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三章 浪潮
第474章 浪潮
「非常感謝你那鼓舞人心的演講,安德烈。」
又一次擁抱,又一次麥克風的交換,韓易與Dr.Dre親密地耳語了好一陣子,才將話筒放到嘴邊。
「安德烈是一個英雄,我相信這不僅僅是我的認知,也是絕大多數人的認知。」
韓易的語速很慢,因為他正細緻入微地觀察著台下的派對參與者,對於Dr.Dre剛才那一番關於憤怒的演講到底會作何反應。
共鳴最強烈的毫無疑問是神殿廠牌的那一幫人,從Snoop Dogg到Migos再到21 Savage,甚至是尚未正式出道的Cardi B,全聽得熱血沸騰。Dr.Dre的每一句話,都能引起他們的歡呼與喝彩,就像綴在句尾的感嘆號一樣,為演講本身平添了不少顏色。
同為非裔美國人,他們沉浸式地活在Dr.Dre的故事裡。
從1992年的羅德尼-金,再到2014年的麥可-布朗,黑人的生存境遇並沒有改變多少。2013年發起的Black Lives Matter運動,聽上去似乎象徵著時代的進步,但仔細想想,2010年代的非裔美國人,還要組織起來,像他們六十年代的祖輩那樣,抗議「警察暴力和針對黑人的種族暴力」,不正是數十年來美國社會的制度性不公沒有得到妥善解決的具象化體現嗎?
選舉政治被既得利益集團堵塞了通道,民眾只能回歸最原始的集體抗爭。
而「舉牌抗議-媒體關注-政策微調」的循環,已成為權力系統吸收反抗能量的安全閥。
在社會更廣泛層面發生的這一切,與Dr.Dre所描述的,音樂產業的現狀別無二致。有色人種的上升通道被既得利益集團嚴密封鎖,像道格-莫里斯這樣的猶太裔高管,可以在業內兩個最大的音樂集團之間反覆橫跳,卸任了環球音樂的CEO,馬上就赴任索尼音樂的CEO,和諧得就像二者之間根本沒有競爭關係一般。
道格-莫里斯的副業VEVO就更別提了,這家聲勢浩大的,由谷歌提供技術資產,環球音樂、索尼音樂、華納音樂做大股東,BMG、Merlin、MNRK做小股東,壟斷了歐美樂壇音樂視頻渠道發行的「跨國視頻託管服務公司」,正是由道格-莫里斯與谷歌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共同創辦的。
兩個猶太人的一次合謀,就決定了六萬名藝人,九十萬支音樂視頻作品的歸屬與未來。
與此同時,音樂行業里最成功的非裔美國人在做什麼呢?
即將問鼎福布斯名人收入排行榜榜首的吹牛老爹P.Diddy,在2016年的12個月裡掙了1.3億美元。
怎麼掙的?
七千萬美元賣了旗下服裝品牌Sean John三分之一的股份,這是大頭。
另外五千萬美元,來自與帝亞吉歐Ciroc伏特加的聯名合作,以及他原定26場,最後只演了20場的Bad Boy Family Reunion北美巡演。
現在,你還覺得他是一個隻手遮天,能威脅到威爾-史密斯職業生涯的好萊塢大亨嗎?
拋開這個即將在未來身敗名裂的嬰兒油大亨不談,另一位東海岸的嘻哈巨擘Jay-Z,事業版圖比吹牛老爹要鋪得更開一些,但也還在辛辛苦苦地朝十億美元的身家奮力攀登。
2008年與Live Nation成立的合資企業Roc Nation,在體育和娛樂領域都頗有建樹,是凱文-杜蘭特的經紀公司,是J.Cole的廠牌,也是蕾哈娜的藝人管理公司。但Roc Nation合作的,大都是已經與三大音樂集團和四大經紀公司深度綁定的成名藝人,公司能從他們身上籤到的合約,分到的利潤,並不算十分可觀。而且作為聯合創始人的Jay-Z,從頭至尾也只有董事會主席的虛名,具體的業務,還是由大股東Live Nation派遣的管理團隊在負責開展。
他的另一項音樂類業務,流媒體平台Tidal,是他於2015年以6000萬美元的價格從斯堪地那維亞半島買回來的一家公司。同年晚些時候,他與妻子碧昂絲在內的多位名人投資者,將其重新包裝推進了市場。坎耶-維斯特、卡爾文-哈里斯、妮琪-米娜、Daft Punk、麥當娜、艾麗西亞-凱斯、酷玩樂隊的克里斯-馬丁,無數音樂界的頂流為其站台,並成為了Tidal的股東。
可短短一年時間不到,Tidal就被Spotify和Apple Music兩大巨頭打得體無完膚。按照營收來計算,Tidal的市場份額僅占世界流媒體市場份額的0.58%,若是按照播放總量來計算,這一數字更是低到了令人咂舌的0.11%。
現在,真正支撐起Jay-Z所謂「商業帝國」的支柱,其實就兩個——與LVMH合作的Armand de Brignac,即黑桃A香檳,還有與另一個歐陸消費品巨頭百加得合作的杜塞干邑。
這就是非裔美國人面臨的現狀。矽谷八九十年代野蠻生長的無序發展期,給了少數族裔一個衝破階級藩籬的罕見機遇。大衛-斯圖爾特、羅伯特-史密斯、亞歷山大-卡普,從事IT服務、科技投資和數據挖掘的三位黑人企業家,成為了福布斯「四百位最富有的美國人」榜單上,僅有的三張非洲裔面孔。
是的,四百人裡面,只有三個黑人,而且亞歷山大-卡普,還是半猶太半黑人血統。
短暫的窗口關閉後,非裔美國人的上升通道再一次被堵死,留給他們的,只剩下了以天賦入局,站到體育與娛樂業的台前,用大眾的關注來積累財富,再慢慢轉型為資本家這一條路。但這條道路,在種族資本主義與晚期資本主義雙重擠壓之下,已經變得無比狹窄。
黑人男明星成名之後,除了跟業內巨頭一起開公司,就是跟奢侈品集團做烈酒,與耐克和阿迪達斯設計球鞋。黑人女明星成名之後,連跟業內巨頭開公司這條路都走不通,只能想辦法找歐洲的時尚品牌,做一點聯名的香水、化妝品,或者塑身內衣之類的東西。
簡而言之,自八十年代到現在,除了麥可-喬丹利用自己史上最佳的競技體育表現,將NBA推廣成了一個世界性的品牌,並幫助耐克建立了一個年營收數十億美元的副線品牌Jordan,於2023年以30億美元的身家,作為職業運動員首次躋身全美最富有人士之列,算是成為了塔尖階層的一員之外,其他的黑人明星,都還差點火候。
不管是奧普拉-溫弗瑞、勒布朗-詹姆斯,還是Dr.Dre,歸根究底,他們都只是被人為製造出來的「例外主義幻覺」而已。
他們的存在,讓一代又一代的非裔美國人安於現狀,安於他們自己的賽道,安於存活在這個「不然就成為運動明星/Rapper,不然就磕藥磕死,或者被警察開槍打死」的魔幻主義諷刺劇里。
世代堅持的抵抗被消解,制度性的不公被保留,Air Jordan變成了代表種族尊嚴的符號,《黑豹》里的瓦坎達成為了寄託美好期望的烏托邦……
一個族群的精神,在自由主義和進步思潮的幻夢中,被集體閹割了。
現在,作為這個族群在音樂產業里最具影響力的代表,Dr.Dre宣布他準備與瀚音樂打破這層禁錮,讓非裔美國人的身影,出現在一條不為他們而設的賽道上?
無怪他們會這樣興奮。
看得淺的人,單純為了Dr.Dre以非裔美國人的身份出任大型音樂集團的執行長而歡呼雀躍。
而目光長遠的人,則為了這一改變背後的深意興奮得顫慄。
第一次,金錢不再只是被贈予黑人。
這一次,金錢選擇了黑人。
「很多人從小就聽著Dr.Dre的歌,聽他與另一位偉大的藝術家,我們神殿廠牌的CEO, Snoop Dogg的合作單曲。我們聆聽他們對於西海岸的詮釋、對於生活應該是什麼樣子以及生活可以有多美好的描述……我也不例外。」
韓易當然沒有說真話,他小的時候,聽得可不是這些匪幫說唱。但每個人每天都會說很多善意但是違心的謊言,他再多貢獻一點,也不會對這個世界產生什麼影響。
他只是想與他的藝人和雇員建立情感連結而已。
「他不僅僅是康普頓的英雄,他不僅僅是西海岸的英雄,他不僅僅是嘻哈界的英雄。安德烈-楊是每一個一無所有,卻夢想遠大的普通人的英雄。跨越種族、跨越國界、跨越血脈,你可以感受到他投入到工作中的能量、熱愛和關懷,並像他一樣,對世間所有的不公與不義進行抗爭。」
韓易的話說得很滿,也說得很空,像所有大型機構的領導者一樣,他手下也有許多來自不同族群、不同階級甚至不同國家的人。他們都有著作為人類共同的利益,但是,對於這些利益的渴望程度,以及獲取這些利益的方式,卻有著根本的不同。
舉個例子,亞裔出身的凱倫-郭,是可以對Dr.Dre所說的那股憤怒感同身受的。按照她的履歷和能力,如果是一個白人男性,可能早就做到環球音樂集團的高級副總裁了。但整整十二年,她都被卡在Island Def Jam的A&R部門裡動彈不得,以至於不惑之年的她,甚至灰心喪氣到想要自立門戶,成立一家獨立A&R諮詢公司來實現自己的抱負。
對於這樣的凱倫來說,願意對她委以重任,將她安排進UTA董事會的韓易,無疑是一個值得託付的明主,沒有臃腫公司架構和冗長發展歷史的瀚音樂,也是更適合她這種少數族裔長期發展的企業。
而同樣是在音樂行業內打拼的職業女性,瀚現場的席琳-約書亞對Dr.Dre那番話的感受可能就沒那麼強烈了。作為白人,她的職場天花板明顯要比凱倫高出一截,2013年就在索尼音樂集團做到了高級副總裁。雖然是沒那麼核心的數字銷售部門,雖然大家都知道,她未來的職業生涯只可能平級調動,而無法再進一步,但並不是每個職場人的終極目標都是執行長的位置。
對於席琳-約書亞來說,只要薪資待遇足夠,僱傭福利優渥,企業發展前景尚可,那就足夠了。
她沒有那麼大的野心,也就從而與瀚現場和瀚音樂集團沒有那麼大的粘性。
至於麥迪遜-比爾的巡演經理迪倫-巴克曼,就更不可能跟Dr.Dre之間產生什麼共鳴了。
像他這種年齡不大,也剛在業界闖出了一點名號的年輕白人男性,根本不需要考慮什麼職業選擇的問題。業內那麼多公司,去哪一家都可以,有麥迪遜-比爾這一段經歷背書,只要不胡亂犯錯,熬個十幾二十年都能熬到高位。
在他這個年紀,盧西安-格蘭吉做的也是差不多的工作。
所以,在Dr.Dre那番慷慨激昂的演講之後,韓易自然得給大家收收味、降降溫,以免現場的氛圍變得太過激進和政治化而陷入尷尬。
當然,韓易也不用擔心Dr.Dre的表態會激起什麼負面反饋,只需要看看現場觀眾的表現就知道了。共鳴最強烈的是非裔美國人,但表面上歡呼得最起勁,鼓掌鼓得最忘情的,反而是白人,而且膚色越淺,反應越大。
聽起來很荒謬,但細想其實合情合理——洛杉磯本來就是美國最藍的大城市之一,今年總統大選,民主黨得票率71.76%,藍到發紫,而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娛樂業,更稱得上是自由派的老巢。在這裡,種族正義和性別平權不是可供討論的議題,而是必須遵守的基礎規則。
《小美人魚》、《布里奇頓》的跨種族角色重置,迪斯尼的少數族裔內容開發基金,獨立電影為了符合流媒體平台的多樣化標準強行塞入跨性別角色支線,連給小孩子看的動畫片裡都要加同性親吻的鏡頭……2016年的大選是一記震撼彈,也是一劑催化劑。在這場分裂了整個國家的選戰後,好萊塢開始急速左轉。
而黑人權利這個歷史最為悠久的民權問題,更是一條不會有任何娛樂業從業者會去觸碰的底線。不管你真實的政治立場何如,是不是趨於保守,有沒有在上次大選中支持共和黨,只要你還想在好萊塢發展,就必須展現出你的「覺醒」傾向。
因此,參加派對的白人們聽見Dr.Dre立場鮮明的演講,內心有何盤算暫且不論,但明面上的積極支持是必須的,而且姿態必須越誇張越好,情緒必須越激動越好。
而這就是韓易聘用Dr.Dre作為瀚音樂集團的執行長,所想要達到的其中一個效果。華人身份是打眼且危險的,一個由華人創立的音樂集團,更是在跟未來的主流敘事唱反調。
也許一個傳媒方面的巨頭,從對美國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的威脅性上來講,遠沒有華為、Tik Tok和Deep Seek那樣大,但凡事務行謹慎的韓易,依然想為自己套上能套上的所有政治正確的外衣。
之所以要讓瀚音樂成為「種族平權」和「性別平權」的燈塔,不是韓易想為美國社會的進步做貢獻,他才不在乎美國社會是左轉、右轉,還是大踏步後退到南北戰爭時期。
他想要的,就是把儘可能多的利益群體捆綁到戰車上,把自己的身影隱匿在高牆之後,讓那些想要攻擊他的人,必須先穿透這些不可觸碰的禁忌話題才能得逞,這樣,瀚音樂集團面臨的政策性風險就能大大降低了。
「我們的行業,因為有了像Dr.Dre這樣的人,前赴後繼地辛勤付出,才得以豐富、拓寬和提升。從嘈雜擁擠的錫盤巷,到我們如今身處的,光彩四射的好萊塢山,一代又一代的偉大音樂人,為流行文化奉獻了一切。」
「我們不能忘記萊昂納德-科恩,多麼了不起的一位民謠歌手和作曲家!他寫了150版草稿,才最終為世界帶來了《Hallelujah》這樣雋永的作品。這首歌發表於1984年,但感覺好像已經流傳了幾個世紀,不是嗎?這就是偉大歌曲的力量,甫一誕生,即是永恆。」
「我們也不能忘記史蒂薇-妮克絲,她應該成為這個行業中所有努力奮鬥,想要產生影響、有所作為的女性的榜樣。不管是在佛利伍麥克樂隊裡,還是作為個人藝術家單飛的時候,她都無愧於搖滾樂女王的名號。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能賣出6500萬張專輯,同時還能拿到16項葛萊美獎提名呢?」
「我們當然也不能忘記史上最偉大的抒情歌手,今天不辭辛苦,與我們在這裡相聚的萊昂納爾-里奇。剛才我提的問題,『有多少人能賣出6500萬張專輯』,萊昂納爾-里奇就是那個答案——他賣了一億張,是歷史上第一位獲得RIAA鑽石專輯認證的藝術家。」
「另一個問題,『同時還能拿到16項格萊美提名』……萊昂納爾,我不知道你整個職業生涯究竟獲得了多少項葛萊美獎提名,可能連你自己都數不清了,但我知道,你贏下了四座葛萊美獎,比史蒂薇還多兩座。」
「噢,對,沒錯,還有兩座金球獎,一座奧斯卡獎。」
韓易側過身子,引導全場的目光看向站在DJ台左側的萊昂納爾-里奇。作為一位功成名就的老藝術家,萊昂納爾雙手交迭按在胸口,微微欠身,向為他鼓掌的觀眾們致意。從容淡定,神情自若,看不出有什麼特別的情緒波動。
「我剛才提到的這些藝術家,是這個行業的根。是基石,是燈塔。幾百年後,所有公司、所有實體都會消失,但他們的名字會長存於世。他們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維瓦爾第、德彪西和蕭邦。他們代表著我們的時代,定義著我們的時代。未來的人們,會在大學裡開設關於他們的課程,就像他們學習貝多芬、莫扎特和巴赫一樣。」
「他們在精神上滋養了我們,而作為回報,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們,理應在物質上好好照顧他們。他們應該因自己所創造的作品而獲得豐厚的回報,但事實並非如此。」
「他們的作品,被那些一輩子都沒有創作過一天的人控制著。這些人拿走了他們創作的音樂作品版稅的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五十啊!」
「這就像是你裝修了房子,想要賣掉它,然後某個經紀人過來跟你說,『嘿,你那兒有一棟不錯的房子,我們一起賣怎麼樣?我會幫你找客戶,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只會收取 50%的費用』……多麼荒謬,多麼無恥!」
「我們這個時代一些最偉大的音樂家就這樣被無恥地剝削了。而這個行業卻認為這是常態,我們就應該這樣對待我們社會創造力的核心。這些音樂人,就應該只從大公司賺的一美元里分到一美分,他們就應該在六七十歲甚至七八十歲的年紀繼續演出,因為在度過了幾十年的輝煌生涯之後,他們仍然發現資金短缺。」
「業界或許認為這是一個可行的系統,可以榨乾這些優秀人才的每一分價值,但我個人,不會將此視為最終答案。」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為社會所重視的藝術家提供一個機會,一個讓他們擺脫這種無休止的惡性循環的機會。」
「女士們先生們,2017年1月1日起,我們將在倫敦註冊成立一家音樂版權收購基金。我們將從這些飽受困擾的音樂人手中,收購他們50%的版權收益,一次性支付給他們一筆足以讓後輩世代蒙蔭的款項,讓他們不再需要獨自面對整個利益鏈條的壓榨。」
「從現在開始,我們將接過抗爭的長矛。」
「女士們先生們,請允許我向你們介紹,浪潮音樂基金,以及浪潮音樂基金的董事會主席,兼聯合創始人,萊昂納爾-里奇。」
(本章完)
「非常感謝你那鼓舞人心的演講,安德烈。」
又一次擁抱,又一次麥克風的交換,韓易與Dr.Dre親密地耳語了好一陣子,才將話筒放到嘴邊。
「安德烈是一個英雄,我相信這不僅僅是我的認知,也是絕大多數人的認知。」
韓易的語速很慢,因為他正細緻入微地觀察著台下的派對參與者,對於Dr.Dre剛才那一番關於憤怒的演講到底會作何反應。
共鳴最強烈的毫無疑問是神殿廠牌的那一幫人,從Snoop Dogg到Migos再到21 Savage,甚至是尚未正式出道的Cardi B,全聽得熱血沸騰。Dr.Dre的每一句話,都能引起他們的歡呼與喝彩,就像綴在句尾的感嘆號一樣,為演講本身平添了不少顏色。
同為非裔美國人,他們沉浸式地活在Dr.Dre的故事裡。
從1992年的羅德尼-金,再到2014年的麥可-布朗,黑人的生存境遇並沒有改變多少。2013年發起的Black Lives Matter運動,聽上去似乎象徵著時代的進步,但仔細想想,2010年代的非裔美國人,還要組織起來,像他們六十年代的祖輩那樣,抗議「警察暴力和針對黑人的種族暴力」,不正是數十年來美國社會的制度性不公沒有得到妥善解決的具象化體現嗎?
選舉政治被既得利益集團堵塞了通道,民眾只能回歸最原始的集體抗爭。
而「舉牌抗議-媒體關注-政策微調」的循環,已成為權力系統吸收反抗能量的安全閥。
在社會更廣泛層面發生的這一切,與Dr.Dre所描述的,音樂產業的現狀別無二致。有色人種的上升通道被既得利益集團嚴密封鎖,像道格-莫里斯這樣的猶太裔高管,可以在業內兩個最大的音樂集團之間反覆橫跳,卸任了環球音樂的CEO,馬上就赴任索尼音樂的CEO,和諧得就像二者之間根本沒有競爭關係一般。
道格-莫里斯的副業VEVO就更別提了,這家聲勢浩大的,由谷歌提供技術資產,環球音樂、索尼音樂、華納音樂做大股東,BMG、Merlin、MNRK做小股東,壟斷了歐美樂壇音樂視頻渠道發行的「跨國視頻託管服務公司」,正是由道格-莫里斯與谷歌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共同創辦的。
兩個猶太人的一次合謀,就決定了六萬名藝人,九十萬支音樂視頻作品的歸屬與未來。
與此同時,音樂行業里最成功的非裔美國人在做什麼呢?
即將問鼎福布斯名人收入排行榜榜首的吹牛老爹P.Diddy,在2016年的12個月裡掙了1.3億美元。
怎麼掙的?
七千萬美元賣了旗下服裝品牌Sean John三分之一的股份,這是大頭。
另外五千萬美元,來自與帝亞吉歐Ciroc伏特加的聯名合作,以及他原定26場,最後只演了20場的Bad Boy Family Reunion北美巡演。
現在,你還覺得他是一個隻手遮天,能威脅到威爾-史密斯職業生涯的好萊塢大亨嗎?
拋開這個即將在未來身敗名裂的嬰兒油大亨不談,另一位東海岸的嘻哈巨擘Jay-Z,事業版圖比吹牛老爹要鋪得更開一些,但也還在辛辛苦苦地朝十億美元的身家奮力攀登。
2008年與Live Nation成立的合資企業Roc Nation,在體育和娛樂領域都頗有建樹,是凱文-杜蘭特的經紀公司,是J.Cole的廠牌,也是蕾哈娜的藝人管理公司。但Roc Nation合作的,大都是已經與三大音樂集團和四大經紀公司深度綁定的成名藝人,公司能從他們身上籤到的合約,分到的利潤,並不算十分可觀。而且作為聯合創始人的Jay-Z,從頭至尾也只有董事會主席的虛名,具體的業務,還是由大股東Live Nation派遣的管理團隊在負責開展。
他的另一項音樂類業務,流媒體平台Tidal,是他於2015年以6000萬美元的價格從斯堪地那維亞半島買回來的一家公司。同年晚些時候,他與妻子碧昂絲在內的多位名人投資者,將其重新包裝推進了市場。坎耶-維斯特、卡爾文-哈里斯、妮琪-米娜、Daft Punk、麥當娜、艾麗西亞-凱斯、酷玩樂隊的克里斯-馬丁,無數音樂界的頂流為其站台,並成為了Tidal的股東。
可短短一年時間不到,Tidal就被Spotify和Apple Music兩大巨頭打得體無完膚。按照營收來計算,Tidal的市場份額僅占世界流媒體市場份額的0.58%,若是按照播放總量來計算,這一數字更是低到了令人咂舌的0.11%。
現在,真正支撐起Jay-Z所謂「商業帝國」的支柱,其實就兩個——與LVMH合作的Armand de Brignac,即黑桃A香檳,還有與另一個歐陸消費品巨頭百加得合作的杜塞干邑。
這就是非裔美國人面臨的現狀。矽谷八九十年代野蠻生長的無序發展期,給了少數族裔一個衝破階級藩籬的罕見機遇。大衛-斯圖爾特、羅伯特-史密斯、亞歷山大-卡普,從事IT服務、科技投資和數據挖掘的三位黑人企業家,成為了福布斯「四百位最富有的美國人」榜單上,僅有的三張非洲裔面孔。
是的,四百人裡面,只有三個黑人,而且亞歷山大-卡普,還是半猶太半黑人血統。
短暫的窗口關閉後,非裔美國人的上升通道再一次被堵死,留給他們的,只剩下了以天賦入局,站到體育與娛樂業的台前,用大眾的關注來積累財富,再慢慢轉型為資本家這一條路。但這條道路,在種族資本主義與晚期資本主義雙重擠壓之下,已經變得無比狹窄。
黑人男明星成名之後,除了跟業內巨頭一起開公司,就是跟奢侈品集團做烈酒,與耐克和阿迪達斯設計球鞋。黑人女明星成名之後,連跟業內巨頭開公司這條路都走不通,只能想辦法找歐洲的時尚品牌,做一點聯名的香水、化妝品,或者塑身內衣之類的東西。
簡而言之,自八十年代到現在,除了麥可-喬丹利用自己史上最佳的競技體育表現,將NBA推廣成了一個世界性的品牌,並幫助耐克建立了一個年營收數十億美元的副線品牌Jordan,於2023年以30億美元的身家,作為職業運動員首次躋身全美最富有人士之列,算是成為了塔尖階層的一員之外,其他的黑人明星,都還差點火候。
不管是奧普拉-溫弗瑞、勒布朗-詹姆斯,還是Dr.Dre,歸根究底,他們都只是被人為製造出來的「例外主義幻覺」而已。
他們的存在,讓一代又一代的非裔美國人安於現狀,安於他們自己的賽道,安於存活在這個「不然就成為運動明星/Rapper,不然就磕藥磕死,或者被警察開槍打死」的魔幻主義諷刺劇里。
世代堅持的抵抗被消解,制度性的不公被保留,Air Jordan變成了代表種族尊嚴的符號,《黑豹》里的瓦坎達成為了寄託美好期望的烏托邦……
一個族群的精神,在自由主義和進步思潮的幻夢中,被集體閹割了。
現在,作為這個族群在音樂產業里最具影響力的代表,Dr.Dre宣布他準備與瀚音樂打破這層禁錮,讓非裔美國人的身影,出現在一條不為他們而設的賽道上?
無怪他們會這樣興奮。
看得淺的人,單純為了Dr.Dre以非裔美國人的身份出任大型音樂集團的執行長而歡呼雀躍。
而目光長遠的人,則為了這一改變背後的深意興奮得顫慄。
第一次,金錢不再只是被贈予黑人。
這一次,金錢選擇了黑人。
「很多人從小就聽著Dr.Dre的歌,聽他與另一位偉大的藝術家,我們神殿廠牌的CEO, Snoop Dogg的合作單曲。我們聆聽他們對於西海岸的詮釋、對於生活應該是什麼樣子以及生活可以有多美好的描述……我也不例外。」
韓易當然沒有說真話,他小的時候,聽得可不是這些匪幫說唱。但每個人每天都會說很多善意但是違心的謊言,他再多貢獻一點,也不會對這個世界產生什麼影響。
他只是想與他的藝人和雇員建立情感連結而已。
「他不僅僅是康普頓的英雄,他不僅僅是西海岸的英雄,他不僅僅是嘻哈界的英雄。安德烈-楊是每一個一無所有,卻夢想遠大的普通人的英雄。跨越種族、跨越國界、跨越血脈,你可以感受到他投入到工作中的能量、熱愛和關懷,並像他一樣,對世間所有的不公與不義進行抗爭。」
韓易的話說得很滿,也說得很空,像所有大型機構的領導者一樣,他手下也有許多來自不同族群、不同階級甚至不同國家的人。他們都有著作為人類共同的利益,但是,對於這些利益的渴望程度,以及獲取這些利益的方式,卻有著根本的不同。
舉個例子,亞裔出身的凱倫-郭,是可以對Dr.Dre所說的那股憤怒感同身受的。按照她的履歷和能力,如果是一個白人男性,可能早就做到環球音樂集團的高級副總裁了。但整整十二年,她都被卡在Island Def Jam的A&R部門裡動彈不得,以至於不惑之年的她,甚至灰心喪氣到想要自立門戶,成立一家獨立A&R諮詢公司來實現自己的抱負。
對於這樣的凱倫來說,願意對她委以重任,將她安排進UTA董事會的韓易,無疑是一個值得託付的明主,沒有臃腫公司架構和冗長發展歷史的瀚音樂,也是更適合她這種少數族裔長期發展的企業。
而同樣是在音樂行業內打拼的職業女性,瀚現場的席琳-約書亞對Dr.Dre那番話的感受可能就沒那麼強烈了。作為白人,她的職場天花板明顯要比凱倫高出一截,2013年就在索尼音樂集團做到了高級副總裁。雖然是沒那麼核心的數字銷售部門,雖然大家都知道,她未來的職業生涯只可能平級調動,而無法再進一步,但並不是每個職場人的終極目標都是執行長的位置。
對於席琳-約書亞來說,只要薪資待遇足夠,僱傭福利優渥,企業發展前景尚可,那就足夠了。
她沒有那麼大的野心,也就從而與瀚現場和瀚音樂集團沒有那麼大的粘性。
至於麥迪遜-比爾的巡演經理迪倫-巴克曼,就更不可能跟Dr.Dre之間產生什麼共鳴了。
像他這種年齡不大,也剛在業界闖出了一點名號的年輕白人男性,根本不需要考慮什麼職業選擇的問題。業內那麼多公司,去哪一家都可以,有麥迪遜-比爾這一段經歷背書,只要不胡亂犯錯,熬個十幾二十年都能熬到高位。
在他這個年紀,盧西安-格蘭吉做的也是差不多的工作。
所以,在Dr.Dre那番慷慨激昂的演講之後,韓易自然得給大家收收味、降降溫,以免現場的氛圍變得太過激進和政治化而陷入尷尬。
當然,韓易也不用擔心Dr.Dre的表態會激起什麼負面反饋,只需要看看現場觀眾的表現就知道了。共鳴最強烈的是非裔美國人,但表面上歡呼得最起勁,鼓掌鼓得最忘情的,反而是白人,而且膚色越淺,反應越大。
聽起來很荒謬,但細想其實合情合理——洛杉磯本來就是美國最藍的大城市之一,今年總統大選,民主黨得票率71.76%,藍到發紫,而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娛樂業,更稱得上是自由派的老巢。在這裡,種族正義和性別平權不是可供討論的議題,而是必須遵守的基礎規則。
《小美人魚》、《布里奇頓》的跨種族角色重置,迪斯尼的少數族裔內容開發基金,獨立電影為了符合流媒體平台的多樣化標準強行塞入跨性別角色支線,連給小孩子看的動畫片裡都要加同性親吻的鏡頭……2016年的大選是一記震撼彈,也是一劑催化劑。在這場分裂了整個國家的選戰後,好萊塢開始急速左轉。
而黑人權利這個歷史最為悠久的民權問題,更是一條不會有任何娛樂業從業者會去觸碰的底線。不管你真實的政治立場何如,是不是趨於保守,有沒有在上次大選中支持共和黨,只要你還想在好萊塢發展,就必須展現出你的「覺醒」傾向。
因此,參加派對的白人們聽見Dr.Dre立場鮮明的演講,內心有何盤算暫且不論,但明面上的積極支持是必須的,而且姿態必須越誇張越好,情緒必須越激動越好。
而這就是韓易聘用Dr.Dre作為瀚音樂集團的執行長,所想要達到的其中一個效果。華人身份是打眼且危險的,一個由華人創立的音樂集團,更是在跟未來的主流敘事唱反調。
也許一個傳媒方面的巨頭,從對美國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的威脅性上來講,遠沒有華為、Tik Tok和Deep Seek那樣大,但凡事務行謹慎的韓易,依然想為自己套上能套上的所有政治正確的外衣。
之所以要讓瀚音樂成為「種族平權」和「性別平權」的燈塔,不是韓易想為美國社會的進步做貢獻,他才不在乎美國社會是左轉、右轉,還是大踏步後退到南北戰爭時期。
他想要的,就是把儘可能多的利益群體捆綁到戰車上,把自己的身影隱匿在高牆之後,讓那些想要攻擊他的人,必須先穿透這些不可觸碰的禁忌話題才能得逞,這樣,瀚音樂集團面臨的政策性風險就能大大降低了。
「我們的行業,因為有了像Dr.Dre這樣的人,前赴後繼地辛勤付出,才得以豐富、拓寬和提升。從嘈雜擁擠的錫盤巷,到我們如今身處的,光彩四射的好萊塢山,一代又一代的偉大音樂人,為流行文化奉獻了一切。」
「我們不能忘記萊昂納德-科恩,多麼了不起的一位民謠歌手和作曲家!他寫了150版草稿,才最終為世界帶來了《Hallelujah》這樣雋永的作品。這首歌發表於1984年,但感覺好像已經流傳了幾個世紀,不是嗎?這就是偉大歌曲的力量,甫一誕生,即是永恆。」
「我們也不能忘記史蒂薇-妮克絲,她應該成為這個行業中所有努力奮鬥,想要產生影響、有所作為的女性的榜樣。不管是在佛利伍麥克樂隊裡,還是作為個人藝術家單飛的時候,她都無愧於搖滾樂女王的名號。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能賣出6500萬張專輯,同時還能拿到16項葛萊美獎提名呢?」
「我們當然也不能忘記史上最偉大的抒情歌手,今天不辭辛苦,與我們在這裡相聚的萊昂納爾-里奇。剛才我提的問題,『有多少人能賣出6500萬張專輯』,萊昂納爾-里奇就是那個答案——他賣了一億張,是歷史上第一位獲得RIAA鑽石專輯認證的藝術家。」
「另一個問題,『同時還能拿到16項格萊美提名』……萊昂納爾,我不知道你整個職業生涯究竟獲得了多少項葛萊美獎提名,可能連你自己都數不清了,但我知道,你贏下了四座葛萊美獎,比史蒂薇還多兩座。」
「噢,對,沒錯,還有兩座金球獎,一座奧斯卡獎。」
韓易側過身子,引導全場的目光看向站在DJ台左側的萊昂納爾-里奇。作為一位功成名就的老藝術家,萊昂納爾雙手交迭按在胸口,微微欠身,向為他鼓掌的觀眾們致意。從容淡定,神情自若,看不出有什麼特別的情緒波動。
「我剛才提到的這些藝術家,是這個行業的根。是基石,是燈塔。幾百年後,所有公司、所有實體都會消失,但他們的名字會長存於世。他們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維瓦爾第、德彪西和蕭邦。他們代表著我們的時代,定義著我們的時代。未來的人們,會在大學裡開設關於他們的課程,就像他們學習貝多芬、莫扎特和巴赫一樣。」
「他們在精神上滋養了我們,而作為回報,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們,理應在物質上好好照顧他們。他們應該因自己所創造的作品而獲得豐厚的回報,但事實並非如此。」
「他們的作品,被那些一輩子都沒有創作過一天的人控制著。這些人拿走了他們創作的音樂作品版稅的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五十啊!」
「這就像是你裝修了房子,想要賣掉它,然後某個經紀人過來跟你說,『嘿,你那兒有一棟不錯的房子,我們一起賣怎麼樣?我會幫你找客戶,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只會收取 50%的費用』……多麼荒謬,多麼無恥!」
「我們這個時代一些最偉大的音樂家就這樣被無恥地剝削了。而這個行業卻認為這是常態,我們就應該這樣對待我們社會創造力的核心。這些音樂人,就應該只從大公司賺的一美元里分到一美分,他們就應該在六七十歲甚至七八十歲的年紀繼續演出,因為在度過了幾十年的輝煌生涯之後,他們仍然發現資金短缺。」
「業界或許認為這是一個可行的系統,可以榨乾這些優秀人才的每一分價值,但我個人,不會將此視為最終答案。」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為社會所重視的藝術家提供一個機會,一個讓他們擺脫這種無休止的惡性循環的機會。」
「女士們先生們,2017年1月1日起,我們將在倫敦註冊成立一家音樂版權收購基金。我們將從這些飽受困擾的音樂人手中,收購他們50%的版權收益,一次性支付給他們一筆足以讓後輩世代蒙蔭的款項,讓他們不再需要獨自面對整個利益鏈條的壓榨。」
「從現在開始,我們將接過抗爭的長矛。」
「女士們先生們,請允許我向你們介紹,浪潮音樂基金,以及浪潮音樂基金的董事會主席,兼聯合創始人,萊昂納爾-里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