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王佐之才(上)
李靖不敢大意,移步閃避。不料那鐵杖上帶有一鉤,嗞的一聲,刮掉李靖一片衣袖。三年來,李靖在守孝期間心無旁騖,武功自是進境神速,然而江湖上毫不知名的麥鐵杖一出手就顯示出上乘武功,隱然不在當年無影鬼手之下。
李靖反手拔出孤星劍。劍一出手,嗡然有聲。麥鐵杖揮杖一擊,被孤星劍強勁力道一震,差點脫手,趕緊變換身形,以輕靈身法避其鋒芒。李靖見麥鐵杖年紀雖輕,卻天生靈活,身體跳躍隨心所欲,如猿似鶴,竟不在當年華清風之下。於是不再追趕,只用破盾九式,大開大闔,不管他如何閃避進攻。
楊素從小習武,馬戰步戰都是從士伍戰陣中汲取經驗,雖後來成了將帥不再親自上陣殺敵,但對功夫超卓之人心存敬意。適才還在為樂昌傷情,此時專注觀戰,不停撫摸美髯,頻頻點頭。鬥了二十餘合,楊素突然喝道:「住手!」
二人同時躍開。李靖收劍,反手插入背上劍鞘,氣定神閒;麥鐵杖收杖退了五步,有些氣喘。楊素道:「二虎相鬥,必有一傷。老夫知練成上乘武功不易,你們又都正值青壯,不必以死相搏,切磋一下,點到為止,免傷和氣。」
二人均向他行禮。
楊素道:「看二位方才虎鬥,杖走輕靈,劍氣縱橫,老夫大開眼界。鐵杖,我曾跟你說過,李藥師是年輕一輩中最傑出武者,你還不信,現在如何?」
麥鐵杖躬身道:「主公所言甚是,仆不如李公子。」
楊素道:「你應該稱藥師為李直長。李靖已是從七品殿內直長,朝廷命官,中樞要員。」
麥鐵杖只好向李靖行禮:「在下麥鐵杖,是楊僕射的僕人,見過李直長。」
李靖回禮道:「楊僕射慧眼識才,麥將軍前程未可限量。」
楊素奇道:「藥師何以稱鐵杖為將軍?」
李靖道:「有此高超武功,又得楊僕射賞識,定然立過奇功,必是楊僕射臂膀,升任將軍只在早晚而已。」
楊素身形肥胖,不能久立,於是坐在錦榻上,笑道:「牛尚書說藥師不善言辭,我看很會說話。不錯,我已奏請聖上,擬封鐵杖為車騎將軍。」
李靖一驚。長孫晟出使突厥,將突厥漢國一分為二,又掌管國家機密,當年也不過是車騎將軍。這麥鐵杖口稱『主公』已算違制,就算跟著楊素有戰功,直升正五品武官,無異平步青雲。但他此時顧不得這些,只得祝賀道:「祝麥將軍高升!」
楊素道:「藥師雖是從七品,但歷來文武有別,縱使同品,文亦高於武。藥師熟讀經史,精通典章,可知為何如此?還請詳述。」
李靖見他不再提樂昌之事,卻考校起自己來,不由微感詫異。當即回道:「其實歷代並無明文確認文武官員相同品秩而有高下之分,但在實際的職權中卻有分別。以愚下淺見,這是周朝建立後以禮制治天下的分化考量。周朝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太保算是武官,召公奭曾任此官,但更多仍行使文職之權,故《詩經》有甘棠之頌;太師、太傅,確為文官。漢朝時,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丞相總理國政,太尉掌兵,御史大夫匡政,仍由文官主理國政。本朝承襲北周制度,略有改進,設立三台、五省、六部、九寺,實際由三省之尚書、門下、內史為中樞,尚書令不輕易授人,故以左右僕射為左右相,納言、內史令亦為佐相,御史台秩從三品,亦有因參預朝政入相者。從我朝來看,親王、三公正一品但非職事官,郡王、國公、上柱國從一品亦非職事官,正二品中只有尚書令為職事官,從二品中亦以尚書左右僕射為尊,三品中雖有武官大將軍及京師十二衛官長,但仍以文官納言、內史令、六部尚書、九卿、京兆尹、秘書監為職事官,譬如兵部尚書正三品,但歸右僕射節制,可以調動全國兵馬,就算國公、上柱國、大將軍亦須聽從調遣,即:文官為恆態,武將為情態。如行軍總管、行軍元帥等,均是據戰情臨時受命,賦予王公宰相或職事官以職權,待戰事結束,兵散於府,將歸於朝。楊僕射文武全材,出將入相,大隋初立即為上柱國,先後履職御史大夫、平南行軍元帥、納言、內史令、尚書右僕射,聞名中外,位極人臣,仍是以文制武。故愚下淺見,文臣武將雖據情勢有所變異,但仍以職事文臣為高。」
楊素聽了,笑道:「滿朝文武,能像藥師這樣詳述者恐怕不多。其實文為教化,武為征伐。孫子云: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若皇帝恩加四海,沐化四方,又何需用兵?所謂攻城掠地,強兵用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故文為根本,武為枝節。朝堂之上,文官站班在左,武官站班在右,這是源自《老子》『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李靖躬身道:「謝楊僕射提點,令愚下茅塞頓開。」
楊素道:「鐵杖,你武功好,能打仗,有機變,但從不習文,難明大道。灌夫勇猛,死於非命;呂布無敵,終是匹夫。若你從現在起修文習字,也會有不小成就。」
麥鐵杖道:「謝主公。不過仆只想追隨主公,有無成就,並不在意。」
楊素嘆息一聲,沒再勸麥鐵杖,起身踱步:「藥師,里仁尚書說你有王佐之才。你能治病救人,武功也好,但這輔佐帝王治理天下之事,可不是那麼簡單。我有記室名封倫,字德彝,智識超群,見微知著,有卿相之才,我已薦為正六品內史舍人,並將我堂妹嫁予他為妻。藥師若能展示才華,老夫亦可將楊氏女嫁你為妻,再據實績加官升職,如何?」
李靖道:「牛尚書激勵後輩之辭,實為錯愛;楊僕射獎掖屬下,多有抬舉。愚下才疏學淺,斷無王佐之才,恐怕治理一下縣都有捉襟見肘之窘。」
李靖反手拔出孤星劍。劍一出手,嗡然有聲。麥鐵杖揮杖一擊,被孤星劍強勁力道一震,差點脫手,趕緊變換身形,以輕靈身法避其鋒芒。李靖見麥鐵杖年紀雖輕,卻天生靈活,身體跳躍隨心所欲,如猿似鶴,竟不在當年華清風之下。於是不再追趕,只用破盾九式,大開大闔,不管他如何閃避進攻。
楊素從小習武,馬戰步戰都是從士伍戰陣中汲取經驗,雖後來成了將帥不再親自上陣殺敵,但對功夫超卓之人心存敬意。適才還在為樂昌傷情,此時專注觀戰,不停撫摸美髯,頻頻點頭。鬥了二十餘合,楊素突然喝道:「住手!」
二人同時躍開。李靖收劍,反手插入背上劍鞘,氣定神閒;麥鐵杖收杖退了五步,有些氣喘。楊素道:「二虎相鬥,必有一傷。老夫知練成上乘武功不易,你們又都正值青壯,不必以死相搏,切磋一下,點到為止,免傷和氣。」
二人均向他行禮。
楊素道:「看二位方才虎鬥,杖走輕靈,劍氣縱橫,老夫大開眼界。鐵杖,我曾跟你說過,李藥師是年輕一輩中最傑出武者,你還不信,現在如何?」
麥鐵杖躬身道:「主公所言甚是,仆不如李公子。」
楊素道:「你應該稱藥師為李直長。李靖已是從七品殿內直長,朝廷命官,中樞要員。」
麥鐵杖只好向李靖行禮:「在下麥鐵杖,是楊僕射的僕人,見過李直長。」
李靖回禮道:「楊僕射慧眼識才,麥將軍前程未可限量。」
楊素奇道:「藥師何以稱鐵杖為將軍?」
李靖道:「有此高超武功,又得楊僕射賞識,定然立過奇功,必是楊僕射臂膀,升任將軍只在早晚而已。」
楊素身形肥胖,不能久立,於是坐在錦榻上,笑道:「牛尚書說藥師不善言辭,我看很會說話。不錯,我已奏請聖上,擬封鐵杖為車騎將軍。」
李靖一驚。長孫晟出使突厥,將突厥漢國一分為二,又掌管國家機密,當年也不過是車騎將軍。這麥鐵杖口稱『主公』已算違制,就算跟著楊素有戰功,直升正五品武官,無異平步青雲。但他此時顧不得這些,只得祝賀道:「祝麥將軍高升!」
楊素道:「藥師雖是從七品,但歷來文武有別,縱使同品,文亦高於武。藥師熟讀經史,精通典章,可知為何如此?還請詳述。」
李靖見他不再提樂昌之事,卻考校起自己來,不由微感詫異。當即回道:「其實歷代並無明文確認文武官員相同品秩而有高下之分,但在實際的職權中卻有分別。以愚下淺見,這是周朝建立後以禮制治天下的分化考量。周朝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太保算是武官,召公奭曾任此官,但更多仍行使文職之權,故《詩經》有甘棠之頌;太師、太傅,確為文官。漢朝時,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丞相總理國政,太尉掌兵,御史大夫匡政,仍由文官主理國政。本朝承襲北周制度,略有改進,設立三台、五省、六部、九寺,實際由三省之尚書、門下、內史為中樞,尚書令不輕易授人,故以左右僕射為左右相,納言、內史令亦為佐相,御史台秩從三品,亦有因參預朝政入相者。從我朝來看,親王、三公正一品但非職事官,郡王、國公、上柱國從一品亦非職事官,正二品中只有尚書令為職事官,從二品中亦以尚書左右僕射為尊,三品中雖有武官大將軍及京師十二衛官長,但仍以文官納言、內史令、六部尚書、九卿、京兆尹、秘書監為職事官,譬如兵部尚書正三品,但歸右僕射節制,可以調動全國兵馬,就算國公、上柱國、大將軍亦須聽從調遣,即:文官為恆態,武將為情態。如行軍總管、行軍元帥等,均是據戰情臨時受命,賦予王公宰相或職事官以職權,待戰事結束,兵散於府,將歸於朝。楊僕射文武全材,出將入相,大隋初立即為上柱國,先後履職御史大夫、平南行軍元帥、納言、內史令、尚書右僕射,聞名中外,位極人臣,仍是以文制武。故愚下淺見,文臣武將雖據情勢有所變異,但仍以職事文臣為高。」
楊素聽了,笑道:「滿朝文武,能像藥師這樣詳述者恐怕不多。其實文為教化,武為征伐。孫子云: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若皇帝恩加四海,沐化四方,又何需用兵?所謂攻城掠地,強兵用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故文為根本,武為枝節。朝堂之上,文官站班在左,武官站班在右,這是源自《老子》『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李靖躬身道:「謝楊僕射提點,令愚下茅塞頓開。」
楊素道:「鐵杖,你武功好,能打仗,有機變,但從不習文,難明大道。灌夫勇猛,死於非命;呂布無敵,終是匹夫。若你從現在起修文習字,也會有不小成就。」
麥鐵杖道:「謝主公。不過仆只想追隨主公,有無成就,並不在意。」
楊素嘆息一聲,沒再勸麥鐵杖,起身踱步:「藥師,里仁尚書說你有王佐之才。你能治病救人,武功也好,但這輔佐帝王治理天下之事,可不是那麼簡單。我有記室名封倫,字德彝,智識超群,見微知著,有卿相之才,我已薦為正六品內史舍人,並將我堂妹嫁予他為妻。藥師若能展示才華,老夫亦可將楊氏女嫁你為妻,再據實績加官升職,如何?」
李靖道:「牛尚書激勵後輩之辭,實為錯愛;楊僕射獎掖屬下,多有抬舉。愚下才疏學淺,斷無王佐之才,恐怕治理一下縣都有捉襟見肘之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