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再訪之約,方略初啟
六月初,梧州城氣溫漸升,空氣中瀰漫著悶熱濕氣。王府里,朱由榔依然為父兄病勢、南明局勢等種種煩惱所困擾。偏偏那個寒門士子劉子玉數日前才講完「帝道」,又在兩日後再度拜訪。這一次,他聲稱要談「仁政」,卻依舊空泛難行,讓主角更加心生倦意。誰料,幾天之後,他第三次登門,坦言前兩次純屬試探,如今才要亮出真正的「治國方略」雛形……
某一天清晨,王府管事來報:「那位劉子玉先生再度上門,想求見世子。」
朱由榔放下手中帳冊,眉頭微皺:「他又來了?上回剛說完『堯舜之道』。難不成又要長篇大論什麼?」雖有些疑惑,但念在「禮賢下士」,主角還是點頭允諾,讓管事帶他至小書房。
不多時,劉子玉入內。一身布衣,洗得發白,補丁多處,可人卻神色沉穩。他先行一禮:「學生劉子玉,再叨擾世子,還望見諒。」
朱由榔微笑讓座,吩咐侍從奉茶:「劉兄請坐。不知今日所談何事?」
劉子玉目中閃過一抹自信:「上回學生獻『堯舜之道』,乃帝道之初論。然帝道還需落實為『仁政』。今我來便是想與世子細析仁政之法。」
隨即,劉子玉就滔滔不絕地講起「仁政」大義:
•仁政者,以民為先:古之聖王,必厚養百姓,減輕苛稅,讓百姓安居樂業。君上體恤民苦,遠勝暴政威懾。
•仁政者,德化為本:不用嚴刑峻法,而用教化、禮讓、恩澤,使民眾自然歸附。
•仁政者,萬民可歸心:今大明之所以混亂,無非官吏貪婪,民不堪壓迫而起。只要當權者以仁愛待之,必可緩兵止亂。
「依此而言,世子若居一方之主,就當開倉賑濟、減租減役、緩徵兵差,令百姓真正體會王府恩德。如此數年後,百姓聽令則不生二心,外敵也難煽動流寇。」劉子玉眼神熾熱,仿佛當場就能把這一套用到梧州。
朱由榔聽著點頭,卻暗感無奈:「賑濟、減賦的確是好,但我手頭連維持府開銷都捉襟見肘,哪能輕易大規模施恩?父兄的醫藥費尚無著落,談何普天同慶?」況且桂藩在此尚無絕對權威,張獻忠等亂軍威脅隨時可能到來,光靠仁政能否鎮住人心?
劉子玉又提出幾條細化舉措,如「制止苛捐雜稅、廢除豪強暴利」,甚至主張「緩徵軍糧、裁撤過多兵員」,把省下的錢用於改善民生。可此法一想便知難行:眼下在險境中,無兵力就更難自保。
朱由榔心中愈發覺得對方想法過於理想。於是他表面微笑,禮貌回應:「劉兄所言崇高,若真推行或許久後能見成效。可眼下父兄病重、軍備薄弱,城內外勢力複雜,仁政雖好,卻難立時解困啊。」
劉子玉仍不罷休,繼續勸:「仁政乃王道之根,雖見效不在朝夕,但水滴石穿,必能化亂為治。若世子堅定推行,數年後必享太平。」
主角聞之只覺頭腦發脹心中腹誹:「數年後?我連數月都難撐,還談數年?」加上昨夜忙於處理父兄藥材之事,尚未合眼,便不自覺地打了個哈欠。
劉子玉見狀微愣,想再陳述幾條細節,卻發現對方哈欠連連、時而眼皮打顫。尷尬之餘,只能住口。
「呃……看來世子倦了,學生改日再來詳談。」劉子玉尷尬地起身告辭。朱由榔也未多挽留,象徵性地送他幾步,並道:「改日再議。」
劉子玉神情有些失落,默默退出府門。朱由榔則長吁一口氣,索性回房補眠。「仁政雖好,卻如遠水難救近火,哎……」
又過兩日,王府管事再度通報:「劉子玉先生再次登門。」
朱由榔原在後院陪父親調藥,聽罷氣不打一處來:「他又來講什麼?」但礙於之前承諾「不棄才士」,還是默許見面,卻吩咐管事將他引到客廳,沒有再準備書房的安坐招待。
當劉子玉進門時,朱由榔只隨意抬了抬眼:「劉兄又來講王道嗎?」語氣里透著明顯的不耐。
劉子玉注意到主角態度冷淡,卻不氣惱,反而淺笑拱手:「世子莫急,學生此來非為王道仁政。前兩次所言,不過是我對國之根本的基本見解,或謂之『試探』。古有商君三見秦孝公,第三次才說出自己的治國方略,鑄就大秦基業。」
朱由榔眉頭微皺:「試探?你把我當成秦孝公,先後講堯舜之道、仁政之舉,如商鞅分三次見孝公般?」他一改不耐煩表現,認真的請教「請先生教我?」
劉子玉搖頭:「此次我來要講『當下之方略』,亦如商君見孝公之第三次陳述——強國之法,救時之策。故想請世子先屏退左右,單獨相商。」
朱由榔有些意外,但瞥見對方眼底認真,便乾脆吩咐侍從:「爾等先退下。」
待客廳里只剩兩人,劉子玉才長出一口氣:「世子勿怪,先前講帝道、仁政只是我個人的政治理想,也是對世子品性的一番『試探』。如同商鞅初見秦孝公,先說堯舜,後說桀紂,以觀孝公的反應。學生如此冒犯,不想開始便談『解決之法』,怕世子無法接受,如商君無孝公全力支持也無法實施他的政策。」
劉子玉微一點頭,鄭重說道:「此番所講,非帝道仁政之虛,也非純粹嚴法之道,而是更適合當下亂世的戰略方針。懇請世子賜耳一聽。」
劉子玉清了清嗓子,壓低聲音:「學生曾研讀太祖皇帝開國史料,得知當年劉伯溫曾獻『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之策,最終助太祖在群雄逐鹿中崛起。世子若想保住一隅、圖謀長遠,也宜採取類似思路——不急稱帝、不急大規模擴張,而先鞏固根基,積攢實力。」
他簡要闡述:
•高築牆:嚴密防禦工事,守住要塞,防範外敵或亂軍突襲;
•廣積糧:集中財力於糧草儲備,讓軍民有足夠後勁;
•緩稱皇:不急於在名分上激怒各方,也防止自立為大而成眾矢之的。
聽到這裡,朱由榔微眯雙眼:「這倒有幾分可行,至少比堯舜仁政更貼近當前形勢。」但他並未表露多少喜色,仍注視劉子玉,示意他繼續。
劉子玉頓了頓,續道:「還有一點,須先明白當前大明為何會爆發如此多農民起義。其根本原因在於:
1.朝廷明面上稅賦不重,雖征三響亦是不至於太重。朝廷文官橫徵暴斂,地方吏胥上下其手,小民百姓苦不堪言,投獻成風。官員不體恤百姓,反而把朝廷徵收的稅賦全部攤牌到沒有投降的自耕農身上,進一步加深投獻之風。在加上天災不斷,地方官員不救濟,反而繼續徵收賦稅。導致百姓不得不起義。
2.太祖皇帝所建立的衛所制度早已全部崩壞。軍戶淪為佃戶,苦不堪言。各個世襲的衛所指揮使讓底下士兵給他種地。衛所兵丁早已沒有戰鬥力。將領們吃空餉,用來維持奢靡的生活以及送給上級官員,還用來蓄養家丁,導致普通士兵毫無戰鬥力。家丁們雖有武力,但是奸猾,只能打順風戰,一遇到戰局不利,將領帶領家丁直接逃跑。
「若世子能在梧州施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皇』大方向,先把地基穩住,再配合合理的民生改革,才有機會慢慢收攏人心,壯大兵源。
朱由榔聽得眼神閃動,這番思路比之前講的堯舜之道、仁政更貼近他面臨的問題,至少提及了實際的儲糧、築防和不輕易樹敵。聯想到上次夢中太祖的少年生活,想到太祖不僅僅告訴自己,他的路比自己難上一萬倍,任然創建了大明200多年的基業。看來太祖還想告訴自己,百姓才是根基,若是有一口吃的也不會造反,一切要以民為本。
朱由榔聞言,卻也被對方「請屏退左右」的謹慎態度所影響:「看來他果真拿出實質謀略,而非像前兩次空談?」
(本章完,下章繼續)
某一天清晨,王府管事來報:「那位劉子玉先生再度上門,想求見世子。」
朱由榔放下手中帳冊,眉頭微皺:「他又來了?上回剛說完『堯舜之道』。難不成又要長篇大論什麼?」雖有些疑惑,但念在「禮賢下士」,主角還是點頭允諾,讓管事帶他至小書房。
不多時,劉子玉入內。一身布衣,洗得發白,補丁多處,可人卻神色沉穩。他先行一禮:「學生劉子玉,再叨擾世子,還望見諒。」
朱由榔微笑讓座,吩咐侍從奉茶:「劉兄請坐。不知今日所談何事?」
劉子玉目中閃過一抹自信:「上回學生獻『堯舜之道』,乃帝道之初論。然帝道還需落實為『仁政』。今我來便是想與世子細析仁政之法。」
隨即,劉子玉就滔滔不絕地講起「仁政」大義:
•仁政者,以民為先:古之聖王,必厚養百姓,減輕苛稅,讓百姓安居樂業。君上體恤民苦,遠勝暴政威懾。
•仁政者,德化為本:不用嚴刑峻法,而用教化、禮讓、恩澤,使民眾自然歸附。
•仁政者,萬民可歸心:今大明之所以混亂,無非官吏貪婪,民不堪壓迫而起。只要當權者以仁愛待之,必可緩兵止亂。
「依此而言,世子若居一方之主,就當開倉賑濟、減租減役、緩徵兵差,令百姓真正體會王府恩德。如此數年後,百姓聽令則不生二心,外敵也難煽動流寇。」劉子玉眼神熾熱,仿佛當場就能把這一套用到梧州。
朱由榔聽著點頭,卻暗感無奈:「賑濟、減賦的確是好,但我手頭連維持府開銷都捉襟見肘,哪能輕易大規模施恩?父兄的醫藥費尚無著落,談何普天同慶?」況且桂藩在此尚無絕對權威,張獻忠等亂軍威脅隨時可能到來,光靠仁政能否鎮住人心?
劉子玉又提出幾條細化舉措,如「制止苛捐雜稅、廢除豪強暴利」,甚至主張「緩徵軍糧、裁撤過多兵員」,把省下的錢用於改善民生。可此法一想便知難行:眼下在險境中,無兵力就更難自保。
朱由榔心中愈發覺得對方想法過於理想。於是他表面微笑,禮貌回應:「劉兄所言崇高,若真推行或許久後能見成效。可眼下父兄病重、軍備薄弱,城內外勢力複雜,仁政雖好,卻難立時解困啊。」
劉子玉仍不罷休,繼續勸:「仁政乃王道之根,雖見效不在朝夕,但水滴石穿,必能化亂為治。若世子堅定推行,數年後必享太平。」
主角聞之只覺頭腦發脹心中腹誹:「數年後?我連數月都難撐,還談數年?」加上昨夜忙於處理父兄藥材之事,尚未合眼,便不自覺地打了個哈欠。
劉子玉見狀微愣,想再陳述幾條細節,卻發現對方哈欠連連、時而眼皮打顫。尷尬之餘,只能住口。
「呃……看來世子倦了,學生改日再來詳談。」劉子玉尷尬地起身告辭。朱由榔也未多挽留,象徵性地送他幾步,並道:「改日再議。」
劉子玉神情有些失落,默默退出府門。朱由榔則長吁一口氣,索性回房補眠。「仁政雖好,卻如遠水難救近火,哎……」
又過兩日,王府管事再度通報:「劉子玉先生再次登門。」
朱由榔原在後院陪父親調藥,聽罷氣不打一處來:「他又來講什麼?」但礙於之前承諾「不棄才士」,還是默許見面,卻吩咐管事將他引到客廳,沒有再準備書房的安坐招待。
當劉子玉進門時,朱由榔只隨意抬了抬眼:「劉兄又來講王道嗎?」語氣里透著明顯的不耐。
劉子玉注意到主角態度冷淡,卻不氣惱,反而淺笑拱手:「世子莫急,學生此來非為王道仁政。前兩次所言,不過是我對國之根本的基本見解,或謂之『試探』。古有商君三見秦孝公,第三次才說出自己的治國方略,鑄就大秦基業。」
朱由榔眉頭微皺:「試探?你把我當成秦孝公,先後講堯舜之道、仁政之舉,如商鞅分三次見孝公般?」他一改不耐煩表現,認真的請教「請先生教我?」
劉子玉搖頭:「此次我來要講『當下之方略』,亦如商君見孝公之第三次陳述——強國之法,救時之策。故想請世子先屏退左右,單獨相商。」
朱由榔有些意外,但瞥見對方眼底認真,便乾脆吩咐侍從:「爾等先退下。」
待客廳里只剩兩人,劉子玉才長出一口氣:「世子勿怪,先前講帝道、仁政只是我個人的政治理想,也是對世子品性的一番『試探』。如同商鞅初見秦孝公,先說堯舜,後說桀紂,以觀孝公的反應。學生如此冒犯,不想開始便談『解決之法』,怕世子無法接受,如商君無孝公全力支持也無法實施他的政策。」
劉子玉微一點頭,鄭重說道:「此番所講,非帝道仁政之虛,也非純粹嚴法之道,而是更適合當下亂世的戰略方針。懇請世子賜耳一聽。」
劉子玉清了清嗓子,壓低聲音:「學生曾研讀太祖皇帝開國史料,得知當年劉伯溫曾獻『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之策,最終助太祖在群雄逐鹿中崛起。世子若想保住一隅、圖謀長遠,也宜採取類似思路——不急稱帝、不急大規模擴張,而先鞏固根基,積攢實力。」
他簡要闡述:
•高築牆:嚴密防禦工事,守住要塞,防範外敵或亂軍突襲;
•廣積糧:集中財力於糧草儲備,讓軍民有足夠後勁;
•緩稱皇:不急於在名分上激怒各方,也防止自立為大而成眾矢之的。
聽到這裡,朱由榔微眯雙眼:「這倒有幾分可行,至少比堯舜仁政更貼近當前形勢。」但他並未表露多少喜色,仍注視劉子玉,示意他繼續。
劉子玉頓了頓,續道:「還有一點,須先明白當前大明為何會爆發如此多農民起義。其根本原因在於:
1.朝廷明面上稅賦不重,雖征三響亦是不至於太重。朝廷文官橫徵暴斂,地方吏胥上下其手,小民百姓苦不堪言,投獻成風。官員不體恤百姓,反而把朝廷徵收的稅賦全部攤牌到沒有投降的自耕農身上,進一步加深投獻之風。在加上天災不斷,地方官員不救濟,反而繼續徵收賦稅。導致百姓不得不起義。
2.太祖皇帝所建立的衛所制度早已全部崩壞。軍戶淪為佃戶,苦不堪言。各個世襲的衛所指揮使讓底下士兵給他種地。衛所兵丁早已沒有戰鬥力。將領們吃空餉,用來維持奢靡的生活以及送給上級官員,還用來蓄養家丁,導致普通士兵毫無戰鬥力。家丁們雖有武力,但是奸猾,只能打順風戰,一遇到戰局不利,將領帶領家丁直接逃跑。
「若世子能在梧州施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皇』大方向,先把地基穩住,再配合合理的民生改革,才有機會慢慢收攏人心,壯大兵源。
朱由榔聽得眼神閃動,這番思路比之前講的堯舜之道、仁政更貼近他面臨的問題,至少提及了實際的儲糧、築防和不輕易樹敵。聯想到上次夢中太祖的少年生活,想到太祖不僅僅告訴自己,他的路比自己難上一萬倍,任然創建了大明200多年的基業。看來太祖還想告訴自己,百姓才是根基,若是有一口吃的也不會造反,一切要以民為本。
朱由榔聞言,卻也被對方「請屏退左右」的謹慎態度所影響:「看來他果真拿出實質謀略,而非像前兩次空談?」
(本章完,下章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