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聯軍散,秦王薨,太子繼位。趙魏戰,劉季現,持符救魏
第243章 聯軍散,秦王薨,太子繼位。趙魏戰,劉季現,持符救魏
五國聯軍共有一名主將,四名副將。
主將——趙將廉頗。
副將——燕將劇辛、楚將項燕、魏將公孫離、韓將暴援。
名義上,主將廉頗擁有指揮五國軍隊之權。
實質上,要四國各自將領沒有反對意見,配合廉頗才行。
一旦四國將領生有別的心思,各國軍隊都是聽自己將軍的。
這是有聯軍以來,一直存在的弊端。
不管是佩六國相印的蘇秦,還是領五國聯軍伐齊的樂毅,都不能解決。
但凡合縱失敗,或者未竟全功,問題一定都出在聯軍貌合神離上。
廉頗說出實情,本意是想要打消四國疑慮,能夠繼續伐秦。
函谷關確實難以攻破,如同天塹,但絕對攻不破嗎?
廉頗不信。
當初匡章能打進去,他就也能打進去。
這個天下沒有攻不破的關,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沒有哪個國家能以一國之力對抗五國。
當初的齊國不行,今天的秦國也不行。
想法是好的,但在實施上面出現了很嚴重的問題。
查出傷亡人數最多的是韓國,韓將暴援一下子就黑了臉。
他怒哼一聲,卻沒有作聲。
他不作聲,等著他國武將作聲,韓國誰都不想得罪。
燕將劇辛聽到暴援怒哼,得到了韓國傳遞的信號,當即冷笑一聲:
「希望上谷趙軍也能如此地一般強悍。
「我國失地未復,無心與秦戰,不奉陪了。」
廉頗不允,怒拍大案:
「劇辛!爾這匹夫!不念舊日之情乎!」
拂袖還未邁步的劇辛面色更冷:
「辛效忠的是趙武靈王,不是趙何這個弒父畜生!
「你受趙武靈王恩澤,卻在知道趙何殺害趙武靈王后依舊效忠於趙何。
「爾這無義之人,有何面目談情!」
「我是為了趙國!」廉頗快走幾步,身影擋在昔日同僚身前,威脅道:「頗不會讓你歸燕,攻我邊境。」
「不讓便戰!」劇辛針鋒相對:「看看你趙國士卒,到底強過我燕國幾何!」
廉頗看向沒有表態的項燕、公孫離,希望兩人能夠站出來。
燕國能參戰,是因為此次伐秦先有魏國威脅,後有楚國加入。
否則燕國哪裡會跟著侵略自己的趙國一起伐秦。
項燕、公孫離確實站出來了,只是所站位置不如廉頗所願。
楚國小將一揚眉毛,滿臉驕傲道:
「既然趙國士卒如此強悍,哪裡還用得著我國幫助,想必將軍能夠不費一兵一卒打敗燕國。」
魏國公孫離面有隱怒:
「此行只為伐秦,其他事,與我魏國無關。」
廉頗震怒,徒呼奈何。
楚、魏,兩不相幫,他趙國又怎麼可能在函谷關外和燕國開戰呢?
沒有了楚、魏的裹挾,燕國成為第一個撤離聯軍的國家。
三日後,劇辛領著燕卒回了東北,五國聯軍變成四國聯軍。
很快,消息傳到了咸陽。
呂不韋知悉,秦王子楚知悉。
君臣二人私下相會,一個躺在床榻上,一個坐在椅子上。
秦王子楚瘦的皮包骨頭,已是沒了人樣。
這位距離死亡越來越近的秦王看著呂不韋,眼神灼灼火熱。
就像是一個可怖骷髏頭,空洞洞的眼眶中燃燒著兩團鬼火。
「是時候再給趙國添一把火了。」秦王子楚沉聲說道。
「唯。」呂不韋恭敬應聲,這是他們早就計劃好的事:「王上保重身體,臣退下了。」
「先生!」
「臣在。」
秦王子楚顫顫巍巍伸出手,手指根根見骨形。
呂不韋遲疑一瞬,腳步沉重地走上前,握住了跟隨一輩子的秦王。
「先生啊。」秦王子楚眼中含淚,動情地道:「千萬千萬要看顧好寡人的大秦啊。豎子年幼無知,先生萬不可任其胡鬧,壞了國體啊!」
呂不韋深呼吸,胸脯如充氣一般鼓起,復落。
權傾朝堂,暗地中有權相之號的相邦低聲地說了一句大逆不道的話:
「秦王政是君,不韋是臣。君臣意見不和,不韋真的能夠違逆君命,自行其事嗎?」
「先生是犬子仲父啊。」秦王子楚重重握呂不韋的手:「天下間,只有父親管教兒子,哪有兒子管教父親的呢?」
「臣……明白了。」
須臾。
趙王將死的消息從相邦府飄出,傳遍咸陽。
又從咸陽飄出,傳遍天下。
不到半月,魏攻趙,連破數城。
趙王丹緊急召回廉頗,抵禦魏國。
四國聯軍,不攻自散。
秦王子楚得知函谷關外聯軍散去的當日,薨。
臨終遺言:
「延遲發喪,停靈半月。
「太子政繼位。
「蒙驁退敵有功,爵升一等。」
秦廷一片哀意,卻無哀聲。
待到半月後,秦王子楚薨的消息昭告天下,太子政繼位為秦王政。
此時,楚國鼓舞生平,一片祥和。
春申君想要再次合縱,趁秦國新舊兩君交替之際,伐秦。
然,找不到盟友。
燕國休養生息,磨刀霍霍向趙國。
韓國,有他沒他一個樣。
魏、趙兩國交戰正酣。
齊國派遣七公主田顏為齊使,帶厚禮使秦。
楚國一國,面對函谷關,獨木難支。
春申君親見大好機會於眼前,卻什麼都做不了。
楚國貴族們只顧吹噓項燕,把項燕吹成了太公望、孫武再生亦不及的絕世武將,以此打壓春申君黃歇。
春申君憤懣滿心,心中又累又恨,在空無一人的房中磨牙立誓:
「吾兒為王日,楚國流血時!」
當此之時,中原局勢集中在趙、魏兩國。
原本魏國趁著趙國士卒都在函谷關前,出軍偷襲趙國本土。
倉促抵抗的樂乘無多少士卒在手,又沒有老將廉頗戍守經驗,被魏國打得連連敗退。
短短半月,丟失的土地比秦國攻伐一整月丟的土地還要多。
趙王丹根據此戰,判斷樂乘其人,善出奇而不善正。
再不猶豫,決定大力起用廉頗,像他的父親趙惠文王一樣。
一封王令,緊急調廉頗回援。
廉頗率軍回趙,不歸邯鄲受命,直接率軍出征。
老將一入戰場,局勢立變。
回到魏國,就被魏王任命為為此次伐趙副將的公孫離被打懵逼了。
和廉頗站在一起的時候,他沒有感覺廉頗有多強。
等到他站到廉頗對面,才發現廉頗是真彼母的強。
魏軍出動十八萬,而趙軍不到十萬。
在人數明顯劣勢的情況下,平原開戰,廉頗竟然屢戰屢勝,好像趙國才是那個人數多的。
已經攻陷的趙國城池中人,知道廉頗率軍趕來。
那些為魏軍玩弄,這些時日放蕩淫靡,搔首弄姿的趙女,竟然發生了小規模的反抗,給戍守的魏軍造成了不小的亂子。
戰場上,魏軍主力在趙地敗退,被廉頗攆著打。
魏軍被打的撤入一座城池,想要以防守優勢來對抗廉頗。
老將廉頗圍而不打。
四萬趙軍駐守在此,五萬趙軍則攻打其他魏國攻陷的城池。
此刻,快速占領的弊端就顯現出來了——消化不良。
魏軍為了快速擴大戰果,攻下城池之後只留下寥寥千人就繼續出征。
因為仗還沒有打完,魏國就沒有派遣文官入趙地,管理這些城池。
就連武將大多都只知道打仗,不知道管理,更不要說這些參戰的大頭兵了。
留下戍守的千把個魏兵成天過著和君王一樣的生活,美酒佳肴趙女享用不盡,怎麼爽怎麼來。
趙國任俠之風甚重,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
魏兵們作威作福,受到了不少刺殺,但傷亡數不超過十個。
魏兵有甲。
中原不管哪國,刀劍不禁,禁甲。
江湖人士舞刀弄劍無妨,要是敢弄成一套甲冑,那就死吧。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概因為在冷兵器時代,同樣一個人,披甲不披甲,戰力天壤之別。
甲冑在身,尋常刀劍這種銳器幾乎破不了防,要重器鈍器才構成威脅。
廉頗要是不來,這些無惡不作的魏兵爽死的概率都比被刺死大。
但廉頗來了。
千來個魏兵,能靠著殺戮鎮住一城人。
但當希望到來,能管住一城人?
管不住。
趙人一邊被殺,一邊打開了城門,迎趙軍入城。
血洗,屠殺。
每復一座城,城中魏兵就會被趙人分屍分食。
被魏兵不當人摧殘的趙人,像是惡鬼一樣,哭著笑著咒罵著幹掉了魏兵。
廉頗眼睜睜看著這一切,並不想阻止。
亂世到來,吃人,是必然的。
趙國在邯鄲之戰吃的是自己人,現在吃的是魏國人。
吃他國人,總比吃自己人強吧。
一座又一座城池被復,讓據城而守的魏國主力坐不住了。
戰場是在趙地啊。
等到廉頗盡復周圍失地,這一座城就成了孤城。
沒有補給,再能守,結局也是個死。
魏軍主將急發書信,送往大梁,請魏王派兵支援。
魏王收到了,魏國有兵支援,但魏王沒有立刻派兵支援。
因為他不知道,支援過去,能不能贏。
原本他以為廉頗以十三萬破六十萬是燕國弱,哪裡知道是廉頗強啊。
打齊國節節順利的魏王自信心膨脹,以為缺少男人,君王將薨的趙國要比齊國好打。
結果表明,他以為錯了。
目前局勢,魏、趙大戰雖然激烈,但趙國邊軍還沒有參戰。
要是他魏王增派援軍,趙王丹肯定也會調邊軍。
戰場局勢進一步擴大,這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面。
兩國都是舉國之力,那敗的一方最好的結果也是像長平之戰的趙國一樣,一蹶不振。
面對兵猛將凶的趙國,魏國真的有必贏的把握嗎?
魏王在王位上一聲長嘆,意識到魏國面對趙國的弱勢在於兵,更在於將。
晉鄙死後,國內之將打衰敗的齊國綽綽有餘。
對上善戰的趙國,就捉襟見肘,極其不如了。
魏王踏入了一間十年沒有踏入的冷宮。
冷宮中,住著一個衣著樸素,相貌美麗的女子。
十年過去,此女去了青春年華,來了熟婦氣息。
「如姬。」魏王圉(yu三聲)叫道。
哼著家鄉歌謠,縫製衣物的美婦呆了一下,不可置信地抬起頭。
手中織到一半的衣服掉在地上。
她緩緩起身,一個踉蹌跌倒在地。
她仰頭,魏王圉的面龐出現在她面前,向她伸出手。
她抬素手,放在魏王圉的手上,一直在顫抖。
直到真實觸感臨近,她淚如雨下,哭著喚道:
「大王!」
魏王圉俯身,像是摸小貓小狗一樣摸著如姬的頭髮:
「是孤。」
成語竊符救趙有兩個主角。
一個是救趙的信陵君魏無忌。
一個是竊魏王圉虎符的如姬。
當日,魏王圉親自手書寫了一封信,如姬也親筆寫了一封信。
兩封信從大梁發出,將送居趙國的魏無忌手中。
信件寫完,魏王圉和如姬白日宣淫,溫存一日。
翌日,如姬晉為如夫人。
依魏國後宮品秩,首為王后,次之便是夫人。
五日後,信陵君魏無忌收到兩封信件。
一封是為王的兄弟。
請他為魏國將軍,領著魏軍主力回魏國。爵位復為信陵君,官職為上將。
一封是曾為他竊符的如姬。
信中,如姬依舊以十年前對他的公子相稱,言稱昔日公子竊符救趙。今日不需竊符,王予虎符,可否能救魏呢。
隨信而來的,還有一個巴掌大小的虎符。
信陵君舉棋不定。
他害怕他帶著大軍殺回魏國後,他的好兄弟魏王圉會秋後算帳。
眼下,魏國還沒有到生死存亡之際。
但他要是回了魏國,那可就真的是生死存亡之際了。
棋子落盤,魏無忌有了決定。
他是愛魏,但也不能拿自己的生命當兒戲。
門客勸諫其歸魏者眾多,魏無忌煩惱得很,遂下一條重令:
「有敢為魏王使通者,死!」
此令一出,門下果然再無勸諫者。
魏無忌雖然做了決定,但一直心系魏國。
廉頗收復失地的消息不斷傳來,魏國主力被困的時間越來越長,魏無忌越發心焦。
這一日,魏無忌悶悶不樂吃宴。
門客張耳帶著一個看上去十來歲的少年入內,拜見魏無忌。
少年一見魏無忌,面露崇拜,納頭便拜。
魏無忌見少年眼睛一直盯著盤中佳肴,暫緩心中煩心事,端著佳肴送到少年面前:
「你拜我一禮,當一頓飯食。」
少年道謝一聲,端起盤子就狼吞虎咽,三兩下就吃了個精光。
「好!」近來食欲不振的魏無忌看到少年吃相,喜色上揚,領著少年到桌案旁邊:「都是你的,吃。」
少年風捲殘雲,吃的很嗨。
吃到一半,嘴裡塞滿食物,嘟囔道:
「公子之所以在趙國受到尊重,名揚諸侯,能吃到這麼精美的食物,都是因為有魏國的存在。
「現在趙國和魏國開戰。
「魏國危急,而公子毫不顧念。
「假使趙國攻破大梁,而把公子先祖的宗廟夷平,公子還有什麼臉面活在世上呢?」
童言一出,張耳低頭不語,魏無忌笑容立止。
名滿天下的魏公子沉默片刻,道:
「小兒,你叫什麼。」
「劉季。」少年含糊不清地道。
翌日,信陵君持虎符,去救魏。
持符救魏。
(本章完)
五國聯軍共有一名主將,四名副將。
主將——趙將廉頗。
副將——燕將劇辛、楚將項燕、魏將公孫離、韓將暴援。
名義上,主將廉頗擁有指揮五國軍隊之權。
實質上,要四國各自將領沒有反對意見,配合廉頗才行。
一旦四國將領生有別的心思,各國軍隊都是聽自己將軍的。
這是有聯軍以來,一直存在的弊端。
不管是佩六國相印的蘇秦,還是領五國聯軍伐齊的樂毅,都不能解決。
但凡合縱失敗,或者未竟全功,問題一定都出在聯軍貌合神離上。
廉頗說出實情,本意是想要打消四國疑慮,能夠繼續伐秦。
函谷關確實難以攻破,如同天塹,但絕對攻不破嗎?
廉頗不信。
當初匡章能打進去,他就也能打進去。
這個天下沒有攻不破的關,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沒有哪個國家能以一國之力對抗五國。
當初的齊國不行,今天的秦國也不行。
想法是好的,但在實施上面出現了很嚴重的問題。
查出傷亡人數最多的是韓國,韓將暴援一下子就黑了臉。
他怒哼一聲,卻沒有作聲。
他不作聲,等著他國武將作聲,韓國誰都不想得罪。
燕將劇辛聽到暴援怒哼,得到了韓國傳遞的信號,當即冷笑一聲:
「希望上谷趙軍也能如此地一般強悍。
「我國失地未復,無心與秦戰,不奉陪了。」
廉頗不允,怒拍大案:
「劇辛!爾這匹夫!不念舊日之情乎!」
拂袖還未邁步的劇辛面色更冷:
「辛效忠的是趙武靈王,不是趙何這個弒父畜生!
「你受趙武靈王恩澤,卻在知道趙何殺害趙武靈王后依舊效忠於趙何。
「爾這無義之人,有何面目談情!」
「我是為了趙國!」廉頗快走幾步,身影擋在昔日同僚身前,威脅道:「頗不會讓你歸燕,攻我邊境。」
「不讓便戰!」劇辛針鋒相對:「看看你趙國士卒,到底強過我燕國幾何!」
廉頗看向沒有表態的項燕、公孫離,希望兩人能夠站出來。
燕國能參戰,是因為此次伐秦先有魏國威脅,後有楚國加入。
否則燕國哪裡會跟著侵略自己的趙國一起伐秦。
項燕、公孫離確實站出來了,只是所站位置不如廉頗所願。
楚國小將一揚眉毛,滿臉驕傲道:
「既然趙國士卒如此強悍,哪裡還用得著我國幫助,想必將軍能夠不費一兵一卒打敗燕國。」
魏國公孫離面有隱怒:
「此行只為伐秦,其他事,與我魏國無關。」
廉頗震怒,徒呼奈何。
楚、魏,兩不相幫,他趙國又怎麼可能在函谷關外和燕國開戰呢?
沒有了楚、魏的裹挾,燕國成為第一個撤離聯軍的國家。
三日後,劇辛領著燕卒回了東北,五國聯軍變成四國聯軍。
很快,消息傳到了咸陽。
呂不韋知悉,秦王子楚知悉。
君臣二人私下相會,一個躺在床榻上,一個坐在椅子上。
秦王子楚瘦的皮包骨頭,已是沒了人樣。
這位距離死亡越來越近的秦王看著呂不韋,眼神灼灼火熱。
就像是一個可怖骷髏頭,空洞洞的眼眶中燃燒著兩團鬼火。
「是時候再給趙國添一把火了。」秦王子楚沉聲說道。
「唯。」呂不韋恭敬應聲,這是他們早就計劃好的事:「王上保重身體,臣退下了。」
「先生!」
「臣在。」
秦王子楚顫顫巍巍伸出手,手指根根見骨形。
呂不韋遲疑一瞬,腳步沉重地走上前,握住了跟隨一輩子的秦王。
「先生啊。」秦王子楚眼中含淚,動情地道:「千萬千萬要看顧好寡人的大秦啊。豎子年幼無知,先生萬不可任其胡鬧,壞了國體啊!」
呂不韋深呼吸,胸脯如充氣一般鼓起,復落。
權傾朝堂,暗地中有權相之號的相邦低聲地說了一句大逆不道的話:
「秦王政是君,不韋是臣。君臣意見不和,不韋真的能夠違逆君命,自行其事嗎?」
「先生是犬子仲父啊。」秦王子楚重重握呂不韋的手:「天下間,只有父親管教兒子,哪有兒子管教父親的呢?」
「臣……明白了。」
須臾。
趙王將死的消息從相邦府飄出,傳遍咸陽。
又從咸陽飄出,傳遍天下。
不到半月,魏攻趙,連破數城。
趙王丹緊急召回廉頗,抵禦魏國。
四國聯軍,不攻自散。
秦王子楚得知函谷關外聯軍散去的當日,薨。
臨終遺言:
「延遲發喪,停靈半月。
「太子政繼位。
「蒙驁退敵有功,爵升一等。」
秦廷一片哀意,卻無哀聲。
待到半月後,秦王子楚薨的消息昭告天下,太子政繼位為秦王政。
此時,楚國鼓舞生平,一片祥和。
春申君想要再次合縱,趁秦國新舊兩君交替之際,伐秦。
然,找不到盟友。
燕國休養生息,磨刀霍霍向趙國。
韓國,有他沒他一個樣。
魏、趙兩國交戰正酣。
齊國派遣七公主田顏為齊使,帶厚禮使秦。
楚國一國,面對函谷關,獨木難支。
春申君親見大好機會於眼前,卻什麼都做不了。
楚國貴族們只顧吹噓項燕,把項燕吹成了太公望、孫武再生亦不及的絕世武將,以此打壓春申君黃歇。
春申君憤懣滿心,心中又累又恨,在空無一人的房中磨牙立誓:
「吾兒為王日,楚國流血時!」
當此之時,中原局勢集中在趙、魏兩國。
原本魏國趁著趙國士卒都在函谷關前,出軍偷襲趙國本土。
倉促抵抗的樂乘無多少士卒在手,又沒有老將廉頗戍守經驗,被魏國打得連連敗退。
短短半月,丟失的土地比秦國攻伐一整月丟的土地還要多。
趙王丹根據此戰,判斷樂乘其人,善出奇而不善正。
再不猶豫,決定大力起用廉頗,像他的父親趙惠文王一樣。
一封王令,緊急調廉頗回援。
廉頗率軍回趙,不歸邯鄲受命,直接率軍出征。
老將一入戰場,局勢立變。
回到魏國,就被魏王任命為為此次伐趙副將的公孫離被打懵逼了。
和廉頗站在一起的時候,他沒有感覺廉頗有多強。
等到他站到廉頗對面,才發現廉頗是真彼母的強。
魏軍出動十八萬,而趙軍不到十萬。
在人數明顯劣勢的情況下,平原開戰,廉頗竟然屢戰屢勝,好像趙國才是那個人數多的。
已經攻陷的趙國城池中人,知道廉頗率軍趕來。
那些為魏軍玩弄,這些時日放蕩淫靡,搔首弄姿的趙女,竟然發生了小規模的反抗,給戍守的魏軍造成了不小的亂子。
戰場上,魏軍主力在趙地敗退,被廉頗攆著打。
魏軍被打的撤入一座城池,想要以防守優勢來對抗廉頗。
老將廉頗圍而不打。
四萬趙軍駐守在此,五萬趙軍則攻打其他魏國攻陷的城池。
此刻,快速占領的弊端就顯現出來了——消化不良。
魏軍為了快速擴大戰果,攻下城池之後只留下寥寥千人就繼續出征。
因為仗還沒有打完,魏國就沒有派遣文官入趙地,管理這些城池。
就連武將大多都只知道打仗,不知道管理,更不要說這些參戰的大頭兵了。
留下戍守的千把個魏兵成天過著和君王一樣的生活,美酒佳肴趙女享用不盡,怎麼爽怎麼來。
趙國任俠之風甚重,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
魏兵們作威作福,受到了不少刺殺,但傷亡數不超過十個。
魏兵有甲。
中原不管哪國,刀劍不禁,禁甲。
江湖人士舞刀弄劍無妨,要是敢弄成一套甲冑,那就死吧。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概因為在冷兵器時代,同樣一個人,披甲不披甲,戰力天壤之別。
甲冑在身,尋常刀劍這種銳器幾乎破不了防,要重器鈍器才構成威脅。
廉頗要是不來,這些無惡不作的魏兵爽死的概率都比被刺死大。
但廉頗來了。
千來個魏兵,能靠著殺戮鎮住一城人。
但當希望到來,能管住一城人?
管不住。
趙人一邊被殺,一邊打開了城門,迎趙軍入城。
血洗,屠殺。
每復一座城,城中魏兵就會被趙人分屍分食。
被魏兵不當人摧殘的趙人,像是惡鬼一樣,哭著笑著咒罵著幹掉了魏兵。
廉頗眼睜睜看著這一切,並不想阻止。
亂世到來,吃人,是必然的。
趙國在邯鄲之戰吃的是自己人,現在吃的是魏國人。
吃他國人,總比吃自己人強吧。
一座又一座城池被復,讓據城而守的魏國主力坐不住了。
戰場是在趙地啊。
等到廉頗盡復周圍失地,這一座城就成了孤城。
沒有補給,再能守,結局也是個死。
魏軍主將急發書信,送往大梁,請魏王派兵支援。
魏王收到了,魏國有兵支援,但魏王沒有立刻派兵支援。
因為他不知道,支援過去,能不能贏。
原本他以為廉頗以十三萬破六十萬是燕國弱,哪裡知道是廉頗強啊。
打齊國節節順利的魏王自信心膨脹,以為缺少男人,君王將薨的趙國要比齊國好打。
結果表明,他以為錯了。
目前局勢,魏、趙大戰雖然激烈,但趙國邊軍還沒有參戰。
要是他魏王增派援軍,趙王丹肯定也會調邊軍。
戰場局勢進一步擴大,這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面。
兩國都是舉國之力,那敗的一方最好的結果也是像長平之戰的趙國一樣,一蹶不振。
面對兵猛將凶的趙國,魏國真的有必贏的把握嗎?
魏王在王位上一聲長嘆,意識到魏國面對趙國的弱勢在於兵,更在於將。
晉鄙死後,國內之將打衰敗的齊國綽綽有餘。
對上善戰的趙國,就捉襟見肘,極其不如了。
魏王踏入了一間十年沒有踏入的冷宮。
冷宮中,住著一個衣著樸素,相貌美麗的女子。
十年過去,此女去了青春年華,來了熟婦氣息。
「如姬。」魏王圉(yu三聲)叫道。
哼著家鄉歌謠,縫製衣物的美婦呆了一下,不可置信地抬起頭。
手中織到一半的衣服掉在地上。
她緩緩起身,一個踉蹌跌倒在地。
她仰頭,魏王圉的面龐出現在她面前,向她伸出手。
她抬素手,放在魏王圉的手上,一直在顫抖。
直到真實觸感臨近,她淚如雨下,哭著喚道:
「大王!」
魏王圉俯身,像是摸小貓小狗一樣摸著如姬的頭髮:
「是孤。」
成語竊符救趙有兩個主角。
一個是救趙的信陵君魏無忌。
一個是竊魏王圉虎符的如姬。
當日,魏王圉親自手書寫了一封信,如姬也親筆寫了一封信。
兩封信從大梁發出,將送居趙國的魏無忌手中。
信件寫完,魏王圉和如姬白日宣淫,溫存一日。
翌日,如姬晉為如夫人。
依魏國後宮品秩,首為王后,次之便是夫人。
五日後,信陵君魏無忌收到兩封信件。
一封是為王的兄弟。
請他為魏國將軍,領著魏軍主力回魏國。爵位復為信陵君,官職為上將。
一封是曾為他竊符的如姬。
信中,如姬依舊以十年前對他的公子相稱,言稱昔日公子竊符救趙。今日不需竊符,王予虎符,可否能救魏呢。
隨信而來的,還有一個巴掌大小的虎符。
信陵君舉棋不定。
他害怕他帶著大軍殺回魏國後,他的好兄弟魏王圉會秋後算帳。
眼下,魏國還沒有到生死存亡之際。
但他要是回了魏國,那可就真的是生死存亡之際了。
棋子落盤,魏無忌有了決定。
他是愛魏,但也不能拿自己的生命當兒戲。
門客勸諫其歸魏者眾多,魏無忌煩惱得很,遂下一條重令:
「有敢為魏王使通者,死!」
此令一出,門下果然再無勸諫者。
魏無忌雖然做了決定,但一直心系魏國。
廉頗收復失地的消息不斷傳來,魏國主力被困的時間越來越長,魏無忌越發心焦。
這一日,魏無忌悶悶不樂吃宴。
門客張耳帶著一個看上去十來歲的少年入內,拜見魏無忌。
少年一見魏無忌,面露崇拜,納頭便拜。
魏無忌見少年眼睛一直盯著盤中佳肴,暫緩心中煩心事,端著佳肴送到少年面前:
「你拜我一禮,當一頓飯食。」
少年道謝一聲,端起盤子就狼吞虎咽,三兩下就吃了個精光。
「好!」近來食欲不振的魏無忌看到少年吃相,喜色上揚,領著少年到桌案旁邊:「都是你的,吃。」
少年風捲殘雲,吃的很嗨。
吃到一半,嘴裡塞滿食物,嘟囔道:
「公子之所以在趙國受到尊重,名揚諸侯,能吃到這麼精美的食物,都是因為有魏國的存在。
「現在趙國和魏國開戰。
「魏國危急,而公子毫不顧念。
「假使趙國攻破大梁,而把公子先祖的宗廟夷平,公子還有什麼臉面活在世上呢?」
童言一出,張耳低頭不語,魏無忌笑容立止。
名滿天下的魏公子沉默片刻,道:
「小兒,你叫什麼。」
「劉季。」少年含糊不清地道。
翌日,信陵君持虎符,去救魏。
持符救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