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新的發現和驚喜
第105章 新的發現和驚喜
功名利祿對於馬尋來說就是過眼雲煙,他追求的不是這些東西。
最主要的是也沒必要去追求,不見得就是他多麼高尚,而是有些東西對他來說沒用。
所以還是將功勞等等推到太子身上,這樣你好我好大家好,全都覺得比較開心,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心滿意足的馬尋辦完正事就回家了,因材施教啊,這可不是什么小事情。
馬尋找到劉姝寧,說道,「你這兩天費費心,看看可有什麼教子之類的家訓、文章。」
劉姝寧有些不解的問道,「夫君,現在要這些有用?」
「有用,外甥們要跟我學本事了。」馬尋吐槽說道,「我教不了他們行軍打仗,我只能教他們做人做事要對得起良心。」
劉姝寧就立刻說道,「《出師表》想來諸位皇子們都熟讀在心,武侯尚且還有《誡子篇》。「
看到馬尋點頭,劉姝寧繼續說道,「《顏氏家訓》也很好,只是怕陛下可能有些不喜。」
馬尋就奇怪問道,「怎麼了?我雖然沒讀過《顏氏家訓》,不過多少還是聽說過。」
「夫君想必不知道其中有深信因果、禮拜佛陀之說。」劉姝寧回答說道,「先前皇后殿下也曾有言,不許諸位皇子讀佛經。」
馬尋立刻點頭說道,「這也是,那就稍微摘除一些,該看的看,不該看的不學。他們現在都是少年心性,最是培養品行的時候了。」
劉姝寧也覺得馬尋說的有道理,一眾皇子全都是十多歲。
這個時候自然就需要注意品德了,真的要是養成了不好的習慣等,以後想要去改都難。
《溫公家范》、《朱子家訓》,劉姝寧對於這些都是張口就來,顯然不是馬尋這樣的半吊子的水平可以比擬。
教育好外甥們,這顯然不是什么小事情,馬尋和劉姝寧都要花些心思了。
這兩個現在都沒孩子呢,先要教一群叛逆期的少年,還真是一個艱巨的挑戰。
這也是朱元璋和馬秀英開心的事情,他們現在大事小事一大堆,都有些忙不過來了,所以有人幫忙教孩子,那肯定是開心的。
畢竟馬尋的輩分在這裡,品行等也值得信任,這就是最好不過的帶娃工具人了。
馬尋和劉姝寧這邊還在忙著給朱樉等人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課程呢,而有些人顯得就非常著急了。
徐蛾匆匆而來,說道,「老爺、夫人,李相門下送來拜帖,說是明日想要登門拜訪。」
劉姝寧錯愕的看向馬尋,李相不是告老了嗎,怎麼還要登門拜訪?
馬尋也無語,本來以為是要過兩天。可是看這趨勢,李善長回到了京城估計不是第一時間先回家,而是來馬尋這裡得『醫囑』。
「人還在外面吧?」馬尋就說道,「就給個準話,明天我肯定掃榻相迎。李相來訪,肯定是蓬蓽生輝了。」
也只能是這麼說了,李善長要來訪,這麼個客人是推不走的。
等到徐蛾離開,劉姝寧問道,「夫君,李相這一次過來,是諸皇子冊封之事,還是其他?」
「我也不知,估計是諸皇子冊封,他要來觀禮。」馬尋就吐槽說道,「觀完禮之後,再磨蹭兩個月就是大封功臣了,老人家歲數太大不好奔波。」
劉姝寧謹慎的開口說道,「朝堂大事我不知道,只是李相一向外表寬和、內里苛責,此前李相告老,會不會怨恨你?」
馬尋對此倒不是很擔心,「他沒事招惹我幹什麼?我們井水不犯河水的,有陛下和皇后殿下護著,我也不用擔心那麼多。」
劉姝寧一想也覺得有道理,李善長是權傾朝野不假,可是他也是一個聰明人,招惹馬尋這個國舅就沒必要了。
哪怕是大家心裡頭都有疙瘩,表面上也是相處融洽,互相使絆子的概率都不算高。
畢竟就馬尋這位置,就算是鬥倒了他,對李善長也沒什麼好處,只會得罪皇后。
李善長權傾朝野也好,嫉妒賢能也罷,那和馬尋真的沒有什麼關係,反正他不會去中書省,談不上李善長的政敵等。
所以李善長回京就回京唄,對馬尋真的沒有什麼影響,他還是繼續忙自己的事情就好。
常茂鼻青臉腫、一瘸一拐的出現了,這倒不是被打的,顯然是狩獵失敗了。
看到馬尋幸災樂禍的樣子,常茂不忿的說道,「舅舅,俺娘讓我過來求藥。」
馬尋就忍不住吐槽說道,「家裡沒有?你們也是將門,家裡肯定常備跌打損傷的藥物才對。」
「家裡是有,爹娘還是覺得得來舅舅這裡求藥才好。」常茂也心安理得的坐下,「反正舅舅用藥肯定最好,誰都比不上舅舅。」
對馬尋的醫術可能有不少人會懷疑,但是最為信任的就是常家一大家子。誰要是敢質疑馬尋的醫術,常家的人都要發飆。
馬尋就吩咐說道,「去煮幾個雞蛋,紅花油這些也拿來。去洗個腳,我看看你腳腕。」
紅花油這東西還算歷史悠久,很早之前也就有用於跌打損傷了。
仔細的摸了摸常茂的腳腕,還好沒有扭傷,只是膝蓋破皮。看著鼻青臉腫的,也都是一些外傷。
「雲南白藥?」在送走常茂之後,馬尋猛然一驚,「三七!」
雲南白藥這東西馬尋可能造不出來,據說配方是絕密呢。可是三七這玩意兒,雲南那邊應該是有的。
也別說什麼這麼常見的東西怎麼現在大明沒有,單純的就是有些東西的認知、研究需要過程,雲南白藥是清朝才有。
而三七,也就是在明朝中後期才開始傳到中原,在清朝時期被視為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稱人參三七,為中藥之最珍貴者。
雲南白藥弄不出來,但是三七可以派上用場,這不只是具備補血抗炎、活血化瘀的功效,還能擴張血管等。
回頭就去太醫院讓人翻找一些古籍等,再讓人在雲南等地仔細的問一問。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畢竟中原地區對於三七還非常的陌生,可是當地的一些人或許早就知道了三七的一些療效、功用了。
想想這些,馬尋還是有那麼些小小的激動和期待,看起來他又可以做些事情了。
是不是名醫對於馬尋來說意義不算特別大,因為他是大概率不會給人看病下方,不會給人抓藥、治病。
可是他做的一些事情,好似是對大明的醫療體系等等都是有著不小的影響,目前來看算得上是一個重大的推進者。
這麼一想還是有些小小的得意,利國利民的事情多做一些,這顯然是沒有壞處的,也應該好好的去做這類事情。
名醫馬尋早早的起床後就開始忙起來了,整個府里倒不至於跟著一起忙,畢竟也就是稍微招待一下李善長,用不著特別的隆重。
灑掃庭院等就算了,這又不是過年,用不著大掃除。
帝後來了可能要擺香案等,但是仔細想一想,朱元璋和馬秀英過來的時候,馬尋也沒來得及擺香案啊,甚至都沒有率領府中上下出門恭迎。
所以現在馬尋也就是打開中門迎客,這就算是非常正式的了,也挑不出來理。
賦閒半年多的李善長走下馬車,「國舅爺,許久未見,老夫甚是想念。」
馬尋也客氣的說道,「聽聞李相在老家休養,我也時常掛念。」
聽到馬尋這麼說,李善長立刻說道,「有勞國舅爺記掛了,老朽聽從國舅醫囑安心靜養,這一下子倒是讓沉疴不見了!」
我去,用不著這麼急吧!
這才剛剛見面,你就說你身體很好。既然你自己都這麼認為了,那還來我這裡做什麼?
心裡吐槽歸心裡吐槽,但是表面工作得有,「那就恭喜李相了,我看您也是面色紅潤、精神爍爍,肯定是無病無災。」
兩人如同忘年交一般,一邊走一邊攀談,就好像兩個人此前往來非常多,也用不著假客套、用不著講虛禮一般。
剛剛到了正堂,徐蛾就端來茶水。
李善長笑著接過茶,說道,「諸位皇子殿下冊封,老朽不得不來啊。此前陛下追封先祖及冊立后妃、太子、都由老朽擔任大禮使。」
馬尋客氣說道,「我倒是也知道這些,此前確定六部官制,商議官民喪服及朝賀東宮禮議等,也都是李相操勞。」
事實上也不至於此,包括確定天下山川神癨封號,爵賞功臣、事無巨細,朱元璋都委託李善長與諸臣商議執行。
大明的頭號管家,李善長當之無愧,在這個位置上單純就能力和貢獻來說,也確實是無可替代。
也沒有人否認李善長對於大明的重要性和功勞,就算是此前的楊憲,也一直都是以追趕李善長為目標。
妄言自己能夠超越李善長,那才是不自量力、自取其辱。
即使有人覺得李善長是投靠朱元璋比較早才得到重用、得以立功,但是對於他通曉典故、裁決事務非常迅速,恢復制錢法、開礦冶鐵等功勞,這就不是所有人能做到。
沒有能力,也不可能一直都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以及唯一一個文臣的國公。
(本章完)
功名利祿對於馬尋來說就是過眼雲煙,他追求的不是這些東西。
最主要的是也沒必要去追求,不見得就是他多麼高尚,而是有些東西對他來說沒用。
所以還是將功勞等等推到太子身上,這樣你好我好大家好,全都覺得比較開心,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心滿意足的馬尋辦完正事就回家了,因材施教啊,這可不是什么小事情。
馬尋找到劉姝寧,說道,「你這兩天費費心,看看可有什麼教子之類的家訓、文章。」
劉姝寧有些不解的問道,「夫君,現在要這些有用?」
「有用,外甥們要跟我學本事了。」馬尋吐槽說道,「我教不了他們行軍打仗,我只能教他們做人做事要對得起良心。」
劉姝寧就立刻說道,「《出師表》想來諸位皇子們都熟讀在心,武侯尚且還有《誡子篇》。「
看到馬尋點頭,劉姝寧繼續說道,「《顏氏家訓》也很好,只是怕陛下可能有些不喜。」
馬尋就奇怪問道,「怎麼了?我雖然沒讀過《顏氏家訓》,不過多少還是聽說過。」
「夫君想必不知道其中有深信因果、禮拜佛陀之說。」劉姝寧回答說道,「先前皇后殿下也曾有言,不許諸位皇子讀佛經。」
馬尋立刻點頭說道,「這也是,那就稍微摘除一些,該看的看,不該看的不學。他們現在都是少年心性,最是培養品行的時候了。」
劉姝寧也覺得馬尋說的有道理,一眾皇子全都是十多歲。
這個時候自然就需要注意品德了,真的要是養成了不好的習慣等,以後想要去改都難。
《溫公家范》、《朱子家訓》,劉姝寧對於這些都是張口就來,顯然不是馬尋這樣的半吊子的水平可以比擬。
教育好外甥們,這顯然不是什么小事情,馬尋和劉姝寧都要花些心思了。
這兩個現在都沒孩子呢,先要教一群叛逆期的少年,還真是一個艱巨的挑戰。
這也是朱元璋和馬秀英開心的事情,他們現在大事小事一大堆,都有些忙不過來了,所以有人幫忙教孩子,那肯定是開心的。
畢竟馬尋的輩分在這裡,品行等也值得信任,這就是最好不過的帶娃工具人了。
馬尋和劉姝寧這邊還在忙著給朱樉等人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課程呢,而有些人顯得就非常著急了。
徐蛾匆匆而來,說道,「老爺、夫人,李相門下送來拜帖,說是明日想要登門拜訪。」
劉姝寧錯愕的看向馬尋,李相不是告老了嗎,怎麼還要登門拜訪?
馬尋也無語,本來以為是要過兩天。可是看這趨勢,李善長回到了京城估計不是第一時間先回家,而是來馬尋這裡得『醫囑』。
「人還在外面吧?」馬尋就說道,「就給個準話,明天我肯定掃榻相迎。李相來訪,肯定是蓬蓽生輝了。」
也只能是這麼說了,李善長要來訪,這麼個客人是推不走的。
等到徐蛾離開,劉姝寧問道,「夫君,李相這一次過來,是諸皇子冊封之事,還是其他?」
「我也不知,估計是諸皇子冊封,他要來觀禮。」馬尋就吐槽說道,「觀完禮之後,再磨蹭兩個月就是大封功臣了,老人家歲數太大不好奔波。」
劉姝寧謹慎的開口說道,「朝堂大事我不知道,只是李相一向外表寬和、內里苛責,此前李相告老,會不會怨恨你?」
馬尋對此倒不是很擔心,「他沒事招惹我幹什麼?我們井水不犯河水的,有陛下和皇后殿下護著,我也不用擔心那麼多。」
劉姝寧一想也覺得有道理,李善長是權傾朝野不假,可是他也是一個聰明人,招惹馬尋這個國舅就沒必要了。
哪怕是大家心裡頭都有疙瘩,表面上也是相處融洽,互相使絆子的概率都不算高。
畢竟就馬尋這位置,就算是鬥倒了他,對李善長也沒什麼好處,只會得罪皇后。
李善長權傾朝野也好,嫉妒賢能也罷,那和馬尋真的沒有什麼關係,反正他不會去中書省,談不上李善長的政敵等。
所以李善長回京就回京唄,對馬尋真的沒有什麼影響,他還是繼續忙自己的事情就好。
常茂鼻青臉腫、一瘸一拐的出現了,這倒不是被打的,顯然是狩獵失敗了。
看到馬尋幸災樂禍的樣子,常茂不忿的說道,「舅舅,俺娘讓我過來求藥。」
馬尋就忍不住吐槽說道,「家裡沒有?你們也是將門,家裡肯定常備跌打損傷的藥物才對。」
「家裡是有,爹娘還是覺得得來舅舅這裡求藥才好。」常茂也心安理得的坐下,「反正舅舅用藥肯定最好,誰都比不上舅舅。」
對馬尋的醫術可能有不少人會懷疑,但是最為信任的就是常家一大家子。誰要是敢質疑馬尋的醫術,常家的人都要發飆。
馬尋就吩咐說道,「去煮幾個雞蛋,紅花油這些也拿來。去洗個腳,我看看你腳腕。」
紅花油這東西還算歷史悠久,很早之前也就有用於跌打損傷了。
仔細的摸了摸常茂的腳腕,還好沒有扭傷,只是膝蓋破皮。看著鼻青臉腫的,也都是一些外傷。
「雲南白藥?」在送走常茂之後,馬尋猛然一驚,「三七!」
雲南白藥這東西馬尋可能造不出來,據說配方是絕密呢。可是三七這玩意兒,雲南那邊應該是有的。
也別說什麼這麼常見的東西怎麼現在大明沒有,單純的就是有些東西的認知、研究需要過程,雲南白藥是清朝才有。
而三七,也就是在明朝中後期才開始傳到中原,在清朝時期被視為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稱人參三七,為中藥之最珍貴者。
雲南白藥弄不出來,但是三七可以派上用場,這不只是具備補血抗炎、活血化瘀的功效,還能擴張血管等。
回頭就去太醫院讓人翻找一些古籍等,再讓人在雲南等地仔細的問一問。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畢竟中原地區對於三七還非常的陌生,可是當地的一些人或許早就知道了三七的一些療效、功用了。
想想這些,馬尋還是有那麼些小小的激動和期待,看起來他又可以做些事情了。
是不是名醫對於馬尋來說意義不算特別大,因為他是大概率不會給人看病下方,不會給人抓藥、治病。
可是他做的一些事情,好似是對大明的醫療體系等等都是有著不小的影響,目前來看算得上是一個重大的推進者。
這麼一想還是有些小小的得意,利國利民的事情多做一些,這顯然是沒有壞處的,也應該好好的去做這類事情。
名醫馬尋早早的起床後就開始忙起來了,整個府里倒不至於跟著一起忙,畢竟也就是稍微招待一下李善長,用不著特別的隆重。
灑掃庭院等就算了,這又不是過年,用不著大掃除。
帝後來了可能要擺香案等,但是仔細想一想,朱元璋和馬秀英過來的時候,馬尋也沒來得及擺香案啊,甚至都沒有率領府中上下出門恭迎。
所以現在馬尋也就是打開中門迎客,這就算是非常正式的了,也挑不出來理。
賦閒半年多的李善長走下馬車,「國舅爺,許久未見,老夫甚是想念。」
馬尋也客氣的說道,「聽聞李相在老家休養,我也時常掛念。」
聽到馬尋這麼說,李善長立刻說道,「有勞國舅爺記掛了,老朽聽從國舅醫囑安心靜養,這一下子倒是讓沉疴不見了!」
我去,用不著這麼急吧!
這才剛剛見面,你就說你身體很好。既然你自己都這麼認為了,那還來我這裡做什麼?
心裡吐槽歸心裡吐槽,但是表面工作得有,「那就恭喜李相了,我看您也是面色紅潤、精神爍爍,肯定是無病無災。」
兩人如同忘年交一般,一邊走一邊攀談,就好像兩個人此前往來非常多,也用不著假客套、用不著講虛禮一般。
剛剛到了正堂,徐蛾就端來茶水。
李善長笑著接過茶,說道,「諸位皇子殿下冊封,老朽不得不來啊。此前陛下追封先祖及冊立后妃、太子、都由老朽擔任大禮使。」
馬尋客氣說道,「我倒是也知道這些,此前確定六部官制,商議官民喪服及朝賀東宮禮議等,也都是李相操勞。」
事實上也不至於此,包括確定天下山川神癨封號,爵賞功臣、事無巨細,朱元璋都委託李善長與諸臣商議執行。
大明的頭號管家,李善長當之無愧,在這個位置上單純就能力和貢獻來說,也確實是無可替代。
也沒有人否認李善長對於大明的重要性和功勞,就算是此前的楊憲,也一直都是以追趕李善長為目標。
妄言自己能夠超越李善長,那才是不自量力、自取其辱。
即使有人覺得李善長是投靠朱元璋比較早才得到重用、得以立功,但是對於他通曉典故、裁決事務非常迅速,恢復制錢法、開礦冶鐵等功勞,這就不是所有人能做到。
沒有能力,也不可能一直都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以及唯一一個文臣的國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