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鍾名士
清朝同治至光緒年間,天門縣城西堤街上同一時期出了兩個翰林,一個是東頭孝子裡的胡聘之,一個是西頭雁叫關的饒名震,兩家相距才一里多路,人們稱為「一街兩翰林」。
[民間傳聞的謬誤]
「翰林父親是屠夫出身。因某天廟內主持夢見一婦人帶五個小孩求其早上不要敲鐘,屠夫未聞鐘聲睡忘了,沒起床屠宰,後發現後院一頭母豬生了5個小崽,屠夫大悟放下屠刀放棄宰業,生了胖兒子,考中了進士。」
這樣的文章居然發表於本地Ⅹ較權威的刊物,而且由外姓人杜撰。
饒先生後人很氣憤,忙於工作無暇去理會,也出於對故鄉的尊重,沒放在心上。後其孫子工作之餘偶爾練練筆,就在《今日頭條》、《美篇》等自媒體上表達了下看法,以正視聽,以期清者自清……
附:原文
「最近,本姓搞了一個五縣聯譜的活動,以前從沒什麼聯繫的同姓在探尋饒翰林後人並通過電話微信在聯絡,因歷史變遷,許多東西無從考證,家族傳統也不愛這些社會活動,事情任他們熱熱鬧鬧,而我們也習慣了清淨的生活,沒有參加。現代的聯誼活動可取,與祖先是否翰林似乎無關……
1、大院重修傳聞:在這個風波之餘,多年失聯的有些遠親族人也來訊息,好不容易抽空見個面,吃了飯,席間隱隱是聽說:「胡家大院」,政府在出資重建,而同街的「饒家祖宅」,你們直系的後人似乎也有去「找」的希望。
原來如此!
但祖父在世時,曾提過祖宅的事,戰亂避禍在外多年,祖居宅基地一條街早已成為民宅或被開發。
老人本人都能淡然,不知這些族人空穴來風的來源何在,目的又何在?……
2、誰忠誰奸,與誰的成就更大的爭議傳聞:
有史可考證的,歷史已作答。何須來風波……
關於翰林家世出身的謬誤:
這個傳說,真可笑!更是無稽之談。
其實,關於屠戶故事,源於天門西湖塌陷的一個傳說,很多七八十年代長大的本地孩子應聽老人講過。
很遠的無從考證了,但最起碼三代內是讀書人出身。關於翰林的先輩,有關讀書的軼事,倒有點意思,較有名的是一個家傳的詩句:精讀聖賢書,醉歌田舍野。那是我才幾歲時,棄文從醫的祖父教我背誦的。
可見,即便沒有多少大家身份,起碼是本份讀書之家,並有淡泊的家風,或許鄉下有點薄田,勉強過生活,也是奇了,一直到現在沒出過從商的人,不知是否無形中驗證了從前耕讀傳承,卻重文輕商的世俗觀念?」
字裡行間,雖質樸誠懇,卻有點名門遺風。
筆者考證相關資料
-----饒名震授庶吉士
同窗較有名的是同科狀元陸潤庠。與其一直私交不錯。饒家中曾有兩人的書信原稿,以及相互贈與的書法作品。因戰亂,或遺失或收於天門文史館,或散落民間被拍賣收藏。
據說收錄於天門文史館的有四卷對聯似的條幅,紅底黑字,鑲黃邊(縣誌記載)。內容是談文章之道,共100多字,如第一幅是
「論文鮮有稱穀梁孫吳者。柳柳州曰:『參之穀梁以厲其氣。』老泉曰:『學孫吳之簡切殆好,必從其所類耶。……」。落款是「少澥仁兄同年大人雅正*清庚寅春陸潤庠」。
庚寅是1890年,饒名震時年應是54歲。
饒翰林自已的一幅扇面書法作品真跡,後現身於香港某拍賣會,被人拍走收藏。
讀書人的通病是仕途頗坎坷。在翰林院混了30餘年。雖與陸狀元為同窗,亦無阿諛奉承之態,更無攀附權貴之行為。通過其作品,可見其志趣就如同其作品一樣,一股清流高士之風。
翰林被拍走的扇面書法原文:
譬夫桂生高嶺,零露方得泫其華;蓮出淥波,飛塵不能污其葉。非蓮性自潔而桂質本貞,良由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所憑者淨,則濁類不能沾。
翰林其事:
民間也有許多離譜的傳聞,什麼在其他地區饒姓聚居的地方發現其赴任福州知府時」翰林拴馬樁「等,那根本不可能;還有的傳聞什麼與慈禧、光緒逃難熱河途中,遇劫匪被王府鏢師所救,以及慈禧看其年邁緊緊追隨而感動加深印象,都是不著邊際的瞎傳。
但較符合歷史與其家傳的故事的,是兩次守孝,而放棄了外放出仕的機會。典型的中國儒生。
另外就是真的隨慈禧與光緒西逃。
「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月,八國聯軍從天津向BJ大舉進犯,慈禧太后挾光緒帝出逃,名震以六甲高齡遙隨。
二十七年(1901)十月,名震告假回鄉。年底接到陸潤庠來電,催他返京就任福建邵武府知府。名震告別家人,於二十八年(1902)正月抵達BJ。同年、同鄉、同僚及弟子皆來置酒送行。陸潤庠也登門致賀,贈以磁屏四塊,親書「少澥兄,同年大人,出守閔中,書此為別。」名震每天應接不暇,不幸一日突發腹痛,不及醫治而卒,時年六十有六。」
----交軍機處記名以通府用
實際上,當時危急至急,文武百官惜命倉惶隨主出逃,唯恐慢了。職業的操守使然吧,饒翰林最後才逃,整理了一大車宮中珍本典籍(其中不乏孤本國寶類的),典型的孔夫子搬家全是書。
迂腐而執著得可愛的老夫子,冒著差點腦袋搬家的風險,趕著馬車帶著一大車國寶(也不知他怎麼會趕馬車的),追了好久才趕上大部隊,這樣,才讓同窗陸狀元唏噓不已,後來回京一再堅持力薦,慈禧與皇帝才想起,記憶中是有親眼見得這個傻老頭捨命護寶,當時也曾感動得差點落淚,只是自已也是驚魂未定,當時只問了下知道是個老翰林,後惦記著京城的寶座什麼時侯能回去繼續坐,無睱顧及別的事。現在想來,一定得讓他為官。要不然世人如何看待人心?
可惜的是,民間也有個不祥的兒歌「什麼本姓不當官」,也是巧合呀,一語成讖。既將赴任的知府,可能是平日多年鑽在書堆生活沒規律,體質差,不幸逝世。
「侄饒世俊赴京扶柩還鄉,葬於天門鄉下」。注:此處依然有誤,」世」應為「士」,翰林獨子為「士英」。
以作學問為生幹了一輩子,沒有別的愛好,也就是專心於本職工作,業餘玩玩文字吧,據說平生著作甚多,大都散逸,唯以《心一堂家書》傳世。沒有見其他特別有名著作存世。
同窗有位俞培元,在同治時,饒翰林做庶吉士時,他還只是「著分部學習」(略低一階),但後有作品專著留世傳世。世事就是這樣吧,造物弄人。
------士當如蓮
也許他喜歡的也正是這種如蓮一樣的「質本潔還潔去」,也是得其所,符合其畢生追求。
------後人緬懷:
[從先祖翰林爹的祖父輩開始,我們的族譜沿襲這十六個字來延續「國鍾名士,家有賢良,詩書寄德,富貴遠揚」,呈現了那個時代的讀書人的「家國情懷」,而後面的「富貴遠揚」,似乎落了俗套,與前兩句立意完全不在一個境界,但也真實代表了中國農耕社會所有百姓的心愿,都是希望國富民才強,功名之外,子孫平平安安,老老實實過平靜祥和的日子。
在我們作為後人的理解,此「富貴」非彼「富貴」的意思,這個「富」不僅單指「金錢」,更蘊含了太多寓意,「貴」應指「貴」在「分享」,把理想、志趣得以繼承、發揚、傳播。
小時侯聽祖父講家族故事,曾偏激地說「長大了要把家裡失去的要回來……」,記得祖父很淡然的一笑,也不是刻意告訴我什麼:將相寧有種乎,一切靠自已呀!溥儀連天下都能丟,你算什麼呢……
這位老人的智慧與豁達,在幼小心靈中播下的種子,是一種健康的基因。
正如曾任國民政府財稅廳官員解放後在文史館工作的曾祖父,引導祖父從事醫生職業、引導父親讀了農校做了技術員,正是先人的一種精神仍在傳揚:不為良相則為良醫,醫人當醫心,經世致用,方為做人。]
這點,其後人堅信。作為局外人,意外闖入這個家族,因為采寫翰林故事、痛擊日寇故事,而與饒老先生結緣的我,也堅信!
其實與我採訪的初衷,著文的立意,已有了許多不同,但有種神秘的手,牽著筆者,去探尋……
[民間傳聞的謬誤]
「翰林父親是屠夫出身。因某天廟內主持夢見一婦人帶五個小孩求其早上不要敲鐘,屠夫未聞鐘聲睡忘了,沒起床屠宰,後發現後院一頭母豬生了5個小崽,屠夫大悟放下屠刀放棄宰業,生了胖兒子,考中了進士。」
這樣的文章居然發表於本地Ⅹ較權威的刊物,而且由外姓人杜撰。
饒先生後人很氣憤,忙於工作無暇去理會,也出於對故鄉的尊重,沒放在心上。後其孫子工作之餘偶爾練練筆,就在《今日頭條》、《美篇》等自媒體上表達了下看法,以正視聽,以期清者自清……
附:原文
「最近,本姓搞了一個五縣聯譜的活動,以前從沒什麼聯繫的同姓在探尋饒翰林後人並通過電話微信在聯絡,因歷史變遷,許多東西無從考證,家族傳統也不愛這些社會活動,事情任他們熱熱鬧鬧,而我們也習慣了清淨的生活,沒有參加。現代的聯誼活動可取,與祖先是否翰林似乎無關……
1、大院重修傳聞:在這個風波之餘,多年失聯的有些遠親族人也來訊息,好不容易抽空見個面,吃了飯,席間隱隱是聽說:「胡家大院」,政府在出資重建,而同街的「饒家祖宅」,你們直系的後人似乎也有去「找」的希望。
原來如此!
但祖父在世時,曾提過祖宅的事,戰亂避禍在外多年,祖居宅基地一條街早已成為民宅或被開發。
老人本人都能淡然,不知這些族人空穴來風的來源何在,目的又何在?……
2、誰忠誰奸,與誰的成就更大的爭議傳聞:
有史可考證的,歷史已作答。何須來風波……
關於翰林家世出身的謬誤:
這個傳說,真可笑!更是無稽之談。
其實,關於屠戶故事,源於天門西湖塌陷的一個傳說,很多七八十年代長大的本地孩子應聽老人講過。
很遠的無從考證了,但最起碼三代內是讀書人出身。關於翰林的先輩,有關讀書的軼事,倒有點意思,較有名的是一個家傳的詩句:精讀聖賢書,醉歌田舍野。那是我才幾歲時,棄文從醫的祖父教我背誦的。
可見,即便沒有多少大家身份,起碼是本份讀書之家,並有淡泊的家風,或許鄉下有點薄田,勉強過生活,也是奇了,一直到現在沒出過從商的人,不知是否無形中驗證了從前耕讀傳承,卻重文輕商的世俗觀念?」
字裡行間,雖質樸誠懇,卻有點名門遺風。
筆者考證相關資料
-----饒名震授庶吉士
同窗較有名的是同科狀元陸潤庠。與其一直私交不錯。饒家中曾有兩人的書信原稿,以及相互贈與的書法作品。因戰亂,或遺失或收於天門文史館,或散落民間被拍賣收藏。
據說收錄於天門文史館的有四卷對聯似的條幅,紅底黑字,鑲黃邊(縣誌記載)。內容是談文章之道,共100多字,如第一幅是
「論文鮮有稱穀梁孫吳者。柳柳州曰:『參之穀梁以厲其氣。』老泉曰:『學孫吳之簡切殆好,必從其所類耶。……」。落款是「少澥仁兄同年大人雅正*清庚寅春陸潤庠」。
庚寅是1890年,饒名震時年應是54歲。
饒翰林自已的一幅扇面書法作品真跡,後現身於香港某拍賣會,被人拍走收藏。
讀書人的通病是仕途頗坎坷。在翰林院混了30餘年。雖與陸狀元為同窗,亦無阿諛奉承之態,更無攀附權貴之行為。通過其作品,可見其志趣就如同其作品一樣,一股清流高士之風。
翰林被拍走的扇面書法原文:
譬夫桂生高嶺,零露方得泫其華;蓮出淥波,飛塵不能污其葉。非蓮性自潔而桂質本貞,良由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所憑者淨,則濁類不能沾。
翰林其事:
民間也有許多離譜的傳聞,什麼在其他地區饒姓聚居的地方發現其赴任福州知府時」翰林拴馬樁「等,那根本不可能;還有的傳聞什麼與慈禧、光緒逃難熱河途中,遇劫匪被王府鏢師所救,以及慈禧看其年邁緊緊追隨而感動加深印象,都是不著邊際的瞎傳。
但較符合歷史與其家傳的故事的,是兩次守孝,而放棄了外放出仕的機會。典型的中國儒生。
另外就是真的隨慈禧與光緒西逃。
「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月,八國聯軍從天津向BJ大舉進犯,慈禧太后挾光緒帝出逃,名震以六甲高齡遙隨。
二十七年(1901)十月,名震告假回鄉。年底接到陸潤庠來電,催他返京就任福建邵武府知府。名震告別家人,於二十八年(1902)正月抵達BJ。同年、同鄉、同僚及弟子皆來置酒送行。陸潤庠也登門致賀,贈以磁屏四塊,親書「少澥兄,同年大人,出守閔中,書此為別。」名震每天應接不暇,不幸一日突發腹痛,不及醫治而卒,時年六十有六。」
----交軍機處記名以通府用
實際上,當時危急至急,文武百官惜命倉惶隨主出逃,唯恐慢了。職業的操守使然吧,饒翰林最後才逃,整理了一大車宮中珍本典籍(其中不乏孤本國寶類的),典型的孔夫子搬家全是書。
迂腐而執著得可愛的老夫子,冒著差點腦袋搬家的風險,趕著馬車帶著一大車國寶(也不知他怎麼會趕馬車的),追了好久才趕上大部隊,這樣,才讓同窗陸狀元唏噓不已,後來回京一再堅持力薦,慈禧與皇帝才想起,記憶中是有親眼見得這個傻老頭捨命護寶,當時也曾感動得差點落淚,只是自已也是驚魂未定,當時只問了下知道是個老翰林,後惦記著京城的寶座什麼時侯能回去繼續坐,無睱顧及別的事。現在想來,一定得讓他為官。要不然世人如何看待人心?
可惜的是,民間也有個不祥的兒歌「什麼本姓不當官」,也是巧合呀,一語成讖。既將赴任的知府,可能是平日多年鑽在書堆生活沒規律,體質差,不幸逝世。
「侄饒世俊赴京扶柩還鄉,葬於天門鄉下」。注:此處依然有誤,」世」應為「士」,翰林獨子為「士英」。
以作學問為生幹了一輩子,沒有別的愛好,也就是專心於本職工作,業餘玩玩文字吧,據說平生著作甚多,大都散逸,唯以《心一堂家書》傳世。沒有見其他特別有名著作存世。
同窗有位俞培元,在同治時,饒翰林做庶吉士時,他還只是「著分部學習」(略低一階),但後有作品專著留世傳世。世事就是這樣吧,造物弄人。
------士當如蓮
也許他喜歡的也正是這種如蓮一樣的「質本潔還潔去」,也是得其所,符合其畢生追求。
------後人緬懷:
[從先祖翰林爹的祖父輩開始,我們的族譜沿襲這十六個字來延續「國鍾名士,家有賢良,詩書寄德,富貴遠揚」,呈現了那個時代的讀書人的「家國情懷」,而後面的「富貴遠揚」,似乎落了俗套,與前兩句立意完全不在一個境界,但也真實代表了中國農耕社會所有百姓的心愿,都是希望國富民才強,功名之外,子孫平平安安,老老實實過平靜祥和的日子。
在我們作為後人的理解,此「富貴」非彼「富貴」的意思,這個「富」不僅單指「金錢」,更蘊含了太多寓意,「貴」應指「貴」在「分享」,把理想、志趣得以繼承、發揚、傳播。
小時侯聽祖父講家族故事,曾偏激地說「長大了要把家裡失去的要回來……」,記得祖父很淡然的一笑,也不是刻意告訴我什麼:將相寧有種乎,一切靠自已呀!溥儀連天下都能丟,你算什麼呢……
這位老人的智慧與豁達,在幼小心靈中播下的種子,是一種健康的基因。
正如曾任國民政府財稅廳官員解放後在文史館工作的曾祖父,引導祖父從事醫生職業、引導父親讀了農校做了技術員,正是先人的一種精神仍在傳揚:不為良相則為良醫,醫人當醫心,經世致用,方為做人。]
這點,其後人堅信。作為局外人,意外闖入這個家族,因為采寫翰林故事、痛擊日寇故事,而與饒老先生結緣的我,也堅信!
其實與我採訪的初衷,著文的立意,已有了許多不同,但有種神秘的手,牽著筆者,去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