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再論文字下鄉》隨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在深入探討鄉土社會為何無需「文字」作為溝通媒介時,我們還需從時間的維度,即「今昔之隔」的層面來剖析。動物界僅憑藉本能與簡單記憶應對生存挑戰,但人類可以藉助「詞」這一抽象象徵體系,搭建穿越時間的橋樑,使得個人與社會的經驗(社會共同的經驗的累積——文化)得以累積與傳承。人類社會的複雜性要求個體不僅依賴本能,更需通過學習與記憶來掌握並使用經驗。學習,主要是汲取經驗和反覆練習;記憶,作為人類特有的能力,其選擇與保留並非盲目。鄉土社會中的居民,其記憶焦點緊密圍繞日常生活所需(他們對于田地莊稼長勢的關注度遠遠要高於市長的選舉),對於周期性、模式化的農耕活動,如播種、除草、收穫等,他們只需要依靠世代相傳的經驗與口頭傳授(在鄉土社會的田間地頭、茶餘飯後,總是能聽到老者向年輕人傳授種地的方法),便能精準把握時機,無需繁複的文字記錄。這類經驗因高度重複而內化為一種直覺與習慣,使得記憶在此情境下顯得相對次要。現代都市生活的快節奏與多元化,促使人們面對更為複雜多變的信息與挑戰。為了避免遺忘,文字成為記錄、整理與傳承知識的重要載體,幫助人們系統性地積累個人與社會經驗,確保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仍能穩健前行。在記憶的這個過程中,「詞」就扮演了核心角色,它不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樑。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詞」並不局限於文字,更廣泛地涵蓋了語言及其附屬的表達方式,如表情、肢體語言等。鄉土社會的人藉助語言學經驗,藉助語言回憶過去;城市中生活的人主要依靠文字處理紛亂複雜的信息。結合「文字下鄉」與「再論文字下鄉」兩章的閱讀,我們了解了鄉土社會之所以無需文字,根源在於熟人社會中利用語言的便捷性、生活模式的穩定性與經驗的可重複性。在這樣一個相對封閉且變化緩慢的環境中,語言及非語言的溝通方式足以滿足信息傳遞與經驗傳承的需求,文字因此顯得冗餘。而在現代都市,文字的不可或缺則是對複雜社會結構與快速變遷的適應性體現。在深入閱讀了這兩個章節之後,我們應當摒棄對鄉下人「愚笨」或普遍「文盲」的片面認知,轉而以更加全面和理解的眼光來看待他們。他們並非缺乏識字的能力,而是所處的環境或需求尚未激發他們掌握文字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