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李相保媒
第106章 李相保媒
李善長的來意根本就不用懷疑,誰都不是傻子,很多的事情大家也都是心知肚明。
喝了杯茶、聊了點家常,李善長伸出手,「國舅乃杏林高手,老朽在鳳陽之時時常擔憂身體,還請國舅幫著診脈。」
馬尋一邊客氣一邊說道,「李相言重了,我才疏學淺不敢稱高手。若是李相信任,我倒是獻醜了。」
摸著李善長的脈,確實平穩有力,感覺非常健康,「看來靜養這段時間還是頗有好處,我覺得李相完全好了。」
李善長看似是長舒一口氣,笑著開口說道,「這麼一來自然是最好了,老朽這個歲數了,最是擔心病了。」
看到馬尋也不接話,李善長笑著問道,「國舅,若是陛下問起,國舅能否美言幾句?」
「有什麼可美言的?」馬尋是真的不懂了,「李相身體康健,我據實直說就行。」
李善長笑的非常開心,「陛下憐惜老朽這些年兢兢業業,為老朽在鳳陽設置守墳戶一百五十家,賜給佃戶一千五百家,儀仗士二十家,老朽實在惶恐。」
馬尋心有感觸的說道,「確實,陛下太恩重了。一想到我無尺寸之功,陛下尚且給與賜田無數,實在是汗顏了。」
李善長看向馬尋,我倆說的可不是一回事啊,你是真的沒有什麼功勞,我的這些賞賜是應得的!
隨即李善長笑著問道,「過幾天諸位皇子封王,國舅爺有何想法?」
馬尋不太理解的問道,「李相也知道我是鄉野小民,實在是不懂李相之意。」
李善長解釋著說道,「我觀陛下之意,有意讓諸位皇子過些年就藩,國舅爺不覺得這樣不好?」
很多人會下意識的認為朱元璋分封諸王確實不好,這簡直就是開歷史的倒車了。
可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說到底就是明朝的藩王和西漢初期的藩王是兩個概念。明朝的藩王沒有實質上的兵權,更沒有任何行政權。
「秦王封西安、晉王封太原、燕王封北平,吳王封開封,楚王封武昌,齊王封青州。」李善長憂心忡忡的說道,「如今這六位歲數稍長的親王都封要地,只怕不穩妥。」
馬尋覺得李善長有些假惺惺了,這幾位皇子的王爵封號等,李善長實際上早就清楚,甚至朱元璋此前肯定也和他商議過。
不過馬尋還是笑著說道,「這些事情我倒是見識短淺,實在是不好多說什麼。陛下深謀遠慮,又有李相這樣的棟樑之材輔佐,想必不會有錯。」
李善長見馬尋不願談封王之事,立刻問道,「聽聞此前楊逆與國舅相處多有不睦,不知真假?」
看看,楊憲被處死了,現在的名聲就是『楊逆』。
不過想想看也正常,以後的胡惟庸就是『胡逆』了,大家叫著也順口。
「談不上和睦,也談不上仇怨。」馬尋就笑著開口,「我和他是話不投機,聊不到一塊去罷了。」
李善長就繼續說道,「楊憲這人還是有些本事,就是太過貪權、有些微末之功就忘乎所以,那般不知進退實在是自尋死路。」
交淺言深啊,李相!
我和你也僅僅只有數面之緣而已,我們可談不上是有推心置腹的交情,真的沒必要和我說這些事情!
李善長話鋒一轉,說道,「胡惟庸這人國舅爺可曾了解?」
看到馬尋搖頭,李善長說道,「這人也是我淮西子弟,早年就隨陛下起兵、頗受信任。歷任知縣、通判、太常少卿等職,可以說非常有才幹,也頗為踏實。」
馬尋就誇獎說道,「這麼說來倒是能臣了,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時,也是他大展拳腳之時。」
「我們淮西人一向團結,胡惟庸這人雖有才學,但是嫉惡如仇。」李善長有些憂心忡忡的說道,「若是他一時不察被人蒙蔽,還望國舅施以援手。」
馬尋就連忙客氣說道,「李相言重了,我這人一向沒有本事,也就是蒙帝後垂憐,方才得以安頓。朝堂之事,我還是不太明白。」
李善長繼續勸道,「國舅爺聰穎、高潔,這也是朝野上下都知的事情。我淮西子弟同氣連枝,自然也要互相照拂。」
怕馬尋不相信,李善長就繼續說道,「我與湯和素來親近,與徐大將軍關係也和睦,這都是鄉人,自然互相照應。」
馬尋就笑著客氣說道,「李相說的是,老話說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既然都是我淮西人,自然攜手共進。」
反正場面話是這麼說了,誰還是真的信了,那就信好了。
馬尋自認為不會當真,他相信以李善長這樣的老江湖,自然是更加不可能當真的。
李善長和湯和的關係比較好是真的,但是要說和徐達等人的關係也都非常好,那顯然就是有些誇張了。
有些事情大家心裡明白也就行了,反正馬尋不認為他會和李善長有太多的往來。
李善長忽然問道,「國舅爺可有子嗣了?」
「我年初才成親,李相也是知道的。」馬尋就笑著說道,「我倒是想要有子嗣,只是這不是才成親半年,還不及有子嗣。」
李善長憂心忡忡的說道,「皇后只有國舅這麼一個弟弟,早年間皇后殿下時常思念國丈、每每痛哭,我等實在不知如何勸慰。」
看到馬尋還是不說話,李善長說道,「只可惜那時不知國舅尚在,未能去尋到國舅。」
馬尋依然是不會輕易開口,誰知道李善長這樣的老江湖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藥呢,還是靜觀其變比較好,免得被他抓到了話茬借題發揮。
李善長只能再次說道,「老朽虛長几歲,托大說些不中聽的。徐王一脈可都是壓在國舅肩上,延續血脈、香火,這也是國舅該做之事。」
「李相說的極是,我也想著早些為馬家開枝散葉。」馬尋就笑著開口,「若是李相有什麼生兒子的偏方,也可以借我謄抄一下。」
看看,這才是真親近,我是什麼親熱的話都說了,拉家常更是一步到位!
李善長稍微愣了一下,隨即笑著說道,「國舅爺說笑了,老朽要是有偏方,早就用了。老朽也是子嗣單薄,實在是愧對祖宗。」
李善長能活,可是相對來說子女就比較少了。現在可能有心無力,即使是還能納妾,可是很難再有孩子了。
李善長看著馬尋,一副長者姿態,「國舅爺,胡惟庸有一侄女,知書達理、樣貌秀麗,要不然國舅納入房中。」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馬尋立刻拒絕說道,「李相說笑了,我這才娶得妻。」
「國舅想岔了,老朽說的是國舅將她納為妾室做填房。」李善長就笑著說道,「國舅尚且沒有子嗣,想來皇后殿下也頗為焦慮。」
馬尋愣住了,胡惟庸的侄女,不該是嫁給你侄兒嗎?
馬尋回過神就說道,「李相說笑了,胡政事位高權重,豈能讓他侄女為我妾室。」
李善長步步緊逼的說道,「那也是他侄女的福分,這也就是胡惟庸侄女,算不上是高門大戶。若是能入國舅的眼,豈不是美事一件?」
這事情鬧的有意思了,拉攏我這個國舅爺,現在就是在安排美人計了。
可是胡惟庸的侄女到底是不是美人,誰知道呢?
最主要的是我沒打算和胡惟庸有什麼關係,就算是美女也不能進我馬家的門!
在李善長看來,雖然都是淮西人,是所謂的鄉黨,但是這一層關係還是不夠可靠,必須要更進一步才好。
結親、聯姻,這就是最為簡單粗暴,可是這也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了,這麼一來大家的關係就是真正的親近起來了。
李善長的想法不錯,這些也確實是很多人會選擇的方式,這是門當戶對、這是利益一致。
不管是富商還是地主,或者是達官顯貴,大家選擇以這樣的方式聯姻,以後就可以走的更近一些。
不過馬尋笑著說道,「李相說笑了,我與拙荊新婚燕爾,拙荊也是溫婉賢淑之人,我尚且還不打算納妾。」
以後會不會納妾不敢說,但是現在肯定沒這個計劃。
最主要的是沒打算和你李善長拉上什麼關係,胡惟庸的侄女等等就更不會考慮了。
聽到馬尋這麼說,李善長也不勉強,來日方長,以後有的是時間呢。
在李善長等人眼裡,馬尋也就是驟得富貴,哪怕現在看著是比較謙遜、謹慎,可是過些時日就難說了。
窮小子查德富貴,一開始不知道怎麼當個權貴,好好的教一教,就會知道如何當一個權貴了。
到那時候,有些事情顯然就不會是那麼簡單了。
馬尋娶劉姝寧為妻,這是李善長等人猝不及防的,他們甚至根本沒有來得及做任何反應和安排,帝後就給安排好了。
可是這麼一個國舅,怎麼可能讓浙東人給拿走呢?哪怕現在浙東人看著勢弱,那也不能小看。
馬尋這個國舅爺,淮西人得控制住才好!
劉伯溫等人暫且可以稍微的得意一下,可是也千萬別覺得馬尋這個國舅爺就是浙東人的『賢婿』了,這事情沒那麼容易!
(本章完)
李善長的來意根本就不用懷疑,誰都不是傻子,很多的事情大家也都是心知肚明。
喝了杯茶、聊了點家常,李善長伸出手,「國舅乃杏林高手,老朽在鳳陽之時時常擔憂身體,還請國舅幫著診脈。」
馬尋一邊客氣一邊說道,「李相言重了,我才疏學淺不敢稱高手。若是李相信任,我倒是獻醜了。」
摸著李善長的脈,確實平穩有力,感覺非常健康,「看來靜養這段時間還是頗有好處,我覺得李相完全好了。」
李善長看似是長舒一口氣,笑著開口說道,「這麼一來自然是最好了,老朽這個歲數了,最是擔心病了。」
看到馬尋也不接話,李善長笑著問道,「國舅,若是陛下問起,國舅能否美言幾句?」
「有什麼可美言的?」馬尋是真的不懂了,「李相身體康健,我據實直說就行。」
李善長笑的非常開心,「陛下憐惜老朽這些年兢兢業業,為老朽在鳳陽設置守墳戶一百五十家,賜給佃戶一千五百家,儀仗士二十家,老朽實在惶恐。」
馬尋心有感觸的說道,「確實,陛下太恩重了。一想到我無尺寸之功,陛下尚且給與賜田無數,實在是汗顏了。」
李善長看向馬尋,我倆說的可不是一回事啊,你是真的沒有什麼功勞,我的這些賞賜是應得的!
隨即李善長笑著問道,「過幾天諸位皇子封王,國舅爺有何想法?」
馬尋不太理解的問道,「李相也知道我是鄉野小民,實在是不懂李相之意。」
李善長解釋著說道,「我觀陛下之意,有意讓諸位皇子過些年就藩,國舅爺不覺得這樣不好?」
很多人會下意識的認為朱元璋分封諸王確實不好,這簡直就是開歷史的倒車了。
可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說到底就是明朝的藩王和西漢初期的藩王是兩個概念。明朝的藩王沒有實質上的兵權,更沒有任何行政權。
「秦王封西安、晉王封太原、燕王封北平,吳王封開封,楚王封武昌,齊王封青州。」李善長憂心忡忡的說道,「如今這六位歲數稍長的親王都封要地,只怕不穩妥。」
馬尋覺得李善長有些假惺惺了,這幾位皇子的王爵封號等,李善長實際上早就清楚,甚至朱元璋此前肯定也和他商議過。
不過馬尋還是笑著說道,「這些事情我倒是見識短淺,實在是不好多說什麼。陛下深謀遠慮,又有李相這樣的棟樑之材輔佐,想必不會有錯。」
李善長見馬尋不願談封王之事,立刻問道,「聽聞此前楊逆與國舅相處多有不睦,不知真假?」
看看,楊憲被處死了,現在的名聲就是『楊逆』。
不過想想看也正常,以後的胡惟庸就是『胡逆』了,大家叫著也順口。
「談不上和睦,也談不上仇怨。」馬尋就笑著開口,「我和他是話不投機,聊不到一塊去罷了。」
李善長就繼續說道,「楊憲這人還是有些本事,就是太過貪權、有些微末之功就忘乎所以,那般不知進退實在是自尋死路。」
交淺言深啊,李相!
我和你也僅僅只有數面之緣而已,我們可談不上是有推心置腹的交情,真的沒必要和我說這些事情!
李善長話鋒一轉,說道,「胡惟庸這人國舅爺可曾了解?」
看到馬尋搖頭,李善長說道,「這人也是我淮西子弟,早年就隨陛下起兵、頗受信任。歷任知縣、通判、太常少卿等職,可以說非常有才幹,也頗為踏實。」
馬尋就誇獎說道,「這麼說來倒是能臣了,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時,也是他大展拳腳之時。」
「我們淮西人一向團結,胡惟庸這人雖有才學,但是嫉惡如仇。」李善長有些憂心忡忡的說道,「若是他一時不察被人蒙蔽,還望國舅施以援手。」
馬尋就連忙客氣說道,「李相言重了,我這人一向沒有本事,也就是蒙帝後垂憐,方才得以安頓。朝堂之事,我還是不太明白。」
李善長繼續勸道,「國舅爺聰穎、高潔,這也是朝野上下都知的事情。我淮西子弟同氣連枝,自然也要互相照拂。」
怕馬尋不相信,李善長就繼續說道,「我與湯和素來親近,與徐大將軍關係也和睦,這都是鄉人,自然互相照應。」
馬尋就笑著客氣說道,「李相說的是,老話說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既然都是我淮西人,自然攜手共進。」
反正場面話是這麼說了,誰還是真的信了,那就信好了。
馬尋自認為不會當真,他相信以李善長這樣的老江湖,自然是更加不可能當真的。
李善長和湯和的關係比較好是真的,但是要說和徐達等人的關係也都非常好,那顯然就是有些誇張了。
有些事情大家心裡明白也就行了,反正馬尋不認為他會和李善長有太多的往來。
李善長忽然問道,「國舅爺可有子嗣了?」
「我年初才成親,李相也是知道的。」馬尋就笑著說道,「我倒是想要有子嗣,只是這不是才成親半年,還不及有子嗣。」
李善長憂心忡忡的說道,「皇后只有國舅這麼一個弟弟,早年間皇后殿下時常思念國丈、每每痛哭,我等實在不知如何勸慰。」
看到馬尋還是不說話,李善長說道,「只可惜那時不知國舅尚在,未能去尋到國舅。」
馬尋依然是不會輕易開口,誰知道李善長這樣的老江湖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藥呢,還是靜觀其變比較好,免得被他抓到了話茬借題發揮。
李善長只能再次說道,「老朽虛長几歲,托大說些不中聽的。徐王一脈可都是壓在國舅肩上,延續血脈、香火,這也是國舅該做之事。」
「李相說的極是,我也想著早些為馬家開枝散葉。」馬尋就笑著開口,「若是李相有什麼生兒子的偏方,也可以借我謄抄一下。」
看看,這才是真親近,我是什麼親熱的話都說了,拉家常更是一步到位!
李善長稍微愣了一下,隨即笑著說道,「國舅爺說笑了,老朽要是有偏方,早就用了。老朽也是子嗣單薄,實在是愧對祖宗。」
李善長能活,可是相對來說子女就比較少了。現在可能有心無力,即使是還能納妾,可是很難再有孩子了。
李善長看著馬尋,一副長者姿態,「國舅爺,胡惟庸有一侄女,知書達理、樣貌秀麗,要不然國舅納入房中。」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馬尋立刻拒絕說道,「李相說笑了,我這才娶得妻。」
「國舅想岔了,老朽說的是國舅將她納為妾室做填房。」李善長就笑著說道,「國舅尚且沒有子嗣,想來皇后殿下也頗為焦慮。」
馬尋愣住了,胡惟庸的侄女,不該是嫁給你侄兒嗎?
馬尋回過神就說道,「李相說笑了,胡政事位高權重,豈能讓他侄女為我妾室。」
李善長步步緊逼的說道,「那也是他侄女的福分,這也就是胡惟庸侄女,算不上是高門大戶。若是能入國舅的眼,豈不是美事一件?」
這事情鬧的有意思了,拉攏我這個國舅爺,現在就是在安排美人計了。
可是胡惟庸的侄女到底是不是美人,誰知道呢?
最主要的是我沒打算和胡惟庸有什麼關係,就算是美女也不能進我馬家的門!
在李善長看來,雖然都是淮西人,是所謂的鄉黨,但是這一層關係還是不夠可靠,必須要更進一步才好。
結親、聯姻,這就是最為簡單粗暴,可是這也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了,這麼一來大家的關係就是真正的親近起來了。
李善長的想法不錯,這些也確實是很多人會選擇的方式,這是門當戶對、這是利益一致。
不管是富商還是地主,或者是達官顯貴,大家選擇以這樣的方式聯姻,以後就可以走的更近一些。
不過馬尋笑著說道,「李相說笑了,我與拙荊新婚燕爾,拙荊也是溫婉賢淑之人,我尚且還不打算納妾。」
以後會不會納妾不敢說,但是現在肯定沒這個計劃。
最主要的是沒打算和你李善長拉上什麼關係,胡惟庸的侄女等等就更不會考慮了。
聽到馬尋這麼說,李善長也不勉強,來日方長,以後有的是時間呢。
在李善長等人眼裡,馬尋也就是驟得富貴,哪怕現在看著是比較謙遜、謹慎,可是過些時日就難說了。
窮小子查德富貴,一開始不知道怎麼當個權貴,好好的教一教,就會知道如何當一個權貴了。
到那時候,有些事情顯然就不會是那麼簡單了。
馬尋娶劉姝寧為妻,這是李善長等人猝不及防的,他們甚至根本沒有來得及做任何反應和安排,帝後就給安排好了。
可是這麼一個國舅,怎麼可能讓浙東人給拿走呢?哪怕現在浙東人看著勢弱,那也不能小看。
馬尋這個國舅爺,淮西人得控制住才好!
劉伯溫等人暫且可以稍微的得意一下,可是也千萬別覺得馬尋這個國舅爺就是浙東人的『賢婿』了,這事情沒那麼容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