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文字下鄉》隨筆
本章開篇費孝通先生首先破除了城裡人認為鄉土社會的人「愚」這一帶有偏見性的觀點,他認為在鄉下人的「愚」其實是由於所處環境不同,所接觸的知識差異造成的,其指代的是知識層面而非智力,這就如同城裡人分不清五穀一樣,我們不能簡單的認為城裡人「愚」。有人可能會質疑:既然鄉土社會的人一點兒也不「愚」,可是他們怎麼就不能識文斷字呢?我想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對於鄉土社會的人而言,從小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顯然擁有比他們更多的條件和機會,城市裡的孩子穿梭於城市的街頭巷尾,看著商鋪的標識,拿著印有精美圖案且有GG語的零食包裝……鄉土社會的孩子則需要協助家裡人勞作,能夠去學堂讀書和能夠堅持在學堂讀書的人寥寥無幾。二是文字作為溝通的工具,對於鄉土社會這一熟人社會貌似並不適用。關於文字在鄉土社會的適用性,作者從文字表達的弊端(依靠文字進行傳情達意時因還原不了當時、當地的外局,可能會有辭不達意的情況,即使講究文法也不能減少文字的「走樣」)和鄉土社會的特性(熟人社會、面對面社群、不流動性)出發,認為語言可能更適用於鄉土社會的溝通交流。當然這裡的語言是同一個社群具有相同經驗而產生的語言(就以我的經歷為例:同在甘肅,一個慶陽人如果想和一個天水甘穀人交流是非常艱難的,你甚至會出現與另外一個語系的人交流的錯覺)。同時,用於鄉土社會人們進行溝通交流的語言並不單指口語,還需要藉助表情與肢體等特殊語言。所以,在鄉土社會中傳情達意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文字顯得略有多餘。作者論述本章的目的不是論述鄉土社會不需要文字,而是證明鄉土社會的人們之所以多「文盲」,多不會識文斷字的人不是他們智力不足決定的,而是由鄉土社會的本質所決定。在現代化發展的過程,文字的價值作用不言而喻,文字下鄉的必要性也毋庸討論,我們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將鄉土社會的本質與依靠文字、語言傳情達意相結合在一起。我想,此章節對國家如何有效推進文字下鄉有著不容忽視的價值。儘管我們只讀了兩個章節,但是我想我們應該已經被費孝通先生關於鄉土社會敏銳的觀察力和理論建樹所折服。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繼續讀下去,繼續思考,繼續記錄。「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與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