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 殺瘋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42章 殺瘋了

  呂不韋手按在虎符上,重重壓了一下。

  身子貼近蒙驁,若是妙齡少女來做這個動作就極為曖昧了。

  呂不韋在老將耳邊,低聲提點:

  「仗可以在關外打,也可以在關內打。

  「大王堅持不了多久了。」

  蒙驁微微偏頭,看著與秦王臉龐一般瘦削的秦相,眼中有些震驚。

  呂不韋是王上欽點的太子仲父。

  為了給呂不韋立威,王上不惜拿全體秦將開刀。

  王恩如此浩蕩,說是一聲國士待遇絕不為過。

  到頭來,這位國士卻在他蒙驁的耳邊說——大王堅持不了多久了。

  好一個大逆不道的權臣!

  老將微微低頭,點兩下:

  「驁知矣。」

  藍田大營顯得很空曠,只留有三萬人。

  剩下那些剛跟著麃公打完仗的士卒,一小半回原籍,一大半都去了關中治水。

  蒙驁領走了一萬人,藍田大營就只剩下兩萬人了。

  兩萬常備軍,對於韓國來說,已是夠夠的了。

  對於秦國,不夠,遠遠不夠。

  蒙驁策馬領軍向東行的時候,就在思考一件事。

  若是三萬人全部歸他調動,能打過五國聯軍嗎?

  戰馬一個顛簸間,老將就有了答案。

  打不過。

  別說他,武安君再生也打不過。

  三萬人平天下,那是炎黃時期的事。

  所以,王上給了他一萬人,是真的讓他去送死嗎?

  若是真的要殺他,在咸陽把他像麃公一樣抓住梟首不就好了嗎?

  秦軍殺良人,主將被問責,那再加一個被問責的副將有什麼問題?

  秦以法治國,法出自王口。

  秦律怎麼寫,還不都是大王上下嘴唇一碰的事?

  「來人!」老將勒馬急停。

  急切地讓親兵拿來毛筆、竹簡。

  老將跨坐在馬上,在竹簡上「嗖嗖嗖」得就寫好了一篇奏章。

  「八百里急報!」老將把竹簡扔到剛才被叫過來的士卒身上:「不經相邦!直呈王前!」

  士卒領命而去,快馬如飛。

  領著一萬秦軍繼續行進,老將滿是忐忑。

  他不知道他猜得對不對,但他已經做出了選擇。

  一萬秦軍,是不可能打過五國聯軍的。

  若是不想送死,除了固守函谷關等秦王先死以外,其實還有很多解決辦法。

  最激烈的。

  打開函谷關的大門,放五國聯軍入關。

  秦國滅,他蒙驁就是最大功臣。

  稍緩和的。

  轉投他國,和當初秦相甘茂一樣。

  以蒙驁戰績,哪個國家都會禮待於他。

  他在列國成為上卿,有了地位,秦國就不敢動手殺他蒙家滿門。

  秦王刻薄寡恩是傳統,老將很清楚。

  但自遷都咸陽,除了秦孝文王以外,歷代秦君哪裡有一個庸俗之輩?

  當今王上雖然病重,但正值壯年,頭腦不昏,不可能會做出這等漏洞百出的事。

  大軍還沒未到函谷關,新的王令來了:

  【固守函谷。】

  蒙驁噓了口氣,精神重振。

  若只是固守函谷關,那一萬人足矣。

  老將仰頭,天還是那個天,但老將卻覺得天都變好了許多。

  武安君白起的面貌出現在天上,只有老將能看得到。

  蒙驁眯著有些昏花的老眼,喃喃說道:

  「為將者,不能僅思戰事,不思君事。」

  這是曾幾度為武安君副將的蒙驁,在武安君死後,悟出來的道理。


  秦國名將,多死秦國。

  函谷關。

  蒙驁、蒙武,父子相見。

  上陣父子兵。

  城頭上,父子二人注視著關前填滿道路的士卒,面無懼色。

  迄今為止,函谷關只被齊將匡章攻破過一次。

  只要不出關,任你關外人再多,又如何?

  趙國老將廉頗一連三日在函谷關下叫罵,邀戰,父子二人並不理會。

  三日後,五國聯軍在函谷關前對秦女施暴,秦女聲聲痛苦尖叫讓函谷關城牆上的函谷守軍都紅了眼,下了防第一時間請戰。

  秦國戍防採用就近原則。

  函谷守軍,有一半人的家都在關外的秦土。

  陣前被施暴的秦女,是他們的母嫂、妻子、姊妹……

  蒙驁讓兒子蒙武去安撫函谷守軍,依舊下令,拒不出戰。

  很快,不只是函谷守軍,來自藍田大營的一萬秦兵也來請戰。

  蒙驁依舊不理會,拒不出戰。

  又是三日,秦血染紅了函谷關前的土地。

  聯軍殺人了,殺的是關外土地上的秦國壯年男子。

  秦軍掠奪趙國、韓國的土地,對趙女、韓女施暴,殺趙國男人、韓國男人。

  五國聯軍在函谷關前,將秦軍對他們做的事,通通還了回去。

  秦軍無法忍受,但只能忍受。

  主將蒙驁不讓出戰,副將蒙武、秦傒,完全聽從主將差遣。

  函谷關前,越來越紅,好似會一直紅下去。

  莫名其妙被點為副將的秦傒,總會在夜晚時出現在城頭上。

  看著黑黢黢的城下,仿佛能看到那一個個求救哭喊的秦國女人,看到那一個個被砍下腦袋的秦國男人。

  那副畫面,他白日不敢看。

  「秦子楚,這就是你讓我來參戰的原因嗎?你就是想讓我看到這些嗎?」秦傒雙眼微腫,拳頭攥緊,骨節發白:「我看到了,然後呢?讓秦人受盡屈辱,這就是你秦子楚的能耐嗎?啊?!」

  咸陽。

  相邦遇刺案結案了。

  指使殺人者,非秦國武將,乃秦國宗室。

  殺了有天大功勳武將的草灘刑場再次起用,這次殺的是秦國宗室。

  「秦異人!你不得好死!你枉為人子!」

  「我沒有殺人!我殺呂不韋作甚!你們查錯了!」

  「秦異人!趙狗!畜生!」

  「秦異人你想斷我大秦血脈!我要找宗正!我要進祖祠!」

  「……」

  罵聲、求饒聲、尖叫聲……不絕於耳。

  隨著一聲快刀破空聲,一切都歸於寂靜。

  取而代之的,是百姓的歡呼聲。

  秦國王室,觸犯秦律,也當斬。

  為呂不韋欽點,再次來監斬的甘羅小心臟要跳出胸腔外,拔涼拔涼。

  他的主君先斬武將之首麃公,後斬宗室。

  如此酷烈,如同商君再世,這是要走商君的老路啊!

  秦孝公在世時,商君行事有秦孝公支持,令出即行,無有不從。

  秦孝公死後,得罪了秦國貴族的商君為新君處死,五牛分屍。

  他主君呂不韋走的路,不是和商君一模一樣嗎?

  今王上,也要死了。

  哦對,他的主君還得罪了太子!即將為王的太子!

  少年臉色慘白,精神恍惚。

  他好像在草灘刑場上看到了五頭牛。

  五頭牛的牛身上綁了繩子,繩子另一端綁在一個人的腦袋和四肢。

  五頭牛向五個方向使勁,一個人被活生生扯成五塊。

  人頭落地,軲轆到他腳邊。

  他低頭一看,是他的主君,呂不韋。

  這一日,除了渭陽君秦傒,秦王子楚失去了所有的兄弟。

  秦王子楚殺瘋了。

  逃過一劫的秦國武將們心有寒意。

  屠刀能落在自己兄弟的脖子上,就能落在他們的脖子上。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血淋淋的事實讓他們意識到,秦國和以往不同了。

  軍功至上的秦國,不再對他們這些秦將有著近乎無限的包容。

  他們應得的軍功不會有一點剋扣。

  但不該得的軍功敢動就是死,不能殺良冒功。

  他們可以繼續在朝堂上咆哮,罵文臣是鳥人。

  但要真把文臣當鳥人殺,派遣刺客,還是死。

  秦太子政眼睜睜地看著這一切,想要阻止,卻無能為力。

  他不需要父王如此為自己鋪路。

  他能鎮得住麃公,也爭得過父王的兄弟。

  但秦王子楚覺得他不能,所以渭水河紅了五天。

  經辦此事的老廷尉華陽不飛嚇破了膽子,一病不起,向王上請辭。

  秦王子楚不允。

  華陽太后前往探望,為兄長請辭。

  秦王子楚依舊不允。

  「請母后再照看一下秦國。」秦王子楚恭敬地道。

  華陽太后神情複雜。

  她沒想到,秦王子楚竟然會鞏固她的勢力。

  直到秦王子楚將死,華陽太后才清楚明白地感受到了差距。

  她很驕傲,想要攫取更多權力,恨不得所有權力都握在自己的手中。

  而她的兒子不是。

  她的兒子勇於低頭,捨得放權——為了秦國。

  如今秦國朝堂,有兩支外戚。

  一支是華陽太后的楚系,一支是姬王后的趙系。

  在秦王子楚的操控下。

  楚系榮光依舊,趙系茁壯成長。

  秦王子楚二年,八月,六日。

  打著誅暴秦名義而攻打秦國的五國聯軍發生了異議。

  一日前,秦國給出了之前出戰的原因——五國前年、去年答應給秦國的糧食沒有給,致使關中治水修不下去,秦國只好自己來拿。

  在仗沒打之前,這種話就是屁話,沒什麼卵用。

  我能直接滅了你,需要考慮你說什麼嗎?

  但現在,仗僵住了。

  五國聯軍進攻函谷關十七次,除了損傷兩千七百餘士卒外,寸步未進。

  這種時候,理由就很有用了。

  我秦國不是暴秦,我攻打趙、韓,是有原因的。

  是你們五國原本答應給我的糧食不給我,我只好自己去取。

  我拿回本就是我的糧食,哪裡暴了呢?

  五國只在治水第一年給了秦國糧食,之後的兩年都沒有給,這是事實。

  於是,秦國原本的無義之戰,就變成了有義之戰。

  五國回話。

  不信。

  秦國再回。

  打仗為的是開疆擴土,可我國打下趙、韓的城,占了嗎?是不是拿了屬於我們的糧食就回來了?事實就擺在這裡。

  原本不知道秦國怎麼忽然撤退的五國,一下子被點醒了。

  哦,原來是這麼回事啊……咦,那不對啊,那你還殺了男人,施暴女人呢,這怎麼說?

  秦國將做過防腐處理的麃公人頭,掛在了函谷關的城頭上。

  一切都是麃公私自所為,與秦國無關。

  麃公不僅在秦國赫赫有名,在天下都赫赫有名。

  秦國自斬麃公,給五國交代,五國沒人能想到。

  因為殺害了他國人而殺自己的名將,這……秦國是不是有病啊?

  那些攻伐理由不都是場面話,說著玩的嗎?有那麼重要嗎?

  你有函谷關,你又不是打不過,你把自己家名將殺了作甚?玩真的啊?

  麃公的死,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燕國第一個不幹了。


  本來就不想打的燕國更不願意了。

  打下秦國也是趙、韓、楚這些臨近秦國的吃肉,跟我燕國有關係嗎?想打也行,把你趙國搶我們邊境的地先還了,當初不是說好暫用嗎?

  趙國當然不還。

  我憑本事占的,為什麼要還?

  當初趙國還給燕國中原的失地,是因為趙國既然要回援抵抗秦國,那燕地本來也留不住。

  可邊境就不一樣了。

  燕國城池建造的又堅固又高大,趙將李牧經營的可好了,趙國都快消化完了。

  現在讓趙國還,想屁吃。

  趙、燕兩國產生分歧,五國聯軍主將廉頗就變成了四國聯軍主將。

  燕將劇辛一點都不給老同僚廉頗面子,拒不聽從廉頗軍令。

  要不是魏、楚皆沒有要走的動作,劇辛就領著燕軍回去了。

  收復了所有失地,最近死亡士卒最多的韓國第二個想走,但韓國不說。

  韓國暗中挑動燕、楚、魏三國。

  加深燕國想要離去的決心,給楚、魏增加想要離去的想法。

  對燕:

  你們燕國這次也撈不到好處,是該回家。

  趙國還侵占了你們的土地。

  你們留在這裡,不是為仇人做嫁衣裳嗎?

  對楚、魏:

  廉頗每次叫陣都是派趙人,攻城的時候就讓韓、楚、魏、燕四國人上。

  你們看看趙人死了多少,再看看我們死了多少人。

  真不知道趙國到底是攻打秦國,還是削弱我們四國。

  楚、魏聽完一查,確實是本國士卒比趙國死得多,氣勢洶洶找廉頗要說法。

  給老將廉頗氣個半死。

  為了滅秦,為了不鬧內訌,他費勁心思一碗水端平,做到五國聯軍不偏不倚。

  不管是叫陣還是攻城,五國聯軍分攤都是相差無幾,絕不會出現故意損耗四國士卒的事。

  同樣的事,為什麼趙人死的少,四國人死得多,原因很簡單。

  趙人善戰。

  老將當場指出原因,然後提出:

  不要只看趙國、四國傷亡人數的對比,把五國傷亡人數都拉出來看一看,就真相大白了。

  這一看,韓人傷亡人數最多,高了傷亡第二多的燕人一倍。

  老將吁了口氣,認為解決了這次危機。

  然而,事情哪有這麼簡單?

  事實有時候,勝不了雄辯。

  四國都很惱怒,認為受到了巨大侮辱。

  我可以弱,你不能說!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