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打
嚴格來說,採訪饒先生後,心裡是有些反差的,但,在此聲明,從未有過不敬之意。
其子在老先生仙逝後為其親筆書寫的輓聯什麼「一腔正氣一身俠骨痛擊倭寇」等,以及有些傳說諸如饒先生早就與地下抗日武裝有緊密聯繫,而且經常運輸資助緊俏物資等等,似乎有點與抗日「神劇」劇中某些情節相似……
老先生連連擺手:別聽那些鬼扯的話……
老先生言語之間,頗有血性,可見是性情中人,說他不愛國那真的是罪過。也許是先入為主,聽了很多故事,回頭聽老先生自己講往事,有些失望,不,應該是失落,與縣誌記載的主旋律也多少有些出入。有些不敢公布訪談記錄,畢竟不完全象人們心中那樣的「英雄」+「傳奇」,更怕其後人怪罪,也寒了他們的心。從後人輓聯中可見到對先輩的景仰,如實去記錄,會否影響人們對這件佚事的美好印象,對饒老先生形象是否貶損,筆者甚至近乎沒有道義?
唉,人終究是活在輿論中,無論生前死後。人們呢一生糾結於認可與否定之中。
前前後後與饒老爺子相處,還短暫地朝夕生活了一段時間。健談的饒老先生,如同鎖匠,巧妙地打開了這把「心鎖」。
饒老先生講得最多的是,把日本兵摔出去,是「本能」的反應!
其實以前他從沒與日本人有過直接接觸,哪怕出診也沒有過。醫師證在戰時有如通行證,不得被拉壯丁拉伕,都是真實權益,但戰爭有許多槍傷外傷類,大多都是戰地醫院西醫外科類救治,還輪不上這個中醫醫師。倒是有些給日本佬做事的中國人,本地人,會慕名找他拿拿脈扎扎針。也念了鄉情,出了禍事後,幫忙掩蓋大事化小出了點力,盡了點良心。
所謂「本能」,是當時一著急,就控制不住自己出手了,都是「練武」的自然反應,就出招了!
在習武時,強調「武德」,所以,饒先生平時低調,加之瘦弱身板文質彬彬樣子,一般外人很少人見過他的真實武藝水平。
饒先生說,其實起初他心裡也有點「怕」,老百姓暗地裡都說日本人是「gui子」,他從內心拒絕和他們有什麼交往,更別提什麼肢體接觸了。一個是氣憤了,另一個就是接招出招,純粹是習武人的自然現象,按現代的說法應是應激反應吧!
老百姓就是想不惹事,平平安安過日子嘛!所以當良民證、醫師證不被認可,被打落在地,想起報紙上的東北三省、想起戚繼光的抗倭寇,想起自己被抓一大家的老小該怎麼辦吶,氣就不打一處來,那就不是打落的一本證書了,打落的是一家人的未來,打出一家人未知的災禍,這個是必須由一個人來扛的!就打這狗日的!
「您用的什麼武功打的日本人呢,一個打幾個?這麼厲害」
饒老先生有點靦腆的笑了笑:孔門。
「孔門是什麼武功呀?聽都沒聽過。只聽說過什麼少林、武當」
饒老先生說,這是一種民間流傳的地方武術。
後來筆者查閱過資料,有什麼「沾衣十八跌」之說,貼身近戰,短打摔拿。
在饒先生這求證了,的確,淪陷區被管制,缺少食物沒營養的那個時代,國人體格、身體素養真難和營養充足又訓練有素的日本人直面衝突,所幸自己一直未中斷過鍛鍊,而且所學的國術(那個時期的稱呼)正是反制於人的技巧,適合當時的狀況。最主要的還是內心的對異族暴行的「氣」,如果自己先就服軟了,估計反抗不了了,別說脫身,自己就垮了。如果當時克服不了對傳說中「鬼子厲害」的恐懼,一樣不能自救。
筆者從樸實的話語中,當時突然就理解了那艱難的八年,我們先人是怎樣的在苦難中求生機、反抗、直至勝利的……
饒先生的家族家學不可能不知歷史,對異族的入侵不可能不想反抗,更多基本是無奈吧。從饒先生某日因心情好,無心哼唱那首《滿江紅》,可以略知一二。而且他有天還興致勃勃講起家庭趣事,他家三代單傳的獨子,是賈寶玉般的存在,讀書方面就不是像先祖或其他書香門第那麼要求苛刻嚴格。饒公子喜歡看本地的皮影戲,特別愛看岳飛傳,有次考試,還因看過皮影戲岳飛故事,相比同學,可能知識面略強一篾片,還拿過高分。老爺子自豪之餘,還吐露了一點小秘密:我當年在國立醫專讀書時,西醫科的什麼解剖學,打零分。中醫科的還好……
「國立醫專?是政府辦的,您還是科班出身?」,老爺子笑了笑:那當然嘍。你別以為中醫的都是江湖郎中呀?
「那時侯就有中西醫結合課程了嗎?」
「對呀!是我自己內心排斥外國的東西,不怪學校,不過,在打仗時,他們那套截胳膊鋸腿的東西,還真管用呀!」
「您也別介意,您的醫術也在為老百姓做好事啊。而且您的國術,不也是排了用場嗎,解救了自己,打了侵略者,老百姓揚眉吐氣了」
饒老先生有些不好意思:「你別說,這個學國術最初只是小時侯身體弱,家裡讓強身健體。為了這個,我還差點沒拿上國立醫專的畢業證。」
「這裡還有什麼故事嗎?」
「哪裡哪裡,什麼故事喲,是醜事,當時血氣方剛,看不得學監欺負學生,打了他,哪個曉得他背後還有個身份是什麼市黨部的,差點把我弄成了個鬧學運的異黨外圍,差點蹲了大牢,幸虧省里任職吃公糧的我父親,託了好些故友,到處托人說情活動,才沒定性……」
與饒老先生相處那段日子,真的很愉快。沒有所謂讀書人的迂腐,也沒有世家子弟的習氣,更像個說書先生,講了好多我沒經歷過的故事,有的與一些小說、影視劇情節相近或雷同,更多的因他的聲情並茂的描述,更豐滿,有很多是很少聽人講起,因他的行業特殊,接觸的不同階層人更複雜,更有趣味性。猶如推開了一扇窗子,讓人體會,或有穿越的感覺,到了那個歲月……
(待續)
其子在老先生仙逝後為其親筆書寫的輓聯什麼「一腔正氣一身俠骨痛擊倭寇」等,以及有些傳說諸如饒先生早就與地下抗日武裝有緊密聯繫,而且經常運輸資助緊俏物資等等,似乎有點與抗日「神劇」劇中某些情節相似……
老先生連連擺手:別聽那些鬼扯的話……
老先生言語之間,頗有血性,可見是性情中人,說他不愛國那真的是罪過。也許是先入為主,聽了很多故事,回頭聽老先生自己講往事,有些失望,不,應該是失落,與縣誌記載的主旋律也多少有些出入。有些不敢公布訪談記錄,畢竟不完全象人們心中那樣的「英雄」+「傳奇」,更怕其後人怪罪,也寒了他們的心。從後人輓聯中可見到對先輩的景仰,如實去記錄,會否影響人們對這件佚事的美好印象,對饒老先生形象是否貶損,筆者甚至近乎沒有道義?
唉,人終究是活在輿論中,無論生前死後。人們呢一生糾結於認可與否定之中。
前前後後與饒老爺子相處,還短暫地朝夕生活了一段時間。健談的饒老先生,如同鎖匠,巧妙地打開了這把「心鎖」。
饒老先生講得最多的是,把日本兵摔出去,是「本能」的反應!
其實以前他從沒與日本人有過直接接觸,哪怕出診也沒有過。醫師證在戰時有如通行證,不得被拉壯丁拉伕,都是真實權益,但戰爭有許多槍傷外傷類,大多都是戰地醫院西醫外科類救治,還輪不上這個中醫醫師。倒是有些給日本佬做事的中國人,本地人,會慕名找他拿拿脈扎扎針。也念了鄉情,出了禍事後,幫忙掩蓋大事化小出了點力,盡了點良心。
所謂「本能」,是當時一著急,就控制不住自己出手了,都是「練武」的自然反應,就出招了!
在習武時,強調「武德」,所以,饒先生平時低調,加之瘦弱身板文質彬彬樣子,一般外人很少人見過他的真實武藝水平。
饒先生說,其實起初他心裡也有點「怕」,老百姓暗地裡都說日本人是「gui子」,他從內心拒絕和他們有什麼交往,更別提什麼肢體接觸了。一個是氣憤了,另一個就是接招出招,純粹是習武人的自然現象,按現代的說法應是應激反應吧!
老百姓就是想不惹事,平平安安過日子嘛!所以當良民證、醫師證不被認可,被打落在地,想起報紙上的東北三省、想起戚繼光的抗倭寇,想起自己被抓一大家的老小該怎麼辦吶,氣就不打一處來,那就不是打落的一本證書了,打落的是一家人的未來,打出一家人未知的災禍,這個是必須由一個人來扛的!就打這狗日的!
「您用的什麼武功打的日本人呢,一個打幾個?這麼厲害」
饒老先生有點靦腆的笑了笑:孔門。
「孔門是什麼武功呀?聽都沒聽過。只聽說過什麼少林、武當」
饒老先生說,這是一種民間流傳的地方武術。
後來筆者查閱過資料,有什麼「沾衣十八跌」之說,貼身近戰,短打摔拿。
在饒先生這求證了,的確,淪陷區被管制,缺少食物沒營養的那個時代,國人體格、身體素養真難和營養充足又訓練有素的日本人直面衝突,所幸自己一直未中斷過鍛鍊,而且所學的國術(那個時期的稱呼)正是反制於人的技巧,適合當時的狀況。最主要的還是內心的對異族暴行的「氣」,如果自己先就服軟了,估計反抗不了了,別說脫身,自己就垮了。如果當時克服不了對傳說中「鬼子厲害」的恐懼,一樣不能自救。
筆者從樸實的話語中,當時突然就理解了那艱難的八年,我們先人是怎樣的在苦難中求生機、反抗、直至勝利的……
饒先生的家族家學不可能不知歷史,對異族的入侵不可能不想反抗,更多基本是無奈吧。從饒先生某日因心情好,無心哼唱那首《滿江紅》,可以略知一二。而且他有天還興致勃勃講起家庭趣事,他家三代單傳的獨子,是賈寶玉般的存在,讀書方面就不是像先祖或其他書香門第那麼要求苛刻嚴格。饒公子喜歡看本地的皮影戲,特別愛看岳飛傳,有次考試,還因看過皮影戲岳飛故事,相比同學,可能知識面略強一篾片,還拿過高分。老爺子自豪之餘,還吐露了一點小秘密:我當年在國立醫專讀書時,西醫科的什麼解剖學,打零分。中醫科的還好……
「國立醫專?是政府辦的,您還是科班出身?」,老爺子笑了笑:那當然嘍。你別以為中醫的都是江湖郎中呀?
「那時侯就有中西醫結合課程了嗎?」
「對呀!是我自己內心排斥外國的東西,不怪學校,不過,在打仗時,他們那套截胳膊鋸腿的東西,還真管用呀!」
「您也別介意,您的醫術也在為老百姓做好事啊。而且您的國術,不也是排了用場嗎,解救了自己,打了侵略者,老百姓揚眉吐氣了」
饒老先生有些不好意思:「你別說,這個學國術最初只是小時侯身體弱,家裡讓強身健體。為了這個,我還差點沒拿上國立醫專的畢業證。」
「這裡還有什麼故事嗎?」
「哪裡哪裡,什麼故事喲,是醜事,當時血氣方剛,看不得學監欺負學生,打了他,哪個曉得他背後還有個身份是什麼市黨部的,差點把我弄成了個鬧學運的異黨外圍,差點蹲了大牢,幸虧省里任職吃公糧的我父親,託了好些故友,到處托人說情活動,才沒定性……」
與饒老先生相處那段日子,真的很愉快。沒有所謂讀書人的迂腐,也沒有世家子弟的習氣,更像個說書先生,講了好多我沒經歷過的故事,有的與一些小說、影視劇情節相近或雷同,更多的因他的聲情並茂的描述,更豐滿,有很多是很少聽人講起,因他的行業特殊,接觸的不同階層人更複雜,更有趣味性。猶如推開了一扇窗子,讓人體會,或有穿越的感覺,到了那個歲月……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