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古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外面,天氣陰冷。

  新城區寬闊的大道上車流滾滾,道旁的行人並不多。

  街心的綠地,街邊的公園內,紅的,黃的,藍的,紫的,一片片春花閃亮。

  臨街的商鋪,春聯挨家兒貼過去。

  各政府機關單位的門樓,也紛紛張燈結彩。

  節日的喜慶氛圍里,交通宣傳車,一路播報著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通知。過春節,聽不見噼啪的鞭炮響,總覺得年味不夠足。

  行至老城區,她先沿外環路,慢慢繞了一圈,而後,在東城門裡停下車。

  附近的古城書院,曾是她高中時學校的舊址。

  去年春天,她和毓琳、燕輝想組織學生來此處遊覽。因為景區收費,學校又規定禁止對學生亂收費,所以才沒能成行。

  現在,她來了,買了張門票進去。想著從前的讀書生活,只覺著物是人非,恍然如在夢中。

  走進正門,但見池苑旁,幾樹梅花淡淡的。亭子四周,翠竹清幽,綠草如茵。

  其間,樓閣巍然,曲徑與迴廊相接。另有木橋流水環護著,各種景致參差錯落,相映成趣。

  沿著青石小徑,走進中院,只見房前屋後,其空閒之地,銀杏、香樟、欒樹、黃楊等,烘托出觀禮台的靜穆。

  台下是一泓清泉,台上為無頂的石亭。亭下懸掛著一口金鐘,名曰「天門鍾」。

  亭外四角各鎮有一鼎,名曰「齊天福鼎」。

  鍾與鼎之上,甲骨文,車馬圖,玄鳳鳥,盤雲龍,紋飾繁複,風格高古厚朴。

  她站在台上,手扶欄杆,目視金鐘良久。

  這裡,看不見儒士們在此傳揚禮樂,只見群鳥在覓食中追逐,啄斗,發出嘁喳的啾鳴。

  院落深處,是大成殿。

  殿前的主道旁,松柏參天,樹下,石鼓碑刻林立。

  走近一一細看去,鼓面上,皆是本地古今歷史人物的浮雕,其功勳建樹,亦各有碑文概述。

  大殿內的雕像,為孔聖人在與弟子們講學。

  廳柱上,山壁間,所書寫的楹聯與銘文,觀之令人心升敬意。

  想當年,海內多少士子,不畏路途艱辛,慕名而來,以求取安身立命、經國濟世之學。

  如今的能工巧匠們,重現出他們探討學問的情景,以供遊人瞻仰憑弔。

  想一想,從她進來到出去,書院之內,前後所遇見的,也不過三五個人。

  其中,見一少年攀至鼎上,其父親為其照相,還高興地名曰「登鼎」。現在,她想了起來,不覺會心一笑。

  相比於城外的遊樂場,這裡實在是冷清了。

  出了書院,沿著石級登上城牆。

  站在垛口處,四面風光,盡收眼底。

  城門樓上,大紅燈籠在隨風搖擺。城牆下的那條護城河,已成為方圓數公里的人工湖,放眼望去,湖面上煙波浩渺。

  一艘艘衝鋒舟和遊艇,不時地由城門橋洞附近駛出去。

  尖銳的馬達聲里,行船劈出來一道道雪青的水路,船頭擊起一團團潔白的浪花。

  湖心島上,摩天輪緩緩轉動著,狀如孩子手裡的小風車。

  小攤販吆喝著,車子的上氣球色彩繽。

  年輕的母親走過去,剛挑了一個,想遞給懷抱的女兒,不知怎麼地卻失了手,一抹橙色,隨即升上天去。

  在空中,它很快地縮小成了一點,然後不見了。

  許多人都仰頭看著,一直到氣球消失。在島上起落的滑翔傘,倒被人忽略了。

  從城頭上下來,避開擁塞的主幹道,她由偏僻的小街穿過去。

  原先的老居民,大都搬到外面的新城去住了。少數不願意離開的人家,還在守著老屋。

  到了城東北角,原來的菜市場周圍,是她曾經讀書的小學和中學。

  現在,它們都不見了蹤影。

  那時,周末常去的電影院,劇院,也變成了停車場。

  多少樓房都暴破掉了,大片的平房都被推倒,巨大的機械手臂,在清理著磚頭瓦礫。

  她到了最熟悉的一條街,這裡的大部分建築尚未拆除。


  行至一個巷子口,她停下車來。這條小巷,兩側原住著十幾戶人家。

  那時候,幾十口子人,在其中進去出來。大人們見面,彼此打聲招呼,看著都親熱。小孩子們經常串門玩耍,熱熱鬧鬧的。

  此時,卻一個人也不見了。

  偶爾,可以聽到談話聲,又不知從哪個屋子裡發出來的。

  到了自家老屋前,廚房裡,哐當哐當地在響。

  她走進去,只見祖母正在案板前,揭開一張透亮的豆皮,拿木勺子往上鋪放著餡料。

  吳箏笑道:「奶奶,我來了。你看我給你帶的東西,都是你能吃的。

  茶油是有機的,你牙口不好,我媽自己灌的零卡糖香腸,又軟又彈。我做的芋泥椰蓉糕,這些你都能吃得動。」

  說著,她放下禮物。

  孫女兒到了,吳老太太十分驚喜。她停下手裡的活兒,親熱地招呼著小箏,到堂屋裡說話,又高聲道:

  「小和,你看誰來了?真沒想到,這個時候,她過來看我。」

  堂屋內室敞著門,姑媽在裡面應聲。

  吳箏猜著她在裡面幹什麼,且挑開珠簾看進去。室內正牆上,姑媽多年前創作的《因緣圖》還未完成。

  畫面中,面目不清晰的王者,四隻掌撐著一個巨輪。

  輪盤的中心是豕、鴿子、蛇。第二層一明一暗,空無一物。第三層分作六格,風景各自不同。最外層十二格,內里皆為空白。

  几案上,各種顏料、大大小小的畫筆一應俱全。

  南窗下,古琴旁,奉和身著素色絨衫,正在瑜伽墊上,閉目做著伸展運動。

  「姑媽,真佩服你的定力。這麼多年,你一直堅持練習,身材好,皮膚也好。我應該向你學習。」

  侄女兒來了,奉和當然高興。

  她收起矽膠軟墊,迎客進屋,笑道:

  「我們兩個是心有靈犀,剛才,我還在想,你小時候在這屋裡,隨著音樂起舞的樣子呢。

  我堅持鍛鍊成了習慣,一天不練,好像身體便不舒坦。

  叫你奶奶跟我一起來,她說,她也閒不住,只是不喜歡這個。」

  老太太道:「我年輕時,在紗廠上班。

  每天看著機子,來回要跑多少里地。

  別看我現在八十多,筋骨不靈活了,前幾年,還參加著腰鼓隊呢。

  街道辦有什麼宣傳活動,我領著十幾個人反覆地排練,再穿上演出服去表演,打起鼓來可帶勁了。

  說起來這些,都成了老皇曆,歲數不饒人呢,蹦不起來了!

  現在,我沒事時,喜歡養幾隻畫眉,撒幾盆青菜,把舊衣服翻新,把家具挪挪地方,變幻出不同的樣式來。

  你姑說,擺設變個樣子,看著新鮮了,我聽著就高興。

  箏箏,你男朋友談好了嗎?要是談好了,領過來讓我看看。這過了年,又長一歲,不能再往後拖了。」

  奉和看吳箏欲言又止,說道:「媽,你當初也總是這樣勸我,現在又開始舊事重提。小箏遇見合適的,自然談了。

  剛見面,你馬上就催這檔子事,以後,她會被你嚇得不敢來了。」

  老太太問起來此事,開頭即是結束。

  她不像以前再刨根問底,揪住不放了。

  女兒至今沒成家,兒子奉先和媳婦金歌都埋怨她。他們說她教養方式錯了,對老生女太嬌慣,以至於養成了奉和我行我素的習慣。

  其實,她對女兒,到現在依然如此。

  這幾年,母親說重話,幹什麼丟東忘西,做的飯不是咸就是淡。

  奉和知道,老媽上了歲數,記憶力已經衰退了,她學著做起了家務。

  母親開始不習慣,總是說,你在銀行上一天班,下了班多歇歇才是。

  奉和有時會和她分辯一下:

  「媽,小時候,我上學回來,不是寫作業,就是玩耍,其餘啥事不管不問。

  如果我到這個歲數了,到家還不知道洗衣,做飯,打掃衛生,而只是練功,逗鳥,養花,那我和小時候有什麼兩樣呢?」

  現在,奉和已多少能體諒母親些。

  老太太雖說早晚也擔憂,覺得女兒膝下荒涼,時間一長,倒也不再想那麼多,日子過得安穩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