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送學
中元以後,暑氣開始消退,酷夏就差不多接近尾聲了。哥哥妹妹每天的生活仍然是日復一日的早出晚歸,下河抓魚、上樹抓鳥、下塘游泳……,假期生活依然豐富多彩,可是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暑假越來越短,他們快樂的日子已經不多。
離暑假結束只有不到一個星期時間了。
吃完早飯,妹妹並沒有如往常一樣,迫不及待地放下碗就往外跑,而是從書包的角落裡翻出仍舊嶄新的《暑假作業》,纏著自己哥哥。——快要開學了,妹妹的暑假作業,還只完成了四分之一。
「都要開學了,暑假作業現在才做啊?!」元醫生問道。
時間已經所剩無幾,任務依然十分緊迫。可即使如此,妹妹依然無法專注於暑假作業,她時而起身喝水,時而起身找菜刀削筆,時而起身上廁所……。
對於妹妹的小動作不斷,哥哥實在忍無可忍,他一把把想要再次起身的妹妹按了回去:「做么子去。坐下,認真做作業。」
然後他用力地把妹妹的暑假作業本搶過來,「嘩嘩嘩」地翻過十來頁,在最後一頁折個角,拍到妹妹面前:「今天必須做到這裡。」
「這麼多啊?」妹妹瞟了一眼哥哥折的厚厚的一疊,不知道多少頁的作業。
「快點做!」哥哥加大語氣強調:「快點做,不然我自己出去了,不管你了。」
「臨陣磨槍,屎脹挖坑,每次放假作業都要搞到最後才做。你看我,放假就把作業做完業,後面放肆玩放肆耍。」
「做作業不是完成任務,要認真呢。」有時候還會聽到哥哥壓抑著怒火,教育妹妹道:「你看自己做的,這個地方,鬼畫符吧。做沒做對先不講,寫得什麼?亂七八糟。」
哥哥迎來的是自己妹妹疑惑且小心翼翼的眼光。
「這個地方,要進位啊!」哥哥無奈的說道:「兩位數加法,相加超過十,要進位。更正!」
「啊呀呀!」哥哥絕望地嘶吼起來,「不是這樣的。」
然後奪過妹妹手裡的紙筆,「刷刷刷」地飛速書寫著兩位數加法的豎式,邊寫邊解釋:「豎著相加,滿十進位。一個是八,一個是五,相加得多少?」
妹妹突然一愣,哥哥繼續逼問:「八加五得多少?」
「十三?」妹妹小心翼翼的回答。
「對啦,十三。滿十了沒?」哥哥看著妹妹。
「滿了!」妹妹小聲回答。
「對,滿十進位,所以個位剩三,多的一個十,先記到這裡。」哥哥在豎式的橫線上,個位和十位之間,寫了一個小小的「1」。
「再來看十位。」哥哥望了妹妹一眼,提醒道:「認真認真!」
「十位上一個是二,一個是三,加到一起多少?五。」哥哥繼續邊寫邊解。
「之前個位進了一個十呢。」哥哥用筆尖點著橫線上的小小的「1」:「要加上來。所以五加一,等於六。」
「是不是這樣?」哥哥問自己的妹妹。然後在空白的習題本上,「刷刷」地寫了兩道同類型的兩位數加法,往妹妹面前一塞:「做完這兩題。」
「你可以先看我怎麼做的,先理解一下,搞懂。」哥哥提醒道,並且威脅她:「如果這兩道還不會做,那你就慘了!」
哥哥把自己的右手輕輕地攥成拳,食指翹起,彎成「7」字的形狀,說道:「給你吃毛栗子。」
之前的哥哥太嚴肅,搞得她很緊張。此時聽到哥哥調侃的批評,妹妹的心情反而放鬆了下來,她細心地把哥哥做的豎式看了好幾遍,感覺自己完全掌握了才開始做哥哥出的兩道題。
做完後,咬著筆帽,盯著練習紙,好像在持續地檢查對錯。哥哥知道妹妹其實早已神遊天外,只是不確定自己做得對錯,不敢告訴自己而已。所以他會適時地把練習紙拉過來,飛快地掃一眼,誇獎自己的妹妹:「對的。都做對了。」
「你看你,就是不認真。認真其實都曉得做。」打了好幾棒子了,總要給個甜棗。然後看著妹妹開始飛揚起來的神情,強調道:「兩位數加法,下次曉得做了吧?!」
「大聲點,曉得做了不?」
暑假的最後一個星期,類似這樣的場景反覆上演。哥哥不知道的是,自己在父母面前的形象,在這個暑假就這樣地樹立了起來。他們不止一次的感嘆「崽伢子長大了呢」。下次自己再隨意地插入大人們的話題,自己的父母也不會喝止自己「大人講話,小孩子插什麼嘴?」了。
自己的母親也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隨意地責罵自己。有時候即使自己反駁她,她也不會像以前一樣,惱羞成怒的揚起她的巴掌,維護自己長輩的權威:「再翻嘴!」
總之,長大是一件讓哥哥很開心,喜出望外的事。他急切地希望暑假趕緊結束,自己的初中生涯趕緊開始。
今天就是開學報到的第一天,昨晚妹妹的暑假作業補到很晚才睡。
哥哥和妹妹,一個初中,讀的是鄉上的中學;一個小學,就在村上。元醫生夫妻倆,一人一個,元醫生負責哥哥,他妻子負責妹妹。
吃過早飯,哥哥背上了新書包,元醫生挑起了谷擔。谷擔里是哥哥在學校中餐需要繳納的糧食,九十斤。這個重量對於元醫生來說,雲淡風輕仿如無物。他腰背挺得筆直,一邊挑著走得飛快,還能一邊跟跟自己的兒子聊天說話。
「時間過得快呢!你都讀初中了……」元醫生感嘆道:「你原來小的時候,沒奶水吃,我到處找人給你餵奶,到處買雞蛋紅薯給你吃,一下子就長這麼大,讀初中了。」
哥哥靜靜地聽著自己父親發著感慨。
「讀初中了,要更加發奮了呢,考個中專,吃國家糧就好了。」
「要得。」兒子滿口答應。
「初中的同學,都是各個學校來的精英,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山還有一山高,要加油。」他叮囑自己的兒子,「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要發奮,不要泄勁。」
「要得。」
鄉中學還在鄉上集鎮再往北三四里,坐落在盆地北邊的高山南麓腳下的一處高地上,和本縣的第十高級中學毗鄰。背靠高山,面向盆地,山水雋秀,人傑地靈。是本地有名的風水寶地,原是南宋狀元易祓的故地,當地人稱「現寶台」。
宋時,中原淪陷,衣冠南渡,國家的經濟文化中心向長江以南轉移。得益於此,本屬於蠻荒的湖湘之地,許多理學名人和文學大家先後前來修築書院、開壇講學,一時文蔚,成為了文脈昌盛的「道南正宗」。
受此余惠,還在湖南中西部偏僻之壤的名不見傳的巷口,一時也文風蔚然,不僅出過像易祓這樣的狀元,而且,離此往東十多里的官山,更被南宋理學宗師張拭張楠軒父子選中作為安厝之地。
「現寶台,好地方呢。」元醫生感嘆著,開始從風水的角度剖析這樣一方寶地。
「後面是這麼高的山,前面一眼看不到邊,全是平地。」
「左右兩邊都有一條河流流下來,匯到一起。」
「後有靠,水聚財。」
才財相通,既有才又有財,當然是極好的風水,所以出個狀元,也就說得通了。可惜哥哥的興趣不在風水,他問自己的父親,說道:「易祓和張楠軒,哪個厲害一些?」
「張楠軒。」元醫生幾乎未加思索回答。
易祓考中狀元後,此後一直留在宋廷為官,最高做到了南宋的禮部尚書,張栻只做到了一路安撫,論官職遠不如前者。但是張栻一生致力於理學學術思想研究、書院創建,教書育人,培養了大量的人才,所以他的學術地位遠高於前者。
「當然是張楠軒。」元醫生強調。
文章千古好,仕宦一時榮。可能當時,當朝的禮部尚書,的確風頭鼎盛,遠蓋過歸隱的大儒。然而一千年後的今天,狀元故里已經難覓當時的榮耀和光彩,曾經的高門大戶、亭台樓閣早已湮滅在時光的長河裡。理學南宗的張南軒墓前,依然還能看到殘留的石馬、石桌、石椅等陪陵之物,歷代皇帝敕立的「文官落轎,武官下馬」的石碑,仍然威嚴的矗立,無聲的訴說著墓主人的萬古不凡。
經過近一個小時的跋涉,終於遠遠地就可以看到,沿著腳下的這條蜿蜒的泥土公路,在盡頭的幾幢三層的樓房建築,在一片低矮的土磚黑瓦房叢里,顯得格外挺拔聳立、鶴立雞群。
元醫生走的越近,越能感受到它的文秀氣脈,不斷重複著感嘆道:「這是個好地方呢,出過狀元的呢!」
那就是巷口中學了!經過近一個小時的跋涉之後,父子兩人終於到達此行的目的地。
解放前,這裡本來是本地望族易氏的祖宅。土地改革時期政府重新分配田地,被收歸國家,重建為兩所學校,好讓年輕的學子們,共享狀元故地的文脈和氣韻。——一所初級中學,供全鄉的適齡少年之用,一所高級中學,為全區的有志學子提供高等級教育。
來到學校門口,右牆上的一張鮮紅的喜報,首先沖入眼帘。喜報用飽蘸濃墨的毛筆寫成,點橫撇捺,難掩鋒芒,格外顯眼。元醫生忍不住地小聲讀出聲來:「喜報!熱烈祝賀我校……」
元醫生念著念著不由自主一側身,把肩上的擔子卸了下來,順手取下草帽,一邊扇風,一邊念道:
「在xxxx年高考中,再傳捷報,本科上線一十二人,大專上線二十九人,共上線四十一人,上線率16.5%在全縣所有普通高中中,名列第一。感謝全體師生們高考中的努力和表現,祝願他們在新的學業和工作崗位上,再創輝煌。學校以你們為榮!」
這是隔壁高中今年高考的喜報。
因為兩個學校比鄰,聯繫緊密,甚至田徑場都是共用。初中一邊更接近居民區,人員往來更加密集,所以每年它的喜報也會張貼到初中校門口的牆上,以便和更多的居民分享喜悅。
「十中今年考上這麼多啊!」元醫生感嘆道,「一年不得考上幾十個?」
元醫生在高考的喜報前,沒有沉吟太久,看完十中的喜報,自然而然他的注意力繼續轉移到了中學中考的喜報上。中學的喜報也在牆上,緊挨著高中的喜報。同一面牆上,同時貼著兩個學校的喜報,一個中考,一個高考,也算是其他地方居民難以見識到的盛事。
「喜報!熱烈祝賀我校在xxxx年中學會考中,在全縣所有農村中學中名列前茅。」喜報的內容大同小異,元醫生繼續念出聲音來:「考取一中三人,中專上線二十七人。普通高中上線八十六人。祝賀各位同學和老師,感謝他們的努力,祝願他們在新的學業和工作崗位上,再接再厲,勇攀高峰!」
「阿耶,今年考上這麼多啊!」元醫生嘖嘖驚嘆,「了不起啊。不愧是重點中學,巷口中學教學質量還是好。」
本縣本來僅有一所重點的高級中學,它每年會從全縣的所有初級中學裡擇優選拔學習的尖子,集中優勢師資,全力培養,因此歷年高考,幾乎有一半以上能考上大學。在全縣所有高中裡面,遙遙領先,一騎絕塵。
按照重點高中的模式,村民們自髮根據各個初級中學歷年以來的中考表現和升學率,把它們也分成了等級,像巷口中學這樣的,被劃成了重點中學,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無不以能進入巷口中學執教和讀書為榮。
元醫生繼續說道:「去年你堂叔帶的畢業班,全縣考得最好,都只考上了六七個。」
元醫生的堂弟,在另外一個鄉的普通初中教書,去年帶的畢業班中考,一次上線了七人。這個成績,別說在普通初中,就是在巷口中學這樣的「重點」中學,也是鳳毛麟角,殊為難得。所以他一戰成名,成為名聲遐邇的「名師」,聽說很快,他就要被調到巷口中學來,帶中考的畢業班了。
元醫生把牆上的喜報仔細地讀了好幾遍,才意猶未盡地轉過身來。他不自覺地把背心翻卷上來,好方便散發熱氣。他一邊用草帽扇著風,極目遠眺,一邊哎呀呀地感嘆,對自己的兒子說道:「好地方呢。人傑地靈,真是好地方。」
站在校門口四下眺望,中學周邊,以學校為中心,密集的集中了很多的人家,掩映在高大的喬木和楠竹叢里,影影綽綽可以看到它們的黑色屋頂和黃色的泥牆。
往西邊眺望,目力所及,阡陌相通,是一片一片的稻田,一陣陣微風吹過,綠色的稻浪涌動,由近及遠,一層一層地蕩漾開去,直到消失在目力所及的盡頭。在那裡正是鄉里的集鎮,越過集鎮,一直往西,大約五六里,就是元醫生家的方向。
「你們現在有這樣的書讀,這麼好的學校環境,要發奮呢。」元醫生再次挑起了谷擔。
「嗯嗯嗯。」兒子一邊心不在焉地回應,一邊好奇的向大門內打量——這是他這輩子見過的,最宏偉、最壯麗、最高大、最寬廣的一片樓房了。中間的操場,比糧站的水泥坪還要大!
離暑假結束只有不到一個星期時間了。
吃完早飯,妹妹並沒有如往常一樣,迫不及待地放下碗就往外跑,而是從書包的角落裡翻出仍舊嶄新的《暑假作業》,纏著自己哥哥。——快要開學了,妹妹的暑假作業,還只完成了四分之一。
「都要開學了,暑假作業現在才做啊?!」元醫生問道。
時間已經所剩無幾,任務依然十分緊迫。可即使如此,妹妹依然無法專注於暑假作業,她時而起身喝水,時而起身找菜刀削筆,時而起身上廁所……。
對於妹妹的小動作不斷,哥哥實在忍無可忍,他一把把想要再次起身的妹妹按了回去:「做么子去。坐下,認真做作業。」
然後他用力地把妹妹的暑假作業本搶過來,「嘩嘩嘩」地翻過十來頁,在最後一頁折個角,拍到妹妹面前:「今天必須做到這裡。」
「這麼多啊?」妹妹瞟了一眼哥哥折的厚厚的一疊,不知道多少頁的作業。
「快點做!」哥哥加大語氣強調:「快點做,不然我自己出去了,不管你了。」
「臨陣磨槍,屎脹挖坑,每次放假作業都要搞到最後才做。你看我,放假就把作業做完業,後面放肆玩放肆耍。」
「做作業不是完成任務,要認真呢。」有時候還會聽到哥哥壓抑著怒火,教育妹妹道:「你看自己做的,這個地方,鬼畫符吧。做沒做對先不講,寫得什麼?亂七八糟。」
哥哥迎來的是自己妹妹疑惑且小心翼翼的眼光。
「這個地方,要進位啊!」哥哥無奈的說道:「兩位數加法,相加超過十,要進位。更正!」
「啊呀呀!」哥哥絕望地嘶吼起來,「不是這樣的。」
然後奪過妹妹手裡的紙筆,「刷刷刷」地飛速書寫著兩位數加法的豎式,邊寫邊解釋:「豎著相加,滿十進位。一個是八,一個是五,相加得多少?」
妹妹突然一愣,哥哥繼續逼問:「八加五得多少?」
「十三?」妹妹小心翼翼的回答。
「對啦,十三。滿十了沒?」哥哥看著妹妹。
「滿了!」妹妹小聲回答。
「對,滿十進位,所以個位剩三,多的一個十,先記到這裡。」哥哥在豎式的橫線上,個位和十位之間,寫了一個小小的「1」。
「再來看十位。」哥哥望了妹妹一眼,提醒道:「認真認真!」
「十位上一個是二,一個是三,加到一起多少?五。」哥哥繼續邊寫邊解。
「之前個位進了一個十呢。」哥哥用筆尖點著橫線上的小小的「1」:「要加上來。所以五加一,等於六。」
「是不是這樣?」哥哥問自己的妹妹。然後在空白的習題本上,「刷刷」地寫了兩道同類型的兩位數加法,往妹妹面前一塞:「做完這兩題。」
「你可以先看我怎麼做的,先理解一下,搞懂。」哥哥提醒道,並且威脅她:「如果這兩道還不會做,那你就慘了!」
哥哥把自己的右手輕輕地攥成拳,食指翹起,彎成「7」字的形狀,說道:「給你吃毛栗子。」
之前的哥哥太嚴肅,搞得她很緊張。此時聽到哥哥調侃的批評,妹妹的心情反而放鬆了下來,她細心地把哥哥做的豎式看了好幾遍,感覺自己完全掌握了才開始做哥哥出的兩道題。
做完後,咬著筆帽,盯著練習紙,好像在持續地檢查對錯。哥哥知道妹妹其實早已神遊天外,只是不確定自己做得對錯,不敢告訴自己而已。所以他會適時地把練習紙拉過來,飛快地掃一眼,誇獎自己的妹妹:「對的。都做對了。」
「你看你,就是不認真。認真其實都曉得做。」打了好幾棒子了,總要給個甜棗。然後看著妹妹開始飛揚起來的神情,強調道:「兩位數加法,下次曉得做了吧?!」
「大聲點,曉得做了不?」
暑假的最後一個星期,類似這樣的場景反覆上演。哥哥不知道的是,自己在父母面前的形象,在這個暑假就這樣地樹立了起來。他們不止一次的感嘆「崽伢子長大了呢」。下次自己再隨意地插入大人們的話題,自己的父母也不會喝止自己「大人講話,小孩子插什麼嘴?」了。
自己的母親也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隨意地責罵自己。有時候即使自己反駁她,她也不會像以前一樣,惱羞成怒的揚起她的巴掌,維護自己長輩的權威:「再翻嘴!」
總之,長大是一件讓哥哥很開心,喜出望外的事。他急切地希望暑假趕緊結束,自己的初中生涯趕緊開始。
今天就是開學報到的第一天,昨晚妹妹的暑假作業補到很晚才睡。
哥哥和妹妹,一個初中,讀的是鄉上的中學;一個小學,就在村上。元醫生夫妻倆,一人一個,元醫生負責哥哥,他妻子負責妹妹。
吃過早飯,哥哥背上了新書包,元醫生挑起了谷擔。谷擔里是哥哥在學校中餐需要繳納的糧食,九十斤。這個重量對於元醫生來說,雲淡風輕仿如無物。他腰背挺得筆直,一邊挑著走得飛快,還能一邊跟跟自己的兒子聊天說話。
「時間過得快呢!你都讀初中了……」元醫生感嘆道:「你原來小的時候,沒奶水吃,我到處找人給你餵奶,到處買雞蛋紅薯給你吃,一下子就長這麼大,讀初中了。」
哥哥靜靜地聽著自己父親發著感慨。
「讀初中了,要更加發奮了呢,考個中專,吃國家糧就好了。」
「要得。」兒子滿口答應。
「初中的同學,都是各個學校來的精英,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山還有一山高,要加油。」他叮囑自己的兒子,「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要發奮,不要泄勁。」
「要得。」
鄉中學還在鄉上集鎮再往北三四里,坐落在盆地北邊的高山南麓腳下的一處高地上,和本縣的第十高級中學毗鄰。背靠高山,面向盆地,山水雋秀,人傑地靈。是本地有名的風水寶地,原是南宋狀元易祓的故地,當地人稱「現寶台」。
宋時,中原淪陷,衣冠南渡,國家的經濟文化中心向長江以南轉移。得益於此,本屬於蠻荒的湖湘之地,許多理學名人和文學大家先後前來修築書院、開壇講學,一時文蔚,成為了文脈昌盛的「道南正宗」。
受此余惠,還在湖南中西部偏僻之壤的名不見傳的巷口,一時也文風蔚然,不僅出過像易祓這樣的狀元,而且,離此往東十多里的官山,更被南宋理學宗師張拭張楠軒父子選中作為安厝之地。
「現寶台,好地方呢。」元醫生感嘆著,開始從風水的角度剖析這樣一方寶地。
「後面是這麼高的山,前面一眼看不到邊,全是平地。」
「左右兩邊都有一條河流流下來,匯到一起。」
「後有靠,水聚財。」
才財相通,既有才又有財,當然是極好的風水,所以出個狀元,也就說得通了。可惜哥哥的興趣不在風水,他問自己的父親,說道:「易祓和張楠軒,哪個厲害一些?」
「張楠軒。」元醫生幾乎未加思索回答。
易祓考中狀元後,此後一直留在宋廷為官,最高做到了南宋的禮部尚書,張栻只做到了一路安撫,論官職遠不如前者。但是張栻一生致力於理學學術思想研究、書院創建,教書育人,培養了大量的人才,所以他的學術地位遠高於前者。
「當然是張楠軒。」元醫生強調。
文章千古好,仕宦一時榮。可能當時,當朝的禮部尚書,的確風頭鼎盛,遠蓋過歸隱的大儒。然而一千年後的今天,狀元故里已經難覓當時的榮耀和光彩,曾經的高門大戶、亭台樓閣早已湮滅在時光的長河裡。理學南宗的張南軒墓前,依然還能看到殘留的石馬、石桌、石椅等陪陵之物,歷代皇帝敕立的「文官落轎,武官下馬」的石碑,仍然威嚴的矗立,無聲的訴說著墓主人的萬古不凡。
經過近一個小時的跋涉,終於遠遠地就可以看到,沿著腳下的這條蜿蜒的泥土公路,在盡頭的幾幢三層的樓房建築,在一片低矮的土磚黑瓦房叢里,顯得格外挺拔聳立、鶴立雞群。
元醫生走的越近,越能感受到它的文秀氣脈,不斷重複著感嘆道:「這是個好地方呢,出過狀元的呢!」
那就是巷口中學了!經過近一個小時的跋涉之後,父子兩人終於到達此行的目的地。
解放前,這裡本來是本地望族易氏的祖宅。土地改革時期政府重新分配田地,被收歸國家,重建為兩所學校,好讓年輕的學子們,共享狀元故地的文脈和氣韻。——一所初級中學,供全鄉的適齡少年之用,一所高級中學,為全區的有志學子提供高等級教育。
來到學校門口,右牆上的一張鮮紅的喜報,首先沖入眼帘。喜報用飽蘸濃墨的毛筆寫成,點橫撇捺,難掩鋒芒,格外顯眼。元醫生忍不住地小聲讀出聲來:「喜報!熱烈祝賀我校……」
元醫生念著念著不由自主一側身,把肩上的擔子卸了下來,順手取下草帽,一邊扇風,一邊念道:
「在xxxx年高考中,再傳捷報,本科上線一十二人,大專上線二十九人,共上線四十一人,上線率16.5%在全縣所有普通高中中,名列第一。感謝全體師生們高考中的努力和表現,祝願他們在新的學業和工作崗位上,再創輝煌。學校以你們為榮!」
這是隔壁高中今年高考的喜報。
因為兩個學校比鄰,聯繫緊密,甚至田徑場都是共用。初中一邊更接近居民區,人員往來更加密集,所以每年它的喜報也會張貼到初中校門口的牆上,以便和更多的居民分享喜悅。
「十中今年考上這麼多啊!」元醫生感嘆道,「一年不得考上幾十個?」
元醫生在高考的喜報前,沒有沉吟太久,看完十中的喜報,自然而然他的注意力繼續轉移到了中學中考的喜報上。中學的喜報也在牆上,緊挨著高中的喜報。同一面牆上,同時貼著兩個學校的喜報,一個中考,一個高考,也算是其他地方居民難以見識到的盛事。
「喜報!熱烈祝賀我校在xxxx年中學會考中,在全縣所有農村中學中名列前茅。」喜報的內容大同小異,元醫生繼續念出聲音來:「考取一中三人,中專上線二十七人。普通高中上線八十六人。祝賀各位同學和老師,感謝他們的努力,祝願他們在新的學業和工作崗位上,再接再厲,勇攀高峰!」
「阿耶,今年考上這麼多啊!」元醫生嘖嘖驚嘆,「了不起啊。不愧是重點中學,巷口中學教學質量還是好。」
本縣本來僅有一所重點的高級中學,它每年會從全縣的所有初級中學裡擇優選拔學習的尖子,集中優勢師資,全力培養,因此歷年高考,幾乎有一半以上能考上大學。在全縣所有高中裡面,遙遙領先,一騎絕塵。
按照重點高中的模式,村民們自髮根據各個初級中學歷年以來的中考表現和升學率,把它們也分成了等級,像巷口中學這樣的,被劃成了重點中學,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無不以能進入巷口中學執教和讀書為榮。
元醫生繼續說道:「去年你堂叔帶的畢業班,全縣考得最好,都只考上了六七個。」
元醫生的堂弟,在另外一個鄉的普通初中教書,去年帶的畢業班中考,一次上線了七人。這個成績,別說在普通初中,就是在巷口中學這樣的「重點」中學,也是鳳毛麟角,殊為難得。所以他一戰成名,成為名聲遐邇的「名師」,聽說很快,他就要被調到巷口中學來,帶中考的畢業班了。
元醫生把牆上的喜報仔細地讀了好幾遍,才意猶未盡地轉過身來。他不自覺地把背心翻卷上來,好方便散發熱氣。他一邊用草帽扇著風,極目遠眺,一邊哎呀呀地感嘆,對自己的兒子說道:「好地方呢。人傑地靈,真是好地方。」
站在校門口四下眺望,中學周邊,以學校為中心,密集的集中了很多的人家,掩映在高大的喬木和楠竹叢里,影影綽綽可以看到它們的黑色屋頂和黃色的泥牆。
往西邊眺望,目力所及,阡陌相通,是一片一片的稻田,一陣陣微風吹過,綠色的稻浪涌動,由近及遠,一層一層地蕩漾開去,直到消失在目力所及的盡頭。在那裡正是鄉里的集鎮,越過集鎮,一直往西,大約五六里,就是元醫生家的方向。
「你們現在有這樣的書讀,這麼好的學校環境,要發奮呢。」元醫生再次挑起了谷擔。
「嗯嗯嗯。」兒子一邊心不在焉地回應,一邊好奇的向大門內打量——這是他這輩子見過的,最宏偉、最壯麗、最高大、最寬廣的一片樓房了。中間的操場,比糧站的水泥坪還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