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板蕩依然有誠臣(下)
逃亡路,淒悽慘慘淒淒!談祉率殘兵保護朱之錫一口氣從靜海逃至青縣,算是勉強撿了條命,收攏兵馬,只剩二千人。正在傷心間,忽又有三四千人馬抵達,卻是文燴領敗兵逃回,會合了這支敗軍,也不過五千餘人。
「汝敗退時可有曹孝消息?」朱之錫盯著文燴打聽另一員心腹將領的消息。
「曹參戎的撤退速度慢了些,陷入衛軍包圍。吾撤退時發現他的將旗倒了,估計凶多吉少」,文燴麵露悲傷之色。他的直覺是對的,此時曹孝部已經被衛軍全殲,其本人也伏屍原野。
「唉!老夫有心勤王,卻不料害了將士啊!」朱之錫仰天長嘆。
「總河,咱們須立即沿運河撤退,否則衛軍追至便晚矣」,談祉勸道。
「不可,尚有許多將士散落在外,吾帶他們來勤王自當帶他們回家!」朱之錫淚流滿面,任文燴、談祉如何勸說也不肯立刻逃走,堅持要在青縣多停留兩日收攏敗兵。又過了兩日,的確又收攏千餘潰兵,兵力恢復到七千,然而追兵也至。
兩天前的那場戰鬥,牛萬才部僅傷亡百餘人,便取得了陣斬兩千、俘虜九千的驕人戰績。看透了清軍的虛弱,為在蓮花大可汗面前立下更大戰功,這位總鎮索性押運著俘虜沿運河南下,直奔青縣而來。原本這支軍隊行進的速度並不快,可朱之錫堅持留在青縣收容敗軍耽擱了兩日,便被追上。
「快!登城守御」,聽說衛軍追至,朱之錫倒也不懼,拔出佩劍率將士登城而守。他有文人風骨,願為大清死節,可人心隔肚皮,部下卻並非個個想做忠臣,剛登上青縣北城,便見文燴跌跌撞撞地跑來,「總河快隨吾撤退,衛軍已入城矣」。
「什麼!衛軍怎麼這麼快便入了城?」朱之錫大驚。
「守西門的兵將畏戰,打開城門逃跑,讓衛軍闖入城來」,文燴滿臉悲戚之色。
「天啊!勤王不成竟致全軍覆沒,這讓吾如何有面目見皇上!」朱之錫悲慟得猛捶胸膛,須臾朝部下喝道:「此處便是吾死節之所,汝等不必管吾,趕緊出城逃命吧」。
眾將面面相覷,眼瞅著喊殺聲越來越近,文燴嘆了口氣,謂朱之錫道:「末將願隨總河死節,只是談游擊的兩位兄長皆已戰死,請為談氏留個後」。
「不!末將亦願隨總河死節!」談祉不肯走。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汝速走,此乃軍令」,朱之錫怒瞪談祉,見其仍不肯走,又加了一句,「總得有人活著,將吾等的事跡報於朝廷知」。
聽了這話,談祉方才灑淚告別。
衛軍入城,城內的清軍大多逃散,惟有北城一帶,朱之錫、文燴二人領著三百多軍士死戰不降。牛萬才謂賀元魁曰:「賀兄弟,咱們戰了多日,終於遇到點像樣的對手,此必是朱老兒的督標,且為本鎮擒那老兒來」。
「是」,賀元魁興沖沖領軍殺向城北,清軍雖竭力抵抗,奈何戰力弱於對方太多,很快便成批地被對方砍倒刺倒。
「狗賊,去死!」文燴惡狠狠沖向賀元魁。
「哼~」賀元魁冷哼一聲,長刀斜挑,一刀封喉。
「朱公,汝本是漢人,何苦為滿人死節?大衛國蓮花大可汗乃一代英主,若肯歸順,不失公侯之封」,牛萬才瞧著身體單薄卻舉著佩劍的朱之錫,不由有些欽佩,好意勸降。
「呸!」朱之錫啐了口唾沫,罵道:「汝一介逆賊,先降大明、後降大清、再降偽衛,真正是三姓家奴,恬不知恥,懂得什麼忠義?」
自己好意留他性命,他卻惡語相向,竟敢罵自己是三姓家奴,直把牛萬才氣炸了肺,也不多說,欺上前去,手起一刀。朱之錫舉劍想擋,卻不防對方只是虛招,刀頭打了個花,橫刀直削,人頭落地。
「呸!」牛萬才攥著朱之錫的小辮將首級拎起,朝面門啐了一口罵道:「汝若為大明盡忠,吾還敬汝是個忠臣,如今留著金錢鼠尾,有何臉面罵吾是三姓家奴?至少吾死後還能穿著漢人的衣冠見祖宗!」
——
「駕~駕~駕~」談祉帶著數騎往南狂奔,目標是河間府滄州。「總得有人活著,將吾等的事跡報於朝廷知」,朱之錫的話猶在耳邊,自己不能死,得將朱總河、文參戎他們的忠義告訴朝廷。正趕著路,忽有一支兵馬攔住去路。
「吾命休矣!」談祉暗暗叫苦,近前一瞅,對方竟然打著大清的旗幟。仔細詢問後得知,對方是昂邦章京、充鎮守江南提督漢兵總兵官高明忠的部下。在另一個時空,此時的高明忠已經接到清廷調令回京任職,將江南提督之位交由在對抗海逆的南京之戰中立下漢馬功勞的梁化鳳,可在這個時空,因為衛國的崛起,清廷在南方的統治沒有以前穩固,對漢人出身的將領不太放心,已經入了漢軍旗的高明忠得以多留任幾年,直到不久前方才收到諭令回京,由梁化鳳接任江南提督一職。正在交接時收到京師危急的消息,高提督也不廢話,給梁化鳳留下部分兵馬,立即率一萬漢軍北上勤王。他的部下由金山營副將張國俊、督標營參將徐登第部九千馬步兵、水師右營游擊王大成部一千水兵組成,走水路來到滄州,雖然部下番號很雜,可大多是經歷過南京之戰的老兵,作戰經驗豐富,戰力也很強悍。
「軍門,請速發兵救援青縣,朱總河危急!」談祉向高明忠哭訴。
聽他說完緣由,高明忠嘆了口氣,「沒料到朱之錫一介書生,竟有此骨氣!只是晚矣,依本督看,此時青縣多半已被攻破,朱總河凶多吉少!」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衛軍不過數千且不知軍門已至,若立即發兵必能克敵,請務必救救朱總河」,談祉跪地哀求,一下接一下磕頭,磕出血來仍不肯停。
高明忠不禁動容,點頭應允:「放心吧,吾不會任忠臣遇險不救。傳令全軍北上,即便救不出朱總河,也要為死去的將士復仇!」
軍令一下,清軍立即登船北上,直往青縣而來。(本章完)
「汝敗退時可有曹孝消息?」朱之錫盯著文燴打聽另一員心腹將領的消息。
「曹參戎的撤退速度慢了些,陷入衛軍包圍。吾撤退時發現他的將旗倒了,估計凶多吉少」,文燴麵露悲傷之色。他的直覺是對的,此時曹孝部已經被衛軍全殲,其本人也伏屍原野。
「唉!老夫有心勤王,卻不料害了將士啊!」朱之錫仰天長嘆。
「總河,咱們須立即沿運河撤退,否則衛軍追至便晚矣」,談祉勸道。
「不可,尚有許多將士散落在外,吾帶他們來勤王自當帶他們回家!」朱之錫淚流滿面,任文燴、談祉如何勸說也不肯立刻逃走,堅持要在青縣多停留兩日收攏敗兵。又過了兩日,的確又收攏千餘潰兵,兵力恢復到七千,然而追兵也至。
兩天前的那場戰鬥,牛萬才部僅傷亡百餘人,便取得了陣斬兩千、俘虜九千的驕人戰績。看透了清軍的虛弱,為在蓮花大可汗面前立下更大戰功,這位總鎮索性押運著俘虜沿運河南下,直奔青縣而來。原本這支軍隊行進的速度並不快,可朱之錫堅持留在青縣收容敗軍耽擱了兩日,便被追上。
「快!登城守御」,聽說衛軍追至,朱之錫倒也不懼,拔出佩劍率將士登城而守。他有文人風骨,願為大清死節,可人心隔肚皮,部下卻並非個個想做忠臣,剛登上青縣北城,便見文燴跌跌撞撞地跑來,「總河快隨吾撤退,衛軍已入城矣」。
「什麼!衛軍怎麼這麼快便入了城?」朱之錫大驚。
「守西門的兵將畏戰,打開城門逃跑,讓衛軍闖入城來」,文燴滿臉悲戚之色。
「天啊!勤王不成竟致全軍覆沒,這讓吾如何有面目見皇上!」朱之錫悲慟得猛捶胸膛,須臾朝部下喝道:「此處便是吾死節之所,汝等不必管吾,趕緊出城逃命吧」。
眾將面面相覷,眼瞅著喊殺聲越來越近,文燴嘆了口氣,謂朱之錫道:「末將願隨總河死節,只是談游擊的兩位兄長皆已戰死,請為談氏留個後」。
「不!末將亦願隨總河死節!」談祉不肯走。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汝速走,此乃軍令」,朱之錫怒瞪談祉,見其仍不肯走,又加了一句,「總得有人活著,將吾等的事跡報於朝廷知」。
聽了這話,談祉方才灑淚告別。
衛軍入城,城內的清軍大多逃散,惟有北城一帶,朱之錫、文燴二人領著三百多軍士死戰不降。牛萬才謂賀元魁曰:「賀兄弟,咱們戰了多日,終於遇到點像樣的對手,此必是朱老兒的督標,且為本鎮擒那老兒來」。
「是」,賀元魁興沖沖領軍殺向城北,清軍雖竭力抵抗,奈何戰力弱於對方太多,很快便成批地被對方砍倒刺倒。
「狗賊,去死!」文燴惡狠狠沖向賀元魁。
「哼~」賀元魁冷哼一聲,長刀斜挑,一刀封喉。
「朱公,汝本是漢人,何苦為滿人死節?大衛國蓮花大可汗乃一代英主,若肯歸順,不失公侯之封」,牛萬才瞧著身體單薄卻舉著佩劍的朱之錫,不由有些欽佩,好意勸降。
「呸!」朱之錫啐了口唾沫,罵道:「汝一介逆賊,先降大明、後降大清、再降偽衛,真正是三姓家奴,恬不知恥,懂得什麼忠義?」
自己好意留他性命,他卻惡語相向,竟敢罵自己是三姓家奴,直把牛萬才氣炸了肺,也不多說,欺上前去,手起一刀。朱之錫舉劍想擋,卻不防對方只是虛招,刀頭打了個花,橫刀直削,人頭落地。
「呸!」牛萬才攥著朱之錫的小辮將首級拎起,朝面門啐了一口罵道:「汝若為大明盡忠,吾還敬汝是個忠臣,如今留著金錢鼠尾,有何臉面罵吾是三姓家奴?至少吾死後還能穿著漢人的衣冠見祖宗!」
——
「駕~駕~駕~」談祉帶著數騎往南狂奔,目標是河間府滄州。「總得有人活著,將吾等的事跡報於朝廷知」,朱之錫的話猶在耳邊,自己不能死,得將朱總河、文參戎他們的忠義告訴朝廷。正趕著路,忽有一支兵馬攔住去路。
「吾命休矣!」談祉暗暗叫苦,近前一瞅,對方竟然打著大清的旗幟。仔細詢問後得知,對方是昂邦章京、充鎮守江南提督漢兵總兵官高明忠的部下。在另一個時空,此時的高明忠已經接到清廷調令回京任職,將江南提督之位交由在對抗海逆的南京之戰中立下漢馬功勞的梁化鳳,可在這個時空,因為衛國的崛起,清廷在南方的統治沒有以前穩固,對漢人出身的將領不太放心,已經入了漢軍旗的高明忠得以多留任幾年,直到不久前方才收到諭令回京,由梁化鳳接任江南提督一職。正在交接時收到京師危急的消息,高提督也不廢話,給梁化鳳留下部分兵馬,立即率一萬漢軍北上勤王。他的部下由金山營副將張國俊、督標營參將徐登第部九千馬步兵、水師右營游擊王大成部一千水兵組成,走水路來到滄州,雖然部下番號很雜,可大多是經歷過南京之戰的老兵,作戰經驗豐富,戰力也很強悍。
「軍門,請速發兵救援青縣,朱總河危急!」談祉向高明忠哭訴。
聽他說完緣由,高明忠嘆了口氣,「沒料到朱之錫一介書生,竟有此骨氣!只是晚矣,依本督看,此時青縣多半已被攻破,朱總河凶多吉少!」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衛軍不過數千且不知軍門已至,若立即發兵必能克敵,請務必救救朱總河」,談祉跪地哀求,一下接一下磕頭,磕出血來仍不肯停。
高明忠不禁動容,點頭應允:「放心吧,吾不會任忠臣遇險不救。傳令全軍北上,即便救不出朱總河,也要為死去的將士復仇!」
軍令一下,清軍立即登船北上,直往青縣而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