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送子,成雙
丞相府與天子劉禪之間的激烈角力,在魏正精妙的連環計下,塵埃落定。
開始步入了拉扯的談判環節。
實際上,因為天子劉禪失去了籌碼,這場談判變得更加形式。
在魏正看來,這個結果,讓大漢避免了歷史上看似隱晦平靜,實則暗流涌動、慘烈無比的結局。
原本的歷史軌跡,軍方大佬魏延慘遭誅滅三族的厄運。
在野的東州派大佬李嚴,最終在鬱鬱寡歡中抱病而亡。
原本被視為諸葛亮接班人的楊儀,先被貶黜,隨後因怨言落得個被殺的下場。
當然,史官在記載這些事件時,多採用春秋筆法。
看似輕描淡寫的記錄,但把各項事情彼此拉通之後,可見字裡行間隱藏著的驚濤駭浪。
如今,在這截然不同的發展脈絡下,大漢政治格局迎來了全新的變化。
首先,令劉禪及其他所有人都沒有預料的是,胡濟魏延等人是真的要裁撤丞相府。
不但不再霸府,而且全部裁撤。
當然,裁撤丞相府,並非是交出權力,而是把大漢的權力架構回到原有的國家政體上。
而不是套入丞相府之中。
首先,丞相諸葛亮被立廟,為大漢忠武王。
歷史上僅僅是忠武侯,在晉朝的時候,出於宣傳的需要,封武興王。
其次,胡濟則被任命為大司徒,同時錄尚書事,總領朝政。
裁撤丞相之後,司徒是名義上的文官之首。
但有沒有權力,關鍵要看錄不錄尚書事。
胡濟不但錄尚書事,而且加了一句總領朝政,就是大漢實際意義上的掌權者。
甚至為了表示尊敬,還加了個大字......大司徒。
魏延獲任大將軍,平尚書事,統內外軍事,領涼州牧。
同時,朝廷劃分漢中郡、武都郡、陰平郡、梓潼郡四郡為北部戰區,仍由漢中督魏延都督。
這個任命,基本上就是把大漢的軍權交給魏延,同時對於政務,魏延有參與評議論決之權。
至於那個領涼州牧,則是象徵一張大餅,打下涼州,你就是涼州牧。
作為南郡人領袖的楊儀,自然也有實權。
其被委任為尚書令一職,平尚書事。
也就是說,作為大司徒胡濟的二把手。
原李福依舊留任尚書僕射,作為楊儀的二把手。
由於胡濟的性格並不如丞相那般事無巨細,所以楊儀從丞相府長史到尚書令,不但升官不小,而且實權也更大。
原丞相府留營長史蔣琬出任大將軍府長史,成為魏延的二把手,為魏延出謀劃策,輔助其處理軍政事務。
畢竟對於蔣琬對丞相府的背叛,靠的都是魏正的推理,並沒有實際證據。
而且人雖然背叛了,該給的消息也沒落下過......
這個大將軍府的長史,也讓任何人說不出毛病。
吳班被封為驃騎將軍,賜綿陽侯,但從此不再執掌兵權。
儘管吳班心中非常失落,但這也已經是最好的結局,他只能默默接受。
高翔榮升車騎將軍,並擔任江州都督,同時,涪陵郡、巴郡劃歸其管轄。
鄧芝則代替中領軍向寵,擔任衛將軍,掌管成都諸營禁軍,成為拱衛都城的重要力量。
向寵被調至永安,出任永安都督,負責督管巴東郡。
正好,東吳在巴丘增兵一萬。
向寵帶一營士卒過去,也是支援,東吳喜歡偷盟友家也是出名的......
之所以把向寵外調,其實也是魏正指出,胡濟瞧出此君的政治能力有點平庸。
在邊疆問題不大,在權力中心地帶有點堪憂。
霍弋則被任命為虎賁中郎將、侍中,統管宮中宿衛,取代了董允的位置。
由於霍弋實際上是劉禪的人,這樣做,也是為了讓劉禪安心,讓他不會有太多的抗性。
原侍中董允則被調入陰平郡,擔任陰平太守。
廖化被任命為平西將軍,領兵駐紮於陰平郡。
姜維出任武都太守負責民生屯田,馬岱則為征北將軍,兩人一同領兵屯駐於武都郡。
呂乂被任命為蜀郡太守,如此一來,成都除了皇宮,基本就徹底掌控在原丞相府的班底手中。
另外,杜祺擔任漢中太守,費禕擔任巴西太守。
王平獲封安北將軍,輔助大將軍魏延駐守漢中。
張翼被任命為安中將軍,同樣輔助魏延,不過駐守於梓潼郡,為鞏固大漢的軍事縱身防禦體系添磚加瓦。
孟琰被封為平北將軍,也是輔助魏延,也領兵屯駐於漢中。
原丞相府主簿楊戲擔任五官中郎將,負責郎官選拔等重要事務。
其他官員也都有提拔。
一系列的人事任命,自然是一場精心的布局,確保權力依舊掌控在原本的丞相府體系中。
而且基本上做到了雨露均沾。
劉禪雖然很是不爽,但一方面沒有談判的籌碼,另外一方面,對方也確實裁撤了丞相府。
於是扭頭進入後宮找張氏姐妹花造人去了。
......
這一切的始作俑者,魏正也終於能再次前往南鄉縣,去擔任一個縣長。
啟程之日,晨光熹微,由於諸葛丞相的遺孀黃氏及家眷也要遷徙過去,所以車隊又龐大了很多。
魏延也是帶著姜維等人前來相送。
按照原本的安排,諸葛丞相的喪事已畢,黃月英等人也就要帶著家眷,與胡濟一道前往成都。
天子劉禪也來了好幾封信,言說讓諸葛瞻入宮陪長子劉璿等人讀書。
但令胡濟等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黃月英卻是堅持帶諸葛亮一家,隨魏正前往南鄉縣。
雖然說魏正言說和諸葛亮有師徒之誼,但姜維那才是真的師徒之誼,咋不見黃月英要去武都呢?
不過,胡濟倒是看出來些什麼,便直接如此安排。
而且還多派了一曲衛隊,由軍侯趙廣統領,以護佑諸葛亮的家眷。
與此同行的,還有胡濟的兩個兒子。
他這一舉動,頓時引起一些有心人的注意。
仔細一思量,當即拍大腿:這是在培養下一代和下下一代的團隊呢......
魏正雖然已經儘可能的低調,但有些事情終究是藏不住的。
也就是說,二代目胡濟之後,魏正很可能是三代目。
而諸葛丞相被立廟,立廟成神,他兒子諸葛瞻,以後就算不是四代目,那也得是精神領袖。
於是楊儀也送了兩個兒子同行。
然後是鄧芝,然後是高翔......
開始步入了拉扯的談判環節。
實際上,因為天子劉禪失去了籌碼,這場談判變得更加形式。
在魏正看來,這個結果,讓大漢避免了歷史上看似隱晦平靜,實則暗流涌動、慘烈無比的結局。
原本的歷史軌跡,軍方大佬魏延慘遭誅滅三族的厄運。
在野的東州派大佬李嚴,最終在鬱鬱寡歡中抱病而亡。
原本被視為諸葛亮接班人的楊儀,先被貶黜,隨後因怨言落得個被殺的下場。
當然,史官在記載這些事件時,多採用春秋筆法。
看似輕描淡寫的記錄,但把各項事情彼此拉通之後,可見字裡行間隱藏著的驚濤駭浪。
如今,在這截然不同的發展脈絡下,大漢政治格局迎來了全新的變化。
首先,令劉禪及其他所有人都沒有預料的是,胡濟魏延等人是真的要裁撤丞相府。
不但不再霸府,而且全部裁撤。
當然,裁撤丞相府,並非是交出權力,而是把大漢的權力架構回到原有的國家政體上。
而不是套入丞相府之中。
首先,丞相諸葛亮被立廟,為大漢忠武王。
歷史上僅僅是忠武侯,在晉朝的時候,出於宣傳的需要,封武興王。
其次,胡濟則被任命為大司徒,同時錄尚書事,總領朝政。
裁撤丞相之後,司徒是名義上的文官之首。
但有沒有權力,關鍵要看錄不錄尚書事。
胡濟不但錄尚書事,而且加了一句總領朝政,就是大漢實際意義上的掌權者。
甚至為了表示尊敬,還加了個大字......大司徒。
魏延獲任大將軍,平尚書事,統內外軍事,領涼州牧。
同時,朝廷劃分漢中郡、武都郡、陰平郡、梓潼郡四郡為北部戰區,仍由漢中督魏延都督。
這個任命,基本上就是把大漢的軍權交給魏延,同時對於政務,魏延有參與評議論決之權。
至於那個領涼州牧,則是象徵一張大餅,打下涼州,你就是涼州牧。
作為南郡人領袖的楊儀,自然也有實權。
其被委任為尚書令一職,平尚書事。
也就是說,作為大司徒胡濟的二把手。
原李福依舊留任尚書僕射,作為楊儀的二把手。
由於胡濟的性格並不如丞相那般事無巨細,所以楊儀從丞相府長史到尚書令,不但升官不小,而且實權也更大。
原丞相府留營長史蔣琬出任大將軍府長史,成為魏延的二把手,為魏延出謀劃策,輔助其處理軍政事務。
畢竟對於蔣琬對丞相府的背叛,靠的都是魏正的推理,並沒有實際證據。
而且人雖然背叛了,該給的消息也沒落下過......
這個大將軍府的長史,也讓任何人說不出毛病。
吳班被封為驃騎將軍,賜綿陽侯,但從此不再執掌兵權。
儘管吳班心中非常失落,但這也已經是最好的結局,他只能默默接受。
高翔榮升車騎將軍,並擔任江州都督,同時,涪陵郡、巴郡劃歸其管轄。
鄧芝則代替中領軍向寵,擔任衛將軍,掌管成都諸營禁軍,成為拱衛都城的重要力量。
向寵被調至永安,出任永安都督,負責督管巴東郡。
正好,東吳在巴丘增兵一萬。
向寵帶一營士卒過去,也是支援,東吳喜歡偷盟友家也是出名的......
之所以把向寵外調,其實也是魏正指出,胡濟瞧出此君的政治能力有點平庸。
在邊疆問題不大,在權力中心地帶有點堪憂。
霍弋則被任命為虎賁中郎將、侍中,統管宮中宿衛,取代了董允的位置。
由於霍弋實際上是劉禪的人,這樣做,也是為了讓劉禪安心,讓他不會有太多的抗性。
原侍中董允則被調入陰平郡,擔任陰平太守。
廖化被任命為平西將軍,領兵駐紮於陰平郡。
姜維出任武都太守負責民生屯田,馬岱則為征北將軍,兩人一同領兵屯駐於武都郡。
呂乂被任命為蜀郡太守,如此一來,成都除了皇宮,基本就徹底掌控在原丞相府的班底手中。
另外,杜祺擔任漢中太守,費禕擔任巴西太守。
王平獲封安北將軍,輔助大將軍魏延駐守漢中。
張翼被任命為安中將軍,同樣輔助魏延,不過駐守於梓潼郡,為鞏固大漢的軍事縱身防禦體系添磚加瓦。
孟琰被封為平北將軍,也是輔助魏延,也領兵屯駐於漢中。
原丞相府主簿楊戲擔任五官中郎將,負責郎官選拔等重要事務。
其他官員也都有提拔。
一系列的人事任命,自然是一場精心的布局,確保權力依舊掌控在原本的丞相府體系中。
而且基本上做到了雨露均沾。
劉禪雖然很是不爽,但一方面沒有談判的籌碼,另外一方面,對方也確實裁撤了丞相府。
於是扭頭進入後宮找張氏姐妹花造人去了。
......
這一切的始作俑者,魏正也終於能再次前往南鄉縣,去擔任一個縣長。
啟程之日,晨光熹微,由於諸葛丞相的遺孀黃氏及家眷也要遷徙過去,所以車隊又龐大了很多。
魏延也是帶著姜維等人前來相送。
按照原本的安排,諸葛丞相的喪事已畢,黃月英等人也就要帶著家眷,與胡濟一道前往成都。
天子劉禪也來了好幾封信,言說讓諸葛瞻入宮陪長子劉璿等人讀書。
但令胡濟等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黃月英卻是堅持帶諸葛亮一家,隨魏正前往南鄉縣。
雖然說魏正言說和諸葛亮有師徒之誼,但姜維那才是真的師徒之誼,咋不見黃月英要去武都呢?
不過,胡濟倒是看出來些什麼,便直接如此安排。
而且還多派了一曲衛隊,由軍侯趙廣統領,以護佑諸葛亮的家眷。
與此同行的,還有胡濟的兩個兒子。
他這一舉動,頓時引起一些有心人的注意。
仔細一思量,當即拍大腿:這是在培養下一代和下下一代的團隊呢......
魏正雖然已經儘可能的低調,但有些事情終究是藏不住的。
也就是說,二代目胡濟之後,魏正很可能是三代目。
而諸葛丞相被立廟,立廟成神,他兒子諸葛瞻,以後就算不是四代目,那也得是精神領袖。
於是楊儀也送了兩個兒子同行。
然後是鄧芝,然後是高翔......