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紙張,春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正堂中,魏正並不知道幾個令史的嘀咕。

  他端坐在主位上,正在身旁的董厥深入交談。

  「很久之前,宦官蔡倫就改進了造紙術。

  以樹皮、破麻布、舊漁網這些尋常可見的東西作為原料,造出了輕薄柔韌、價格還十分低廉的紙張。

  隨後,蔡倫以奏疏的形式,把改進後的紙張以及造紙工藝恭敬地獻給了孝和皇帝。

  孝和皇帝看後大為讚賞,當即下詔在國內大力推行。

  從那以後,人們就把這種紙稱為『蔡侯紙』。

  後來,左伯又對蔡倫的造紙術進行了改良,讓紙張的質量更上一層樓。

  左伯造出來的紙,潔白細膩、柔軟勻密,不僅色澤光亮,書寫起來更是順滑流暢,紙質堪稱絕佳,所以被叫做『左伯紙』。

  大儒蔡邕每次提筆作書,要是沒有左伯紙,他都不肯輕易下筆。」

  說到這裡,魏正微微頓了頓,臉上露出疑惑的神情,「既然左伯紙這麼好用,可為何我們記帳還要用這麼笨重的竹簡呢?」

  董厥聽後,不緊不慢地解釋道:「在平日裡,大家寫字或者寫一些不太重要的信件,確實都會用紙。

  但用於書寫和保存朝廷官府文件、詔令的材料,依舊是以縑帛、竹簡為主。

  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因為紙張目前還不能滅蟲防蛀,非常容易被損壞。

  而且,對於最重要的文書資料、契約合同,按照慣例,最好是鑄成鐘鼎和石碑,其次才是書寫在竹帛上。

  只有這樣,才能長期保存作為憑證。」

  魏正聽完,忍不住譏諷道:「竹簡就沒有蟲咬的問題了?

  放的時間長了,竹簡還會發霉。

  每隔一段時間,就得從倉庫里取出來,放到太陽下面去曬,麻煩得很。

  再說這帳目,做得亂七八糟,查起來簡直要人命。

  明明有紙張這麼好的東西,稍稍改良一下不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了嗎!」

  董厥微微思索片刻,緩緩說道:「天不變,道亦不變。

  道變,則天亦變。」

  魏正聽後,臉色瞬間變得冷峻起來:「這最是狗屁不通的道理。

  要是一切都不變,我們現在行的還是周禮,奉的是周天子!

  事物在變,難道我們還要一直守著那些陳舊的規矩,止步不前嗎?」

  他的話語中充滿了對傳統守舊觀念的批判,情緒也有些激動。

  董厥聞言,默默閉上了嘴,不再接話。

  他心中自然有諸多典故可以用來反駁魏正,比如歷史上那些遵循舊制而得以穩定發展的朝代,以及變革帶來混亂的例子。

  但他生性沉穩內斂,不是那種喜歡與人爭辯的性格。

  而且在他看來,這樣的魏正似乎才更像是一個年輕人。

  這時,魏正也意識到了自己情緒失控,他自懷中掏出羽扇,扇了起來。

  涼風撲面,大腦倒是冷靜了很多。

  如此仔細思量之後,倒是徹底明白過來。

  魏正自穿越以來,妙計層出不窮。

  先是和司馬懿見招拆招,巔峰對決,最終棋勝一子,打的司馬懿大敗而歸。

  隨後又和劉禪隔空對招,更是連環對策,堪稱完勝。

  如此一來,難免有些自矜。

  現在到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想大展拳腳,結果兩眼一抹黑,想查帳又看不懂......或者說,想看懂太苦力。

  落差極大導致整個人失控。

  而實際上,魏正之所以能夠大敗司馬懿,之所以能夠完勝劉禪,並不是他真的很厲害,而是他擁有先知這個金手指。

  很多事情上,可以從結果去反推,很多事情的脈絡就清晰多了。

  現在到了縣城上去治理,金手指的功能自然就被削弱了不少。

  「龔襲啊,很多人,只要不影響到自己的利益,根本就不會去思考改變。」

  冷靜下來之後,魏正的話都自信了很多,他習慣性的起身,走起了四方步。


  「蔡倫發明蔡侯紙,那是為了討好鄧太后,為了做官。

  而左伯改良紙,純粹是因為他熱愛寫字。

  因為有這種追求,所以他們對原有事物進行改良,創新也就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可現在呢,大家寧願守著這些又笨又麻煩的竹簡,也不願意嘗試去改進,去利用更好的東西。

  長此以往,我們又怎麼能進步呢?」

  董厥聽了魏正這番話,心中已然有了大致的方向,不過還是試探性地說道:「君侯的意思吾明白,如今帳目記錄在竹簡上,太過繁重,查帳也極為不便。

  依君所言,我們不妨著手改良紙張,而後讓官吏們把帳目記錄在紙張上,如此一來,既能減輕重量,也便於整理和查閱。」

  「正是這個道理!」魏正眼中閃過一絲讚許,「蔡倫不過是個宦官,左伯也只是一介儒士,他們都能改良紙張。

  而我們身為朝廷命官,手底下掌管著大量的匠工,擁有如此豐富的資源,為何就不能改良紙張,讓它變得更加堅韌耐用,同時還能防蟲防蛀呢?

  只要我們肯用心去做,必然能成功。」

  魏正說到這裡微微頓了頓,臉上露出一抹意味深長的微笑:「不過話說回來,無論竹簡也好,紙張也罷,它們都只是記錄的載體。

  真正重要的,是記帳的方式。

  現在這帳目做得太過複雜繁瑣,只有專業的帳房先生才能勉強看懂,這怎麼行呢?

  我們必須把記帳的方式簡化,要讓人通過簡單的學習,都能看得明白帳目上的收支情況。

  這樣一來,不僅便於我們管理,也能方便對帳目來往進行監督。

  避免一些上計所謂的春秋筆法。」

  聽到這裡,董厥的眉頭微微皺起,心思開始快速運轉。

  作為令史出身,他很清楚,一旦帳目變得通俗易懂,那些原本依靠複雜帳目渾水摸魚的人可就沒了操作空間。

  要是君侯能輕鬆看懂帳目,那各個曹里養的這麼多擅長算帳、管理帳目的掾屬,作用可就大打折扣了。

  而且,各地的世家豪強,平日裡沒少在帳目往來里做手腳,趁機中飽私囊。

  往後帳目一清二楚,他們再想幹這些勾當可就難如登天。

  這一變革,無疑會觸動一大批人的利益。

  但董厥並沒有急於表態,而是陷入了更深層次的思考。

  他出身南陽義陽,宗族的大部分力量和資源都在南陽,在曹魏那邊。

  至於自己,在大漢的南鄉縣任職,根基不深。

  在益州的資源和宗族力量更是十分有限。

  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是勢單力孤,能插手的事務範圍也較為狹窄,獲得的利益也很少。

  實際上,對於董厥這樣近似流寓過來的官員而言,仕途的發展才是重中之重。

  只有官職越做越大,在任時間足夠長,才能謀取更多的好處。

  從而在家族族譜上再開一支,光宗耀祖,為自己和家族贏得更高的地位和聲譽。

  而魏正推行的這些改革,雖然短期內可能會得罪不少人,但得罪的大都是本地人。

  從長遠來看,若是成功了,無疑是大功一件,自己作為堅定的支持者,必定能從中受益,仕途也會更加順暢。

  至於不能中飽私囊這件事,那些在本地根基深厚、擁有大量資源的益州人,才是最受影響的。

  他們長期以來依賴著舊有的體制謀取私利,這次改革對他們來說,簡直是切膚之痛。

  最重要的是,南鄉縣,可是魏正的封地!

  想到這裡,董厥心中暗自念叨:死道友不死貧道。

  表面上則是一臉凝重的俯身過去,道:「願聞其詳!」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