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雅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幾個人眼看著,那背包的青年上石坡後——剎那間來又個仰面朝天,蹲坐到地上。

  大家都忍不住偷笑起來。

  「這樣的高度,摔一下,只是難看一時,疼一會兒罷了。身體倒是摔不出大問題。不然,早在旁邊立上警示牌,或者再加一層護欄了。」

  聽毓琳說著,吳箏想著有趣。再看青石路上,一隻只肥胖的鴿子晃晃悠悠地走著,啄取著遊人丟來的食物,更覺可愛。

  她便拍了張照片,又編輯了古風一首,群發與三人:

  《靈應》

  東遊拜初祖,西來度婆挲。

  山門重重開,霞光浴村郭。

  慧生寂寞時,眾迷蔓佗羅。

  群鴿滿院走,似僧不託缽。

  松下暫停歇,充飢松子剝。

  達摩尊前笑,男女怨打磨。

  方外清靜地,蹲坐皆般若。

  幾個人看後都一致讚嘆,毓琳說她當下竟悟出了禪機。

  思毅讀後,又說起了一早的事:

  管富昌出門時,非要改變行程,說還是別去東山了。那上面都是些寺廟道觀,今天出門咱又不求功名,又不求發財,去幹嘛呢?

  什麼時候想求了,什麼時候再去也不遲。

  咱不如到的西山遊樂場,那裡新建了《地獄城邦》,去的人都說,陰森驚險,恐怖刺激。

  誰知道他這樣說,今天竟然出事了!

  奉和道:「原來如此。事先與你已經商量好,要來這香火鼎盛之地朝聖。

  他又隨意變化,要去那驚悚的地方。說好的,卻言而無信,豈不是造次了?看來,無形之中,也是有神力在的。」

  吳箏道:「前幾天,看學生的獲獎文稿,多是現代詩。

  宋寒雨、管子春、何自俠、何麗清、霍悅靜,這幾個學生,越寫越好了。

  今天,咱們來此山林寶剎,也來個東山詩會吧。剛才,我以古風開了頭,希望各位能有更好的寫出來。」

  毓琳與奉和,都稱這主意不錯。思毅有些為難:

  「吳老師,若說現代詩,我還能湊合幾句。

  但在這三教聖地,我想只有古雅詩文,格調才能配得上。我確實沒寫過古詩,今天只能欣賞了。」

  思毅說著,內心亦發地整肅恭敬起來。

  復又念起吳箏詩里的末二句,「方外清淨地,起坐皆般若。」

  他小心地走下每一級台階,仿佛各位大聖天尊,都正在殿堂內講經說法,教導著進山朝拜之人。

  一行人從寺院出來,又攀了幾座陡坡,最終登至山頂。

  蓮台之上,寶相莊嚴的佛佗,與對面山頭上的七層寶塔遙相呼應。

  台下設有藏經樓,鳳儀亭,凌仙閣。遊人在此拍照留念者甚多。

  吳箏招呼來一位大姐幫忙,四個人選好角度,集體合了影。

  然後她嘆道:

  「現在去各地觀覽時,常覺得呈現出的是千城一面,千山一面。

  只是氣候略有差異,樹木草花名色,稍有不同而已。

  奇石怪松,飛泉流瀑,棧道亭閣,廟宇碑林,其他名山有的,東山現在也一概整治得齊全了。

  往後再想登高望遠,就不必再到別處去了。」

  毓琳笑道:「若只是走馬觀花,千人還一面呢,遠看人的五官樣貌類似,並沒什麼不同。

  只有走近,才能體會到風土人情的細微之處。就如剛才你的參禪詩,若是在別的地方,估計也不易得到。」

  奉和道:「李老師所言極是。

  就像這一山之間,千層石級,級級寬窄陡險,亦是不同。

  再如孔子、老子、佛佗,無不胸懷蒼生,心憂天下。他們在世時,遊歷講學,足跡遍及四方。他們有祖居,有故居,也有多個講學傳法之所。

  即便是歷史上有記載的,也不一定完全真實可考。

  你看此山,從下至上,自古以來被人們推崇的諸位尊者,皆各安其位。

  所造的景觀,雖未臻完備之境,但實在盡力彰顯出了對聖師的崇敬之意。


  從仰觀文化之大成,到淳化日下之民風,當今為政者,心系普羅大眾,誠心可見,如此已是難得了。」

  說畢,奉和遂吟詩一首,以抒讚嘆欣悅之情:

  《東山為母親祈福》

  天師頷首笑峰巔,久病人親欲問仙。

  玉壽山前祈壽樂,玄福檻外禱福安。

  藤攀峭壁青春老,本抱巉岩素志堅。

  碧葉叢中逐級上,香風四溢對千山。

  眾人聽了,自是拍手叫好。

  吳箏道:「姑媽,你的詩,我可以發到我們九二班群里嗎?和同學們分享一下,咱們此時的感悟。」

  奉和道:「如果你感覺讓他們看看,能有所啟發,不妨發了去。不過,我的就不要署名了。」

  吳箏道:「我懂得,您是不想被打擾的人。今天有新詩發群里,作者一律冠以『無名士』好了,免得流傳出去,被人笑話。」

  吳箏發了詩,即刻便有學生點讚評論。

  他們看詩風猜測,應該是班主任或英語老師所作。

  過了一會兒,她見燕輝發了一朵花,下面附言為:「但有好的,都發過來,讓我們也感受一下東山之雅韻,恭請,期待!」

  她悄悄地回覆:

  「好的,第一首是我的拙作,後面是我姑媽寫的。不出所料的話,毓琳姐待會兒也必會有。你能否再和上一首?」

  「東山,我以前去過。昨天,我帶父親去了古城公園,頗有感觸。要寫是現成的,一會兒就可以有。」

  「好的,期待。」

  再說思毅,他學習成績優異,語文亦有習作佳句,被老師稱道。

  如今臨場寫作,他亦有好勝之心,無奈此等體裁寫得少,急也無用。他只得自解道:

  「我以前認為,考試練習的小作文才有用。

  現在感覺,如果寫一篇遊記,此時朗誦,斷不能有詩作的雍容風雅。

  看來,古詩若只讀不寫,平時,掉掉書袋還行,如果想即景傳情,必然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就像書法,只看而不練,終是眼高手低,得不了其中的真趣味。」

  奉和道:「你這番感言,我喜歡聽。

  詩文皆無定法,文體也各有所長。好文章為大眾講明白故事道理,好詩為大眾賞析品味。

  作得不好的,像我和你英語老師,不過是自娛自樂,聊以打發時間罷了。」

  吳箏笑道:「再不好,我們娘兒倆也不掬什麼雅俗美醜,各獻了一首。

  思毅也有了文評,現在只剩下毓琳姐了。

  我知道,她一定會有好的。姑媽,思毅,我們暫且等等。」

  說著,她看群里有動態,是燕輝的發來了。

  她驚喜地與大家分享:

  《仲春遊園》

  俄見名花三兩枝,韶光驚喚意遲遲。

  昨日一行出市郊,公園簇新遊人織。

  雕龍畫鳳梁棟巍,柳青風拂河堤垂。

  拱橋臥波映長虹,釣者獨坐入翠微。

  兒童餵兔說菜鮮,長者聞聽笑開顏。

  他鄉夢沉醉河馬,孔雀屏開戀錦藍。

  東風駝羽被暖衾,水淺鵝發淒涼音。

  老羚逐子繞亭柱,金猴理毛抱雙親。

  猛鷲振翅飛不得,虎嘯一聲百里聞。

  灰白玄鳥跳上下,鐵籠緊鎖睡獅魂。

  鳥戀舊林獸思山,思鄉漸忘猶可憐。

  天生天殺人且殺,歸來悶解九連環。

  眾人看了之後,都讚嘆不已。

  奉和道:「這便是你常說起的陶老師吧,果然是出手不凡。他對那些失去自由的動物,滿懷同情,看了令人心生悲憫。

  你們學校,可真是人才濟濟。

  今天我來東山,不但觀了好景,更有幾位賢人雅士,以詩文會友,也算得上一大幸事了。」

  思毅笑道:「三春美景,前幾位老師都快道盡了,再繼續寫下去,我想不起來,還有什麼可說的,實在是更難了。」


  毓琳也不回他們的話,只暗暗把文思醞釀。

  眼看著紅日西沉,颯颯山風一陣陣吹起,寒氣上來了。幾個人在山頂稍作停留,便順著原道走下山去。

  不多時,便到了山腳下。

  四個人就近找了一家餐館,坐下來要湯點菜,美美地享用了一餐,都感覺放鬆了不少。

  飯後,毓琳提早去結了帳。奉和與吳箏,知她行事周全,禮數講究,便不再多謙讓客氣。

  車輛返程時,天色一片昏暗。

  高速公路上,吳箏不再說話,集中精力駕駛。思毅有些睏乏,在座位上迷糊地睡了。

  快到原武出口時,看時間,還可以停車多歇一會兒,吳箏駛入了臨近的服務區。

  遠路的車還都趕著點呢,按照假期政策,過了今夜十二點,過路費不再減免。

  吳箏停好車,大家下來透透氣。

  看思毅的困意也過去了,另兩位的精神還好,毓琳道:

  「妹妹布置的任務,我本來要拖到明天,又一想,還是早完成為好。」說著,她便把剛才途中寫好的稿子,發給大家看:

  《游東山和友人辭》

  花事將盡,惜留三春,

  燕居懷遠,同行隨親。

  月在中天,白駒司晨。

  東方日升,西山作畫。

  峻極喟嘆,伊川古剎。

  中嶽祖庵,石窟龍門。

  悠悠千載,同道比鄰。

  風飄飄亂我發,

  煙嵐嵐郁禪林。

  林總總步高丘,

  山遙遙納奇雲。

  思古淚灑洛河水,

  目下悲切渺紅塵。

  老君泉幽噎

  白鷗離群低飛輕,

  樂天閣意倦

  紅豆樹下聽誦經。

  爐前香焚眾祈首,

  銀杏不求氣自靈。

  歸去來兮,

  今去何日復來歸,

  暮雲沉沉人去遲。

  停車又何為?

  不慌待零時。

  差旅資費減免,

  笑傲官家安民若余哉!

  奉和讀完,心中暗喜,因想到:

  我半生潦倒,知音難覓,今日原只為了斷前塵舊夢而來,誰料又遇一高士。

  此處得會毓琳,一路攜手同游。其間蘭心慧語,情同姐妹,也算是無分有緣了!

  遂讚嘆道:「好詩,毓琳之才思,實在巧妙,我們那些都不可相比了。

  通篇敘事鋪陳,娓娓道來,舉重若輕。

  從去至回,一路仙山瓊閣,風光無限,你只拈取幾處。寫時又以他方勝地相類比,縱橫捭闔,思接千載,以至於達到物我兩忘之境。

  特別是結尾處,把眼前一點俗事入詩,梵境偶落紅塵,更覺超然灑脫。

  有你這一首壓軸,今天我們四人東山一游,也算得上有始有終,不虛此行了。」

  吳箏和思毅也都連聲稱是。

  毓琳道:「多謝老師誇獎,您已答應吳箏妹,可以把詩發進群里,我當然是恭敬不如從命了。

  本人才力有限,胡謅這幾句。

  聽您評析起來,倒好像還有些可取之處,今日我受教了。」

  吳箏笑道:「現在夜已深,明天我挑幾張圖配上,再往班群里發。」

  說話間,零點將近。

  吳箏開車下了高速,進入市區。不一會兒,便到了「樂華里」小區門口。

  毓琳母子下了車,與姑侄二人道別。

  大家遂各自趕回家,歇息去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