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吳箏駕車帶著二人,出了市區。

  幽藍的天幕上,星光點點,襯著半輪月亮。

  「毓琳,以前聽我侄女說起過你。你們關係不錯,咱們雖未見過面也算是熟人了。

  吳箏曾說我和李老師很像,可今天一見,才知你這麼年輕,我是顯老了。」

  奉和說著,帶著他鄉遇故知似的欣喜。

  「姑媽,你就叫我名字好了。

  我也聽吳箏妹談起過你。

  你要是說自己老了,應該和我每次看到她似的。我覺著自己,白髮快要三萬丈了。」

  毓琳說完,吳箏大笑道:

  「姐,你太誇張了吧!

  白髮的長度,竟然是李太白的十倍。他是仕途不得意愁的,你愁什麼?

  你工作有成績,孩子學習很好,譚兵哥又能持家。放了假,一個人出來悠閒自在。

  還有什麼事可愁的?」

  奉和道:「那說明你還不懂,不誇張,不足以道出她內心真實的感受。

  毓琳,我媽這幾天精神頭兒不大好。

  吳箏和我嫂子昨天一起去看望。

  我讓嫂子先照顧著,我和侄女去東山給老太太祈福。

  做母親的最操心的,還是兒女的婚姻大事。我都到這歲數了,我媽平日還不時催我呢。

  這次聽嫂子的建議,順道還要為吳箏求求好姻緣,我媽也讓我一定要求求。我滿口答應著她,好讓她放心。去東山,也只為小箏求罷了。」

  毓琳道:「姑媽說起自己的事,如此風輕雲淡,可見,您現在已完全放下了。

  吳箏妹妹人這麼好,好緣分一定在等著她。

  一會兒到那兒,我們多求菩薩幫忙吧!」

  吳箏聽了,嘆氣道:

  「嗨,還是快別為我求了。

  我怕菩薩會說,平時你也不來,有事倒找上門了。

  這位臨時抱佛腳的主兒,也不想想,天下要我管的事多了,我需要一件一件地來,你上後面排隊去吧。

  再說,看你這肉眼凡胎,即便我現在送你個好的,只怕你也認不出來,白白地錯過了也不知。

  我命你到五行山下,再修煉五百年。

  等煉成了火眼金睛,心明眼亮以後,再尋也不遲。」

  毓琳、奉和聽了,都忍不住笑起來。

  三人說著話,不覺天色已大亮。

  朝陽下,遠處山巒隱隱,翠峰如畫。車輛不斷地穿山而過,坡道起伏不定。

  沿著山勢盤桓而上,不多時便駛入了停車場。下車後,只見人群熙熙攘攘,東山售票處,早已排起了長龍。

  景區正門前,廣播裡播放著:

  「原武市東山,是方幾十里的小山群。置身其間,您可以感受到雄、險、秀、奇、幽等不一樣的景象。

  我們特別為您推薦入口中山門,它將讓您充分領略此山的幽深玄奧。」

  買了票,正隨著人群往裡走,毓琳看前面有個背包的青年,像是思毅。

  待走近了,果然不錯,她既詫異又驚喜。

  幾人互相打過招呼後,毓琳問他約好的同學呢?

  思毅喪氣道:「今天是出門不利。

  本來我們說好的,在這邊會面。但是他倆剛出門,管富昌就被車撞了,馬洋洋也跟著他去了醫院。

  幸虧車速不快,不是很嚴重。

  我剛買過票,正想著一個人沒意思呢,你們一來,便熱鬧多了。」

  吳箏笑道:「思毅,好久不見了。

  放假我們能在此一聚,也是難得。聽你媽媽說,現在你學習知道用功了,進步較快,真為你感到高興。

  正常來說,我以為你和學習比較好的初中同學,比如關寶鷹或丁誠煥這樣的,最能玩到一起,原來你和這兩個成績普通的同學玩得更好。

  不單以成績去論人交友,這叫沒分別心,這樣很不錯!」

  奉和道:「或許,這是天意。今天,如果你陪著你媽出遊,你那兩位同學也和家人一起出去,大概就不會有這倒霉事了。」


  思毅道:「二位老師說得都對。

  玩就是玩唄,不要以成績看玩伴,只要合得來就行。和他們在一起沒壓力,玩起來就沒那麼多的想法和顧慮。

  我媽她平時不愛遠遊,大多在小區附近公園轉轉。

  今天,若不是和你們一起,她估計也不會來。」

  毓琳把家裡的事簡單說說,思毅道:「我爺的病確實難治,奶奶應該沒大問題,到廟裡咱好好為他們求求。」

  說話間,幾個人檢過票進了景區正門。

  沿著大道,走上半里路,一片松柏掩映處,便是文廟。

  進入廟門,只見院裡石碑前,銀杏樹下,拍照的人甚多。

  大成殿門前,毓琳等人打拱行禮。每人心中各念牽掛之事,多求順遂平安。之後,又略看一看便出去了。

  順著石級繼續走,行至山腰,又見道旁開闊地,空出一個院落。

  院內正堂五間,門頭匾額上書著鎏金大字「三清殿」。

  殿下立著一方寶鼎,鼎前焚香禱告者不斷。幾個人又敬拜一番,然後,出來隨著眾遊客繼續向上行。

  山道漫長,越走越累,大家只顧著腳下發力,閒話也少了。

  不多時,遠遠地聽著鐘聲傳來,舉目望去,一尊佛像,高高立於山巔。石級愈來愈陡窄,一級級扶著欄杆登上去。

  走近時,但見崖壁石窟上,銘刻著「萬佛洞」三個字。

  洞龕穹窿頂壁,大大小小的佛像浮雕,神態容貌各異。其間,另有四大金剛、八大天王、十八羅漢的全身塑像。

  洞窟對面,玄福寺依山而建。寺院門前,有位僧人正在清掃落葉。奉和向他走過去,近前問道:「請問師傅,您姓金嗎?」

  「施主,您認錯人了。」

  僧人回答著,並不看她,繼續干他的活兒。

  奉和捧起手,念了聲佛號,又道:「對不起,金先生和您真的很像,您應該認識他……」

  吳箏走著,回頭一望,才發現姑媽落在了後面,她和一個僧人在說話。

  吳箏好生奇怪,再看那位,好像有些眼熟,莫非他是姑母相冊里的金月人?這樣想著,她喊了聲姑媽,便即刻折返回去。

  那人見吳箏走過來,匆匆地離開了。

  奉和呆呆地站在那裡,吳箏到了跟前,問她道:「姑媽,那個和尚,你認識他?」

  「他說我認錯人了。他說,他不姓金。」

  聽到母親家裡的姓氏,再看姑媽臉色不對,吳箏已猜到了八九分。

  姑母主動提議來此處逛逛,來時似乎還有些期盼,並著意修飾打扮一番。

  姑媽如果是想證實一下傳言──金月人,在此山玄福寺里,已經出家,落髮為僧。那麼現在,她內心肯定失望至極。

  當著人,吳箏也不便再多問。

  抬眼再望那離開的掃地僧,他猶如秋日山巔之雲松,步態中,透著靜遠與淡泊……

  這裡,姑媽無聲地目送那人遠去,直至入了山門,再也不見……

  姑侄間,幾句對話之後,一時又沉默下來。

  毓琳見二人神情忽然有變,猜想她們,一定是突然遇見了特別的人。她也不多問,只等她們情緒平復後再聊。

  進了寺院正門,穿堂越階,再至中院。

  玉佛殿外,香爐內火光熾熱,焚香者很難近前。多數人都是隨手一放,一任其灼燃,然後伏地禱告。

  幾個人依隨眾香客,或打拱或叩首,如理作意,隨喜參敬。

  行禮之後,四人同坐在院內古松下,喝些水,吃些自備的零食充飢。

  這時,遊人中,一對年輕男女從上院回來。

  女孩兒下石階時,半路又踏到旁邊的石欄上。她剛站上,跐溜一下,瞬間滑下去了,撲通一聲,仰面摔倒在達摩像前。

  眾人紛紛朝她看去。

  沒等男友拉她,那長發女孩子已從地上起來,摸著頭趕快走開了。

  奉和感覺好像自己的頭在疼,嘆道:「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吳箏笑道:「好好的台階不走,非去那坡上打滑,她只覺得好玩,也不看,這是到了哪裡?

  在僧祖面前,還敢不恭敬,立馬便出醜了。這事雖小,卻也值得一記。」

  正說著,又有一個年輕人,抬腳往那斜坡上站。

  結果如何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