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漩渦暗鳴
夜色似墨,寧州城主府的偏廳燭火閃耀,牆壁上掛著一副山水畫,畫中青山如黛,卻在跳躍的燈影中顯得飄忽不定。林淵與青衣女子一路疾步來到這裡,只見鄭師爺、劉虎、董岩已站在廳中,神色嚴肅。王大人則坐在上首,臉上寫滿思索與隱忍。
「師爺,我們來了。」林淵拱手,小心屏息。自從與蠻族暗探以及柳先生交手以來,每一次緊急召集都代表著新的轉折,甚至新的危機。
鄭師爺目光在二人身上略作停留,點點頭:「好,你們先坐下。此番消息,來自那名曾在半井巷被擒的黑衣人,名叫盧祿。他先前緘口不言,被嚴審多時,今夜突然鬆口,說要『坦白一樁天大之事』,來換一線生機。」
林淵與青衣女子對視一眼,心底皆是一凜:這些暗探多半身負死志,向來不易動搖,如今忽然「坦白」,一定別有深意。
青衣女子平靜開口:「他交代了什麼?」
劉虎哼了一聲:「他不敢說太細,只透露蠻族近期或將發動提前突襲。若屬實,那邊境可能隨時烽煙四起。」
「提前突襲?」王大人緩緩敲擊桌案,沉聲道,「朝廷原估蠻族在今年秋後或更晚才會大舉來犯。若他們提早行動,朝廷儲備、兵力調度皆措手不及,這對寧州極為兇險。」
鄭師爺微微皺眉:「王大人,本來我們剛擒下柳先生,尚可慢慢深挖。這突襲之事若真,戰火一旦燒到寧州,咱們能否扛住?」
廳中一片沉默。邊關若亂,征糧、戍軍、武器裝備、城防——樣樣都得提前準備,而寧州本就民生疲敝,又有蠻族內應滲透。此時若戰事驟起,無異雪上加霜。
林淵深吸口氣,忍不住問:「可有證據證明盧祿所言?他若故意編造謊言,讓咱們自亂陣腳怎麼辦?」
劉虎點頭:「正是。此人身份可疑,可能想以危言逼我們答應某種條件。」
鄭師爺捋著鬍鬚:「盧祿開口的確希望換『一線生機』,說此事若被證實,可否饒他一死。他也明言,柳先生背後確與蠻族大首領有暗令往來,但至於對方提前行動的根由,他不甚了解。」
王大人喟然一嘆:「咱們不能全信,但也不敢不信。若當真,寧州難逃戰火。」
青衣女子靜思片刻,沉聲說道:「可以讓衙門繼續審,利用俘虜間的信息交叉印證。若多名暗探提及同一時間點或異口同聲,那可信度便增。其次,也可馬上派人密探邊境,打探動向。」
林淵心裡一動:「同時,最好也讓朝廷使者秦烈知曉此事,看他是否能借朝廷更高層的情報來印證。然而,他若藉此敲打寧州也未可知……」
王大人與鄭師爺對視一眼,王大人點頭:「林淵說得對。此事無小可,必須知會使者。至於如何斡旋,讓他看到咱們的努力,也看到危局。若邊境真要出事,他也不敢坐視。」
「事不宜遲。」鄭師爺當即決定,「先把盧祿繼續關押,分批審問其他俘虜,看看是否能互相印證。姑娘、林淵,你們協助整理各方口供,明日我與王大人一起去見使者。」
眾人都應了聲「是」。在場每個人都明白,一旦戰火確鑿,寧州這座原本就不太平的城池,將直接陷入試煉——政令不穩、民心浮動,潛藏的蠻族勢力更會趁亂而動。即便做最壞打算,也要把危險與損害降到最低。
---
當夜,審訊仍在繼續。盧祿被單獨關押在城主府一處僻靜囚室,為防意外,劉虎、董岩輪番把守。林淵和青衣女子一同翻查過往口供,期望找到蛛絲馬跡。例如,「提前突襲」到底提前到幾月幾日?是否已有蠻族先遣潛入?一切尚無答案。
青衣女子在燭光下聚精會神地瀏覽卷宗。她發現一處令她在意的記載:
>「柳先生曾在白狼峒留有貨棧,用來運送某些不明鐵器。」
白狼峒,正是寧州北境邊緣的一片險要地帶。若鐵器實為兵器,說明蠻族早就通過柳先生在邊境秘密屯兵或囤積武器。她把這頁文書推向林淵,低聲說:「若盧祿所言屬真,白狼峒或許會成為他們主攻之處。」
林淵心頭一震:「這豈不是離寧州百餘里?若敵方突然自白狼峒而來,城防能否頂住?」
青衣女子神色凝重,緩緩搖頭:「需儘快把情報匯總,交給王大人與使者。至少得派斥候前往白狼峒查探一番。」
林淵在心中暗暗記下。雖仍不知戰火何時降臨,但他隱約感覺,自己離最初那個只想「混口飯」的書吏身份越來越遠。亂世里沒有旁觀者——這是他漸漸體悟到的道理。
---
次日一早,王大人擬好奏報,準備向使者秦烈說明「暗探供詞」及寧州之危。林淵、鄭師爺隨同前往客居院落,青衣女子則留在府中以防不測。
客居院裡,秦烈正在與隨從低聲交談,一見王大人等人至,神色仍保持一貫的冷厲:「有事?」
王大人先行禮,再將盧祿的供詞摘要呈上:「大人請看。此乃昨夜從暗探口中逼出的驚人之訊,蠻族或將提前發動攻勢。寧州懇請大人向朝廷火速傳報,以便早做準備。」
秦烈接過文書,一目十行地看完,眉頭越擰越緊。待看完,他冷哼:「又是口供?他們前些日子也口口聲聲說朝廷如何腐朽。此番言辭,未必全假,但也難保不有詭計。」
鄭師爺抱拳:「正是因無法徹底分辨真假,所以才請大人過目。若真屬實,我們不能坐視;若是假情報,我們也需提防。請大人助我們核實。」
秦烈沉吟半晌,把文書往桌上一拍:「好,本官會將此訊息迅速傳回中樞。你們也別鬆懈,若戰火突起,朝廷亦需你們守好寧州門戶。到時本官也要看看,你們是否真有足夠手段抵禦敵兵。」
王大人心頭不快,卻只能耐著性子稱是。臨行前,秦烈又冷冷丟下一句話:「記住,這件事若當真,你們要提前做好徵兵與防務,我會在數日後回訪,一旦發現你們準備不足,休怪我向上參奏。」
王大人與鄭師爺面面相覷,等秦烈走遠才長嘆一口氣——使者看似願意幫忙傳遞訊息,實則也把重擔牢牢壓在寧州府身上。守城之責最終還得他們自己負。
林淵跟隨二人回到前廳時,暗暗思考:徵兵、防務、糧草……一樣都得抓緊,但寧州本就遭逢天災人禍,難民甚多,加之蠻族內應餘黨尚未徹底清剿。無論哪方面都刻不容緩。
---
當天下午,王大人便緊急召集府中可用之人開小會,包括青衣女子、鄭師爺、劉虎、董岩以及林淵。
王大人乾咳幾聲,面色凝重:「使者那邊雖已知會,但我們也不能全指望朝廷立即相助。如今最要緊的,是做好自衛和民心安撫。若蠻族真打到城下,守軍能撐多久?」
董岩先道:「現有守軍不過兩千,其中還有一部分是邊關調來的老兵,早已疲憊。若無加徵兵力,勉強能守城數日,但想持久作戰,恐力不從心。」
劉虎附和:「對。兵力不足倒在其次,武器甲冑也舊,糧草更是嚴重短缺。前些時日我們費力征糧,還遇到柳先生破壞——」
王大人眉頭越鎖越深:「是啊,若真有大戰,糧秣必須翻倍,以當下的稅收和庫存,遠遠不夠。」
鄭師爺掃過在座眾人,輕咳:「還有民心問題。此前各處多有流民與蠻族騷擾,已惹民怨。若再強征人力、財力,恐怕會激發動盪。我們只能想法子在百姓中宣揚『保城護家』,同時通過商賈渠道募集一些資源。」
林淵靜聽眾人發言,心中明白:要在短期內提升城防,勢必要同時做幾件事:
1.迅速修繕外城牆,添置弓弩機具;
2.局部選拔青壯增補守軍;
3.加急收糧、搞好分配;
4.安撫百姓,防止內亂。
僅憑王大人與鄭師爺等人,如何扛得住如此繁重的任務?更何況,蠻族潛伏者尚未徹底肅清,走私商路或仍隱匿在城中。
一陣沉默後,青衣女子忽然看向林淵:「林淵,你有何想法?」
林淵忙直起身子,略作思索:「短期內,我們恐怕只能以『快收心、穩軍心』為核心。尤其是征糧,必須儘快,且以合理方式操作,否則百姓牴觸心態會更嚴重。比如:」
1.設立『臨時征糧收據』:讓百姓明白這是供戰事之用,未來會計入稅籍優惠,或承諾減賦,讓他們知道朝廷並非只是掠奪。
2.老兵帶新兵:短期操練,至少讓新兵學會基本守城之術。可鼓勵部分流民青壯歸附軍營,給予口糧和些許補貼,讓他們自願來當兵。
3.號召商賈資助:發布官方令文,邀請城內富商出錢出糧,以承諾日後商業優惠或安全保護。對那些可能暗中勾連蠻族者,則以嚴查威懾。
林淵一邊說,一邊在竹紙上快速寫了三四條大要。眾人聽得連連點頭。王大人也微露欣賞:「很好,簡單直接,若操作得當,多少能解燃眉之急。」
青衣女子輕輕頷首:「既然如此,咱們分工吧。鄭師爺負責征糧及財力動員,劉虎、董岩調度守軍,王大人全局統籌,以備隨時應對使者與城外變化。林淵,你繼續做文書調度,起草號令。此案是小事,戰事是大事。」
這一刻,林淵真切感到,自己從最初「混口飯吃」的穿越者,變成了可以於亂世中出謀劃策的關鍵成員。雖然前路苦難重重,但他已不再是局外之人。
---
散會後,眾人各自忙碌。林淵回到書房,鋪開案紙就著油燈寫文書稿。征糧、納物、招兵、合力守城……若朝廷能及時派來援兵,此地也可穩住,若援兵不來,則只能自保。
寫至半途,他忽然回想起昨夜卷宗里那行地名:白狼峒。柳先生的帳簿顯示大量走私兵器運往此處,且盧祿也提到過同樣的山地附近,似有蠻族神秘舉動。若真是蠻族提前侵襲,白狼峒極可能成為通路或兵力集結點。
「要不要主動建議派出先頭探子?」林淵思忖著,「若能摸清那邊虛實,也不至於坐以待斃。」
可目前城主府抽不出太多人手做危險偵查,再則城主本應帶兵在外巡邏,卻遲遲未歸……一想到此,林淵眉心更皺:城主究竟何時回?王大人與鄭師爺都在盼,但遲遲不見音訊。
在黑暗中,他攥緊筆桿,心中猛地生出一個念頭:或許我可以主動請纓,隨一小隊先行探查白狼峒。對自己而言,是險中求證;對寧州而言,能掌握敵情便可先發制人。
這樣做當然冒險,但若成功,既能解決王大人的燃眉之急,也可能在更高層的朝廷使者面前贏得一份信任與功勞。以穿越者的視角,林淵比古人更明白「情報為王」,坐等不如主動出擊。
他想了想,決定先寫好征糧通告草稿,再去尋青衣女子、鄭師爺商量。若他們認可,則可立即部署一支小分隊前往白狼峒。只是這行動須保持低調,別讓暗探察覺。
筆尖沙沙,夜深人不眠。油燈的火光映照在紙面上,燒出林淵眼底的堅毅。無論如何,他已在亂世洪流中踏出了更高的一步,既然無路可退,不如奮力前行。
「師爺,我們來了。」林淵拱手,小心屏息。自從與蠻族暗探以及柳先生交手以來,每一次緊急召集都代表著新的轉折,甚至新的危機。
鄭師爺目光在二人身上略作停留,點點頭:「好,你們先坐下。此番消息,來自那名曾在半井巷被擒的黑衣人,名叫盧祿。他先前緘口不言,被嚴審多時,今夜突然鬆口,說要『坦白一樁天大之事』,來換一線生機。」
林淵與青衣女子對視一眼,心底皆是一凜:這些暗探多半身負死志,向來不易動搖,如今忽然「坦白」,一定別有深意。
青衣女子平靜開口:「他交代了什麼?」
劉虎哼了一聲:「他不敢說太細,只透露蠻族近期或將發動提前突襲。若屬實,那邊境可能隨時烽煙四起。」
「提前突襲?」王大人緩緩敲擊桌案,沉聲道,「朝廷原估蠻族在今年秋後或更晚才會大舉來犯。若他們提早行動,朝廷儲備、兵力調度皆措手不及,這對寧州極為兇險。」
鄭師爺微微皺眉:「王大人,本來我們剛擒下柳先生,尚可慢慢深挖。這突襲之事若真,戰火一旦燒到寧州,咱們能否扛住?」
廳中一片沉默。邊關若亂,征糧、戍軍、武器裝備、城防——樣樣都得提前準備,而寧州本就民生疲敝,又有蠻族內應滲透。此時若戰事驟起,無異雪上加霜。
林淵深吸口氣,忍不住問:「可有證據證明盧祿所言?他若故意編造謊言,讓咱們自亂陣腳怎麼辦?」
劉虎點頭:「正是。此人身份可疑,可能想以危言逼我們答應某種條件。」
鄭師爺捋著鬍鬚:「盧祿開口的確希望換『一線生機』,說此事若被證實,可否饒他一死。他也明言,柳先生背後確與蠻族大首領有暗令往來,但至於對方提前行動的根由,他不甚了解。」
王大人喟然一嘆:「咱們不能全信,但也不敢不信。若當真,寧州難逃戰火。」
青衣女子靜思片刻,沉聲說道:「可以讓衙門繼續審,利用俘虜間的信息交叉印證。若多名暗探提及同一時間點或異口同聲,那可信度便增。其次,也可馬上派人密探邊境,打探動向。」
林淵心裡一動:「同時,最好也讓朝廷使者秦烈知曉此事,看他是否能借朝廷更高層的情報來印證。然而,他若藉此敲打寧州也未可知……」
王大人與鄭師爺對視一眼,王大人點頭:「林淵說得對。此事無小可,必須知會使者。至於如何斡旋,讓他看到咱們的努力,也看到危局。若邊境真要出事,他也不敢坐視。」
「事不宜遲。」鄭師爺當即決定,「先把盧祿繼續關押,分批審問其他俘虜,看看是否能互相印證。姑娘、林淵,你們協助整理各方口供,明日我與王大人一起去見使者。」
眾人都應了聲「是」。在場每個人都明白,一旦戰火確鑿,寧州這座原本就不太平的城池,將直接陷入試煉——政令不穩、民心浮動,潛藏的蠻族勢力更會趁亂而動。即便做最壞打算,也要把危險與損害降到最低。
---
當夜,審訊仍在繼續。盧祿被單獨關押在城主府一處僻靜囚室,為防意外,劉虎、董岩輪番把守。林淵和青衣女子一同翻查過往口供,期望找到蛛絲馬跡。例如,「提前突襲」到底提前到幾月幾日?是否已有蠻族先遣潛入?一切尚無答案。
青衣女子在燭光下聚精會神地瀏覽卷宗。她發現一處令她在意的記載:
>「柳先生曾在白狼峒留有貨棧,用來運送某些不明鐵器。」
白狼峒,正是寧州北境邊緣的一片險要地帶。若鐵器實為兵器,說明蠻族早就通過柳先生在邊境秘密屯兵或囤積武器。她把這頁文書推向林淵,低聲說:「若盧祿所言屬真,白狼峒或許會成為他們主攻之處。」
林淵心頭一震:「這豈不是離寧州百餘里?若敵方突然自白狼峒而來,城防能否頂住?」
青衣女子神色凝重,緩緩搖頭:「需儘快把情報匯總,交給王大人與使者。至少得派斥候前往白狼峒查探一番。」
林淵在心中暗暗記下。雖仍不知戰火何時降臨,但他隱約感覺,自己離最初那個只想「混口飯」的書吏身份越來越遠。亂世里沒有旁觀者——這是他漸漸體悟到的道理。
---
次日一早,王大人擬好奏報,準備向使者秦烈說明「暗探供詞」及寧州之危。林淵、鄭師爺隨同前往客居院落,青衣女子則留在府中以防不測。
客居院裡,秦烈正在與隨從低聲交談,一見王大人等人至,神色仍保持一貫的冷厲:「有事?」
王大人先行禮,再將盧祿的供詞摘要呈上:「大人請看。此乃昨夜從暗探口中逼出的驚人之訊,蠻族或將提前發動攻勢。寧州懇請大人向朝廷火速傳報,以便早做準備。」
秦烈接過文書,一目十行地看完,眉頭越擰越緊。待看完,他冷哼:「又是口供?他們前些日子也口口聲聲說朝廷如何腐朽。此番言辭,未必全假,但也難保不有詭計。」
鄭師爺抱拳:「正是因無法徹底分辨真假,所以才請大人過目。若真屬實,我們不能坐視;若是假情報,我們也需提防。請大人助我們核實。」
秦烈沉吟半晌,把文書往桌上一拍:「好,本官會將此訊息迅速傳回中樞。你們也別鬆懈,若戰火突起,朝廷亦需你們守好寧州門戶。到時本官也要看看,你們是否真有足夠手段抵禦敵兵。」
王大人心頭不快,卻只能耐著性子稱是。臨行前,秦烈又冷冷丟下一句話:「記住,這件事若當真,你們要提前做好徵兵與防務,我會在數日後回訪,一旦發現你們準備不足,休怪我向上參奏。」
王大人與鄭師爺面面相覷,等秦烈走遠才長嘆一口氣——使者看似願意幫忙傳遞訊息,實則也把重擔牢牢壓在寧州府身上。守城之責最終還得他們自己負。
林淵跟隨二人回到前廳時,暗暗思考:徵兵、防務、糧草……一樣都得抓緊,但寧州本就遭逢天災人禍,難民甚多,加之蠻族內應餘黨尚未徹底清剿。無論哪方面都刻不容緩。
---
當天下午,王大人便緊急召集府中可用之人開小會,包括青衣女子、鄭師爺、劉虎、董岩以及林淵。
王大人乾咳幾聲,面色凝重:「使者那邊雖已知會,但我們也不能全指望朝廷立即相助。如今最要緊的,是做好自衛和民心安撫。若蠻族真打到城下,守軍能撐多久?」
董岩先道:「現有守軍不過兩千,其中還有一部分是邊關調來的老兵,早已疲憊。若無加徵兵力,勉強能守城數日,但想持久作戰,恐力不從心。」
劉虎附和:「對。兵力不足倒在其次,武器甲冑也舊,糧草更是嚴重短缺。前些時日我們費力征糧,還遇到柳先生破壞——」
王大人眉頭越鎖越深:「是啊,若真有大戰,糧秣必須翻倍,以當下的稅收和庫存,遠遠不夠。」
鄭師爺掃過在座眾人,輕咳:「還有民心問題。此前各處多有流民與蠻族騷擾,已惹民怨。若再強征人力、財力,恐怕會激發動盪。我們只能想法子在百姓中宣揚『保城護家』,同時通過商賈渠道募集一些資源。」
林淵靜聽眾人發言,心中明白:要在短期內提升城防,勢必要同時做幾件事:
1.迅速修繕外城牆,添置弓弩機具;
2.局部選拔青壯增補守軍;
3.加急收糧、搞好分配;
4.安撫百姓,防止內亂。
僅憑王大人與鄭師爺等人,如何扛得住如此繁重的任務?更何況,蠻族潛伏者尚未徹底肅清,走私商路或仍隱匿在城中。
一陣沉默後,青衣女子忽然看向林淵:「林淵,你有何想法?」
林淵忙直起身子,略作思索:「短期內,我們恐怕只能以『快收心、穩軍心』為核心。尤其是征糧,必須儘快,且以合理方式操作,否則百姓牴觸心態會更嚴重。比如:」
1.設立『臨時征糧收據』:讓百姓明白這是供戰事之用,未來會計入稅籍優惠,或承諾減賦,讓他們知道朝廷並非只是掠奪。
2.老兵帶新兵:短期操練,至少讓新兵學會基本守城之術。可鼓勵部分流民青壯歸附軍營,給予口糧和些許補貼,讓他們自願來當兵。
3.號召商賈資助:發布官方令文,邀請城內富商出錢出糧,以承諾日後商業優惠或安全保護。對那些可能暗中勾連蠻族者,則以嚴查威懾。
林淵一邊說,一邊在竹紙上快速寫了三四條大要。眾人聽得連連點頭。王大人也微露欣賞:「很好,簡單直接,若操作得當,多少能解燃眉之急。」
青衣女子輕輕頷首:「既然如此,咱們分工吧。鄭師爺負責征糧及財力動員,劉虎、董岩調度守軍,王大人全局統籌,以備隨時應對使者與城外變化。林淵,你繼續做文書調度,起草號令。此案是小事,戰事是大事。」
這一刻,林淵真切感到,自己從最初「混口飯吃」的穿越者,變成了可以於亂世中出謀劃策的關鍵成員。雖然前路苦難重重,但他已不再是局外之人。
---
散會後,眾人各自忙碌。林淵回到書房,鋪開案紙就著油燈寫文書稿。征糧、納物、招兵、合力守城……若朝廷能及時派來援兵,此地也可穩住,若援兵不來,則只能自保。
寫至半途,他忽然回想起昨夜卷宗里那行地名:白狼峒。柳先生的帳簿顯示大量走私兵器運往此處,且盧祿也提到過同樣的山地附近,似有蠻族神秘舉動。若真是蠻族提前侵襲,白狼峒極可能成為通路或兵力集結點。
「要不要主動建議派出先頭探子?」林淵思忖著,「若能摸清那邊虛實,也不至於坐以待斃。」
可目前城主府抽不出太多人手做危險偵查,再則城主本應帶兵在外巡邏,卻遲遲未歸……一想到此,林淵眉心更皺:城主究竟何時回?王大人與鄭師爺都在盼,但遲遲不見音訊。
在黑暗中,他攥緊筆桿,心中猛地生出一個念頭:或許我可以主動請纓,隨一小隊先行探查白狼峒。對自己而言,是險中求證;對寧州而言,能掌握敵情便可先發制人。
這樣做當然冒險,但若成功,既能解決王大人的燃眉之急,也可能在更高層的朝廷使者面前贏得一份信任與功勞。以穿越者的視角,林淵比古人更明白「情報為王」,坐等不如主動出擊。
他想了想,決定先寫好征糧通告草稿,再去尋青衣女子、鄭師爺商量。若他們認可,則可立即部署一支小分隊前往白狼峒。只是這行動須保持低調,別讓暗探察覺。
筆尖沙沙,夜深人不眠。油燈的火光映照在紙面上,燒出林淵眼底的堅毅。無論如何,他已在亂世洪流中踏出了更高的一步,既然無路可退,不如奮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