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3-10 再次撲街之後的再學習-1
·是什麼讓讀者代入其中?衝突和情感
讓讀者帶入小說中的其實只有一個東西:
麻煩纏身的人物。
至於「麻煩」是什麼類型的無關緊要,只要是對那個任務「至關重要」的就好。
所以說,讀者只在乎什麼人在(限定的場所)(限定的時間)內,這個人物不去嘗試就會「死」。
偉大的故事都是這樣,只不過是那些活生生的人剔除了平庸的部分而已。
我們的故事,也就是小說,沒有麻煩就是庸庸碌碌,如果一個人物沒有遭遇考驗、危險、挑戰、險阻,沒有經歷內心世界或是物質世界的雙重考驗,那麼張揚的人物是無法讓人驚喜連連的。
所以說,我們就是最離譜、最討厭的傢伙,我們以「麻煩」為樂,我們以製造「麻煩」為己任。
故事,也就是我們的小說,通常是由人物來驅動、圍繞麻煩展開的,它的兩位摯友,或者說是「軍師」就是「衝突」和「懸念」。
小說的主旨在於讓閱讀它的人產生「過山車」式的情感體驗,比起更加「可視化」更加「直觀」的影視娛樂,我們唯一的優勢就是能夠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
這一點,哪怕是最簡單的文字也能夠做到。
簡單的文字也能夠輕易讓讀者知道人物的內心所想,也可以將人物的整個思想情感都一一展現在閱讀者的面前。
作為作者,操控情感是一種常態,這並不是什麼壞事,每個藝術家都想做到這一點,但文學藝術的關鍵是讓讀者們忘記這個「被人操控」的事實。
這樣不管你的要娛人還是為了引人深思,他們(讀者)們都會沉浸其中,只想著盡情享受小說中的世界——千萬不要讓他們抓著我們在操控他們情感的證據……
這些寫小說好比是建橋。
橋的一頭是我們的起點,另一頭就是故事的結局。
每一個富有戲劇性的轉折都是這座橋的橋墩,而那些錯落有致的場景交織起來,才能夠成為一座堅固美觀、穩定的橋樑。
我們要找出每一個支撐橋面的元素,讓讀者踏上這座橋之後安心地前往橋的另一端。
衝突,就是小說公認的引擎,沒有衝突就等於沒有戲劇性,沒有戲劇性就沒有人去感興趣。
但願你還記得:
人物(必須完成的渴望)+(無法無視也無法繞過的障礙)=(有戲劇性的衝突)
用最直白的話來講,衝突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勢不兩立」的方面之間,至少有一方是有意識,並且能以「自己」的意志來完成行為動作時所產生的「矛盾衝撞」,通常這一方是「人類」。
絕大多數的時候,衝突好比是在兩隻餓極了的狗之間扔下一根骨頭。
而我們就是非得把這兩隻惡犬堵死它們的後路,讓它們不得不打上一架的壞人。
至於懸念,它源自衝突,即是,卷進衝突的人物是否運用了強大的意志,想要去克服這個衝突時所產生的「疑問」。
問題通常是:這個人物能夠完成任務嗎?(達成目標/獲得渴望之物)
話句話說,就是那個比賽時,喋喋不休的解說員在激動地說的那些,他能贏嗎?他會成功嗎?他能夠絕地反擊嗎?
情況對人物越是不利,那麼懸念就越大。
而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讀者對這本小說愛不釋手,我當然是不知道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的……
但我知道一切錯誤答案:
如果讀者和合上書,只是想到「無趣」「不過爾爾」或是更加糟糕的「這寫的東西在攻擊我!冒犯我!」「它應該被扔去垃圾桶里……」
頭疼……換個話題。
小說的原本的目的是什麼對我們來說已經無關緊要了,因為這是一種「可迴避」也可以「無視」的障礙,我們要找到那些「不可繞過」「無視就會發生損害」的問題所在。
小說是為了提供一場令人暫時忘記現實的情感之旅,在這個方面令人滿意的小說必須以——
「死亡」
來作為賭注。
「死亡」這個賭注適用於任何文學類型,不管它是滑稽的戲劇還是最最黑暗的悲劇。
死亡在文字(小說)中分為三種:
1實體上的;
2社會上的(職場);
3精神上的。
肉體上的死亡最為常見,我們可以在很多小說中一開場主人公就是不嘗試就得(身)死的場面。
社會,或者說職場上的死亡以都市、職場文比較常見。
至於精神上的死亡,我們常說「哀莫大於心死」,通常這種死亡很快就會演變成前兩種死亡,一了百了或者成為一具行屍走肉。
但,再或者……只是失戀。
別小看「失戀」,失戀的人當時就是認為「我的世界已經完了」,問題是你要怎麼表現給讀者。
那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對於人物來說,必須是一種「精神上的巨大打擊」,以至於他們認為不去實現這個渴望,自己就會遭受一次「精神」上的死亡。
至少是這種程度賭注才行。
至於肉體上的死亡,從古老的悲劇開始一直就在描寫這個話題,以至於精神上的死亡也逐漸被我們所認可了。
比如說,這個人物的境遇讓我們共情「他還不如死了的好」「他和死了也沒什麼兩樣」,這就是一種精神上的死亡。
衝突,這個有趣的東西一直在被我們探索著,套用前人的成果:衝突就是有意識意志為了實現特定,並且可以理解的目標而發揮作用,有意識的意志要足夠強大,只有這樣才能把衝突提升到危機的程度。
而危機,就是面臨一種或者多種意義上的死亡,所謂「情感衝突的環節」,就是敘述一個人物如何應對即將降臨的死亡,並且在這個過程中讓讀者的情感方面得到滿足。
由此,我們稍稍整理一下:
衝突(馬上面臨死亡的可能性)
渴望(脫離死亡的決心,或者是脫離死亡必須的事物)
阻礙(殺死人物的決心,實施犯)
情節(避免死亡那個的具體措施)
行動(針對阻礙展開的主動攻擊或者積極防禦)
懸念(與情節有關,未經釋放的張力)
張力(矛盾的各方面,進對於小說中描述世界的「統治權」展開的激烈爭奪)
讓讀者帶入小說中的其實只有一個東西:
麻煩纏身的人物。
至於「麻煩」是什麼類型的無關緊要,只要是對那個任務「至關重要」的就好。
所以說,讀者只在乎什麼人在(限定的場所)(限定的時間)內,這個人物不去嘗試就會「死」。
偉大的故事都是這樣,只不過是那些活生生的人剔除了平庸的部分而已。
我們的故事,也就是小說,沒有麻煩就是庸庸碌碌,如果一個人物沒有遭遇考驗、危險、挑戰、險阻,沒有經歷內心世界或是物質世界的雙重考驗,那麼張揚的人物是無法讓人驚喜連連的。
所以說,我們就是最離譜、最討厭的傢伙,我們以「麻煩」為樂,我們以製造「麻煩」為己任。
故事,也就是我們的小說,通常是由人物來驅動、圍繞麻煩展開的,它的兩位摯友,或者說是「軍師」就是「衝突」和「懸念」。
小說的主旨在於讓閱讀它的人產生「過山車」式的情感體驗,比起更加「可視化」更加「直觀」的影視娛樂,我們唯一的優勢就是能夠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
這一點,哪怕是最簡單的文字也能夠做到。
簡單的文字也能夠輕易讓讀者知道人物的內心所想,也可以將人物的整個思想情感都一一展現在閱讀者的面前。
作為作者,操控情感是一種常態,這並不是什麼壞事,每個藝術家都想做到這一點,但文學藝術的關鍵是讓讀者們忘記這個「被人操控」的事實。
這樣不管你的要娛人還是為了引人深思,他們(讀者)們都會沉浸其中,只想著盡情享受小說中的世界——千萬不要讓他們抓著我們在操控他們情感的證據……
這些寫小說好比是建橋。
橋的一頭是我們的起點,另一頭就是故事的結局。
每一個富有戲劇性的轉折都是這座橋的橋墩,而那些錯落有致的場景交織起來,才能夠成為一座堅固美觀、穩定的橋樑。
我們要找出每一個支撐橋面的元素,讓讀者踏上這座橋之後安心地前往橋的另一端。
衝突,就是小說公認的引擎,沒有衝突就等於沒有戲劇性,沒有戲劇性就沒有人去感興趣。
但願你還記得:
人物(必須完成的渴望)+(無法無視也無法繞過的障礙)=(有戲劇性的衝突)
用最直白的話來講,衝突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勢不兩立」的方面之間,至少有一方是有意識,並且能以「自己」的意志來完成行為動作時所產生的「矛盾衝撞」,通常這一方是「人類」。
絕大多數的時候,衝突好比是在兩隻餓極了的狗之間扔下一根骨頭。
而我們就是非得把這兩隻惡犬堵死它們的後路,讓它們不得不打上一架的壞人。
至於懸念,它源自衝突,即是,卷進衝突的人物是否運用了強大的意志,想要去克服這個衝突時所產生的「疑問」。
問題通常是:這個人物能夠完成任務嗎?(達成目標/獲得渴望之物)
話句話說,就是那個比賽時,喋喋不休的解說員在激動地說的那些,他能贏嗎?他會成功嗎?他能夠絕地反擊嗎?
情況對人物越是不利,那麼懸念就越大。
而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讀者對這本小說愛不釋手,我當然是不知道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的……
但我知道一切錯誤答案:
如果讀者和合上書,只是想到「無趣」「不過爾爾」或是更加糟糕的「這寫的東西在攻擊我!冒犯我!」「它應該被扔去垃圾桶里……」
頭疼……換個話題。
小說的原本的目的是什麼對我們來說已經無關緊要了,因為這是一種「可迴避」也可以「無視」的障礙,我們要找到那些「不可繞過」「無視就會發生損害」的問題所在。
小說是為了提供一場令人暫時忘記現實的情感之旅,在這個方面令人滿意的小說必須以——
「死亡」
來作為賭注。
「死亡」這個賭注適用於任何文學類型,不管它是滑稽的戲劇還是最最黑暗的悲劇。
死亡在文字(小說)中分為三種:
1實體上的;
2社會上的(職場);
3精神上的。
肉體上的死亡最為常見,我們可以在很多小說中一開場主人公就是不嘗試就得(身)死的場面。
社會,或者說職場上的死亡以都市、職場文比較常見。
至於精神上的死亡,我們常說「哀莫大於心死」,通常這種死亡很快就會演變成前兩種死亡,一了百了或者成為一具行屍走肉。
但,再或者……只是失戀。
別小看「失戀」,失戀的人當時就是認為「我的世界已經完了」,問題是你要怎麼表現給讀者。
那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對於人物來說,必須是一種「精神上的巨大打擊」,以至於他們認為不去實現這個渴望,自己就會遭受一次「精神」上的死亡。
至少是這種程度賭注才行。
至於肉體上的死亡,從古老的悲劇開始一直就在描寫這個話題,以至於精神上的死亡也逐漸被我們所認可了。
比如說,這個人物的境遇讓我們共情「他還不如死了的好」「他和死了也沒什麼兩樣」,這就是一種精神上的死亡。
衝突,這個有趣的東西一直在被我們探索著,套用前人的成果:衝突就是有意識意志為了實現特定,並且可以理解的目標而發揮作用,有意識的意志要足夠強大,只有這樣才能把衝突提升到危機的程度。
而危機,就是面臨一種或者多種意義上的死亡,所謂「情感衝突的環節」,就是敘述一個人物如何應對即將降臨的死亡,並且在這個過程中讓讀者的情感方面得到滿足。
由此,我們稍稍整理一下:
衝突(馬上面臨死亡的可能性)
渴望(脫離死亡的決心,或者是脫離死亡必須的事物)
阻礙(殺死人物的決心,實施犯)
情節(避免死亡那個的具體措施)
行動(針對阻礙展開的主動攻擊或者積極防禦)
懸念(與情節有關,未經釋放的張力)
張力(矛盾的各方面,進對於小說中描述世界的「統治權」展開的激烈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