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衫
1939年夏末,這年漢北河的水量似乎沒有往年那樣的多。
競陵小鎮的南閘碼頭仍然熱熱鬧鬧,不同的是,裝卸工人、修築工事的人較以前多了很多,更多一看面相與體格明顯不是做苦力的,還有荷槍實彈的看守與拉伕的日本兵。
這個夏天猶其躁熱。
城西雁叫關,一位長衫先生拎著一個藥包,向碼頭走去。
一大早,河邊打漁的老李急匆匆敲門,背著孩子進了長衫先生的大院,帶來2個雞蛋。老李全家的家就是那條漁船,這兩個雞蛋估計是家裡最值錢的東西了。
幾經推辭,拗不過老李頭,大院吳媽去廚房把雞蛋沖了蛋花端進房中。孩子也氣色比背來時略好些了。老李頭不斷作揖連聲稱謝:多虧饒先生醫術高,您救了伢兒救了我們全家!
長衫先生用布擦拭著銀針收進木匣子:哎,上次去你家給伢子扎了針,不是好些了嗎,是不是沒有繼續吃藥啊。另外,身子補好了,病才好的快。也是,這個年月,哪家還有餘糧來補身子喲!吳媽,來的正好,你另拿個碗來把蛋分一半。給伢子吃了。老李,叫你莫拿東西來,你偏要打腫臉充胖子,伢子虛脫好不了,也毀了我的名聲。我們醫者是救人的,這成了要人命了!這兩個雞蛋可以救伢的命唦!吳媽,還把缸里的米抓一把,等老李帶回家,熬點粥給伢。老李,你別笑話啊,這年頭,家裡不比往年,一大家子人也……
唉,城門口的兵圍住,么子也冇得啊。來來,伢子喝一半蛋花,我喝一半,我不喝,你這心裡放不下,幹活時總也記著想著,不行的,不想太多,好好幹活去,你一家老小都指望你養!你先把伢背回船上。等下我去你家再看看。
長衫先生匆匆走向碼頭方向,路人拱手:饒先生,又出診哪?饒先生回個禮:去老李家看下,把藥給他兒子送去。路人:饒先生又是義診囉,老李家哪有錢買藥喲!饒先生笑笑:莫提莫提!我走了。
轉過街角就是河邊堤坡了。船上老李老婆聞聲迎出棚子站在船頭,饒先生從坡上輕輕跳上船:喏,把藥給伢兒煎了快服下。千謝萬謝中,饒先生提起長衫下擺,爬上堤坡。
「你的,站住!」饒先生一驚,抬頭看見幾個日本兵圍過來。
慌忙拱手:老總,我是良民。掏出良民證。
「良民大大的為皇軍幹活去!
饒先生又掏出醫師證。在戰爭時期,醫生是不得被征去做苦力或當兵的。饒先生滿懷希望地遞過去。「叭」的一聲,證書被打落在地上。兩個日本兵反扭住饒先生手臂往碼頭方向拖。
「你們還講不講公理了,醫生戰時是優待的」饒先生被拖行一路辯解著,另一日本兵過來甩手一耳光揮過來。
誰知手揮空,另兩個日本兵也不知怎麼摔倒在地上。面前的日本兵看著挪到一邊整理著長衫的饒先生,怒氣沖沖嚷著「八嘎」,操起刺刀猛刺過來。
此時饒先生己脫下長衫,下擺在旁邊一挑夫的水桶蘸水,揮舞著纏住槍身一把搶過來扔在一邊。倒地的2個日本兵也站起來,揮拳擊來,碼頭下面看守著苦力的兩個日本兵也跑向這邊。
三下兩下,面前幾個日本兵被擊倒在地上。碼頭上猶如炸開了鍋,小隊偽軍也聞訊向堤邊跑。人群中有人驚呼「饒先生快跑,有槍」,另有街坊一路跑向饒家大院報信。
「饒先生快上船」,河邊老李慌忙招手。碼頭上的一名日本兵站住端起長槍瞄向這邊方向。一粒子彈從饒先生額頭擦過,所幸只擦破了點皮。後來筆者見到老年饒先生,額頭有一個肉瘤,據說就是那傷痕。
饒先生飛快跑下堤坡,日本兵嘰哩哇哇的衝過來,槍的射擊卻處於一個盲區。船離岸還有一米左右,饒先生一躍而上小船。小船掉頭慌亂搖向對岸。這邊衝下堤的日軍偽軍亂槍射去,船已搖向對岸河流一個彎道,消失於視線。
饒先生至此幾年無音訊。
這邊饒家大院正準備著新添的這一代單傳男丁的周歲宴,所幸赴宴親友還沒到來。得到信後,全家亂成一團,街坊慌亂幫忙收拾東西:快換衣服越破越好,躲到鄉下去,保命要緊!
左鄰右舍也全跑出家門,街上傳聞著「日本兵過來燒房子了」,整條街一時空巷。
晚年饒先生回憶,萬幸的是,那個偽軍旅長還良心未泯,力諫不能燒房子,雁叫關西街全是連片木結構,如果燒了殃及半個城,離城牆又近,太危險,而且不利於「皇軍建設大東亞共榮圈」的理想,只要把主犯抓到處決就可威懾刁民,不需殃及街坊。其他所謂維持會裡的幾名鄉紳,平日也經常找饒先生求醫,記住了他這個人情,在日本人那斡旋,沒有過多牽連到家人及其他族人。不過,整條街的民房內洗劫一空,不值錢或值錢的東西,或砸得稀爛或被掠走。
饒家是讀書人出身,雖然祖上曾是竟陵城兩個前清翰林之一,家境卻不如那家胡翰林,不會理財。只有些瓷器字畫之類,自然是蕩然無存。事後,家人東拼西湊借了五百元銀元送給那個偽軍旅長,才沒有深究這件禍事。
競陵城裡年紀大一點的人都知道饒先生習武,聽說徒子徒孫也多。自這件事後,城裡城外傳遍了傳說,說饒先生武藝高強,會徒手躲子彈,會飛檐走壁,平日晚上看戲回家晚怕吵到家人,從不走正門,一躍從院牆進屋。那天痛擊日本兵,運用輕功飛上城牆又從城牆飛下,跳到河中小船,又從河中跳向對岸……
後訪饒先生時,他表示自己一直愧疚的是殃及隔壁一家菸絲鋪。那天所有街坊逃離避禍,只有這個老闆沒跑,平時就是個守財奴,捨不得鋪子菸絲貨品,怕被街坊趁亂偷了,躲在櫃檯後櫥櫃夾層(也是防匪的設計),日本兵衝進來時,拿刺刀亂捅,隔著夾層木板扎到了他的大腿,後來躲了一晚上直到外面沒動靜才掙扎著爬出來救治,後來留下後遺症。抗戰勝利後告官要求賠償。因「痛毆日寇」此事載入縣誌,與論上是利於饒家,官府不予理會。饒先生返鄉後主動賠了一點錢給他作補償。
解放及改革開放後,兩翰林之一的胡家大院得以修膳作為小城景觀之一,同樣具有典型民俗風格的饒家大院卻成了縣啤酒廠的廠址。
求證時,已飄泊在外的饒先生只是笑了笑。據說老年返鄉去故人族人家裡時,有些家俱似曾相識,就是原饒家大院舊物,接待時有一族人有一間房一直不打開,透過窗子看到的紅木家俱就是沒被日本人毀掉的饒家的。
後來縣報紙報導龍尾山開發成工業園,傳聞中的饒家祖墓出土了前清誥命夫人金冠等文物,均存於縣博物館。
饒老先生仍是淡然笑了笑:伢呀,我們沒多少家產,只不過是讀書人出身而己,窮書生門第。也從未爭取政府落實政策補錢。自古呀,將相寧有種乎,前程要靠自己喲。你想想,溥儀皇帝該家大業大吧,他「天下」都丟了,你家這個大院算個么子呢……
(未完待續)
競陵小鎮的南閘碼頭仍然熱熱鬧鬧,不同的是,裝卸工人、修築工事的人較以前多了很多,更多一看面相與體格明顯不是做苦力的,還有荷槍實彈的看守與拉伕的日本兵。
這個夏天猶其躁熱。
城西雁叫關,一位長衫先生拎著一個藥包,向碼頭走去。
一大早,河邊打漁的老李急匆匆敲門,背著孩子進了長衫先生的大院,帶來2個雞蛋。老李全家的家就是那條漁船,這兩個雞蛋估計是家裡最值錢的東西了。
幾經推辭,拗不過老李頭,大院吳媽去廚房把雞蛋沖了蛋花端進房中。孩子也氣色比背來時略好些了。老李頭不斷作揖連聲稱謝:多虧饒先生醫術高,您救了伢兒救了我們全家!
長衫先生用布擦拭著銀針收進木匣子:哎,上次去你家給伢子扎了針,不是好些了嗎,是不是沒有繼續吃藥啊。另外,身子補好了,病才好的快。也是,這個年月,哪家還有餘糧來補身子喲!吳媽,來的正好,你另拿個碗來把蛋分一半。給伢子吃了。老李,叫你莫拿東西來,你偏要打腫臉充胖子,伢子虛脫好不了,也毀了我的名聲。我們醫者是救人的,這成了要人命了!這兩個雞蛋可以救伢的命唦!吳媽,還把缸里的米抓一把,等老李帶回家,熬點粥給伢。老李,你別笑話啊,這年頭,家裡不比往年,一大家子人也……
唉,城門口的兵圍住,么子也冇得啊。來來,伢子喝一半蛋花,我喝一半,我不喝,你這心裡放不下,幹活時總也記著想著,不行的,不想太多,好好幹活去,你一家老小都指望你養!你先把伢背回船上。等下我去你家再看看。
長衫先生匆匆走向碼頭方向,路人拱手:饒先生,又出診哪?饒先生回個禮:去老李家看下,把藥給他兒子送去。路人:饒先生又是義診囉,老李家哪有錢買藥喲!饒先生笑笑:莫提莫提!我走了。
轉過街角就是河邊堤坡了。船上老李老婆聞聲迎出棚子站在船頭,饒先生從坡上輕輕跳上船:喏,把藥給伢兒煎了快服下。千謝萬謝中,饒先生提起長衫下擺,爬上堤坡。
「你的,站住!」饒先生一驚,抬頭看見幾個日本兵圍過來。
慌忙拱手:老總,我是良民。掏出良民證。
「良民大大的為皇軍幹活去!
饒先生又掏出醫師證。在戰爭時期,醫生是不得被征去做苦力或當兵的。饒先生滿懷希望地遞過去。「叭」的一聲,證書被打落在地上。兩個日本兵反扭住饒先生手臂往碼頭方向拖。
「你們還講不講公理了,醫生戰時是優待的」饒先生被拖行一路辯解著,另一日本兵過來甩手一耳光揮過來。
誰知手揮空,另兩個日本兵也不知怎麼摔倒在地上。面前的日本兵看著挪到一邊整理著長衫的饒先生,怒氣沖沖嚷著「八嘎」,操起刺刀猛刺過來。
此時饒先生己脫下長衫,下擺在旁邊一挑夫的水桶蘸水,揮舞著纏住槍身一把搶過來扔在一邊。倒地的2個日本兵也站起來,揮拳擊來,碼頭下面看守著苦力的兩個日本兵也跑向這邊。
三下兩下,面前幾個日本兵被擊倒在地上。碼頭上猶如炸開了鍋,小隊偽軍也聞訊向堤邊跑。人群中有人驚呼「饒先生快跑,有槍」,另有街坊一路跑向饒家大院報信。
「饒先生快上船」,河邊老李慌忙招手。碼頭上的一名日本兵站住端起長槍瞄向這邊方向。一粒子彈從饒先生額頭擦過,所幸只擦破了點皮。後來筆者見到老年饒先生,額頭有一個肉瘤,據說就是那傷痕。
饒先生飛快跑下堤坡,日本兵嘰哩哇哇的衝過來,槍的射擊卻處於一個盲區。船離岸還有一米左右,饒先生一躍而上小船。小船掉頭慌亂搖向對岸。這邊衝下堤的日軍偽軍亂槍射去,船已搖向對岸河流一個彎道,消失於視線。
饒先生至此幾年無音訊。
這邊饒家大院正準備著新添的這一代單傳男丁的周歲宴,所幸赴宴親友還沒到來。得到信後,全家亂成一團,街坊慌亂幫忙收拾東西:快換衣服越破越好,躲到鄉下去,保命要緊!
左鄰右舍也全跑出家門,街上傳聞著「日本兵過來燒房子了」,整條街一時空巷。
晚年饒先生回憶,萬幸的是,那個偽軍旅長還良心未泯,力諫不能燒房子,雁叫關西街全是連片木結構,如果燒了殃及半個城,離城牆又近,太危險,而且不利於「皇軍建設大東亞共榮圈」的理想,只要把主犯抓到處決就可威懾刁民,不需殃及街坊。其他所謂維持會裡的幾名鄉紳,平日也經常找饒先生求醫,記住了他這個人情,在日本人那斡旋,沒有過多牽連到家人及其他族人。不過,整條街的民房內洗劫一空,不值錢或值錢的東西,或砸得稀爛或被掠走。
饒家是讀書人出身,雖然祖上曾是竟陵城兩個前清翰林之一,家境卻不如那家胡翰林,不會理財。只有些瓷器字畫之類,自然是蕩然無存。事後,家人東拼西湊借了五百元銀元送給那個偽軍旅長,才沒有深究這件禍事。
競陵城裡年紀大一點的人都知道饒先生習武,聽說徒子徒孫也多。自這件事後,城裡城外傳遍了傳說,說饒先生武藝高強,會徒手躲子彈,會飛檐走壁,平日晚上看戲回家晚怕吵到家人,從不走正門,一躍從院牆進屋。那天痛擊日本兵,運用輕功飛上城牆又從城牆飛下,跳到河中小船,又從河中跳向對岸……
後訪饒先生時,他表示自己一直愧疚的是殃及隔壁一家菸絲鋪。那天所有街坊逃離避禍,只有這個老闆沒跑,平時就是個守財奴,捨不得鋪子菸絲貨品,怕被街坊趁亂偷了,躲在櫃檯後櫥櫃夾層(也是防匪的設計),日本兵衝進來時,拿刺刀亂捅,隔著夾層木板扎到了他的大腿,後來躲了一晚上直到外面沒動靜才掙扎著爬出來救治,後來留下後遺症。抗戰勝利後告官要求賠償。因「痛毆日寇」此事載入縣誌,與論上是利於饒家,官府不予理會。饒先生返鄉後主動賠了一點錢給他作補償。
解放及改革開放後,兩翰林之一的胡家大院得以修膳作為小城景觀之一,同樣具有典型民俗風格的饒家大院卻成了縣啤酒廠的廠址。
求證時,已飄泊在外的饒先生只是笑了笑。據說老年返鄉去故人族人家裡時,有些家俱似曾相識,就是原饒家大院舊物,接待時有一族人有一間房一直不打開,透過窗子看到的紅木家俱就是沒被日本人毀掉的饒家的。
後來縣報紙報導龍尾山開發成工業園,傳聞中的饒家祖墓出土了前清誥命夫人金冠等文物,均存於縣博物館。
饒老先生仍是淡然笑了笑:伢呀,我們沒多少家產,只不過是讀書人出身而己,窮書生門第。也從未爭取政府落實政策補錢。自古呀,將相寧有種乎,前程要靠自己喲。你想想,溥儀皇帝該家大業大吧,他「天下」都丟了,你家這個大院算個么子呢……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