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縣治,變革
由於南鄉縣城的面積實在太小,諸多安置問題接踵而至。
不過,這對魏正來說並不算是什麼問題。
前世逼仄的居住環境......
他大手一揮,縣寺後面的大院子就騰出來。
諸葛亮的家眷以及各丞相府各級官員隨行而來的子嗣,就被妥善在這個大院子之中。
後院相對較為幽靜,雖比不上往日居住的府邸寬敞奢華,但他們來,本就不是享受的。
至於魏正,他對居住條件的要求簡單到極致。
考慮到諸多事務需要處理,他乾脆直接住在了縣寺前院。
用後世的說法,這就等同於吃住都在辦公室了。
不過,這裡的條件當然要比後世好得多。
前院旁邊的一個側院被特意整理出來,裡面足足有九間房屋。
如此一來,不僅魏正有了舒適的居住空間,就連他的侍衛、婢女也都被安排得妥妥噹噹。
魏正將這些生活瑣事一股腦地交給了貼身丫鬟鄧嘉,自己則徑直前往縣寺正堂。
畢竟,擺在他面前的事務千頭萬緒,除了要應對人口匱乏這一嚴峻問題,其他諸如資源調配、府庫的收入與支出等各項事務,都亟待他去梳理和解決。
董厥的能力雖然很強,但局限於眼界,能做的其實不多。
剛一踏入前堂,魏正便看到一塊醒目的牌匾高懸其上,上書「南鄉相魏」四個嶄新的大字。
看到這四個字,魏正不由得笑了起來。
他這段時間一直覺得自己的身份是縣長,卻總是下意識地忘了,南鄉縣乃是他的封地。
如此說來,他真正的身份應該是南鄉相。
若用後世的行政級別來類比,這就相當於一個縣級市的主政者。
正堂之中,南鄉縣的各級官吏早已齊齊趕到。
他們身著整齊的官服,神色恭敬,見魏正進來,紛紛跪地稽首,齊聲說道:「拜見君侯。」
在縣裡,「縣君」這個稱呼,就意味著一縣之君。
是縣裡至高無上的存在,掌控著縣裡的大小事務和眾人的命運。
當然,關於「君」的定義,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即只有被縣君徵辟的人才會拜其為君,而其他未被徵辟的官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算將其視為真正的君主。
但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準確。
實際上,即便不是被縣君徵辟的官吏,同樣可以跪地稱其為君,關鍵就在於他們自己的選擇。
至於縣君願不願意把你當做是臣,那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這些東西,沒有一定的標準,關鍵看當事人雙方。
而在南鄉縣中,所有官吏都毫不猶豫地做出了選擇,那就是跪地稽首,心悅誠服地拜魏正為君。
這些官吏之中,本就沒有什麼根基深厚的世家大族。
即便有,也不過是一些偏支旁脈,在當地並無太大的影響力。
況且,魏延管轄漢中長達十餘年,如今他的兒子魏正擔任南鄉相,此地又是魏正的封地。
無論從哪一個角度去考量,眾人心裡都清楚,想要在這片土地上安穩地生活下去,繼續在仕途上有所發展,那就必須奉魏正為君,唯其馬首是瞻。
所以,當魏正踏入正堂的那一刻,他們便以最恭敬的禮節,表達了對這位新主的臣服。
這是一個態度。
接下來,他們要看的,就是魏正的態度了。
而縣丞董厥開始為魏正介紹起來。
管政事的有有秩、嗇夫、鄉佐、鄉三老、令史。
他們隸屬於縣丞。
管治安、罪犯的有亭長、郵、游檄和尉史。
他們隸屬於縣尉。
當各級官吏一一介紹完畢之後,眾人的目光齊刷刷地匯聚到魏正身上。
這位年輕的南鄉相身上散發著別樣的氣場,讓大家既好奇又期待。
魏正神色平靜,聲音洪亮而清晰,沒有絲毫的拖泥帶水,直接切入正題:「想來諸位都聽說了,我是諸葛丞相的關門弟子。
在丞相身邊多年,深受老師教誨,我最看重的便是賞罰分明。」
他微微頓了頓,目光在眾人臉上一一掃過,眼神中透著不容置疑的堅定。
「當下,我們遵循的律法是蜀科。
但大家都清楚,時移世易,南鄉縣有自身的特殊情況。
所以後續,我會針對各項政事展開全面改革,律法層面也會根據本地的實際狀況進行細化。」
說到這裡,他的語氣變得更加嚴肅,「待各項事務、政令頒布之後,我只對事不對人。
無論官職大小,無論親疏遠近,都一視同仁。」
「如果你們對新的政令、律法有任何不理解的地方,完全可以私底下找我溝通,我非常歡迎大家提問交流。
但有一點必須明確,在執行層面,你們必須毫無異議、毫無差錯地先行執行。」
魏正加重了語氣,「這不僅是對我負責,更是對南鄉縣的百姓負責,對我們共同的職責負責。
只有政令暢通無阻地執行下去,南鄉縣才有發展的希望。」
魏正的話擲地有聲,在正堂內迴蕩。
眾人聞言紛紛點頭:「謹唯君侯之命是從。」
最起碼一點,從說話方面,這位南鄉相條理清晰。
他們心中對這位新主的雷厲風行有了更深的認識。
「在我看來,目前以縣級的架構來治理南鄉縣是遠遠不夠的。」
魏正神色沉穩,話語中透著不容置疑的決心。
這是他擔任南鄉相後下達的第一道政令:「接下來,我會按照郡治的級別,來治理南鄉縣。」
此言一出,堂內頓時響起一陣輕微的騷動。
眾人面面相覷,眼神中既有驚訝,又有疑惑。
畢竟,這一舉措意味著南鄉縣的治理模式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原本縣級的管理架構躍升為郡級,無論是行政體系的複雜度,還是對資源調配、人員任用等方面的要求,都將大幅提升。
聞言,堂內眾人神色各異,喜憂參半。
對於一些年輕且懷揣抱負的官吏而言,這無疑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按照郡的規格來治理南鄉縣,必然會增設諸多職務,就如同為他們打開了一扇晉升的大門。
然而,對於那些習慣了現有權力格局的官吏來說,卻滿心憂慮。
職務的增多意味著各項事務將進一步細化,原本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的權力會被分散。
他們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樣,僅憑一己之力掌控諸多事務,發號施令。
而且,隨著治理模式向郡級靠攏,上計制度也會更加嚴格。
所謂上計,便是將地方的戶口、墾田、錢穀出入等編為計簿,呈送上級考核。
這就意味著他們在工作中的一舉一動都將受到更嚴格的監督與審查,稍有不慎,便可能在考核中失利,影響自己的仕途。
其中一位年長的官吏微微皺眉,忍不住低聲說道:「這權力一分散,往後做事怕是沒那麼容易咯。」
旁邊一位年輕的屬吏卻興奮地回應:「但這也是咱們晉升的好機會呀,只要能在新的崗位上做出成績,何愁沒有出頭之日。」
魏正似乎早已料到眾人的反應,他稍作停頓,繼續說道:「南鄉縣作為我的封地,地理位置特殊,又承載著諸多發展重任。
各位,變革雖會帶來挑戰,但更多的是機遇。
權力的分散並非壞事,它能讓我們各司其職,提高效率。
而上計制度的嚴格執行,是為了確保我們的工作真正惠及百姓,推動南鄉縣的繁榮。
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南鄉縣必將迎來新的輝煌。」
(先給大家道歉,因為不是全職,所以沒有存稿。春節期間,更新會有點不穩定。
另外,從權謀轉換到內政治理上,風格可能會有些變化,還望大家都多點包容。
對於如何在漢末發展一縣之地,和後世的改革試點有點相似。
但畢竟是一家之言,貽笑大方了。
大家有什麼好的注意,都可以評論,有好的建議會加精,並酌情採用,謝謝。)
不過,這對魏正來說並不算是什麼問題。
前世逼仄的居住環境......
他大手一揮,縣寺後面的大院子就騰出來。
諸葛亮的家眷以及各丞相府各級官員隨行而來的子嗣,就被妥善在這個大院子之中。
後院相對較為幽靜,雖比不上往日居住的府邸寬敞奢華,但他們來,本就不是享受的。
至於魏正,他對居住條件的要求簡單到極致。
考慮到諸多事務需要處理,他乾脆直接住在了縣寺前院。
用後世的說法,這就等同於吃住都在辦公室了。
不過,這裡的條件當然要比後世好得多。
前院旁邊的一個側院被特意整理出來,裡面足足有九間房屋。
如此一來,不僅魏正有了舒適的居住空間,就連他的侍衛、婢女也都被安排得妥妥噹噹。
魏正將這些生活瑣事一股腦地交給了貼身丫鬟鄧嘉,自己則徑直前往縣寺正堂。
畢竟,擺在他面前的事務千頭萬緒,除了要應對人口匱乏這一嚴峻問題,其他諸如資源調配、府庫的收入與支出等各項事務,都亟待他去梳理和解決。
董厥的能力雖然很強,但局限於眼界,能做的其實不多。
剛一踏入前堂,魏正便看到一塊醒目的牌匾高懸其上,上書「南鄉相魏」四個嶄新的大字。
看到這四個字,魏正不由得笑了起來。
他這段時間一直覺得自己的身份是縣長,卻總是下意識地忘了,南鄉縣乃是他的封地。
如此說來,他真正的身份應該是南鄉相。
若用後世的行政級別來類比,這就相當於一個縣級市的主政者。
正堂之中,南鄉縣的各級官吏早已齊齊趕到。
他們身著整齊的官服,神色恭敬,見魏正進來,紛紛跪地稽首,齊聲說道:「拜見君侯。」
在縣裡,「縣君」這個稱呼,就意味著一縣之君。
是縣裡至高無上的存在,掌控著縣裡的大小事務和眾人的命運。
當然,關於「君」的定義,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即只有被縣君徵辟的人才會拜其為君,而其他未被徵辟的官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算將其視為真正的君主。
但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準確。
實際上,即便不是被縣君徵辟的官吏,同樣可以跪地稱其為君,關鍵就在於他們自己的選擇。
至於縣君願不願意把你當做是臣,那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這些東西,沒有一定的標準,關鍵看當事人雙方。
而在南鄉縣中,所有官吏都毫不猶豫地做出了選擇,那就是跪地稽首,心悅誠服地拜魏正為君。
這些官吏之中,本就沒有什麼根基深厚的世家大族。
即便有,也不過是一些偏支旁脈,在當地並無太大的影響力。
況且,魏延管轄漢中長達十餘年,如今他的兒子魏正擔任南鄉相,此地又是魏正的封地。
無論從哪一個角度去考量,眾人心裡都清楚,想要在這片土地上安穩地生活下去,繼續在仕途上有所發展,那就必須奉魏正為君,唯其馬首是瞻。
所以,當魏正踏入正堂的那一刻,他們便以最恭敬的禮節,表達了對這位新主的臣服。
這是一個態度。
接下來,他們要看的,就是魏正的態度了。
而縣丞董厥開始為魏正介紹起來。
管政事的有有秩、嗇夫、鄉佐、鄉三老、令史。
他們隸屬於縣丞。
管治安、罪犯的有亭長、郵、游檄和尉史。
他們隸屬於縣尉。
當各級官吏一一介紹完畢之後,眾人的目光齊刷刷地匯聚到魏正身上。
這位年輕的南鄉相身上散發著別樣的氣場,讓大家既好奇又期待。
魏正神色平靜,聲音洪亮而清晰,沒有絲毫的拖泥帶水,直接切入正題:「想來諸位都聽說了,我是諸葛丞相的關門弟子。
在丞相身邊多年,深受老師教誨,我最看重的便是賞罰分明。」
他微微頓了頓,目光在眾人臉上一一掃過,眼神中透著不容置疑的堅定。
「當下,我們遵循的律法是蜀科。
但大家都清楚,時移世易,南鄉縣有自身的特殊情況。
所以後續,我會針對各項政事展開全面改革,律法層面也會根據本地的實際狀況進行細化。」
說到這裡,他的語氣變得更加嚴肅,「待各項事務、政令頒布之後,我只對事不對人。
無論官職大小,無論親疏遠近,都一視同仁。」
「如果你們對新的政令、律法有任何不理解的地方,完全可以私底下找我溝通,我非常歡迎大家提問交流。
但有一點必須明確,在執行層面,你們必須毫無異議、毫無差錯地先行執行。」
魏正加重了語氣,「這不僅是對我負責,更是對南鄉縣的百姓負責,對我們共同的職責負責。
只有政令暢通無阻地執行下去,南鄉縣才有發展的希望。」
魏正的話擲地有聲,在正堂內迴蕩。
眾人聞言紛紛點頭:「謹唯君侯之命是從。」
最起碼一點,從說話方面,這位南鄉相條理清晰。
他們心中對這位新主的雷厲風行有了更深的認識。
「在我看來,目前以縣級的架構來治理南鄉縣是遠遠不夠的。」
魏正神色沉穩,話語中透著不容置疑的決心。
這是他擔任南鄉相後下達的第一道政令:「接下來,我會按照郡治的級別,來治理南鄉縣。」
此言一出,堂內頓時響起一陣輕微的騷動。
眾人面面相覷,眼神中既有驚訝,又有疑惑。
畢竟,這一舉措意味著南鄉縣的治理模式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原本縣級的管理架構躍升為郡級,無論是行政體系的複雜度,還是對資源調配、人員任用等方面的要求,都將大幅提升。
聞言,堂內眾人神色各異,喜憂參半。
對於一些年輕且懷揣抱負的官吏而言,這無疑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按照郡的規格來治理南鄉縣,必然會增設諸多職務,就如同為他們打開了一扇晉升的大門。
然而,對於那些習慣了現有權力格局的官吏來說,卻滿心憂慮。
職務的增多意味著各項事務將進一步細化,原本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的權力會被分散。
他們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樣,僅憑一己之力掌控諸多事務,發號施令。
而且,隨著治理模式向郡級靠攏,上計制度也會更加嚴格。
所謂上計,便是將地方的戶口、墾田、錢穀出入等編為計簿,呈送上級考核。
這就意味著他們在工作中的一舉一動都將受到更嚴格的監督與審查,稍有不慎,便可能在考核中失利,影響自己的仕途。
其中一位年長的官吏微微皺眉,忍不住低聲說道:「這權力一分散,往後做事怕是沒那麼容易咯。」
旁邊一位年輕的屬吏卻興奮地回應:「但這也是咱們晉升的好機會呀,只要能在新的崗位上做出成績,何愁沒有出頭之日。」
魏正似乎早已料到眾人的反應,他稍作停頓,繼續說道:「南鄉縣作為我的封地,地理位置特殊,又承載著諸多發展重任。
各位,變革雖會帶來挑戰,但更多的是機遇。
權力的分散並非壞事,它能讓我們各司其職,提高效率。
而上計制度的嚴格執行,是為了確保我們的工作真正惠及百姓,推動南鄉縣的繁榮。
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南鄉縣必將迎來新的輝煌。」
(先給大家道歉,因為不是全職,所以沒有存稿。春節期間,更新會有點不穩定。
另外,從權謀轉換到內政治理上,風格可能會有些變化,還望大家都多點包容。
對於如何在漢末發展一縣之地,和後世的改革試點有點相似。
但畢竟是一家之言,貽笑大方了。
大家有什麼好的注意,都可以評論,有好的建議會加精,並酌情採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