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書中自有顏如玉
操場北邊是中學的三層舊教學樓,屋頂上的老式黑瓦像魚鱗一樣密密麻麻地排列著。紅磚砌成的牆體,不僅外牆沒有任何修飾,連走廊的牆上也沒有粉刷。牆根和地面接洽的部分,還因為褪去的青苔而變成了暗色。
操場南邊是一棟新修的校舍,黃色琉璃瓦的屋頂,不僅走廊的牆上用石灰刷成了白色,就連側牆和後牆等處的外牆,也用水泥粉刷平整,完全看不到裸露的紅磚。
操場也應該是新修的,因為在操場的四周和邊沿,仍然可以看到泥土新翻的痕跡。操場中間區域,有一塊兩個籃球場的大小的區域被鋪上了水泥,架上了籃球架。其他區域仍然是原始的泥土地面,可以清楚地看到一道一道的被重車輪胎壓出的痕跡。
今天是集中報到的時間,元醫生挑著擔子,跟隨人流,很容易就找到了繳納穀子的地方,那裡已經有很多送學的家長帶著小孩在排隊了。隊伍的最前面的小房子,是學校的穀倉,穀倉前面的空地上,學校的工作人員搬了幾張課桌椅,擺放在空地上,作為收糧的接收處。
有些應該是高年級的學生,因為他們的家長熟絡地跟接收糧食的老師打著招呼:「廖老師,搞得贏不,今年又是您收糧啊?!」
「沒辦法噻,人手不夠。」對方回答:「您又送崽讀書咯。」
有時候他們大概是碰到了他們的班主任或者任課老師,小孩會找個藉口溜走,躲到一邊等著自己的父母。
於是對話就會變成了這樣——。
「廖老師,今年又是您收糧啊。」家長連忙打招呼:「您教我崽的數學,他也學得進不?」
對方就會客套的打著「哈哈」,說道:「你崽挺聰明的,也很討人喜歡,老師同學都喜歡他。就是不發奮,上課愛開小差。」
這是學習不好的。
於是家長表現得很生氣,對著躲到了一旁的孩子,故意大聲說道:「要上勁讀書呢。下次我再問廖老師,看你數學認真學沒有。」
說完自己的孩子後,家長轉回頭,繼續說道:「這孩子智商沒問題,就是不認真。廖老師您多費點心。」
他故意加大語氣,說道:「他不聽話你就打。放心,我的隨便您罵隨便您打,不得多講半句的。」
「那打不得,那打不得。」對方連忙回答,邊說著還會意味深長的瞟自己的學生一眼。
「打得,打得。天地國親師,老師是父母一樣的。你放心打。」
當著孩子的面,父母一方把自己「打罵」孩子的權力,讓渡給了老師,這是中國傳統教育里的特色。供在神龕的「天地國親師」的家訓,可不只是說說而已,這就是它的現實體現。
當然,在之後的教學生活中,老師也不會真的毫無顧忌地打罵孩子,但是有了這個「儀式」,老師好像自然而然地接下了「採取一切手段把孩子教好」的託付,擁有了一部分「父母」的威權一樣,對孩子產生了巨大的威懾。
作為教育關係里的三方主要干係人里最弱勢的一方,孩子們雖然頑劣,但他們也會承認自己父母和老師之間的託付關係的嚴肅性,即使他們在學習生活中,確實因為各種原因無法達到他們的期望,但他們仍然會自然而然地給予老師更大的尊重和服從。
「您放心。」老師繼續說:「您既然都這樣講了,我肯定會好好教他的,只要他自己願意學。」
家長得到了老師的承諾,心滿意足,對著自己的孩子說道:「廖老師講的,聽到沒?」
離開之前,家長會故意對老師格外大聲的喊道:「他不聽話,您打咯。」
如果孩子在班級名列前茅,那麼場景就會完全不同——。
「廖老師,今年又是您收糧啊。」家長跟臨時充當工作人員的,自己孩子的任課老師打著招呼。
「嗯嘞。」對方回答,看了一眼,說道:「您就是xxx同學的父親吧,xxx同學是您崽啊。」
「是的是的。」家長既驕傲又受寵若驚,「讓您費心了呢。」
「哪裡,你崽聽話呢。」廖老師繼續說道:「在學校聽老師話,學習又發奮。上學期期末考試數學考了九十幾。」
「都是老師教得好。」在所有的人眼光都投射過來,家長臉上泛起了光彩。
對方看了一眼跟在自己父母旁的學生,說道:「要發奮,更上一層樓。努力,爭取考上一中。」
一中是本縣最好的高中,考上一中,考大學幾乎就十拿九穩了。
得到老師認可的鼓勵,家長努力掩蓋著自己的喜悅,故作嚴厲地對身邊的孩子大聲說道:「聽到沒?不要驕傲自滿。廖老師講的,還要發奮,考上一中。」
然後也不忘最後對老師格外大聲的喊道:「廖老師,您放心教他。他要不聽話,您打咯。」
站在隊伍里,看著發生的這一幕,元醫生忍不住的想像,如果下一次自己再來學校的話,碰到的老師,他們也會跟自己打招呼說道「您就是元正侖的父親啊……」,那是多麼光彩的場面啊。
他已經迫不及待地等著這一天了,於是他小聲對自己的兒子說道:「你看看,你要上勁讀書呢。」
隊伍里不少像元醫生這樣,初次來中學的家長。初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他們的孩子一邊好奇的四處打量著環境,一邊緊緊地跟著自己的父母,不敢離開半步。
跟糧站繳糧一樣,學校過稱糧食用的也是磅秤。所以不出意外的,元醫生在家裡用桿秤稱量好的糧食,重量不夠,只有八十七斤。
「八十七斤半!」過稱的老師仔細的看完秤,說道:「您少了一點。」
「屋裡老稱小了。我還特意浮了兩斤的。」元醫生連忙解釋道,以表明自己絕對不是有心。
「這可怎麼辦呢,回家還這麼遠,今天報不了到了。」糧食不達標,就不能拿到回執,就沒辦法完成接下來的報名流程,領取新書。元醫生手足無措地說道。
對方看了元醫生一眼,說道:「算了,第一次來報名的。差得也不多,下次記得多交幾斤就是了。算了,算了。」
「啊呀,這怎麼好意思。要得,要得,謝謝謝謝。」解了大難題,元醫生忙不迭地道謝。
「您是第一次送崽吧?」後面有家長問道。
「是是。」元醫生回答,「才上初一。」
「初一啊。我的今年初二了。」對方說道:「一樣的,去年我第一回繳糧的時候,也少了幾斤,得虧收糧的老師幫我免了。」
「學校用的磅秤,比屋裡的秤大些。」對方補充道。
「單子拿好。」對方一邊說著,一邊幾下把回執單寫好,遞給了元醫生:「還沒繳費吧。拿著單子去新教學樓大門那裡去繳費領書。」
「哪裡繳費?」元醫生雙手接過,問道。
對方用手指了一下新教學樓的位置,說道:「正中間那裡。」
元醫生領著自己的兒子按照對方的指引,果然在新教學樓的中間位置,找到一個大門。與其說是大門,不如說它是門洞更確切一些,只是它是一個巨大的門洞。
和原有的老教學樓一樣,新教學樓背北朝南坐落,它背對原有的教學區域。為了方便師生們穿行,往來於新舊教學樓,在新教學樓的中間,穿牆而過,留下一個四五米寬,五六米深的「門洞」。
門洞的牆上寫著「初一年級新生繳費處」,擺放著幾張課桌椅,幾名工作人員正在接洽前來繳費的家長,這麼顯眼的地方,來的時候竟然沒有注意到,元醫生忍不住在心裡自嘲了一句:「就是這裡啊,這都沒看到。」
「初一的是這裡繳費領書吧?」元醫生問桌後的工作人員。
「是的,是這裡。」一名工作人員回應道:「您來這邊。」
元醫生走過去,把緊緊攥在手裡,已經被汗水浸濕,早已經清點好的紙幣鄭重地放到對方面前的桌子上:「一百二十三。您點一下。」
對方清點了一遍,然後又反覆過來又清點了一遍,一邊清點一邊感受紙幣的手感,辨別真偽,有時候他還會把一百塊和五十塊的紙幣舉起來,對著陽光仔細的辨別。
「沒錯,一百二十三。」對方重複了一遍,把錢收入抽屜,然後給元醫生書寫了一張收據:「您拿著這個,跟繳糧的單子,到旁邊領書。」
新書就在邊上,厚厚的一摞,嶄新的、散發著油墨清香的書本,哥哥抱在懷裡,壓著手臂,沉甸甸的,托著的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哥哥被分到的一百零四班,就在新教學樓的一樓。
「一百零四班!」元醫生很快就在門洞的旁邊第一間教室門牌上貼著「104班」銘牌的教室。教室門口有一個用兩張課桌擺放成的工作檯,一位年輕的二十多歲的老師坐在前面。
「您是找一百零四班的吧?」對方見元醫生在教室門口探頭探腦,連忙問道。
「是的是的。」
「您好,我是一百零四班的班主任,我姓吳。」對方站起身。
「吳老師您好!」元醫生從褲兜里掏出香菸,抽出半截,插在煙盒裡一起遞過去:「抽菸不?」
「不抽不抽。」對方連連搖手拒絕:「這是您崽吧,叫什麼名字?」
「吳老師好!」哥哥這個時候才冒出頭:「我叫元正侖。」
「你就是元正侖啊!」吳老師好像對班上的每個學生的名字都熟記在心,就等著見到人的時候一一對應。不僅如此,看起來對哥哥的小升初考試成績,吳老師應該也瞭然如胸了,他說道:「讀初中了,學習要更加發奮不要退步啊。」
哥哥笑了笑。吳老師接著對元醫生說:「您屋裡是哪裡的?」
「金花。」元醫生條件反射地回答,然後反應過來對方可能並不知道金花在哪裡,於是補充道:「鄉上集鎮過去,往西邊走還有三公里。」
「那有點遠呢。」吳老師說道。
「還好吧。」元醫生沉默了一下,「是有點。」
元醫生心裡估計了一下,自己的兒子從家到中學,大約有八九里路,每天上下學恐怕步行至少要一個小時以上。
「沒讀寄宿吧?」吳老師繼續問道。
「沒準備讀。」元醫生猶豫著回答。
「不讀也要得。」吳老師說道:「同學多,搞到一起鬧著了,反而不好好讀書。」
「曉得騎單車不?」吳老師問哥哥。
「曉得騎!」哥哥回答。
「早就曉得騎了,騎著到處跑!」元醫生在一旁補充。
「那就好,可以騎單車上學。」吳老師說道。
「嗯。」哥哥使勁點了點頭。
「這就是你們的新教室,進來看看。」吳老師邊說著,邊帶領哥哥進了教。教室里已經有一位女同學在擦拭整理課桌。
「這位是沈瑩同學,將是你們的班長。」吳老師介紹道:「沈瑩,介紹一位新同學,元正侖。」
對方抬起頭,眉目清秀。齊耳的短髮,隨腦袋的晃動,閃耀著黑亮的光芒。瓜子形的臉蛋,綻放著美麗而自然地笑容,如同夏日裡的清泉,「叮咚」點進了哥哥的心田。
哥哥連忙壓住自己想要跳出胸腔的心跳,鼓起勇氣,快步走上去,對她說:「我來搬桌子,你來擦。」
「好。」沈瑩低聲應了一聲。
教室里的課桌椅都是新的,還在散發著油漆的香氣,乾淨光亮得可以照出人臉來。哥哥進把桌子一張一張的搬動,放到位置,沈瑩低垂著頭髮,認認真真地把它們擦拭乾淨。透過頭髮的間隙,哥哥隱隱約約看到她的側臉,白皙的皮膚在明亮的光線透射下,纖毫畢現,泛著一層紅潤的白色光芒。
「元正侖,歡迎進入初中生活。」離開的時候,吳老師特意鄭重地把元醫生兒子叫住,對他說道。
回程的時候,元醫生把裝過糧食的編織袋栓掛在扁擔上,沒有了穀物的重量,回家的路途輕鬆了許多。
「你上學有點遠,以後每天騎單車上下學,要注意安全呢。」
「要得。放心,騎了好多年了。」
回程的時候,父子兩人不時回頭張望。學校在視線里越來越遠,慢慢模糊,直到完全看不見。元醫生沒有注意到的是,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元醫生兒子的視線和思緒,早就已經跨過了中學,飛向了旁邊的十中。那是一片屋舍更加高大、氣勢更加宏偉的建築群,仿佛不停地散發著神秘魔力,不可抗拒地吸引著少年。
操場南邊是一棟新修的校舍,黃色琉璃瓦的屋頂,不僅走廊的牆上用石灰刷成了白色,就連側牆和後牆等處的外牆,也用水泥粉刷平整,完全看不到裸露的紅磚。
操場也應該是新修的,因為在操場的四周和邊沿,仍然可以看到泥土新翻的痕跡。操場中間區域,有一塊兩個籃球場的大小的區域被鋪上了水泥,架上了籃球架。其他區域仍然是原始的泥土地面,可以清楚地看到一道一道的被重車輪胎壓出的痕跡。
今天是集中報到的時間,元醫生挑著擔子,跟隨人流,很容易就找到了繳納穀子的地方,那裡已經有很多送學的家長帶著小孩在排隊了。隊伍的最前面的小房子,是學校的穀倉,穀倉前面的空地上,學校的工作人員搬了幾張課桌椅,擺放在空地上,作為收糧的接收處。
有些應該是高年級的學生,因為他們的家長熟絡地跟接收糧食的老師打著招呼:「廖老師,搞得贏不,今年又是您收糧啊?!」
「沒辦法噻,人手不夠。」對方回答:「您又送崽讀書咯。」
有時候他們大概是碰到了他們的班主任或者任課老師,小孩會找個藉口溜走,躲到一邊等著自己的父母。
於是對話就會變成了這樣——。
「廖老師,今年又是您收糧啊。」家長連忙打招呼:「您教我崽的數學,他也學得進不?」
對方就會客套的打著「哈哈」,說道:「你崽挺聰明的,也很討人喜歡,老師同學都喜歡他。就是不發奮,上課愛開小差。」
這是學習不好的。
於是家長表現得很生氣,對著躲到了一旁的孩子,故意大聲說道:「要上勁讀書呢。下次我再問廖老師,看你數學認真學沒有。」
說完自己的孩子後,家長轉回頭,繼續說道:「這孩子智商沒問題,就是不認真。廖老師您多費點心。」
他故意加大語氣,說道:「他不聽話你就打。放心,我的隨便您罵隨便您打,不得多講半句的。」
「那打不得,那打不得。」對方連忙回答,邊說著還會意味深長的瞟自己的學生一眼。
「打得,打得。天地國親師,老師是父母一樣的。你放心打。」
當著孩子的面,父母一方把自己「打罵」孩子的權力,讓渡給了老師,這是中國傳統教育里的特色。供在神龕的「天地國親師」的家訓,可不只是說說而已,這就是它的現實體現。
當然,在之後的教學生活中,老師也不會真的毫無顧忌地打罵孩子,但是有了這個「儀式」,老師好像自然而然地接下了「採取一切手段把孩子教好」的託付,擁有了一部分「父母」的威權一樣,對孩子產生了巨大的威懾。
作為教育關係里的三方主要干係人里最弱勢的一方,孩子們雖然頑劣,但他們也會承認自己父母和老師之間的託付關係的嚴肅性,即使他們在學習生活中,確實因為各種原因無法達到他們的期望,但他們仍然會自然而然地給予老師更大的尊重和服從。
「您放心。」老師繼續說:「您既然都這樣講了,我肯定會好好教他的,只要他自己願意學。」
家長得到了老師的承諾,心滿意足,對著自己的孩子說道:「廖老師講的,聽到沒?」
離開之前,家長會故意對老師格外大聲的喊道:「他不聽話,您打咯。」
如果孩子在班級名列前茅,那麼場景就會完全不同——。
「廖老師,今年又是您收糧啊。」家長跟臨時充當工作人員的,自己孩子的任課老師打著招呼。
「嗯嘞。」對方回答,看了一眼,說道:「您就是xxx同學的父親吧,xxx同學是您崽啊。」
「是的是的。」家長既驕傲又受寵若驚,「讓您費心了呢。」
「哪裡,你崽聽話呢。」廖老師繼續說道:「在學校聽老師話,學習又發奮。上學期期末考試數學考了九十幾。」
「都是老師教得好。」在所有的人眼光都投射過來,家長臉上泛起了光彩。
對方看了一眼跟在自己父母旁的學生,說道:「要發奮,更上一層樓。努力,爭取考上一中。」
一中是本縣最好的高中,考上一中,考大學幾乎就十拿九穩了。
得到老師認可的鼓勵,家長努力掩蓋著自己的喜悅,故作嚴厲地對身邊的孩子大聲說道:「聽到沒?不要驕傲自滿。廖老師講的,還要發奮,考上一中。」
然後也不忘最後對老師格外大聲的喊道:「廖老師,您放心教他。他要不聽話,您打咯。」
站在隊伍里,看著發生的這一幕,元醫生忍不住的想像,如果下一次自己再來學校的話,碰到的老師,他們也會跟自己打招呼說道「您就是元正侖的父親啊……」,那是多麼光彩的場面啊。
他已經迫不及待地等著這一天了,於是他小聲對自己的兒子說道:「你看看,你要上勁讀書呢。」
隊伍里不少像元醫生這樣,初次來中學的家長。初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他們的孩子一邊好奇的四處打量著環境,一邊緊緊地跟著自己的父母,不敢離開半步。
跟糧站繳糧一樣,學校過稱糧食用的也是磅秤。所以不出意外的,元醫生在家裡用桿秤稱量好的糧食,重量不夠,只有八十七斤。
「八十七斤半!」過稱的老師仔細的看完秤,說道:「您少了一點。」
「屋裡老稱小了。我還特意浮了兩斤的。」元醫生連忙解釋道,以表明自己絕對不是有心。
「這可怎麼辦呢,回家還這麼遠,今天報不了到了。」糧食不達標,就不能拿到回執,就沒辦法完成接下來的報名流程,領取新書。元醫生手足無措地說道。
對方看了元醫生一眼,說道:「算了,第一次來報名的。差得也不多,下次記得多交幾斤就是了。算了,算了。」
「啊呀,這怎麼好意思。要得,要得,謝謝謝謝。」解了大難題,元醫生忙不迭地道謝。
「您是第一次送崽吧?」後面有家長問道。
「是是。」元醫生回答,「才上初一。」
「初一啊。我的今年初二了。」對方說道:「一樣的,去年我第一回繳糧的時候,也少了幾斤,得虧收糧的老師幫我免了。」
「學校用的磅秤,比屋裡的秤大些。」對方補充道。
「單子拿好。」對方一邊說著,一邊幾下把回執單寫好,遞給了元醫生:「還沒繳費吧。拿著單子去新教學樓大門那裡去繳費領書。」
「哪裡繳費?」元醫生雙手接過,問道。
對方用手指了一下新教學樓的位置,說道:「正中間那裡。」
元醫生領著自己的兒子按照對方的指引,果然在新教學樓的中間位置,找到一個大門。與其說是大門,不如說它是門洞更確切一些,只是它是一個巨大的門洞。
和原有的老教學樓一樣,新教學樓背北朝南坐落,它背對原有的教學區域。為了方便師生們穿行,往來於新舊教學樓,在新教學樓的中間,穿牆而過,留下一個四五米寬,五六米深的「門洞」。
門洞的牆上寫著「初一年級新生繳費處」,擺放著幾張課桌椅,幾名工作人員正在接洽前來繳費的家長,這麼顯眼的地方,來的時候竟然沒有注意到,元醫生忍不住在心裡自嘲了一句:「就是這裡啊,這都沒看到。」
「初一的是這裡繳費領書吧?」元醫生問桌後的工作人員。
「是的,是這裡。」一名工作人員回應道:「您來這邊。」
元醫生走過去,把緊緊攥在手裡,已經被汗水浸濕,早已經清點好的紙幣鄭重地放到對方面前的桌子上:「一百二十三。您點一下。」
對方清點了一遍,然後又反覆過來又清點了一遍,一邊清點一邊感受紙幣的手感,辨別真偽,有時候他還會把一百塊和五十塊的紙幣舉起來,對著陽光仔細的辨別。
「沒錯,一百二十三。」對方重複了一遍,把錢收入抽屜,然後給元醫生書寫了一張收據:「您拿著這個,跟繳糧的單子,到旁邊領書。」
新書就在邊上,厚厚的一摞,嶄新的、散發著油墨清香的書本,哥哥抱在懷裡,壓著手臂,沉甸甸的,托著的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哥哥被分到的一百零四班,就在新教學樓的一樓。
「一百零四班!」元醫生很快就在門洞的旁邊第一間教室門牌上貼著「104班」銘牌的教室。教室門口有一個用兩張課桌擺放成的工作檯,一位年輕的二十多歲的老師坐在前面。
「您是找一百零四班的吧?」對方見元醫生在教室門口探頭探腦,連忙問道。
「是的是的。」
「您好,我是一百零四班的班主任,我姓吳。」對方站起身。
「吳老師您好!」元醫生從褲兜里掏出香菸,抽出半截,插在煙盒裡一起遞過去:「抽菸不?」
「不抽不抽。」對方連連搖手拒絕:「這是您崽吧,叫什麼名字?」
「吳老師好!」哥哥這個時候才冒出頭:「我叫元正侖。」
「你就是元正侖啊!」吳老師好像對班上的每個學生的名字都熟記在心,就等著見到人的時候一一對應。不僅如此,看起來對哥哥的小升初考試成績,吳老師應該也瞭然如胸了,他說道:「讀初中了,學習要更加發奮不要退步啊。」
哥哥笑了笑。吳老師接著對元醫生說:「您屋裡是哪裡的?」
「金花。」元醫生條件反射地回答,然後反應過來對方可能並不知道金花在哪裡,於是補充道:「鄉上集鎮過去,往西邊走還有三公里。」
「那有點遠呢。」吳老師說道。
「還好吧。」元醫生沉默了一下,「是有點。」
元醫生心裡估計了一下,自己的兒子從家到中學,大約有八九里路,每天上下學恐怕步行至少要一個小時以上。
「沒讀寄宿吧?」吳老師繼續問道。
「沒準備讀。」元醫生猶豫著回答。
「不讀也要得。」吳老師說道:「同學多,搞到一起鬧著了,反而不好好讀書。」
「曉得騎單車不?」吳老師問哥哥。
「曉得騎!」哥哥回答。
「早就曉得騎了,騎著到處跑!」元醫生在一旁補充。
「那就好,可以騎單車上學。」吳老師說道。
「嗯。」哥哥使勁點了點頭。
「這就是你們的新教室,進來看看。」吳老師邊說著,邊帶領哥哥進了教。教室里已經有一位女同學在擦拭整理課桌。
「這位是沈瑩同學,將是你們的班長。」吳老師介紹道:「沈瑩,介紹一位新同學,元正侖。」
對方抬起頭,眉目清秀。齊耳的短髮,隨腦袋的晃動,閃耀著黑亮的光芒。瓜子形的臉蛋,綻放著美麗而自然地笑容,如同夏日裡的清泉,「叮咚」點進了哥哥的心田。
哥哥連忙壓住自己想要跳出胸腔的心跳,鼓起勇氣,快步走上去,對她說:「我來搬桌子,你來擦。」
「好。」沈瑩低聲應了一聲。
教室里的課桌椅都是新的,還在散發著油漆的香氣,乾淨光亮得可以照出人臉來。哥哥進把桌子一張一張的搬動,放到位置,沈瑩低垂著頭髮,認認真真地把它們擦拭乾淨。透過頭髮的間隙,哥哥隱隱約約看到她的側臉,白皙的皮膚在明亮的光線透射下,纖毫畢現,泛著一層紅潤的白色光芒。
「元正侖,歡迎進入初中生活。」離開的時候,吳老師特意鄭重地把元醫生兒子叫住,對他說道。
回程的時候,元醫生把裝過糧食的編織袋栓掛在扁擔上,沒有了穀物的重量,回家的路途輕鬆了許多。
「你上學有點遠,以後每天騎單車上下學,要注意安全呢。」
「要得。放心,騎了好多年了。」
回程的時候,父子兩人不時回頭張望。學校在視線里越來越遠,慢慢模糊,直到完全看不見。元醫生沒有注意到的是,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元醫生兒子的視線和思緒,早就已經跨過了中學,飛向了旁邊的十中。那是一片屋舍更加高大、氣勢更加宏偉的建築群,仿佛不停地散發著神秘魔力,不可抗拒地吸引著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