管國家,靠刷他秦王政的這張臉嗎?
「印璽、虎符,都哪裡去了。」秦王政霍然起身,厲聲喝道。
「內臣聽說大半在相邦之手,剩餘則在華陽太后、姬太后、宗正之手。」趙高將打聽到的事悉數告之。
秦王政面部連連變顏色,只有怒容恆存。
指著三堆竹簡,秦王政眼中冒火:
「寡人批覆,相邦審理。
「寡人只有諫言,命令最後卻要聽相邦的。
「到底寡人是秦王,還是相邦是秦王!」
相邦府。
相邦呂不韋收到秦王政的三堆竹簡。
秦相看都不看。
這些奏章他在秦王政看之前就已經看過了。
如今秦國奏章呈遞規則是,先送相邦府。
相邦看完,從中揀選奏章,呈給秦王政。
秦王政看完,要是想做什麼指示,再發回相邦府。
相邦看後,認為可以,再蓋秦王印發下。
呂不韋認為,了解當今秦王喜好,政見很重要,但不急於一時。
接見樂乘。
從一位居趙國頂端的武將視角了解趙國,是當下最緊要的事。
樂乘講述了趙國發生的一系列事,說了對老將廉頗的不滿,也說了對趙孝成王之死的懷疑,著重說了自身不是戰不利,而是無兵。
呂不韋聽的很認真,邊聽邊記。
待到都聽完後,秦相指尖敲打著竹簡,用不明所以的口吻道:
「叛者是廉頗,而非武襄君。
「敗與廉頗,亦非武襄君之罪。
「便是太公望復生,也不能以數百勝數萬。
「不韋不知,武襄君為何不歸趙,而要投奔我國呢?」
樂乘面露難色,表達這件事難以啟齒。
呂不韋面色不變,表達難以啟齒你也得說。
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頭?
威風凜凜的趙國武襄君到了秦國,頹然一嘆:
「今王以我代廉頗,對我恩遇厚重,我本不應該說今王不是。
「但既然秦相問起,乘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乘已然說過,先王死因存疑。
「猝然暴死,死時身邊只有太子一人,這不符合先王性情。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太子繼位為王,竟然封先王寵姬為君。
「群臣非議,乘站出表達不合制,今王說不出道理,只以王權相壓。
「其為了一個寵姬斥罵乘後,緊接著就又命乘去代廉頗,施以厚恩。
「國之大事,今王僅憑喜好而定,這令乘對在趙國為臣心存疑慮,不知如何為臣。」
呂不韋瞭然,頷首,又問道:
「那君為何不去同為三晉的魏、韓兩國,而要來我國呢?」
最難說出口的話說出了口,後面的話就好說多了。
樂乘身子微微後仰,放開說道:
「乘之兄,世父,皆在於此。
「且與貴國公子成蟜有過命交情……」
在樂乘道出「公子成蟜」四字後,呂不韋有微不可察的一頓。
候樂乘說完,呂不韋請樂乘稍待咸陽。
秦國最近事務繁忙。
待他呂不韋忙過這一陣,將一切梳理的井井有條後,定會帶其面見秦王。
樂乘心中微動。
呂不韋說的是等他呂不韋忙完,而不是秦王忙完……
又一位權相……樂乘暗道。
他面不改色,拜別呂不韋。
逕自去尋同出一族的樂毅、樂間父子。
呂不韋揉揉眼睛,閉目沉思一會,也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隨後叫來相邦長史甘羅,要甘羅將秦王政在奏章上的批覆念給自己聽。
甘羅有心勸阻主君不要太過跋扈,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嘆了口氣。
拿起一卷奏章,展開,念誦……
呂不韋囫圇聽了一遍,眉頭一直皺著,沒有鬆開。
「胡鬧!」秦相呵斥一聲:「將我之言寫下,送予王上案前。」
甘羅應聲。
鋪竹簡,提毛筆,等待主君說話。
等了一會,見主君還是閉著眼不開口,提醒道:
「主君。」
「何事?」呂不韋睜眼,疑惑道。
甘羅手微微抬起,給主君看了看蘸滿墨汁的毛筆,提示主君還沒有說話示下。
呂不韋失笑一聲:
「不是已經說過了嗎?」
少年睜大眼,圓溜溜的,滿臉寫著不可能。
他一直在場,主君什麼時候說過了?肯定沒說過!
「胡鬧。」呂不韋重重發音。
少年眼睛瞪得更大,表情漸漸轉為驚恐:
「主君,這……這……你得尊敬王上啊……主君是臣啊……」
「寫。」呂不韋一指點出,凌空指著竹簡。
按住了甘羅言語,也按住了別的什麼……
簡單的回應發出,甘羅有些冷,嚇得。
呂不韋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悠悠道:
「再拿竹簡,再寫。」
甘羅一臉哭相地道:
「主君還要寫甚啊,這又是予誰啊?」
「趙國郭開。」呂不韋眼中浮過惱意:「讓他不要多加生事。」
郭開竟然敢以他給予的陽起丸殺趙王丹,還殺死了,不得不說是個意外之喜。
但後來郭開諫言趙王偃不要犯眾怒,則是意外之惱。
新趙王越差,引得趙國越亂,對秦國才越為有利。
呂不韋給郭開送金銀珠寶,提供一應所需,可不是為了趙國越來越好的。
竹簡經甘羅之手,從咸陽轉到邯鄲,最終落在了建信君郭開之手。
郭開看罷,憤然將竹簡摔在地上:
「商賈賤人!安敢如此無禮!
「當本君是他掌中玩物了嗎?」
憤怒的郭開去找趙王偃,自爆,發現了秦國間人。
趙王偃大喜,下王令殺之。
短短三日,邯鄲颳起一陣微微血腥的風。
郭開以和自己聯絡的呂不韋暗子為點,以點連線,牽連出暗子身後的數條線。
又以線連面,嚴刑逼供,秦國間人互相告發。
在嚴苛酷刑之下,沒有幾人有閉口不言的強大信念。
能有如此強大信念之人,其心之堅定,可比聖人。
被呂不韋推到高位的郭開,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將秦國布於趙國的暗子去了大半。
趙王偃、郭開,既是君臣、又是愛人的兩人風評有所好轉。
趙王偃趁機下令,拜建信君郭開為相邦,封曾為娼妓的娼女為後。
趙國群臣心有不滿,嘴上無言。
雖然同樣是不滿。
但他們對郭開拜相邦的不滿,比對上次郭開封君的不滿要少了太多太多。
一是群臣對趙王偃的耐受力在提高。
二是郭開證明了自己不只是個玩物。
至於王后……群臣滿是不屑,私下裡都稱其為娼後。
之所以不出言反駁,只是因為立娼女為後損傷的是國家威嚴,不涉及到他們自身利益罷了。
不是趙臣不愛國。
而是死去的七位愛國趙臣,魂還沒飄遠。
雖說那七人也是為自身利益發言,但結果難道對趙國沒利嗎?
既然有利,那怎麼不算愛國呢?
趙國朝堂,不敢愛國的趙臣不敢開口。
趙國邊境,真正愛國的李牧可不管這個。
這位邊境大將提筆即書:
【一個娼女,身子不知道多少人睡過,早就是污穢不堪了。】
【王上以此女為後,是想以此女之子繼任趙國乎?】
【我國王室歷代烈血,今遭玷污也!】
【娼女為後,我國將遭天下諸侯恥笑!連楚國這等蠻夷之國都能笑我國!】
【此女為後,必將亂國!】
(本章完)
趙國老一輩名將廉頗,和新生代名將樂乘內戰。
廉頗勝,逃往魏國。
樂乘敗,逃往秦國。
此消息一經傳出,不僅趙國上下一片譁然,乃至全天下都是一片譁然。
本國武將被排擠,出逃他國,伐往本國的事有很多。
但在廉頗擊樂乘此次事件之前,還真從來沒有出現過被排擠的武將領著本國士卒,攻打本國武將的現象。
趙國這次內戰,折的不僅是兩員名將,還有趙偃這個新趙王的威嚴。
趙王偃讓全天下都知道了一個道理。
臨陣換將是兵家大忌。
在武將打贏仗,收尾攬功時換將,則是國之大忌。
「廉頗老賊!竟然膽敢不尊寡人之令!膽敢反叛!」趙王偃氣急敗壞,怒氣衝天:「當誅!當誅!」
正在氣頭上的趙王偃,下達了捉廉頗一應老小下獄,擇日問斬的命令。
一個剛剛打敗魏國入侵,對趙國有大功的武將。
竟然落得如此下場,不禁令趙國群臣生出兔死狐悲之感。
今日是廉頗,明日或許就是他們。
趙臣自發為廉頗請命,陳述廉頗功績,請趙王偃收回成命。
趙王偃本就因為廉頗不尊王令而生氣,一下子這麼多的趙臣也不尊王令,反駁他。
這位新趙王越發憤怒了,連斬七位進諫趙臣。
此舉讓原本在一旁看好戲,本在默默等著相邦之位落在己身的郭開都驚到了。
新繼為王,立足不穩,怎麼可以如此嗜殺?
立威?
真不怕這些趙臣行三家分晉一事嗎?
郭開立刻入宮,勸諫趙王偃:
「王上初臨大位,繼位時先王身邊再無旁人,已經引起朝中文武的猜忌了。
「這種時刻再觸怒百官,叛者者或不止廉頗一人啊。」
同樣的道理聽在趙王偃的耳中,從郭開口中說出來的和從其他趙臣口中說出來的,完全不同。
唯獨患難與共的郭開,趙王偃相信其是真心為自己,而不是不尊王令。
「難道要寡人自食其言,釋放那老賊三族乎?」趙王偃怒氣沖沖地喊,心中不甘溢於言表。
郭開抱住趙王偃,趴在趙王偃懷中,手掌放在趙王偃胸口輕輕拍打、安撫。
待趙王偃怒氣漸少,輕聲道:
「我的大王啊。
「廉頗在外,你殺了他三族,他必視我王為死敵啊。
「伍子胥能夠殺回楚國,難保廉頗不會如此啊。
「殺是肯定不能殺的,但要是將抓起來的人放掉,又有損我王威信。
「不如囚而不殺。
「既不讓廉頗老賊發狂,也不會折損大王威信。」
趙王偃聽在耳中,計在心中。
盤算片刻,心悅誠服地點點頭,用力親郭開,情意深深地道:
「未想到美人不但姿色無雙,智計更是勝過容貌。
「寡人有美人,真是寡人之福啊。
「這件事,就按照美人說的辦吧。」
經建信君郭開諫言,廉頗全族抓而不殺,只是囚禁在囹圄之中。
積壓了諸多怨氣的趙臣大都鬆了口氣,對郭開有了新的改觀。
這個先王寵姬,貌似也會說人話啊。
趙國出事頻頻,秦國不遑多讓。
只是相比於趙王偃的得位不正,秦王政的得位真是再正無比了。
宗室、外戚、文臣、武將,盡皆都在。
秦王子楚在一眾人等面前咽了氣,將王位傳給了秦太子政。
半月後,秦王發喪,諡號定為昭襄,史稱秦昭襄王。
一直風傳已回咸陽的公子成蟜在靜泉宮露面,送了秦昭襄王最後一程。
相邦呂不韋時不時用極其複雜的眼神望著公子成蟜,如一個求而不得的痴男怨女。
秦國這一次王權交接。
死了麃公,死了秦昭襄王所有兄弟,間接死了趙王,才做到有驚無險。
先王已薨半月,嬴政才登上王位。
少年對先王的離去悲痛,已然在這半月內去了大半。
初登王位的秦王政亢奮不已,極其想要證明自己,一展身手。
他在先王處理政務的勤勉宮中一待就是三日,批覆了近來的所有奏章,御筆給出了處理意見。
批完奏章後,秦王政將奏章分為三部分。
一部分是他要求立刻執行命令的奏章,一部分是他要相邦呂不韋看過給意見的奏章,一部分則是打回不予的奏章。
分完之後,秦王政讓被任命為行璽符印事,掌管各種印璽的趙高將奏章帶下去。
除了發完相邦府的那部分奏章,剩餘兩部分的奏章都蓋上秦王印發下去,官府立刻執行。
趙高滿臉尷尬,弓腰找過九十度,說道:
「王上,內臣手中並無秦王印。」
秦王政眉毛一揚,有些奇怪:
「你還沒有和上任行璽符印事交接?」
秦王印是秦國最重要的印璽之一,上任行璽符印事絕對不敢私自扣留,除非不想要腦袋。
趙高更尷尬了:
「交接已畢,可是……」
「少來饒舌!」秦王政有些惱:「快說!」
趙高「噗通」一聲跪在地上,低下頭不敢看秦王臉色:
「內臣接手的印符殿內,並無一枚印璽、虎符。」
秦王政勃然色變。
他繼位為秦王,卻沒有拿到任何秦國印璽、虎符。
王令不蓋印璽,便是一卷再普通不過的竹簡!
那他要用什麼傳達王令,掌管國家,靠刷他秦王政的這張臉嗎?
「印璽、虎符,都哪裡去了。」秦王政霍然起身,厲聲喝道。
「內臣聽說大半在相邦之手,剩餘則在華陽太后、姬太后、宗正之手。」趙高將打聽到的事悉數告之。
秦王政面部連連變顏色,只有怒容恆存。
指著三堆竹簡,秦王政眼中冒火:
「寡人批覆,相邦審理。
「寡人只有諫言,命令最後卻要聽相邦的。
「到底寡人是秦王,還是相邦是秦王!」
相邦府。
相邦呂不韋收到秦王政的三堆竹簡。
秦相看都不看。
這些奏章他在秦王政看之前就已經看過了。
如今秦國奏章呈遞規則是,先送相邦府。
相邦看完,從中揀選奏章,呈給秦王政。
秦王政看完,要是想做什麼指示,再發回相邦府。
相邦看後,認為可以,再蓋秦王印發下。
呂不韋認為,了解當今秦王喜好,政見很重要,但不急於一時。
接見樂乘。
從一位居趙國頂端的武將視角了解趙國,是當下最緊要的事。
樂乘講述了趙國發生的一系列事,說了對老將廉頗的不滿,也說了對趙孝成王之死的懷疑,著重說了自身不是戰不利,而是無兵。
呂不韋聽的很認真,邊聽邊記。
待到都聽完後,秦相指尖敲打著竹簡,用不明所以的口吻道:
「叛者是廉頗,而非武襄君。
「敗與廉頗,亦非武襄君之罪。
「便是太公望復生,也不能以數百勝數萬。
「不韋不知,武襄君為何不歸趙,而要投奔我國呢?」
樂乘面露難色,表達這件事難以啟齒。
呂不韋面色不變,表達難以啟齒你也得說。
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頭?
威風凜凜的趙國武襄君到了秦國,頹然一嘆:
「今王以我代廉頗,對我恩遇厚重,我本不應該說今王不是。
「但既然秦相問起,乘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乘已然說過,先王死因存疑。
「猝然暴死,死時身邊只有太子一人,這不符合先王性情。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太子繼位為王,竟然封先王寵姬為君。
「群臣非議,乘站出表達不合制,今王說不出道理,只以王權相壓。
「其為了一個寵姬斥罵乘後,緊接著就又命乘去代廉頗,施以厚恩。
「國之大事,今王僅憑喜好而定,這令乘對在趙國為臣心存疑慮,不知如何為臣。」
呂不韋瞭然,頷首,又問道:
「那君為何不去同為三晉的魏、韓兩國,而要來我國呢?」
最難說出口的話說出了口,後面的話就好說多了。
樂乘身子微微後仰,放開說道:
「乘之兄,世父,皆在於此。
「且與貴國公子成蟜有過命交情……」
在樂乘道出「公子成蟜」四字後,呂不韋有微不可察的一頓。
候樂乘說完,呂不韋請樂乘稍待咸陽。
秦國最近事務繁忙。
待他呂不韋忙過這一陣,將一切梳理的井井有條後,定會帶其面見秦王。
樂乘心中微動。
呂不韋說的是等他呂不韋忙完,而不是秦王忙完……
又一位權相……樂乘暗道。
他面不改色,拜別呂不韋。
逕自去尋同出一族的樂毅、樂間父子。
呂不韋揉揉眼睛,閉目沉思一會,也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隨後叫來相邦長史甘羅,要甘羅將秦王政在奏章上的批覆念給自己聽。
甘羅有心勸阻主君不要太過跋扈,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嘆了口氣。
拿起一卷奏章,展開,念誦……
呂不韋囫圇聽了一遍,眉頭一直皺著,沒有鬆開。
「胡鬧!」秦相呵斥一聲:「將我之言寫下,送予王上案前。」
甘羅應聲。
鋪竹簡,提毛筆,等待主君說話。
等了一會,見主君還是閉著眼不開口,提醒道:
「主君。」
「何事?」呂不韋睜眼,疑惑道。
甘羅手微微抬起,給主君看了看蘸滿墨汁的毛筆,提示主君還沒有說話示下。
呂不韋失笑一聲:
「不是已經說過了嗎?」
少年睜大眼,圓溜溜的,滿臉寫著不可能。
他一直在場,主君什麼時候說過了?肯定沒說過!
「胡鬧。」呂不韋重重發音。
少年眼睛瞪得更大,表情漸漸轉為驚恐:
「主君,這……這……你得尊敬王上啊……主君是臣啊……」
「寫。」呂不韋一指點出,凌空指著竹簡。
按住了甘羅言語,也按住了別的什麼……
簡單的回應發出,甘羅有些冷,嚇得。
呂不韋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悠悠道:
「再拿竹簡,再寫。」
甘羅一臉哭相地道:
「主君還要寫甚啊,這又是予誰啊?」
「趙國郭開。」呂不韋眼中浮過惱意:「讓他不要多加生事。」
郭開竟然敢以他給予的陽起丸殺趙王丹,還殺死了,不得不說是個意外之喜。
但後來郭開諫言趙王偃不要犯眾怒,則是意外之惱。
新趙王越差,引得趙國越亂,對秦國才越為有利。
呂不韋給郭開送金銀珠寶,提供一應所需,可不是為了趙國越來越好的。
竹簡經甘羅之手,從咸陽轉到邯鄲,最終落在了建信君郭開之手。
郭開看罷,憤然將竹簡摔在地上:
「商賈賤人!安敢如此無禮!
「當本君是他掌中玩物了嗎?」
憤怒的郭開去找趙王偃,自爆,發現了秦國間人。
趙王偃大喜,下王令殺之。
短短三日,邯鄲颳起一陣微微血腥的風。
郭開以和自己聯絡的呂不韋暗子為點,以點連線,牽連出暗子身後的數條線。
又以線連面,嚴刑逼供,秦國間人互相告發。
在嚴苛酷刑之下,沒有幾人有閉口不言的強大信念。
能有如此強大信念之人,其心之堅定,可比聖人。
被呂不韋推到高位的郭開,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將秦國布於趙國的暗子去了大半。
趙王偃、郭開,既是君臣、又是愛人的兩人風評有所好轉。
趙王偃趁機下令,拜建信君郭開為相邦,封曾為娼妓的娼女為後。
趙國群臣心有不滿,嘴上無言。
雖然同樣是不滿。
但他們對郭開拜相邦的不滿,比對上次郭開封君的不滿要少了太多太多。
一是群臣對趙王偃的耐受力在提高。
二是郭開證明了自己不只是個玩物。
至於王后……群臣滿是不屑,私下裡都稱其為娼後。
之所以不出言反駁,只是因為立娼女為後損傷的是國家威嚴,不涉及到他們自身利益罷了。
不是趙臣不愛國。
而是死去的七位愛國趙臣,魂還沒飄遠。
雖說那七人也是為自身利益發言,但結果難道對趙國沒利嗎?
既然有利,那怎麼不算愛國呢?
趙國朝堂,不敢愛國的趙臣不敢開口。
趙國邊境,真正愛國的李牧可不管這個。
這位邊境大將提筆即書:
【一個娼女,身子不知道多少人睡過,早就是污穢不堪了。】
【王上以此女為後,是想以此女之子繼任趙國乎?】
【我國王室歷代烈血,今遭玷污也!】
【娼女為後,我國將遭天下諸侯恥笑!連楚國這等蠻夷之國都能笑我國!】
【此女為後,必將亂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