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查帳,跟頭
若要實現按照郡治級別治理南鄉縣,手下這批官吏的能力至關重要。
同時,南鄉縣的具體管理狀況很是重要。
對於南鄉縣的具體,在來的路上,魏正已經和董厥聊過。
其來南鄉縣的兩個月來,確實做了不少事,也查了不少東西。
總體而言,就這個時代來說,董厥對得起「良士」的稱號,思考周密,行事恰當。
但也僅此而已,遠遠沒有達到魏正的期望。
所以訓話結束後,魏正便挨個考校這些人的本事,了解南鄉縣的同時,對他們的能力有一個全面且準確的了解。
魏正首先將目光投向了一位看起來頗為穩重的中年官吏,開始詢問他關於南鄉縣的帳目、地方治理、民生事務等方面的見解。
這位官吏倒也應答如流,只是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回答支支吾吾。
在談到應變上面,更是略顯守舊。
如遇到蝗災之類的,居然就是祭祀之類。
也不知道扑打、燒秸稈之類。
魏正微微點頭,沒有過多表態,繼續詢問下一位。
隨著問話的深入,他的面色漸漸變得嚴肅起來。
而且一番問話下來,魏正發現,除了有秩和令史幾人勉強能應對,這一套班子裡識字的人竟寥寥無幾。
就連幾名三老,也都是一些老經驗的東西,思維上則是頑固不化。
時不時的,忽然就耳背了......明顯聽到不高興的或者聽不懂的就開始裝傻。
就差一句馬什麼梅了。
到了這一步,魏正意識到,局面可能比自己預想的還要複雜些。
想要徹底的了解南鄉縣,怕這些人都靠不住。
而且很多事情,牽涉到基礎的東西,不是參考歷史上的謀略就可以的。
看來,出謀劃策是一回事,但要管理地方,拍拍腦袋就不行了。
得想個好點子......魏正於是一邊思忖著,一邊繼續聊天。
別的不說,咱可是打敗司馬懿,侮辱劉禪的穿越者......
在和最後一人談完話後,一個念頭浮上心頭——查帳。
既然這些人太差,又遮遮掩掩的,說不出個子丑寅卯。
那我就查帳!
帳目其實不僅僅是進項和出項,裡面包容了很多信息。
只要帳目能捋清楚,這個縣的東西,就能摸的七七八八了。
前世雖然不是會計方面的人才,但數學和預算上面還是略懂的。
其他的不說,秒殺這群土著應該不成問題。
如是想著,魏正的嘴角微微的翹起。
看來,我真的是個天才。
軍事謀略上妙手迭出,治理地方上也能別出心裁。
「把南鄉縣歷年來的帳目都搬進來,我來查一下。」
「謹唯!」
聞聲,幾名令史下去安排。
不多時,只見十幾名差役吃力地將一卷卷竹簡抬了進來。
轉眼間,這些竹簡便在大堂中央堆成一座座的小山......
其中還有一個包裹,打開之後,裡面放的是一卷卷的縑帛。
看著這些東西,魏正忽然有了不太好的預感。
但表面上,表情卻是沒有什麼變化。
他不動聲色的走過去,打開最上面一個竹簡。
當打開竹簡後,魏正眉頭不由自主的皺了起來。
這個......雖然有了原宿主的記憶,他認識漢時的字,但認識和習慣完全不是一個東西。
而且原本的宿主也僅僅是比識字強點而已......
這個帳目,魏正看的是頭大無比。
首先,記錄日期的方式就讓他十分抓狂,上面寫滿了諸如「己巳日」「庚午日」之類的干支紀日。
對於不熟悉干支紀年法的人來說,想要準確理解這些日期所對應的時間順序,著實困難。
這不僅增加了查帳的難度,還極易讓人在時間線索上產生混淆。
畢竟不是每一天都記帳的。
也幸好月份的記錄不是干支法,不然魏正妥妥的要崩。
「算了,算了,不管幹支法了,先看裡面的內容吧。」
魏正心中默念一聲,趕緊轉換思維,開始仔細看起某一日的記錄。
這一看,眼皮不由得又跳了起來。
上面的帳目,完全就是毫無條理的流水帳。
而且用字極為稀少,還沒有標點符號!
每一筆收支都只是簡單地依次記錄下來。
到了最後,更沒有任何加減匯總的計算。
這意味著,若要查清楚某一時間段內的收支情況,就得從第一條帳目開始,逐字逐句地查到最後一條。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中間絕對不能出現任何差錯。
一旦記錯、漏記或者算錯其中任何一筆,那就只能重頭再來。
整個查帳過程繁瑣至極,仿佛故意要讓人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反正總結起來就一句話,這帳目做得怎麼複雜怎麼麻煩怎麼來,簡直讓人無從下手。
陡然間,一個念頭浮上心頭——是不是做帳的人故意如此的?
記錄要簡單一點,魏正可以理解,但帳目弄的如此噁心,卻是真的難以理解。
畢竟帳目的目的,是為了搞清楚,那過程為何弄的如此複雜。
說實話,阿拉伯數字不說,但帳目的加減,每一月做一個總計,似乎並不是什麼難想的點子。
按照這種方式記錄,不說王平這樣一個字不認識的,就連魏延這樣看過書的,甚至是魏正這樣的高材生,都完全沒有查下去的動力。
也就是說,那帳目是什麼樣,不就是記帳的人說了算。
只要他把能君上的事情處理好,那其中貪墨了多少,誰知道?
除非另外一個精通算計的人來,否則帳目根本查不清楚。
魏正忽然理解為何楊儀是長史了。
這傢伙的計算能力不是一般的強,而且還很有手段。
首先帳目到了他手裡,很容易就能看到紕漏。
其次,楊儀根本不需要查完帳目差了多少,只要他覺得不對勁,找出其中的紕漏,就可以處理人。
通過這種手段,一般的人,自然不敢忽悠楊儀。
換句話說,首先保證物資數量大差不差不影響大局,其次和楊儀這種查帳的人關係好一些。
那私底下貪墨多少東西,全看人性。
春秋,春秋啊!
想到此處,魏正望著那堆得像小山似的帳目,實在是沒了繼續查帳的心思。
這些人的精明全用在這裡了......
但面上的功夫還是得做足,畢竟不能讓手下這些官吏看出自己的想法。
於是略作停頓,清了清嗓子,神色平靜地揮了揮手,用沉穩的語氣說道:「把這些東西都抬到側院,我要好好的查一查。」
「謹唯。」
幾個令史齊聲應道,相互交換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
隨後,他們便指揮著差役,繼續抬走那些沉重的帳目。
待一行人出了門,走遠之後,幾個令史湊到一起,開始小聲嘀咕起來。
其中一個令史微微皺著眉頭,臉上帶著一絲擔憂,輕聲說道:「君侯該不會發現什麼吧?」
另一個令史立刻撇了撇嘴,滿不在乎地回應道:「怕什麼,漢中督在漢中多少年了,楊長史那般厲害的人物,都瞧不出這裡面的問題,就他能看出來?」
說著,還不屑地搖了搖頭。
這時,第三個令史也附和道:「就是就是,我看君侯他就是之前把自己抬得太高,結果真看到這些帳目,發現根本看不懂,下不了台,所以才把帳目抬走,估計也就是做做樣子罷了。」
同時,南鄉縣的具體管理狀況很是重要。
對於南鄉縣的具體,在來的路上,魏正已經和董厥聊過。
其來南鄉縣的兩個月來,確實做了不少事,也查了不少東西。
總體而言,就這個時代來說,董厥對得起「良士」的稱號,思考周密,行事恰當。
但也僅此而已,遠遠沒有達到魏正的期望。
所以訓話結束後,魏正便挨個考校這些人的本事,了解南鄉縣的同時,對他們的能力有一個全面且準確的了解。
魏正首先將目光投向了一位看起來頗為穩重的中年官吏,開始詢問他關於南鄉縣的帳目、地方治理、民生事務等方面的見解。
這位官吏倒也應答如流,只是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回答支支吾吾。
在談到應變上面,更是略顯守舊。
如遇到蝗災之類的,居然就是祭祀之類。
也不知道扑打、燒秸稈之類。
魏正微微點頭,沒有過多表態,繼續詢問下一位。
隨著問話的深入,他的面色漸漸變得嚴肅起來。
而且一番問話下來,魏正發現,除了有秩和令史幾人勉強能應對,這一套班子裡識字的人竟寥寥無幾。
就連幾名三老,也都是一些老經驗的東西,思維上則是頑固不化。
時不時的,忽然就耳背了......明顯聽到不高興的或者聽不懂的就開始裝傻。
就差一句馬什麼梅了。
到了這一步,魏正意識到,局面可能比自己預想的還要複雜些。
想要徹底的了解南鄉縣,怕這些人都靠不住。
而且很多事情,牽涉到基礎的東西,不是參考歷史上的謀略就可以的。
看來,出謀劃策是一回事,但要管理地方,拍拍腦袋就不行了。
得想個好點子......魏正於是一邊思忖著,一邊繼續聊天。
別的不說,咱可是打敗司馬懿,侮辱劉禪的穿越者......
在和最後一人談完話後,一個念頭浮上心頭——查帳。
既然這些人太差,又遮遮掩掩的,說不出個子丑寅卯。
那我就查帳!
帳目其實不僅僅是進項和出項,裡面包容了很多信息。
只要帳目能捋清楚,這個縣的東西,就能摸的七七八八了。
前世雖然不是會計方面的人才,但數學和預算上面還是略懂的。
其他的不說,秒殺這群土著應該不成問題。
如是想著,魏正的嘴角微微的翹起。
看來,我真的是個天才。
軍事謀略上妙手迭出,治理地方上也能別出心裁。
「把南鄉縣歷年來的帳目都搬進來,我來查一下。」
「謹唯!」
聞聲,幾名令史下去安排。
不多時,只見十幾名差役吃力地將一卷卷竹簡抬了進來。
轉眼間,這些竹簡便在大堂中央堆成一座座的小山......
其中還有一個包裹,打開之後,裡面放的是一卷卷的縑帛。
看著這些東西,魏正忽然有了不太好的預感。
但表面上,表情卻是沒有什麼變化。
他不動聲色的走過去,打開最上面一個竹簡。
當打開竹簡後,魏正眉頭不由自主的皺了起來。
這個......雖然有了原宿主的記憶,他認識漢時的字,但認識和習慣完全不是一個東西。
而且原本的宿主也僅僅是比識字強點而已......
這個帳目,魏正看的是頭大無比。
首先,記錄日期的方式就讓他十分抓狂,上面寫滿了諸如「己巳日」「庚午日」之類的干支紀日。
對於不熟悉干支紀年法的人來說,想要準確理解這些日期所對應的時間順序,著實困難。
這不僅增加了查帳的難度,還極易讓人在時間線索上產生混淆。
畢竟不是每一天都記帳的。
也幸好月份的記錄不是干支法,不然魏正妥妥的要崩。
「算了,算了,不管幹支法了,先看裡面的內容吧。」
魏正心中默念一聲,趕緊轉換思維,開始仔細看起某一日的記錄。
這一看,眼皮不由得又跳了起來。
上面的帳目,完全就是毫無條理的流水帳。
而且用字極為稀少,還沒有標點符號!
每一筆收支都只是簡單地依次記錄下來。
到了最後,更沒有任何加減匯總的計算。
這意味著,若要查清楚某一時間段內的收支情況,就得從第一條帳目開始,逐字逐句地查到最後一條。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中間絕對不能出現任何差錯。
一旦記錯、漏記或者算錯其中任何一筆,那就只能重頭再來。
整個查帳過程繁瑣至極,仿佛故意要讓人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反正總結起來就一句話,這帳目做得怎麼複雜怎麼麻煩怎麼來,簡直讓人無從下手。
陡然間,一個念頭浮上心頭——是不是做帳的人故意如此的?
記錄要簡單一點,魏正可以理解,但帳目弄的如此噁心,卻是真的難以理解。
畢竟帳目的目的,是為了搞清楚,那過程為何弄的如此複雜。
說實話,阿拉伯數字不說,但帳目的加減,每一月做一個總計,似乎並不是什麼難想的點子。
按照這種方式記錄,不說王平這樣一個字不認識的,就連魏延這樣看過書的,甚至是魏正這樣的高材生,都完全沒有查下去的動力。
也就是說,那帳目是什麼樣,不就是記帳的人說了算。
只要他把能君上的事情處理好,那其中貪墨了多少,誰知道?
除非另外一個精通算計的人來,否則帳目根本查不清楚。
魏正忽然理解為何楊儀是長史了。
這傢伙的計算能力不是一般的強,而且還很有手段。
首先帳目到了他手裡,很容易就能看到紕漏。
其次,楊儀根本不需要查完帳目差了多少,只要他覺得不對勁,找出其中的紕漏,就可以處理人。
通過這種手段,一般的人,自然不敢忽悠楊儀。
換句話說,首先保證物資數量大差不差不影響大局,其次和楊儀這種查帳的人關係好一些。
那私底下貪墨多少東西,全看人性。
春秋,春秋啊!
想到此處,魏正望著那堆得像小山似的帳目,實在是沒了繼續查帳的心思。
這些人的精明全用在這裡了......
但面上的功夫還是得做足,畢竟不能讓手下這些官吏看出自己的想法。
於是略作停頓,清了清嗓子,神色平靜地揮了揮手,用沉穩的語氣說道:「把這些東西都抬到側院,我要好好的查一查。」
「謹唯。」
幾個令史齊聲應道,相互交換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
隨後,他們便指揮著差役,繼續抬走那些沉重的帳目。
待一行人出了門,走遠之後,幾個令史湊到一起,開始小聲嘀咕起來。
其中一個令史微微皺著眉頭,臉上帶著一絲擔憂,輕聲說道:「君侯該不會發現什麼吧?」
另一個令史立刻撇了撇嘴,滿不在乎地回應道:「怕什麼,漢中督在漢中多少年了,楊長史那般厲害的人物,都瞧不出這裡面的問題,就他能看出來?」
說著,還不屑地搖了搖頭。
這時,第三個令史也附和道:「就是就是,我看君侯他就是之前把自己抬得太高,結果真看到這些帳目,發現根本看不懂,下不了台,所以才把帳目抬走,估計也就是做做樣子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