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之楣
走近了饒老先生的生活,沒想到走進了一個家族的生活。在外人眼裡有些威儀的他,也許是長期的孤身一人在一邊,縱使晚年有幾個徒孫長期和他相伴,但我感到只是飯菜等同鍋,都沒有我走得離老先生內心那扇門那麼近……
老人有時像個孩子,沒有絲毫的對我的設防。有時我都替其子女抱不平而替他們有些嫉妒了。
饒老先生有兩女一子,五十年代初隨著那個特殊的時代大潮,大女兒和獨子分別散落於鄂西山區、湘鄂邊小縣,只有小女兒、女婿留在省城,饒老先生也是省城某公家醫院退休,理應和小女兒、女婿更近,在省城享天倫之樂,何況女婿還是某任的省醫藥管理局的紀檢書記。
老人卻跑到故鄉一個工廠職工醫院。聽徒孫說被當時廠里某書記花言巧語「騙」回鄉,反聘為專科特診醫師。後來老人仙逝後,廠里的某些行為才表現出了似乎是早有一定目的性的,當然是後話。雖說葉落歸根為人之常情,但總覺得這樣形容老人,是不太合適的,實質上感受是,仿佛老人以前從不曾離開過這個小城,骨子裡他一直在這……
反而是饒老先生的父親,從十幾歲離鄉進京,在軍閥部隊謀生,國民政府某省部任職,解放後在文史館工作等,離開故土多年,大半輩子漂於異鄉,還不及饒老先生在故鄉呆的時間長。
饒老先生一生重儀表,近乎潔癖,雖過古稀,仍精氣神十足,整整潔潔,不像有些老人那樣邋遢狀,離世走時都足夠有自己的「尊嚴」。平日與筆者從無架子,舉手投足,明顯的那種世家子弟的風範,溢於言表。
從他那,知道了其父親號「雲門」,學名中有一個「楣」字。
饒老先生自嘲:我算是家裡的異類吧,沒有繼承家族的東西,成了「跑江湖」的了……而家父也沒怪過我。反而是夠開明的。家道中落,生逢亂世,子孫自有子孫福。家父怎麼樣也是我敬仰的楷模……
的確,無所保留的饒老先生展示了其父親與同僚的一些書信,那一行行精緻的小楷與行書。另一位嚴謹又和藹的老者,儼然如電影畫面,映入我的腦海,未見其人猶如其人站於面前。
[「饒黃岡」的故事]
回憶起父親,饒老先生總是提起某位先祖。
「饒黃岡,放一槍,響兩響」!
千萬別以為這個是什麼土匪或官兵的故事。
「黃岡」先生,是饒家一位先祖,曾經醉心於理學等實踐的書生,應該是秀才中了的,要不然不可能去遊學並被稱為先生。以博聞強記,沉潛有學名聞鄂省,以學術為生,曾遊學授館於黃岡區域,坊間有個故事「敖黃岡,放一槍,響兩響」。
據說,有一年參加一個什麼考試,應該不是科舉吧。
有位同鄉,抓耳撓腮的正為難於某考題,講同窗之誼的黃岡先生(那時「黃岡」名號應影響力還不夠)。交卷之前,偷偷留了點紙將答題複製一份,揉成紙團,悄悄丟向同窗座位。不曾想紙團滾落到后座一位考生腳下,意外之喜,他迅速截住偷窺並完成答卷,還算講感情又把紙團悄悄扔還給黃岡先生的同窗。
結果這兩位同窗都考出較好的成績,得到高分,說明兩者答卷不雷同,要不然作弊就露餡了。驗證兩人基本學問底子還是紮實的,提供的答案只是參考與拋磚引玉,點了下題,代表了黃岡先生的觀點,兩人經過消化變成各自的東西。
這也算個趣事。沒有哪個去倡導或粉飾這種作弊行為,倒是黃岡先生和那同窗自己在圈子內泄露了這個「天機」。通過兩人的態度,可看出讀書人對那場「考試」是近乎有點「不屑」的,他們交往的圈子也把這事當作一件風流佚事傳播開來,頗有點魏晉文人圈子「狂放不羈」的風氣……
「饒黃岡,放一槍,響兩響」就此出名。「黃岡」名號與其的一句不算特別有水平的詩句「精讀聖賢書,醉歌田舍野」傳遍了圈子。與那時期的刻板的科舉與讀書人死氣沉沉文風似乎格格不入。
而在饒家,包括後來接觸到饒老先生子孫,雖在各行各業謀事,其骨髓中,相較祖上翰林出身,仿佛對這種「精讀」讀書人的身份標籤,更推崇更自豪……
附:關於競陵派文學
元春街61號,原本是天門中學的所在地,校園囊括清代天門書院、校士館等舊址,堪稱天門的教育聖地,有據可考的歷史記載250多年。
乾隆十九年(1754年),時任知縣李雲飛在這裡創辦天門書院,因培養秀才舉人享有盛名,是鄂地最早的三大書院之一。有史家考據,從天門書院裡走出了17名進士,63名舉人。清代狀元蔣立鏞一門五代進士,有四人曾就讀於此書院(其中狀元一名,探花一名),還有山西巡撫胡聘之,黑龍江巡撫周樹模,同治年間翰林饒名震等。還有很多大有成就的舉人,難以盡述。
老人有時像個孩子,沒有絲毫的對我的設防。有時我都替其子女抱不平而替他們有些嫉妒了。
饒老先生有兩女一子,五十年代初隨著那個特殊的時代大潮,大女兒和獨子分別散落於鄂西山區、湘鄂邊小縣,只有小女兒、女婿留在省城,饒老先生也是省城某公家醫院退休,理應和小女兒、女婿更近,在省城享天倫之樂,何況女婿還是某任的省醫藥管理局的紀檢書記。
老人卻跑到故鄉一個工廠職工醫院。聽徒孫說被當時廠里某書記花言巧語「騙」回鄉,反聘為專科特診醫師。後來老人仙逝後,廠里的某些行為才表現出了似乎是早有一定目的性的,當然是後話。雖說葉落歸根為人之常情,但總覺得這樣形容老人,是不太合適的,實質上感受是,仿佛老人以前從不曾離開過這個小城,骨子裡他一直在這……
反而是饒老先生的父親,從十幾歲離鄉進京,在軍閥部隊謀生,國民政府某省部任職,解放後在文史館工作等,離開故土多年,大半輩子漂於異鄉,還不及饒老先生在故鄉呆的時間長。
饒老先生一生重儀表,近乎潔癖,雖過古稀,仍精氣神十足,整整潔潔,不像有些老人那樣邋遢狀,離世走時都足夠有自己的「尊嚴」。平日與筆者從無架子,舉手投足,明顯的那種世家子弟的風範,溢於言表。
從他那,知道了其父親號「雲門」,學名中有一個「楣」字。
饒老先生自嘲:我算是家裡的異類吧,沒有繼承家族的東西,成了「跑江湖」的了……而家父也沒怪過我。反而是夠開明的。家道中落,生逢亂世,子孫自有子孫福。家父怎麼樣也是我敬仰的楷模……
的確,無所保留的饒老先生展示了其父親與同僚的一些書信,那一行行精緻的小楷與行書。另一位嚴謹又和藹的老者,儼然如電影畫面,映入我的腦海,未見其人猶如其人站於面前。
[「饒黃岡」的故事]
回憶起父親,饒老先生總是提起某位先祖。
「饒黃岡,放一槍,響兩響」!
千萬別以為這個是什麼土匪或官兵的故事。
「黃岡」先生,是饒家一位先祖,曾經醉心於理學等實踐的書生,應該是秀才中了的,要不然不可能去遊學並被稱為先生。以博聞強記,沉潛有學名聞鄂省,以學術為生,曾遊學授館於黃岡區域,坊間有個故事「敖黃岡,放一槍,響兩響」。
據說,有一年參加一個什麼考試,應該不是科舉吧。
有位同鄉,抓耳撓腮的正為難於某考題,講同窗之誼的黃岡先生(那時「黃岡」名號應影響力還不夠)。交卷之前,偷偷留了點紙將答題複製一份,揉成紙團,悄悄丟向同窗座位。不曾想紙團滾落到后座一位考生腳下,意外之喜,他迅速截住偷窺並完成答卷,還算講感情又把紙團悄悄扔還給黃岡先生的同窗。
結果這兩位同窗都考出較好的成績,得到高分,說明兩者答卷不雷同,要不然作弊就露餡了。驗證兩人基本學問底子還是紮實的,提供的答案只是參考與拋磚引玉,點了下題,代表了黃岡先生的觀點,兩人經過消化變成各自的東西。
這也算個趣事。沒有哪個去倡導或粉飾這種作弊行為,倒是黃岡先生和那同窗自己在圈子內泄露了這個「天機」。通過兩人的態度,可看出讀書人對那場「考試」是近乎有點「不屑」的,他們交往的圈子也把這事當作一件風流佚事傳播開來,頗有點魏晉文人圈子「狂放不羈」的風氣……
「饒黃岡,放一槍,響兩響」就此出名。「黃岡」名號與其的一句不算特別有水平的詩句「精讀聖賢書,醉歌田舍野」傳遍了圈子。與那時期的刻板的科舉與讀書人死氣沉沉文風似乎格格不入。
而在饒家,包括後來接觸到饒老先生子孫,雖在各行各業謀事,其骨髓中,相較祖上翰林出身,仿佛對這種「精讀」讀書人的身份標籤,更推崇更自豪……
附:關於競陵派文學
元春街61號,原本是天門中學的所在地,校園囊括清代天門書院、校士館等舊址,堪稱天門的教育聖地,有據可考的歷史記載250多年。
乾隆十九年(1754年),時任知縣李雲飛在這裡創辦天門書院,因培養秀才舉人享有盛名,是鄂地最早的三大書院之一。有史家考據,從天門書院裡走出了17名進士,63名舉人。清代狀元蔣立鏞一門五代進士,有四人曾就讀於此書院(其中狀元一名,探花一名),還有山西巡撫胡聘之,黑龍江巡撫周樹模,同治年間翰林饒名震等。還有很多大有成就的舉人,難以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