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書目
凡欲為學之始,莫不以書目為始也。今之所學書,大多以目錄、文字、文獻等為基本,次知經史,再研子集,此前清諸耆老為後人之路徑也。今雖備文獻之大體,然不過古人之規矩是也。觀今之學術者,尤以研治於古籍者,予以為其不及古人者也。讀今學士書,雖有分析條例之法理者,或發前人未見者,然文字之未能通義也。若夫文字不通,其文義焉可知耶?且今又有一大病,學士多不讀典籍,專究於發掘之文物,以此而慾發其古今人之未見者,此誠枉矣。
夫文物之所寄意者,不過滄海一粟,而典籍者乃學術之根本也。呂思勉先生即以論說文物之知障,典籍者為根本,文物之為補充,我後人者,焉不思乎?今學術之妄,其在不讀書,又在古義不通,未能以作文也。詩賦者,古人之小道者也。然今詩賦之通者,幾人者否?又則經史,經學之漸已衰,殆今人或多以史料充任,無復古人之經學也。此學之衰,業已常事,凡慾學術之為政者,其必衰也。庶乎學術之所迷矣。學術之為制控,實學術之一悲也。學術之研究事理,求其證實,然政人之求於名利,飾其名而掩其實,是故學術之為政言,誠學士之恥焉!其史學也亦如此,每朝代史大都非合史家之本義者,惟苦心孤詣而掩實跡之於史文之中,而期後人之能發見,史家其不易也。今我之慾所學,當以目錄而首記之也。雖然我能見今人之所妄者,然我之無其才,無其識,何以言而罪今學士者乎?
今天下學科繁多,若強要通貫之,積千年之不能矣。予之所求者,大多泛覽可知大概者,惟寄意於文史哲三科,若確是言惟史學耳!西人之以政哲經為三科,於我華夏之相立焉!其雖不同,但都統一也。我華夏之列三科,其實一也。古人未嘗有今之分裂者,其勢之不可然也。今學術廣富,非舊故所能分也。故列分之科裔,使學人之漸知學術之十一者,然未通學術之大體者,此今人之一迷茫是也。古之通人,以通四部者,即目之通人,而今無復通人之名目者也。其在學無止境,累世無以通矣。今學術之難,其在於識,而非書焉!書,古人之見者少,今人之見者多,所以古人之研究者,以專通為是,其一書者,默記強聞,筆筆記之,筆筆說之,其識力之強也。此書之既畢,而讀他書,他書之所完,便即下者,一書之以一書,漸次通也。此固專書之要旨,然古人之識理深卻見物少,而今者見物多而識少,此皆弊也。以今人之科目,古人所亦其不能也。以今人之慾古學,其先天環境已失,而文言不能,焉何以與古人所爭先乎?夫人讀書,真一難事也。
今以論讀書,其盲不可求,林立繁目,使人目眩不已。念今人學問之淺薄,予惟求古,先是將《四庫全書總目》、《書目答問》二書過目一遍,以略知古代之典籍者也。自古學者皆強調以目錄學之為學術之入門,小學之為根基,再則經史,旁及子集,此千載以來,大抵皆按此路數者也。予觀《國學治要》,而書目有一專書,開篇便言《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之二志,及下諸書目者,惟《四庫全書總目》為目錄學之精要者也。試可知書目確為讀書之基礎也。目錄之可瀏覽於古今典籍之流變,然不過其識書之目錄也。仍須讀書也。雖雲書目事,然亦書目之為初先,若以書目而書目之,而不正讀典籍,其何談讀書否?皆是無所得也。是今予所知之,目錄應可細看,是後乃可知學之書目也。
目錄既畢,則要小學;小學者,即文字、訓詁、音韻也。文字訓詁及音韻者,皆求清代學者之籍也。清雖為夷朝,然用漢法,天下皆習漢文,故文化以發揚而血脈未絕,故有今日。而學士者,雖知天下事者,然畏夷君,故寄心於典籍,為後世法。以當時之士者,如戴震、江永、錢大昕、章學誠、王念孫等,不可勝計,以今人之學問者,不及諸先生之萬一也。予每讀今人之論文,未嘗不歎息今人之無用也。每假以白話,又摻以西文,文既不中,而情理不合,與言有物,實文章之下品也。讀清人之書,乃知學問之無窮,而文章之以何作也。
小學之既得知,則其經史,所乎經史者,古人以經學為第一,至於有清,史學隱為第一也。予不喜經學之訓詁,惟好乙部。昔年予少時入荒屋得歷史之教科書,由對歷史生意,乃慾為史家。至後,得《廿二五史》、《通典》、《通志》、《文獻通考》等史籍之著作也。惜今未畢一書,此真有負史家之志也。予雖不喜經學,然古人之以經史相並,若以論史必以經義,經義不知何雲知史,故經史應可知也。
子集者,諸子百家之籍也。所乎集者,先人之情志書也。予此可求詩賦之所作者也。昔我李太白之擬作《文選》數三,而予生乎千載之後,又不通文字,惟先知平仄,稍次為之,後方擬作也。既李太白之擬《文選》數三,而我應先通背《文選》之全書,再為擬作之數九,雖或而不知辭者,然詩賦必或可作也。子集,前人之以單列,以思想之別名也。今人之分類廣,非四部之相類分,予當以經史子為一體之全,而詩賦為別之一體是乎!
若按上文可論,大抵三至五年,予可略知四部,稍得涉獵,至所成者,大抵以十年之功,得入門徑也。門徑之後,或能以治學也。以我今齡之二十七,三十七歲之或能治義,是所謂學術之速成也。古人治學未得書之便利,又少為良師所教,予今得網絡之利,又可易得書籍,若真慾讀書,則必有所成者也。是哉!讀書之難其在長志;日或可讀,月或有讀,年或有讀,三年可之,然十年可否?二十年又可?一生可耶!予讀書之難,其在心智。予心智蠢笨,而多枉思,既慾求理,又自為疲懶,此非讀書之正心也。當可記矣。
夫今之路法,已有規矩,當以計劃列之也。予以清人之書為之正讀,而以今人之書為其參考,或又雜錄外夷之書籍者。要之,可學英文。英文雖為夷語,然今世界皆通,學之外語可知他國之文化者,又可視我本國之文化者也。詩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則為我矣。予家中之教課書,屬實良多,當以大火猛煮,以通識之,再以小火慢熬,約一二年,至後可專學典籍者也。
夫文物之所寄意者,不過滄海一粟,而典籍者乃學術之根本也。呂思勉先生即以論說文物之知障,典籍者為根本,文物之為補充,我後人者,焉不思乎?今學術之妄,其在不讀書,又在古義不通,未能以作文也。詩賦者,古人之小道者也。然今詩賦之通者,幾人者否?又則經史,經學之漸已衰,殆今人或多以史料充任,無復古人之經學也。此學之衰,業已常事,凡慾學術之為政者,其必衰也。庶乎學術之所迷矣。學術之為制控,實學術之一悲也。學術之研究事理,求其證實,然政人之求於名利,飾其名而掩其實,是故學術之為政言,誠學士之恥焉!其史學也亦如此,每朝代史大都非合史家之本義者,惟苦心孤詣而掩實跡之於史文之中,而期後人之能發見,史家其不易也。今我之慾所學,當以目錄而首記之也。雖然我能見今人之所妄者,然我之無其才,無其識,何以言而罪今學士者乎?
今天下學科繁多,若強要通貫之,積千年之不能矣。予之所求者,大多泛覽可知大概者,惟寄意於文史哲三科,若確是言惟史學耳!西人之以政哲經為三科,於我華夏之相立焉!其雖不同,但都統一也。我華夏之列三科,其實一也。古人未嘗有今之分裂者,其勢之不可然也。今學術廣富,非舊故所能分也。故列分之科裔,使學人之漸知學術之十一者,然未通學術之大體者,此今人之一迷茫是也。古之通人,以通四部者,即目之通人,而今無復通人之名目者也。其在學無止境,累世無以通矣。今學術之難,其在於識,而非書焉!書,古人之見者少,今人之見者多,所以古人之研究者,以專通為是,其一書者,默記強聞,筆筆記之,筆筆說之,其識力之強也。此書之既畢,而讀他書,他書之所完,便即下者,一書之以一書,漸次通也。此固專書之要旨,然古人之識理深卻見物少,而今者見物多而識少,此皆弊也。以今人之科目,古人所亦其不能也。以今人之慾古學,其先天環境已失,而文言不能,焉何以與古人所爭先乎?夫人讀書,真一難事也。
今以論讀書,其盲不可求,林立繁目,使人目眩不已。念今人學問之淺薄,予惟求古,先是將《四庫全書總目》、《書目答問》二書過目一遍,以略知古代之典籍者也。自古學者皆強調以目錄學之為學術之入門,小學之為根基,再則經史,旁及子集,此千載以來,大抵皆按此路數者也。予觀《國學治要》,而書目有一專書,開篇便言《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之二志,及下諸書目者,惟《四庫全書總目》為目錄學之精要者也。試可知書目確為讀書之基礎也。目錄之可瀏覽於古今典籍之流變,然不過其識書之目錄也。仍須讀書也。雖雲書目事,然亦書目之為初先,若以書目而書目之,而不正讀典籍,其何談讀書否?皆是無所得也。是今予所知之,目錄應可細看,是後乃可知學之書目也。
目錄既畢,則要小學;小學者,即文字、訓詁、音韻也。文字訓詁及音韻者,皆求清代學者之籍也。清雖為夷朝,然用漢法,天下皆習漢文,故文化以發揚而血脈未絕,故有今日。而學士者,雖知天下事者,然畏夷君,故寄心於典籍,為後世法。以當時之士者,如戴震、江永、錢大昕、章學誠、王念孫等,不可勝計,以今人之學問者,不及諸先生之萬一也。予每讀今人之論文,未嘗不歎息今人之無用也。每假以白話,又摻以西文,文既不中,而情理不合,與言有物,實文章之下品也。讀清人之書,乃知學問之無窮,而文章之以何作也。
小學之既得知,則其經史,所乎經史者,古人以經學為第一,至於有清,史學隱為第一也。予不喜經學之訓詁,惟好乙部。昔年予少時入荒屋得歷史之教科書,由對歷史生意,乃慾為史家。至後,得《廿二五史》、《通典》、《通志》、《文獻通考》等史籍之著作也。惜今未畢一書,此真有負史家之志也。予雖不喜經學,然古人之以經史相並,若以論史必以經義,經義不知何雲知史,故經史應可知也。
子集者,諸子百家之籍也。所乎集者,先人之情志書也。予此可求詩賦之所作者也。昔我李太白之擬作《文選》數三,而予生乎千載之後,又不通文字,惟先知平仄,稍次為之,後方擬作也。既李太白之擬《文選》數三,而我應先通背《文選》之全書,再為擬作之數九,雖或而不知辭者,然詩賦必或可作也。子集,前人之以單列,以思想之別名也。今人之分類廣,非四部之相類分,予當以經史子為一體之全,而詩賦為別之一體是乎!
若按上文可論,大抵三至五年,予可略知四部,稍得涉獵,至所成者,大抵以十年之功,得入門徑也。門徑之後,或能以治學也。以我今齡之二十七,三十七歲之或能治義,是所謂學術之速成也。古人治學未得書之便利,又少為良師所教,予今得網絡之利,又可易得書籍,若真慾讀書,則必有所成者也。是哉!讀書之難其在長志;日或可讀,月或有讀,年或有讀,三年可之,然十年可否?二十年又可?一生可耶!予讀書之難,其在心智。予心智蠢笨,而多枉思,既慾求理,又自為疲懶,此非讀書之正心也。當可記矣。
夫今之路法,已有規矩,當以計劃列之也。予以清人之書為之正讀,而以今人之書為其參考,或又雜錄外夷之書籍者。要之,可學英文。英文雖為夷語,然今世界皆通,學之外語可知他國之文化者,又可視我本國之文化者也。詩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則為我矣。予家中之教課書,屬實良多,當以大火猛煮,以通識之,再以小火慢熬,約一二年,至後可專學典籍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